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2.42KB ,
资源ID:158714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8714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传世古玉辨伪的文献考察六.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传世古玉辨伪的文献考察六.docx

1、中国传世古玉辨伪的文献考察六中国传世古玉辨伪的文献考察(六) 第四章、清古玉辨伪 文献的考察 清代古玉辨伪的文著计有:谷应泰博物要览、乾隆帝御制文玉杯记及其多篇御制诗、陈性玉纪、唐荣柞玉说。它们分别反映了清初、中晚及晚期伪古玉的情况及辨伪的侧重点。现将上述文著作重点的解释,以供参考。 一、博物要览 清初文玩鉴考综著 作者谷应泰,生卒年不详,丰润人,宁赓虞,顺治进士,官浙江提学佥事。性哺博览,工文章,后益肆力经史,有明史纪事本末筑益堂记。该书作者姓氏之上冠以“国初”,估计其书成于康熙初年,付梓时间较迟,有光绪七年广汉锓版,另有无出版年月的一种,所见共两种版本。 本书十二卷,二十三类,卷七为志玉,

2、包括玉所产地、玉各种颜色、玉材、看石中玉法、玉色高下、玉器名目、辨新旧玉器颜色工作、看玉器法及古奇玉等九目,其主要材料似来自新增格古要论和遵生八笺?燕闲清赏?论古玉器两书有关部分,在目次、文字上作了一定的调整,尚有数处补益。现遴选其重要者略作说明: 1玉书 此书首见于曹丕与钟大理书,云“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脂、黑譬纯漆、赤似鸡冠、黄侔蒸栗”,共录十八字。而博物要览引玉书:“玉有山元(按:玄字,避康熙帝玄烨讳。)、水苍之文,山产玉而木润,水产玉而流芳,藏于璞,而文采露于外”。可知玉书至康熙年间尚存世,谷应泰尚可见到,此后不久便失传。今靠博物要览又增添二十九字。礼记?玉藻:“天子晋埏,方正于天下

3、也”。郑玄注:“相玉书;埏玉六寸,明自?荨?”。说明东汉尚有相玉书传世。 2首次揭示清初已有人工染玉之法 已如前述,高濂记录吴中玉工,以杂色劣质玉如式琢成汉宋螭块钩环,伪乱古制,每得高值。他还认为土锈尸侵似难伪造,在伪沁制造方面尚缺乏警惕,注意得很不足。然谷应泰立辨新旧玉器颜色工作一目,明确地指出:“南中良工伪造古玉器法”有二,一是“以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器物”,显然这是引自高濂论古玉器,仅在文字上稍作变动,并无补充。其二提出:“以药薰烧斑点作血浸、尸古之状,每用乱真,以得高值”。这是人工染玉见诸文献的最早记载,有“薰烘”和“烧烤”等二法。可知清初南中(吴中),确已有人工

4、染玉法以制造伪古玉,这为我们研究人工染色法的起始时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 二、玉杯记清初的一种染玉法 清代伪古玉的状况,在乾隆帝御制诗文及以后的古玉鉴赏文献中,屡有记载。这些文章和专著都多少记录了制造人工伪沁的染玉法,反映了清代收藏家重视欣赏古玉的沁色。作伪古玉者,为了迎台收藏家的这种偏爱心理,在制造伪古玉时,也特别在仿沁上煞费苦心,下了不少工夫。乾隆帝御制文玉杯记主要记录了苏州名工姚宗仁之祖父的“染玉法”。玉杯记作于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年),以一代二十年训,三代人共上推六十年,正值1693年,即康熙三十一年前后。此文反映了康熙朝中期伪古玉作沁的方法,揭示了清初伪

5、古玉的诸多情况,值得通读全文,认真理解体会,从此由浅而深地观察与研究清初伪古玉的方方面面,以提高鉴别能力。其全文如下: “玉杯有晁其采、绀其色而磷磷其文者,骤视之若土华剥蚀,炎刘以上物也。抚之留手,(衍食)屡非内出,以视玉工姚宗仁,曰:嘻,小人之祖所为也,世其业,故识之。然则今之伪为汉玉者多矣,胡不与此同?曰:安能同哉?昔者小人之父授淳炼之法同:钟氏染羽尚以三月,而况玉哉!染玉之法,取器之纰?h且者,时以夏,取其热润也,炽以夜,阴沉而阳浮也。无贵无瑕,谓其坚完难致入也,乃取金刚钻如钟乳者,密施如蜂虿,而以琥珀滋涂而渍之,其于火也,勿烈勿熄,夜以继日,必经年而后业成。今之伪为者,知此法已鲜矣,其

6、知此法,既以欲速而不能待人之亟购者,又以欲速而毋容待,则与圬者圬墙又何以殊哉?故不此若也宗仁虽玉工,常以艺事谘之,辄有近理之淡。夫圬者、梓人,虽贱役,其事有足称,其言有足警,不妨为立传,而况执艺以谏者,古典所不废,兹故隐括其言而记之”。 现将其文意分段解释如下: 1“玉怀有晁其采、绀其色面磷磷其文者”。 “晁其采”:晁音潮,即朝,晁采,取自汉书?司马相如传:“晁采琬琰,和氏出焉”。注:“晁,古朝字。朝采者,美玉每旦有白虹之气,光采上出,故名朝采,犹言夜光之璧矣”。(引自辞源黾部?亥七三)占玉杯光采如白虹之气,似指玉之自如虹。 “绀其色”: 绀音赣。说文:“帛深青扬赤色”。博雅:“苍青也”。释名

7、:“绀:含也,青而含赤色也”。也就是青中带红色,疑其指白玉上的沁色。 “磷磷其文”;磷音邻。玉篇:“玉色光彩”。张衡西京赋:“?w珉?U彬”。注:“磷彬,玉光色杂也”。说文:“错画也”。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意指多彩相杂而不乱。 形容此玉杯其彩如白虹,其沁色绀红,又多彩相杂而不乱。 2“骤视之若土华剥蚀,炎刘以上物也”。 “土华”或“土花”是文玩家称出土器物为泥土剥蚀晕变之痕迹。梅尧臣诗:“古溪蛮铁刀,出冢土花涩”。(辞源土字) “炎刘”,炎指火德,刘即刘邦,也就是刘邦得天下称汉,以火德王,故称“炎汉”,乾隆帝称“炎刘”也就是汉代的意思。 乾隆帝骤然看到玉杯有土蚀痕迹,似出于地下,判断其

8、应是汉代以前之物。这是他的第一印象和初步断代。 3“抚之留手,(衍食)(尿食)非内出”。 “(衍食)”;衍食;”:正韵:“音毡,同(食)”。屦:正韵:“音旃(毡)”。集韵:“同(食),糜也”。(食):正韵:“音旃”。说文:“周谓之(食),宋谓之糊”。礼?檀弓(食)粥疏:“厚曰(食),稀曰粥”。 全段大意是:拿到手上抚摩,错手不滑,表面上附着一层像稠粥一样的东西,并不是从玉肌内生出的,便疑窦萌生,犹豫不定。 4“以视玉工姚仁,曰:嘻,小人之祖所为也,世其业,故识之”。 姚宗仁为内廷玉工,在养心殿造办处行走效力,他在内廷的活动,零星地记载于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之中,其效力简况如下: 雍正七

9、年(1729年)十月初三,怡亲王府总管太监交给养心殿造办处年希尧送来匠人摺一件,内开玉匠都志通、姚宗仁、韩士良等三名(3326记事录)。至乾隆三年(1738年)这九年间,不见档案记载,估计姚氏在养心殿 造办处玉作磨治玉器。乾隆四年(1739年),姚宗仁可能已成“好手玉匠”,二月初三日,被调至启祥宫照水晶四喜盖双环瓶样做温都里那石(重二十斤十二两)瓶。温都里那石即金星玻璃。于八月十四日玉匠姚宗仁来说,于本月十一日太监毛团将水晶四喜有盖双环瓶一件持去(3389玉作)。乾隆六年(1741年),姚宗仁已到如意馆行走效力,二月初一日传乾隆帝旨,着交玉匠姚宗仁青玉一块画样呈览。于本月十六日姚宗仁画得凫尊纸

10、样一张呈览,奉旨准做,钦此(3392苏州)。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如意馆担任画样(3426活计库)。此后不见于清档。继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愈受乾隆帝的信任和重用,于是乾隆帝命他鉴定双童耳玉杯。他“嘻”地笑出声来,说是他祖父制作之物,因世世代代磨玉,所以他能识别出来。姚宗仁自雍正七年(1729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效力于清内廷养心殿造办处玉作或如意馆,前后不少于二十四年。 5“然则今之伪为汉玉者多矣,胡不与此同?曰:安能同哉?”。 乾隆帝这一段问话很重要,他问:“现今制造假汉玉的多了,为何不与此杯作工相同?”姚氏答曰:“怎么能相同呢?”这对我们了解清代初、中期伪古玉的制

11、造提供了重要资料和证据。 6“昔者小人之父授淳炼之法同:钟氏染荆尚以三月,而况玉哉!” “淳炼”:淳有清染之意。“炼”:说文:“铄治金也”。如炼铁、炼钢等,或系“练”之误。释名:“练:烂也,煮使委烂也”。急就篇?注:“练者,煮缣而熟也”。周礼?天官?染人:“凡染者曝练”。练分煮与曝两种,不过联系后文,姚氏染玉法亦有用火烤之过程。所谓淳炼之法,为先渍后烤,分两步完成。 “钟氏”:设色之工。周礼?考工记;“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注:“钟,重也,染色欲其深重。羽以饰王后之车及旌旃也”。 过去,小人(姚氏卑称)之父传授淳炼染玉法时说,钟氏染帛,尚需三月,何况染玉呢? 这些话不

12、过是引子,以染帛对比烘托染玉之难。 7“染玉之法,取器之纰?h且怨者,时以夏取其热润也,炽以夜,阴沉而阳浮也。无贵无瑕,谓其坚完难致人也,乃取金刚钻如钟乳者,密施加蜂虿,而以琥舶药涂而渍之,其于火也,勿烈勿熄,夜以继日,必经年而后业成”。 “纰颓且者”:纰音批。玉篇:“纰,也”。广韵:“缯欲坏也”。增韵:“缯疏也”。?h:音耒。玉篇:“丝节不调也”。:音鸳,小孔貌。丝织物的疏而不密,或服用年久欲坏且有小孔之状。“无贵无瑕”:贵字待考,瑕为玉之病,如玷污等属。“蜂虿”不明,待考。从我们观察伪古玉的经验判断,应为密集如蜂窝状的小孔。 这一段是姚氏染玉法的主要内容:t器上要有瑕玷、不甚坚硬的地方;在

13、夏季热而潮湿的时节,利用夜间正当阴气下沉阳气上浮的时机;没有瑕玷的玉,因其质地坚硬,色难侵入,乃取金刚石钻出钟乳状的坑孔,其坑孔密施如蜂窝一般;涂上琥珀粉液并加以浸泡,用勿烈勿熄的文火,夜以继日地煮烤,必经年而后方可制成。 一件古玉的人工沁色要经年而成,其时间过长,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8“今之伪为者,知此法已鲜矣,其知此法,既以欲速而不能待人之亟购者,又以欲速而毋容待,则与圬者圬墙又何以殊哉?故不此若也”。 姚宗仁指出,因古玩商急功近利,多不按姚氏染玉法加工,就如同泥瓦匠抹墙泥一般,所以染制的器物完全不像姚氏制品。 最后一段乾隆帝表白他为一位玉工作记的原因,因与染玉法没有直接关系,不再作诠释。

14、但是乾隆帝不耻下问,以玉杯鉴定一事谘玉工姚宗仁,并为之作记,确是难能可贵的,而且为我们研究清初染玉法,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概而言之,弘历所记姚氏染玉法以琥珀为媒介,涂而渍之,经文火煨烤而着色。这种涂渍煨烤染玉法,乾隆帝亦称“烧古”,虽玉铜异质,但其工艺大体类似,故姚氏染玉实为琥珀烧染,亦可称为“琥珀烧”。而如前所述,双婴耳玉杯上的伪琥珀色浸附着于玉杯之表面,并未深入肌理,所以其用文火烘烤时间不会太久,黏着于器表呈琥珀色即可,绝不必经年,这可能是姚宗仁言过其实之处,乾隆帝不谙工艺,也就信以为真,写入文中。至于琥珀色浸是否用琥珀作染色原料还可讨论,须经实验而定。 三、乾隆帝御制诗中有关诗注研究清

15、中期伪沁的有益资料 乾隆帝有关古玉辨伪的言论,除上述御制文玉杯记之外,在其御制诗中,还有不少零星的诗句,可供研究乾隆时代古玉伪沁的情况,现择要介绍如下: 1“质以天全容以粹,世间可烧染白纷陈”。 此句出于癸未御制诗题汉玉璧(御制诗集三集卷之二十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作)。此诗创作年代晚于御制文玉杯记整整十年。乾隆十八年前后,伪古玉制造业因“欲速而不能待”,均不按“必经年而后业成”的既定规程。这种伪沁的速成工艺,反映了伪古玉在市场销售旺盛,为了适应“亟购者”“欲速而毋容待”的客观需求,伪造古玉者便采取了伪沁速成的应急方法。事过十年,伪古玉的供求量水涨船高,伪古玉制造业(“世间烧染”),出现

16、多种烧染纷纭杂陈的缭乱局面。这种烧染纷陈的情况至清末愈演愈烈,民国时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掌握清代、民国作伪古玉的上述宏观形势,对传世古玉辨伪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和不可忽视的基本工。 2“本来五色备,血浸只虚言”。 此句系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赤玉(韦)五言诗中的结句,从字面上不难理解,但不知为何乾隆帝突然否定血浸的客观存在,似乎欲以玉有五色的赤色来取代血浸,现在再将其自注转引如下: “说文玉有五色,今和阗贡玉诚五色皆备,所谓蒸栗、鸡冠、土华、磷(王扁)者,不一而足。问之,则称河中岁久,受天地精华之气而然。乃知我人土、出土、土浸、血浸之语未必尽实也”。 诗句中说“血浸虚言”,仅否定了

17、血浸,在释文中又说土浸、血浸“未必尽实也”,虽其语气未免含糊,但其本意是否定的。今天从大量出土玉器可知,红色浸是有的,绝非“虚言”,只是不太多而已。乾隆帝对血浸、土浸忽然提出质疑,总会有他的直接原因,仅仅从他的御制诗中还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3“玉经土浸成赤壁,那计黄州与润州”。 此句出自和阗玉镂东坡前后赤壁赋图(御制诗四集卷之十六?癸巳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诗注如下: “向曾辨和阗玉有经土浸成黄赤色者,非必尽如汉玉如佳城也。此图玉工就赤色处琢为璧形,益见巧思”。 考和田玉出于水者称为水玉或子玉,有的表皮呈红色,然并不在土内,而是在激流之中或河滩的沙中,而“山流水”或可接触土壤,

18、但表层多无红沁。所以,乾隆帝所言“玉经土浸成赤壁”或“有经土浸成黄赤色者”,未必可靠。 4“如脂如栗(黄如蒸栗谓黄玉,此壁受土浸为绛色,但如栗壳耳),非谷亦非蒲”。 此句为咏古玉璧(御制诗四集卷之九十五?癸卯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之首旬。据诗可知此玉璧质地精良,似羊脂白,表呈栗皮色。注释云此璧受土浸为绛色,绛色即赤色,但又如栗壳般的酱紫色。乾隆帝仍认为这种栗壳色沁是受土沁而成,其实也未必妥当。 5“怜他水银者,此岂伴长眠?” 此句系咏古玉璧五言诗之末句(御制诗五集卷之三十六?戊申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此璧生有水银沁,岂非伴随墓主长眠于地下?注释沁色如“玉受土浸者黄,血浸者赤,

19、水银浸者黑。此璧质白而色黑,故云”。乾隆帝也是接受了传统的说法,黑色沁是由水银浸染所致,当然也是不妥的。 总之,乾隆帝的沁色观除一度有所动摇持怀疑态度之外,从乾隆三十八年之后,完全回到土沁为黄色、血沁为红色、水银沁为黑色的传统说法。 6“今之为伪古玉者,色似油污,镌纹不深,且质体粗笨,不过省其工而眩一时”。 此为咏汉玉辋头(御制诗五集?卷之十七?乙巳,乾隆五十年,1785年)之注释,指明乾隆五十年前后伪沁色似油污的情况,其颜色不如血沁和栗壳沁那样漂亮,并且失透、不干净,像油污,这样做是为了省工而眩惑一时,谋求高额利润。所谓似“油污”的沁色,其光洁度不足,肮脏而仅得一层油光。 次年,咏汉玉辋头重

20、申了他的看法,其诗云:“就其土浸精炼染,半真半假出匠师,然其假亦数百载,远胜油污今所为”(染玉之法亦有其道,今之伪为者率以油渍,与圬者圬墙了无以异,详见昔所作玉杯记)。“染玉之法亦有其道”,即指姚宗仁之父所授“淳炼之法”。乾隆五十年、五十一年御制诗中所言之油污,疑即类似后世所云之“油炸侩”。 乾隆帝非常喜爱玉器,并十分关心宫廷及民间玉艺的发展,他在位六十年中,经常亲自指导、审准养心殿造办处的玉器制造活动。这些情况多已记入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等清廷档案。乾隆帝还创作了大量有关玉艺的诗文,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关于清代伪古玉尤其伪沁方面的有价值的资料。除了玉杯记记述了琥珀染玉法之外,还提出了“世间烧染自纷陈”“染玉之法亦有其道,今之伪为者率以油渍”等看法,这对我们研究清代人工沁是有帮助的。 四、阅微草堂笔记 提出三种人工染玉法 乾嘉时文臣纪昀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出了油炼、琥珀烫、药炼等人工染玉法,并未记明用料及工艺。其油炼即后世所谓之“油炸侩”;琥珀烫与上述姚氏染玉法类同;药炼是用某种药材煮烤染玉,或即后世之血竭染玉。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