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8 ,大小:130.05KB ,
资源ID:1598090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9809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

1、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哀郢1.九章中的一篇。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陵阳”在今安徽省。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

2、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作者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自己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7.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的现实。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用的是比喻手法。(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冯谖客孟尝

3、君1.冯谖: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为齐国贵族。 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冯谖之口。三窟指:(1)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文章表现冯谖的形象,欲扬先抑,层层深入,愈转愈奇。开始写好无好无能,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待。一旦有了车又像小人一样向朋友炫耀。后来写他自告奋勇为孟尝君去相归薛时,方看出冯谖的高明。而此时冯谖却又有更远的谋划虑,要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到全文结束,冯谖深谋远虑的奇士风采才充分展现出来 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 4.分析冯谖的性格:冯

4、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其焚券市义之举客观上为民众解除了部分痛苦 5.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即对冯谖的刻画: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 齐桓晋文之事章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本文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难人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

5、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以为只要国君具有仁心,能推恩于民,即可实现王道政治,未免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理想虽然值得赞许,与当时的现实却有很大距离,自然行不通。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

6、,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内容: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论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孟子善辩,本文很好地体现了孟子的论辩风格。全文分四段,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第二段以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并非不能

7、,而是不为。第三段向齐宣王指出用武力来满足自己称霸的欲望不仅是徙劳的,而且是危险的。最后一段孟子见齐王已主动要求领教,这才和盘托出实施仁政的具体方案。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简) 7.生动的比喻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比喻不能与不为的不同;“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为手段去称霸统一天下之不可能。这些比喻生动

8、形象,令人警醒增强了说服力,其中不少至今仍是常用的成语。迢迢牵牛星1.借织女思牛郎的神话故事,写女子离别相思之情。是最早比较完整的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诗篇。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爱情传说,的确最易触动幽闺彻夜难眠的思妇的离愁别恨。此诗表面字字在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地上离恨,闪现出浪漫的绚丽色彩。诗中在开头和最后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词。这些叠字描写物态,表达情思都十分贴切生动。而且首尾的叠字互相呼应,形成全诗和谐回落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2.迢迢牵牛星中“终日不成章”句运用了出自诗经的典故。3.迢迢牵牛星中的叠字及意思:迢迢遥远的样子;皎皎明亮的样子;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札

9、札织机声;盈盈水清澈的样子。表达感情色彩的叠字是“脉脉”。叠字互相呼应,形成和谐回荡的节奏,增强了音乐美。燕歌行1.乐府旧题,原为燕地音乐,后来曲调失传。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作者曹丕。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出自曹丕燕歌行。 3.诗的主要内容:写一个女子深切怀念客居远方的丈夫。其中运用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星汉”指银河。本文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章节和谐流畅。开头四句由描写秋景到点明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萧索悲凉的景色和寂寞凄清的氛围是一种烘托,燕雁知时令而南归是加以对照,从而表现思妇的深切怀念之

10、情。慊慊二句是揣度对方身在异乡,必然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但为何迟迟不归呢?隐隐透露思妇的担忧。贱妾以下五句正面写思妇百无聊赖的情状,茕茕孑立,独守空房,思念不已,泪下沾裳。弹琴低唱以作排遣,哀的曲调却是愁上加愁。最后四句写秋夜景色。夜深人静,明月照床,凝望天空,只,见牵牛织女隔河遥望。牛郎织女的无限哀伤。 吁嗟篇1.曹植后期诗作,为咏物诗。诗中作者以“转蓬”(随风漂荡的蓬草花)自喻,写因封地屡次迁徙,生活飘泊无定,发抒“宕宕当何依”的感叹和“长去本根逝”的悲哀。如沉痛抒情诗句“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2.本篇为咏物之作,尽情描写转蓬浮沉飘荡的生涯。它在田野上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随风飘摇,无所

11、适从,无法主宰命运。且历尽艰辛,备受折磨。因而沉痛地呼号“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表达诗人宁愿毁灭,不愿飘飞,沉痛呼号的情感。其实,诗中的“转蓬”系诗人自喻,转蓬飘泊无定的景象正是诗人迁徙不定的生活际遇的写照,转莲的悲辛也正是诗人的痛苦。全诗通篇运用比兴,貌似咏物,实为咏怀。两相交融,契合无间。 七哀诗1.是乐府歌辞,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关系。2.写作的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初平三年。当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王粲不得已离开长安往荆州避难,在悲痛的氛围中与亲戚朋友识别。诗的开头六句即是概括了这样的事实。3.“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泛指战乱造成的惨象,与曹操蒿里

12、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为反映时代真实的名句。5.分析诗中“母亲弃子”的描写:细致描写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可悲事例。母爱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感情,慈母弃子,乃是感情的扭曲。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时代的动乱。战乱不息,生灵涂炭。诗人对这样的悲剧目不忍睹,耳不忍闻悲痛之极。最后四句触景生情。面对汉文帝的陵墓,自然想不通到汉文帝和文景之治,今天长安的动乱汉文帝时长安的盛世恰成鲜明的对照。再用诗经。曹风。下泉之典。表示思念明王贤君的迫切心情,诗人渴望结束动乱,出现太平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13、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诗历来为人们称道。前四句说明了一个哲理;心远地偏。远指超脱世俗利害,远离争名夺利的环境。内心做到了这一点,居处也就自感偏远了。这四句作答,自然妥贴。采菊东篱下以下四句借具形象表达诗人的人生追求。其中包含两个侧面;一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和恬淡宁静的心境,二是像山中的岚气与空中的飞鸟那样,自然,和谐。最后两句提示全诗所要表达的人生真意,让读者从说理与形象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向为人们激赏。妙在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另一种版本,见南山作望南山,苏轼曾指出,如果作望,乃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自得的情味,诗也就变得兴味索然了。有意而为,与

14、诗人个性不合。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反映的社会现实:门阀统治下,出身低微的才士仕途的失意和坎坷,内心的苦闷。第一层四句,写自己仕宦生活中备受摧残压抑的悲愤心情。开头两句以对案不能食表示痛苦的程度,以拔剑击柱的猛烈动作发泄其内心孤愤。长叹息则表示激荡情绪的难以消失。丈夫两句让人看到门阀统治下对有抱负的才能之士的压制。第二层六句写弃官闲居的无聊生活。铺叙弃官归家后的家庭日常生活,并非着眼于天伦之乐,而是无可奈何地虚掷光阴、消磨壮志的焦虑。第三

15、层最后二句作不平之鸣。怀才不遇,自古而然,连古代的大圣大贤也在所不免。这就深化了诗歌的主旨,不是哪一个人的牢骚,而是时世的不公。孤且直有深意,孤指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与世家大族相对待。在六朝时代。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鲜有仕进升迁机会。直正直,自然为世道所不容。 2.“弃置罢官去”六句的含义:写弃官闲居的无聊生活。铺叙弃官归家后的家庭日常生活,并非着眼于天伦之乐,而是无可奈何地虚掷光阴、消磨壮志的焦虑。 3.“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孤”的含义是出身孤寒。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本篇为谢脁山水诗名作,谢灵运和谢脁并称“大小谢”。“京邑”指金陵。2.开头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16、融化前人诗句的用意:二句用典分别化用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潘岳河阳县“引领望京室”的句子,以古人怅眺望京都,比喻自己远望京邑,暗暗表达出思乡之情。白日二句远望所见京城的壮丽建筑。余霞四句依次写晚霞,澄江,喧鸟和杂英,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的大自然美妙的景象。去矣以下转入抒写思乡之情。依恋京邑,淹留不忍去;因怀念乡国,三山风景虽佳妙,却无心欣赏而罢宴。最后四句,用泪下如霰和鬓发变白的夸张描写,突出抒发离开京邑的伤感。全诗层次分明,写景如画,情致真挚。 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对此二句赞美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4.诗

17、篇思想感情:离开故乡(京都)的伤感,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亦包含向往朝廷任职,施展抱负的感情。5.诗篇景物描写特征: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又极其洗练流丽。尤其“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1.写作背景:庚信出使北朝无法返回,在北朝虽有高官厚禄,但内心十分悲痛,念念不忘乡国。拟咏怀为羁留北周时所作。.拟咏怀(榆关断音信)塑造了一个满怀乡国离恨而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前四句写身处北国孤寂凄凉的环境,用以古喻今的方法,侧重表现南北联系断绝的寂寞。此时,南朝梁代已亡,代之而起的是陈代。断绝的含意主要指政治上的联系。

18、胡笳,羌笛都是少数民族的乐器,所奏乐曲只会催异乡人泪下。“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以男女喻君臣,诗人自喻为红颜女子,因思念故国而消瘦,因永远别离而流泪,以致失去了青春红颜。以闺怨表达故国之思。结末两句用典,“枯木期填海”典出山海经,意谓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海:“青山望断河”典出水经注,由青山断河一样不能再重合,不可能实现了。西洲曲1.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2.作品的情感内容:这首抒情长诗以一位江南少女的口吻抒发对江北情郎的无尽相思。开头加快曾在冬天梅花初落时,与情郎在西洲相会,现在又是落梅时节,想折梅遥寄,以表相思。杏子红鸦雏色是春天,写少女自我形象,有自

19、怜自惜之意。伯劳飞乌桕树表示夏天,少女还是孤单一人。到了延长末,红莲开放,以采莲,弄莲,怀莲的谐音双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反复倾诉相思深情。然而郎终不至。到秋天,大雁南飞,盼望一纸书信,但仍然落空。最后写仰首盼望,垂手忧思,希望南斯拉夫风把我从梦中吹到江北。四季相思,早晚相思,缠绵悱恻的抒情,颇具艺术感染力 3.“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用的是顶真、比喻和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4.修辞手法:(1)谐音双关:莲谐音怜,莲子即怜子,暗示爱怜的人。“低头弄莲子”,爱抚所欢:“莲子青如水”比喻所欢的爱情纯洁如水:“置莲怀袖中”表示对所欢的珍爱:“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2)顶针:“低头弄莲子,莲子青

20、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5.西洲曲如何表现季节更替:用人物形象和物候现象表现。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春天:“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夏天;采莲、鸿飞秋天。 敕勒歌1.敕勒族民歌。敕勒是中国古代北部的少数民族,它的后裔融入今天的维吾尔族。2.敕勒歌通篇写景,无一情语,语言自然质朴,风格雄壮豪迈。前四句歌唱敕勒族的生活环境,雄伟的阴山山脉,蓝天下无边无际延伸开去的大草原,辽阔的天宇笼罩着整个草原。后面中句写敕勒族人民的劳动生活,茫茫的大草原,大草原上到处都可看见牛和羊,意味着敕勒族人民辛勤的劳动的性格,肥壮的牛羊。没有描写,没有赞

21、美,只是几句朴素的白描,已能令人想见大草原的开阔景象,草原人民民的生活场景。全诗意境极其豪迈,浑厚,使人耳目一新,体现出一种浩瀚壮观之美 3.本诗旨意:赞美草原的辽阔和游牧生活的自在。4.民歌表现的生活场景:大草原的开阔景象,草原人民的生活场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李1. 这是一篇赠序,属骈文。作者借参与腾王阁宴会,登高望远之际,感怀时事,慨叹遭遇,抒写怀抱。文中虽然不无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怨嗟叹,但更多的,也更为强烈的的却是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炽热情怀和穷且益坚,不失志气的执着态度。这既体现了朝气蓬勃,昂扬前进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作者不甘沉沦,自我振作的个性

22、。全文围绕滕王阁宴会这一中心展开。首段紧扣题中洪府二字,历叙洪州地势形胜,物产丰饶,人才杰出,由此将笔墨引至参与宴会的宾主及自身,第二段扣紧题中秋日登滕王阁六字,写登临时所见景色,由近及远,由实放入虚。第三段扣题避的饯字,由宴会之盛生发人生遇合的感慨。第四段扣合题中的别序二字,叙述自身遭际及去向,申明作序辞别之意。全文段段扣题,层层转进,开合收纵,自然流转,文思相当缜密。2.文中第二段写景,文辞瑰丽,笔法多变,作者以色彩的浓淡,视角的俯仰,景致的远近,声音的虚实等多个角度来展现滕王税及其周围的景色,把秋日风你描绘得流丽飞动,有声有色。尤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色彩鲜明,动静相衬

23、而富有诗意。作为全段景物描写的总体背景,整个画面显得统一、和谐,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堪称全段的文眼。文章大量使用典故表现内心情感的跌宕变化,作者对历史故实熟谙于胸,能取用精当,驱遗自如,无论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均切合自身的遭际心迹,给人以宛转曲折叠,无施不宜之感。所用典故有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用了什么典故:前一句用屈原的离骚,是暗用,后一句用汉文帝于宣室见贾谊事,“奉宣室”指贾谊。“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用何典,表何意:前一句为吴隐之饮贪泉事;后一句用庄子。外物篇之典。这两句表示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所用典故出自论浯

24、:“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所用典故出自钟嵘诗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所用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列传和史记。李将军列传。以冯唐的遭遇自叹年华易逝,老之将至;以李广的遭遇自叹功业难成,地位卑下。.赠白马王彪中“年在桑榆间”,滕王阁序“桑榆非晚”均指晚年。 8.滕王阁序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炽热情怀和穷且益坚、不失志气的执着态度。既体现了朝气蓬勃、昂扬前进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作者不甘沉沦、自我振作的个性。 9.本文形式语言的特点:(1)本文是骈文,通篇均是四六句,且以对偶贯穿始终,形式整严精美。(2)笔致自然流利,情感起伏跌宕,使文章显得气势通畅而全无一般骈文难免的板滞之病。 在狱

25、咏蝉1.作者骆宾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咏物诗,所咏之物为蝉。抒发了诗人品性高洁却被诬身陷囹圄的郁愤,充满了对人世一平的哀怨,也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2.“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是季节名,指秋天:“南冠”指囚犯,乃诗人自称。3.完全写蝉而寄寓自己情感的诗句是“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4.“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鬓”指蝉。5.在狱咏蝉借咏蝉寄寓境遇,抒写衷曲:通过咏蝉抒发诗人品性高洁却被诬身陷囹圄的郁愤,充满了对人世不平的哀怨,也表达了辩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6.艺术特点:形神兼备,寄托遥深。诗人咏蝉确是写实,而其旨又不在于单纯模写物态。诗中蝉的形象既是自然之物,

26、又是作者人格、遭际和思想感情的化身。出色地处理物我关系是这首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处。登幽州台歌1.陈子昂是初唐著名诗人,标举“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2.陈子昂登临的幽州台的建造者是燕昭王。幽州台在今北京市郊。3.作品主旨:以歌当哭,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痛,为登临诗。4.“念天地之悠悠”的作用,以广袤无垠的空阔背最,有力地突现了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诗人自我形象,从而抒发了天地虽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和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沉重感喟。5.分析视野开阔、气象宏大的特点:作为一篇登临之作,作者没有对所见之景进行具体描绘,只是致力于自身感情的抒发。尽管意在抒写一己之悲哀,但作者视野开阔,气象宏大

27、、托意深远,体现出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的深刻见识,给人以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艺术美感。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1.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的丞相。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临洞庭湖赠张丞相。3.希望执政者礼贤下士,使贤士出山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垂钓者”指“执政者”。4.诗歌主旨:表露作者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5.诗歌情景是如何连结在一起的,即“欲济无舟楫”的枢纽作用:诗歌前四句写洞庭湖景象,后四句由眼前景象抒发情怀,但句句不离湖水。欲渡无舟,意为欲出仕而无人援引;坐观垂钓者,意为执政者如能礼贤下士,贤者才能为朝廷效力。寄希望于张丞相。6.诗

28、歌的比兴手法:巧用比兴。前四句所赋洞庭湖波涛浩淼、气势蒸腾的景象,似又是作者自负不平之心态写照。兴象悠会,旨余言外;后四句就眼前景象顺势作譬设喻表达心曲,据典实抒其牢骚,含而不露,雅驯得体。观猎1.这是一首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绘射猎场面,以刚健明快的笔调塑造了一位威武不屈,气度不凡的将军形象,格调遒劲,气势壮阔飞动。2.表示狩猎场景并暗示丰收的诗句是“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3.“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在细柳营屯兵的汉代名将是李广。4.“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句的妙处:推出打猎过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上句写鹰眼的锐利,不用“锐”而用“疾”;下句刻画马驰之迅疾,不用

29、“疾”而用“轻”,其中妙处大可玩味。以一当十,因小见大,表现了打猎的全过程,表现了时令特点和打猎丰收。5.“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对表现出猎归来有何作用:空间迅速转移,往来驰骋的英武形象;暗用新丰美酒表达欢快心情;用细柳营暗喻像汉代名将周亚夫那样治军整肃,能攻善战。 送元二使安西1.这首七绝送别诗,曾被推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是一首被后人翻演成阳光三叠的名作。作品中的“阳关”“玉门”是唐代出塞必经之地,故址在今甘肃省。作者以冼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了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诗中虽有分手在即的忧伤,惆怅,但更可见对友情的诚笃和相知相契之深,情调与一般送别诗的低回伤感,缠绵呜咽不同。2.前两句布

30、景,叙写送别的时间,地点,气候,环境氛围。:“客舍”暗示客中送客:“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别意。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情,“更尽一杯”见出此前虽已多次同饮,现在依然离情难舍。“西出阳关无故人”,包蕴了对友人前路珍重的真诚祝愿,情韵深长。4.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陆游塞上曲“玉关去路心如铁,把酒何防听渭城”,二诗立意虽与王维此诗不同,但显然都受到此诗影响。 燕歌行1.乐府旧题,七言歌行。这是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2.表现高适燕歌行的题旨的诗句是“君不见沙场征

31、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3.诗中表现强烈对比的诗句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4.“玉箸应啼离别后”中“玉箸喻指眼泪。5.创作意图和主旨: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对长期浴血苦战的广大战士则寄予深切同情。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映怎样的现实:将帅腐败无能,荒淫奢侈,不恤土卒,士兵生活艰辛。诗人只是陈述事实,并未下评语加以褒贬,但旨意显豁,对比鲜明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7.“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所包含的思想:李广能攻善战,攻无不克,

32、战无不胜;李广爱兵如子,体恤士卒。点明题目,赞美李将军。李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全诗分为四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写边烽突起,奉命出师。山川到力尽八句第二部分,写力竭关山,战斗失利。其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感情极为沉痛,读来怵目惊心。铁衣至寒声八句为第三部分,从战事转写片人及妻子的两地相思,幽怨缠绵,气氛悲凉。最后四句为第四部分,能过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点出题旨。诗人善于描写边塞的自然环境和渲染战地生活的气氛,真实地再现了士卒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内心感情的种种变化,思绪起伏转折,笔底波澜壮翻滚,有概括的叙述,有具体的描写,有悲愤填膺的抒情,有感慨万端的议论,时而雄迈高亢,时而苍凉深沉。诗的音韵,节奏也随之纡徐变化,内容,声情和谐统一。 宣州谢脁搂饯别校书叔云1七古。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