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35.22KB ,
资源ID:1594335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9433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报告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报告资料.docx

1、报告资料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安全条件第一节井田概况一、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与交通南屯煤矿位于兖州煤田东南部,东邻京沪铁路和104国道,南邻邹济公路,西北有兖新铁路、327国道和京杭大运河,矿井距邹城车站约8km,矿区专用铁路直通矿井煤仓并与京沪、兖石铁路接轨,矿区公路四通八达,区内交通十分方便。2、地势水系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40+63m,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白马河和南沙河分别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流经井田的西部和南部,在东纪沟附近汇合后向南注入微山湖。白马河全长76km,流域面积10521km2,河床宽10420m,属季节性河流,最大流量568m3/s;近几年,因疏通河道,现已成为常年通航的河流。

2、南沙河为邹城市西苇水库的溢洪河道,建库以来仅溢洪一次,近几年,由于雨量偏小,南沙河成了邹城市部分企业常年排泄污水的河道。3、气象地理本区属温带季风区的海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气温17.9,日最高气温40.3,日最低气温-18.3,最大冻土深度0.27m,最大积雪厚度0.24m。年平均降雨量708.14mm,年最大降雨量1263.8mm,年最小降雨量268.5mm。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风向频率多为南风及东南风,最大风速16m/s。地震烈度7度。第二节安全条件一、地质特征(一)地质兖州煤田为石炭-二叠系全隐蔽型煤田,地处鲁西南块陷的东缘,是由兖州向斜保存下来的煤田。兖州向斜为一宽缓褶

3、皱发育的不对称倾伏向斜,轴向北东东,向东倾伏。东部煤系地层被峄山断层抬升而被剥蚀掉,直接出露太古界混合岩。地层走向在向斜南翼为近东西向,至向斜转折端(横河、平阳寺一带)变为近南北向,往北为北北西-北北东向。倾角平缓,一般310,大者在20左右。南屯井田位于兖州向斜南翼,总体呈单斜构造,但井田东北部、东部存在多个褶曲,幅度较大的为219号孔附近向斜,其余褶曲幅度均较小。下组煤-432m水平位于南屯井田西南部,位于兖州向斜南翼转折端,采区东部地层走向近东西向,西部近南北向;倾角平缓,一般39,平均5。(二)本区地层根据钻孔揭露情况,现将井田出露地层由老至新简要叙述如下:1、奥陶系(O)-432m水

4、平内奥陶系揭露最大厚度182.11m(No2-l号孔),揭露埋深450.80568.87m。区域资料显示,奥陶系灰岩沉积较为稳定。全厚约450750m,可分为中、下奥陶统。其中奥陶系中统厚约370670m,岩性主要由灰-浅褐灰色及褐黄色石灰岩、泥灰岩、含泥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下统厚约80m,主要由灰白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少量灰黄色泥灰岩组成。中统内沉积马家沟组,根据其岩性及沉积特征可分为六个段;奥陶系下统区内沉积冶里-亮甲山组。奥陶系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2、石炭系(C)石炭系划分采用二分方案。本区发育上石炭统,分为太原组(C2t)、本溪组(C2b)。(1)本溪组(C2b):在本区

5、内厚度52.2471.89m,平均61.33m。主要由灰绿色、杂色铝质泥岩、铁质泥岩、铝土岩、灰色粉砂岩和石灰岩组成,局部夹薄层煤线,煤线为19煤和2l煤层位,沉积不稳定且厚度较小,无经济价值。其底部一般以浅灰、浅褐灰及紫红色铝土矿及铁质泥岩(相当于G层铝土岩和山西式铁矿层位)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2)太原组(C2t):下组煤-432m水平西半部大多数范围为侏罗系直接与石炭系接触,因此石炭系上部多数己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本区完整的太原组厚度165.22179.42m,平均厚172.68m,厚度变化不大,规律不明显;风化后残留厚度138.67179.42m,平均163.58m。该组主要由灰

6、黑色泥岩、灰色细砂岩、粉砂岩、褐灰色夹少量绿灰色铝质泥岩、灰至褐灰色石灰岩和煤层组成,为本区重要含煤岩系之一。共含煤18层,主要可采煤层为16上煤、17煤,局部可采的有6煤、15上煤、18上煤;此外,16下煤也有偶达可采的;共含灰岩12层,其中下部的第十下层灰岩和上部的第三层灰岩厚度较大,层位稳定,是本区的主要标志层;其它各层灰岩厚度不稳定,且常相变为泥岩或粉砂岩。与下伏本溪组常以十二灰顶板为界呈整合接触。3、二叠系(P)二叠系山西组为南屯矿区上组煤主采煤系,下组煤-432m水平仅东部地段保留山西组下部地层,二叠系多数己受风化且剥蚀完毕。山西组(P1s):本区东部残留厚度072.13m,平均4

7、4.50m。主要由灰白及绿灰色厚层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粉细砂岩互层与浅灰至灰黑色粉砂岩、泥岩组成,夹浅灰至褐灰色铝质泥岩及煤层,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4、侏罗系(J)侏罗系在附近区域内仅沉积上侏罗统蒙阴组(J3m)地层,本区地层残厚74.66191.94m,平均129.09m。侏罗系砂岩为上组煤开采的主要防治水对象,下组煤-432m水平内基本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增厚趋势。主要由褐红色及紫色中砂岩、细砂岩、中粗砂岩和灰色-深灰色夹浅灰绿色砂泥岩互层、泥岩组成。根据区域地层资料,本区侏罗系自上而下可以划分为侏罗系蒙阴组二段、蒙阴组一段。一段J3m(1):本区厚度15.7447.47m,平均3

8、4.09m,主要由绿灰色夹少量浅褐色及褐红色砂质泥岩互层、砂质泥岩,泥岩、细砂岩及杂色砾岩组成;局部夹薄层粉砂岩,底部常以一层砾岩(该层砾岩局部可相变为砂岩)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二段J3m(2):本区残厚58.92125.80m,平均95.00m,主要由褐红色夹少量浅褐色中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局部夹薄层粗砂岩及泥岩薄层,为本区侏罗系主要含水层段;底部常有一层细砂岩或中砂岩与一段接触。5、第四系(Q)第四系基本呈现由东向西逐渐增厚趋势,且径距39486000以西厚度较大、变化大,以东则厚度较小且变化大。本区厚度86.90146.57m,平均122.93m;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

9、砂及砂砾层组成。根据其岩性自上而下可分为三组。下组(Q下):厚度013.67m,平均10.38m;主要由灰绿色及灰白色粘土质粗砂、砂砾层及砂质粘土组成,与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接触岩性不固定,但通常含少量底砾,砾径大小不一。中组(Q中):厚度55.1592.45m,平均73.79m;主要由浅灰绿色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砾层组成,底部常以一层厚层绿灰色粘土与下组接触。上组(Q上):厚度31.7546.59m,平均38.77m;主要由土黄色粘土、粘土质砂砾层、粘土质细砂、粗砂及中砂组成,底部常以一层粘土质砂砾层与中组接触。(三)含煤地层本区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因受风化剥蚀

10、,山西组仅在-432m水平东部保留其下部地层,区内含煤地层的厚度、岩性及变化规律分述如下:1、上石炭统太原组(C2t)区内本组厚度138.67179.42m,平均厚163.58m,岩性以浅灰至灰黑色泥岩、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多层黑色煤、褐灰色夹少量绿灰色铝质泥岩及灰至褐灰色石灰岩;呈现深灰色泥岩及粉砂岩与煤层及石灰岩的互层关系,旋回结构较为清楚。据其含煤程度和旋回厚度、岩性可划分为四个层段:(1)太原组底部至16上煤顶板层段:本区厚度23.2734.50m,平均厚度27.50m,为太原组主要含煤层段,岩性以深灰至黑色泥岩、粉砂岩、铝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灰岩,局部夹薄层细砂岩。含煤五层(18

11、下、18上、17、16下、16上煤),其中l7煤、16上煤大部稳定可采,18上煤局部可采。在煤层沉积后发生海进而沉积形成泥岩或灰岩,成为其顶板,含灰岩一层,为十一灰,该层厚度及层位不稳定。(2)十下灰底板至14煤顶板层段:本区厚度44.5754.48m,平均厚度48.88m,厚度较稳定。十下灰岩为16上层煤直接顶板,平均厚5.21m,为全区的主要标志层。本段含有薄层的15下煤、15上煤、14煤和第九、十上层灰岩;砂岩多呈深灰色,具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是潮汐三角洲相的沉积,厚度变化较大,成煤条件差,煤层薄且不稳定,只有15上煤局部可采,本区内多为炭质泥岩、油页岩,在15上煤之上沉积了第九层灰岩

12、,厚度薄,沉积较稳定,偶尔相变为泥岩,可做为辅助标志层。(3)14煤顶板至第三层灰岩底层段:本区厚度55.6572.62m,平均厚度62.02m,-432m水平东部及西部沉积厚度较大,中部稍薄。岩性以灰色至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灰白色粉细砂岩互层为主,局部夹灰白色细至粗砂岩,含煤7层(12下、12中、12上、10上、10下、9、8煤),其中12上煤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不可采;含灰岩三层(八灰、七灰、五灰),该段灰岩均不同程度的含有一定量的泥质,其中第五层灰岩位于该段中部,富含大量动物碎屑化石,沉积较为稳定,是区内标志层之一。(4)第三层灰岩至山西组底部层段:本段特点是沉积环境较稳定,以深水泥

13、岩为主,自下而上逐渐变粗,黄铁矿结核相对减少,出现较多的菱铁质结核,下部发育较为稳定的6煤,为局部可采煤层。2、下二叠统山西组(C2b)本区残留厚度072.13m,平均44.50m,仅白马河风井检查孔、丁141连线以东保存。本组是南屯矿区上组煤最主要的含煤层段。主要由灰白及绿灰色厚层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粉砂岩互层与浅灰至灰黑色粉砂岩、泥岩组成,夹浅灰至褐灰色铝质泥岩及煤层。该煤层为3煤,3煤在兖州煤田分叉合并明显,南屯井田第3下至3上煤之间间距为0.1815.66m,两层煤之间为滨海相粉砂岩和具有交错层理、水平或缓波状层理的水下三角洲或滨湖相中-细砂岩。下组煤-432m水平自第3下煤至3上

14、煤全厚约30m,夹层厚度呈厚薄相间排列。两层煤间距3.3415.08m,夹层厚度呈厚薄相间排列,夹层岩性主要为浅灰至灰白色细至粗砂岩,发育少量斜层理及近水平层理,夹少量煤质条纹。二、地质构造下组煤-432m水平位于南屯井田西南部,位于兖州向斜南翼转折端,采区东部地层走向近东西向,西部近南北向;地层倾角平缓,一般39,平均5,为一西高东低的单斜形态,其总体形态符合井田构造形态,详见下组煤-432m水平构造纲要图1-2-1。主要构造要:1、褶曲-432m水平东部发育有Z7背斜,其轴向近南北向;西部通过本次三维物探共发现在背斜与向斜相间的次一级褶曲5条,其中背斜与向斜分别为二条、三条,其轴向全部为N

15、E及NEE;自西北向东南分别为第Z2向斜、Z3背斜、Z4向斜、Z5背斜、Z6向斜。上述褶曲轴向基本与-432m水平西北部边界皇甫支二断层一致。2、断层-432m水平范围断层共计26条,在马家楼断层位置附近共4条正断层,其中DF2、DF3和DF4、DF5分别为两组“雁行”式排列的断层组,它们与DF6断层形成地堑构造。断层最大落差多小于20m,仅采区西部的DF6最大落差20m,为26m,可能该断层就是原马家楼断层,其位置向东部摆动,走向为近南北向,详见表1-2-1。现有资料表明:采区构造发育的基本特点是:西部相对复杂,小型断层相对较为密集;东部相对简单,构造稀少;该区构造为中等构造类型。三、煤层及

16、煤质(一)煤层1、含煤性矿井含煤地层主要由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构成,此外石炭系本溪组局部见薄煤层两层(分别为19煤、21煤),且均不可采,无经济实用价值。山西组和太原组为矿井主要含煤地层,平均总厚217.18m(其中山西组上部多已遭受风化剥蚀);共含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9层表1-2-1下组煤-432m水平断层特征一览表序号 断屋名称 性质 走向 倾向 倾角() 落差(m) 延长(m) 差长比 地震勘探控制程度1 DF2 正 NNE SEE 65 017 850 0.020 可靠2 DF3 正 NNE SEE 71 017 650 0.023 可靠3 DF4 正 NNW NEE 65 09

17、550 0.016 可靠4 DF5 正 NNW NEE 65 06 550 0.011 较差5 DF6 正 NNE W 70 025 2500 0.010 可靠6 DF7 正 NEENE SSESE 68 011 800 0.014 可靠7 DF8 正 NW SW 70 05 360 0.014 可靠8 DF9 正 NNE SEE 70 02 115 0.017 较差9 DF10 正 NE NW 65 04 220 0.018 较可靠10 DF11 正 NE SE 67 010 1000 0.010 可靠11 DF12 正 NE SE 67 03 150 0.020 较差12 DF13 正 N

18、E SE 70 02 70 0.029 较差13 DF14 正 NE SE 67 05 550 0.009 较可靠14 DF15 正 NE SE 67 03 200 0.015 较差15 DF16 正 NW NE 70 03 80 0.038 较差16 DF17 正 NWW SSW 70 03 150 0.020 较差17 DF18 正 NNE SEE 70 02 175 0.011 较差18 DF19 逆 ENE NNW 35 05 560 0.009 较可靠19 DF20 逆 NENEE NWNNW 50 07 750 0.009 可靠20 DF21 正 NE SE 66 02 65 0.

19、031 较差21 DF22 正 NE NW 66 02 70 0.029 较差22 DF23 正 NE NW 66 02 55 0.036 较差23 DF24 正 NW NE 71 04 130 0.031 较可靠24 DF25 正 NW SW 70 02 130 0.015 较差25 DF27 正 NW SW 68 04 190 0.021 较差26 一采西断层 正 NW SW 6580 610 1631 0.006 可靠(3上A、3上、3下、6、15上、16上、16下、17、18上煤),平均煤层总厚13.02m,其中主要可采煤层3上、3下、16上、17煤,共厚10.19m,占可采总厚的78

20、.26%。下组煤主要赋存于太原组中下部,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主要为15上、16上、17和18上煤;其中16上、17煤虽较3上、3下煤厚度小,但其全区基本可采,煤质变化不大,属稳定-较稳定煤层。各煤层厚度及分布概况见表1-2-2。表1-2-2下组煤-432m水平煤层厚度及分布概况煤层 厚度(m) 煤层间距(m) 结构 夹石 可采性 一般层数 厚度(m) 岩性 15上 01.830.40 32.6147.2237.235.6213.3310.712.336.464.67 简单 1 不定 炭质泥岩 南部可采16上 0.551.300.94 简单 01 00.17 炭质泥岩或炭质砂岩 中部及东南部局部可

21、采17 0.611.451.07 简单 01 00.24 细砂岩、炭质泥岩 西南部局部不可采18上 0.272.181.32 较复杂 02 0.080.68 铝质泥岩 东部及南部可采2、可采煤层本区共含下组煤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4层,16上、17煤全区大部稳定可采,15上、18上煤局部可采。下组煤主要可采煤层自上而下述如下:(1)15上煤:该煤层位于太原组中下部,含煤区主要位于下组煤-432m水平中部及南部,-432m水平东南部九灰下沉积15上煤,中部九灰下相变为炭质泥岩或油页岩压煤,具体为东部相变为油页岩。采区煤层厚度01.83m,平均0.40m。煤层结构简单,可采范围位于本区南部,可采指数0

22、.23,煤厚变异系数48.14%,属极不稳定煤层。 (2)16上煤:位于太原组下部,全区含煤,十下灰岩为其直接顶板,层位稳定,煤层厚度0.551.30m,平均0.94m。局部含夹石一层,岩性为炭质泥岩或砂岩,可采性指数0.94,煤厚变异系数16.04%,属稳定较稳定煤层。(3)17煤:位于太原组下部,全区含煤,北部多数以十一层灰岩为其直接顶板,西部多以泥岩为直接顶板,南部多以粉砂岩为其直接顶板,东部局部为铝质泥岩为其直接顶板。厚0.611.45m,平均1.07m,局部含夹石13层,岩性为细砂岩或炭质泥岩。可采性指数0.97,煤厚变异系数17.26%,为稳定煤层。(4)18上煤:位于太原组底部,

23、全区含煤,多数以泥岩为其直接顶板,仅中西部部分地段相变为粉砂岩顶板。煤层总厚度0.272.18m,平均1.32m,全区煤层结构复杂,多含夹石12层,夹石岩性多为铝质泥岩,可采指数0.66,煤厚变异系数29.16%,为不稳定煤层。(二)煤质1、煤的物理性质及宏观煤岩类型(见表1-2-3)。表1-2-3煤的物理性质及宏观煤岩特征煤层 颜色 光泽 节理裂隙 断口 结构构造 充填物 矿物杂质 硬度脆性 煤岩类型 视密度15上 黑色 玻璃、暗淡 发育 平坦状 条带状 黄铁矿方解石 铝质泥岩 质硬性脆 半暗-半暗型煤 1.3016上 黑色 玻璃、油脂 发育 平坦状贝壳状 条带状 黄铁矿 铝质泥岩 质硬 半

24、亮-半亮型煤 1.2517 黑色 玻璃 发育 平坦状贝壳状 条带状块状 黄铁矿 铝质泥岩 坚硬 半亮-半亮型煤 1.3018上 黑色 玻璃、暗淡 发育 平坦状参差状 条带状块状 黄铁矿 铝质泥岩 半暗-半暗型煤 1.402、主要煤质指标(见表1-2-4)。四、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然发火1、瓦斯补充勘探期间在南下1和南下2号孔采取4个样品,对16上煤、17煤瓦斯成份和含量进行了测定,16上煤、17煤各2个样。精查期间丁99号孔对16上煤、17煤瓦斯成份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化验结果见表1-2-5。由表1-2-5测试结果可以看出,16上煤、17煤均属瓦斯风化带之CH4-N2带内,瓦斯含量小于1mL/g。

25、测试结果表明,本区瓦斯含量较低,属于瓦斯风化带内,为低瓦斯采区。但在生产中仍需注意瓦斯含量的测定、预报和通风安全工作,特别是瓦斯容易聚集的区域,如顶板封闭性好、开采的相对深部、向斜轴部以及井下开采所形成的角落部位等,以防局部瓦斯富集而对生产影响。表1-2-4-432m水平煤层煤质指标一览表项目煤层 15上 16上 17 18上Mad% 原煤 0.762.52 0.742.46 0.612.26 0.532.18 1.63(6) 1.58(7) 1.62(8) 1.27(7) 精煤 1.082.42 1.312.73 1.012.45 1.172.01 1.82(6) 1.99(6) 1.70(

26、8) 1.51(7)Ad% 原煤 12.0521.19 5.6611.14 9.3119.84 16.3924.78 16.16(6) 8.4(7) 12.41(8) 20.42(7) 精煤 4.0816.72 1.984.98 2.876.17 4.747.67 8.91(6) 3.16(7) 4.4(8) 6059(7)Vdaf% 原煤 42.5757.39 43.4245.15 4347.55 41.1744.6 4.84(6) 44.21(7) 44.91(8) 42.69(7) 精煤 40.0956.07 44.2346.19 44.0347.12 41.4545.09 48.74

27、44.96(7) 45.19(8) 43.51(7)St.d% 原煤 2.866.32 2.553.96 2.254.47 2.044.8 3.12(6) 3.25(7) 3.28(7) 3.45(6) 精煤 0.453.27 2.142.39 1.982.91 2.183.39 2.26(5) 2.3(7) 2.2(7) 2.75(6)胶质层ymm 精煤 511.50 1218.5 14.519.5 1115.5 9.9(5) 17.18(7) 17.06(8) 13.75(6)粘结指数 精煤 46 6 6 56 5(4) 6(7) 6(8) 5.71(7)发热量Qb.adMJ/kg 原煤

28、24.83 28.41 24.83(1) 28.41(1) 发热量Qb.dafMJ/kg 原煤 36.78 33.68 36.78(1) 33.68(1) 表1-2-5瓦斯成份和含量测定情况表项目煤层 16上 17瓦斯成份(%) CH4 10.0017.51/12.52(3) 27.6049.83/35.52(3) CO2 5.9715.00/11.50(3) 3.3627.33/16.18(3) N2及其他 75.0076.52/75.91(3) 22.8467.52/48.31(3)含量(%) CH4 0.100.30/0.22(3) 0.190.41/0.28(3) CO2 0.090.

29、40/0.25(3) 0.030.08/0.06(3)注:表中分子为最小最大值,分母为平均值,括号内为样品数。2、煤尘-432m水平下组煤各主要可采煤层的煤质牌号均为气煤,挥发分较高,一般为40%左右。因为影响煤尘爆炸的主要因素是煤中的挥发分含量,挥分含量愈高,煤尘爆炸的危险性就愈大。补充勘探期间在南下2号也采取1个样品,对16上煤,17煤煤尘爆炸性进行了测定,精查期间丁99号孔对16上煤、17煤煤尘爆炸性进行了测定。16上煤的煤尘爆炸性指数为47.0547.10,17煤煤尘爆炸性指数为47.7047.89,均远远大于28,煤层的火焰长度均大于400mm,岩粉量为8095%,说明煤尘具有爆炸性

30、强、火焰长的特点,生产过程中必须给予充分重视。3、煤的自燃本次补充勘探没有进行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测试,精查期间丁97号孔对16上煤和17煤的自燃发火倾向进行了测试,自燃发火等级为24级,均有自燃发火趋势。五、水文地质南屯煤矿下组煤主要开采16上煤和l7煤,这两层煤分布于太原组的下部,其顶底板岩层组合、结构及煤系下部的水文地质条件是与安全开采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432m水平含水层基本特征描述如下:(一)含水层特征下组煤-432m水平位于井田的西南部,包括十一和十三两个采区,面积6.76km2,含水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上组砂层及砂砾层、第四系下组砂砾层、侏罗系砂岩、二叠系山西组3煤顶板砂岩、石炭系太原组第三层灰岩、第十下层灰岩、本溪组第十四层灰岩和奥陶系石灰岩。1、第四系含水层(Q)勘探区内第四系厚度86.90146.57m,平均122.93m,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及砂砾层组成。根据其岩性自上而下可分为三组。中东部发育有上组和中组,西部发育有上、中、下三组,其中第四系中组为一相对隔水层。上组(Q上):厚度31.7546.59m,平均38.77m;主要由土黄色粘土、粘土质砂砾层、粘土质细砂、粗砂及中砂组成,底部常以一层粘土质砂砾层与中组接触,单位涌水量0.422l5.099L/s.m,由于中组的相对隔水作用,本组与下部含水层无直接补给关系。下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