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8090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docx

精选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

《哀郢》1.《九章》中的一篇。

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

(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

(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

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

“陵阳”在今安徽省。

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

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

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

作者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自己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7.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

”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

(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

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

(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的现实。

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用的是比喻手法。

(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

《冯谖客孟尝君》1.冯谖:

孟尝君的门客。

孟尝君为齐国贵族。

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

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冯谖之口。

三窟指:

(1)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

(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

(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

 文章表现冯谖的形象,欲扬先抑,层层深入,愈转愈奇。

开始写好‘无好’‘无能’,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待。

一旦有了车又像小人一样向朋友炫耀。

后来写他自告奋勇为孟尝君去相归薛时,方看出冯谖的高明。

而此时冯谖却又有更远的谋划虑,要为孟尝君‘复凿二窟’。

到全文结束,冯谖深谋远虑的奇士风采才充分展现出来 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

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

4.分析冯谖的性格:

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

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

其焚券市义之举客观上为民众解除了部分痛苦5.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即对冯谖的刻画:

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

                                                        

《齐桓晋文之事章》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

本文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难人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

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

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

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

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以为只要国君具有仁心,能推恩于民,即可实现王道政治,未免过于天真,简单。

孟子的理想虽然值得赞许,与当时的现实却有很大距离,自然行不通。

 2.内容顺序:

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

(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1)内容:

①富民:

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

②教民:

学校教育,孝悌之义。

(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

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

(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论述)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

孟子善辩,本文很好地体现了孟子的论辩风格。

全文分四段,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

第二段以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第三段向齐宣王指出用武力来满足自己称霸的欲望不仅是徙劳的,而且是危险的。

最后一段孟子见齐王已主动要求领教,这才和盘托出实施仁政的具体方案。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简)7.生动的比喻如: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

“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比喻‘不能’与‘不为’的不同;“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

“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为手段去称霸统一天下之不可能。

这些比喻生动形象,令人警醒增强了说服力,其中不少至今仍是常用的成语。

《迢迢牵牛星》1.借织女思牛郎的神话故事,写女子离别相思之情。

是最早比较完整的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诗篇。

 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爱情传说,的确最易触动幽闺彻夜难眠的思妇的离愁别恨。

此诗表面字字在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地上离恨,闪现出浪漫的绚丽色彩。

诗中在开头和最后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词。

这些叠字描写物态,表达情思都十分贴切生动。

而且首尾的叠字互相呼应,形成全诗和谐回落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2.《迢迢牵牛星》中“终日不成章”句运用了出自《诗经》的典故。

3.《迢迢牵牛星》中的叠字及意思:

迢迢——遥远的样子;皎皎——明亮的样子;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札札——织机声;盈盈——水清澈的样子。

表达感情色彩的叠字是“脉脉”。

叠字互相呼应,形成和谐回荡的节奏,增强了音乐美。

《燕歌行》1.乐府旧题,原为燕地音乐,后来曲调失传。

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者曹丕。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出自曹丕《燕歌行》。

3.诗的主要内容:

写一个女子深切怀念客居远方的丈夫。

其中运用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星汉”指银河。

本文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章节和谐流畅。

开头四句由描写秋景到点明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萧索悲凉的景色和寂寞凄清的氛围是一种烘托,燕雁知时令而南归是加以对照,从而表现思妇的深切怀念之情。

‘慊慊’二句是揣度对方身在异乡,必然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但为何迟迟不归呢?

隐隐透露思妇的担忧。

‘贱妾’以下五句正面写思妇百无聊赖的情状,茕茕孑立,独守空房,思念不已,泪下沾裳。

弹琴低唱以作排遣,哀的曲调却是愁上加愁。

最后四句写秋夜景色。

夜深人静,明月照床,凝望天空,只,见牵牛织女隔河遥望。

牛郎织女的无限哀伤。

 《吁嗟篇》1.曹植后期诗作,为咏物诗。

诗中作者以“转蓬”(随风漂荡的蓬草花)自喻,写因封地屡次迁徙,生活飘泊无定,发抒“宕宕当何依”的感叹和“长去本根逝”的悲哀。

如沉痛抒情诗句“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2.本篇为咏物之作,尽情描写转蓬浮沉飘荡的生涯。

它在田野上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随风飘摇,无所适从,无法主宰命运。

且历尽艰辛,备受折磨。

因而沉痛地呼号“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表达诗人宁愿毁灭,不愿飘飞,沉痛呼号的情感。

其实,诗中的“转蓬”系诗人自喻,转蓬飘泊无定的景象正是诗人迁徙不定的生活际遇的写照,转莲的悲辛也正是诗人的痛苦。

全诗通篇运用比兴,貌似咏物,实为咏怀。

两相交融,契合无间。

《七哀诗》1.是乐府歌辞,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关系。

2.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首诗作于初平三年。

当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

王粲不得已离开长安往荆州避难,在悲痛的氛围中与亲戚朋友识别。

诗的开头六句即是概括了这样的事实。

3.“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泛指战乱造成的惨象,与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为反映时代真实的名句。

5.分析诗中“母亲弃子”的描写:

细致描写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可悲事例。

母爱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感情,慈母弃子,乃是感情的扭曲。

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时代的动乱。

战乱不息,生灵涂炭。

诗人对这样的悲剧目不忍睹,耳不忍闻悲痛之极。

最后四句触景生情。

面对汉文帝的陵墓,自然想不通到汉文帝和‘文景之治’,今天长安的动乱汉文帝时长安的盛世恰成鲜明的对照。

再用《诗经。

曹风。

下泉》之典。

表示思念明王贤君的迫切心情,诗人渴望结束动乱,出现太平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历来为人们称道。

前四句说明了一个哲理;心远地偏。

‘远’指超脱世俗利害,远离争名夺利的环境。

内心做到了这一点,居处也就自感偏远了。

这四句作答,自然妥贴。

‘采菊东篱下’以下四句借具形象表达诗人的人生追求。

其中包含两个侧面;一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和恬淡宁静的心境,二是像山中的岚气与空中的飞鸟那样,自然,和谐。

最后两句提示全诗所要表达的人生真意,让读者从说理与形象中体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向为人们激赏。

妙在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作‘望南山’,苏轼曾指出,如果作‘望’,乃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自得的情味,诗也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有意而为,与诗人个性不合。

《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

安能蝶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

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

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

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反映的社会现实:

门阀统治下,出身低微的才士仕途的失意和坎坷,内心的苦闷。

第一层四句,写自己仕宦生活中备受摧残压抑 的悲愤心情。

开头两句以‘对案不能食’表示痛苦的程度,以‘拔剑击柱’的猛烈动作发泄其内心孤愤。

‘长叹息’则表示激荡情绪的难以消失。

‘丈夫’两句让人看到门阀统治下对有抱负的才能之士的压制。

第二层六句写弃官闲居的无聊生活。

铺叙弃官归家后的家庭日常生活,并非着眼于天伦之乐,而是无可奈何地虚掷光阴、消磨壮志的焦虑。

第三层最后二句作不平之鸣。

怀才不遇,自古而然,连古代的大圣大贤也在所不免。

这就深化了诗歌的主旨,不是哪一个人的牢骚,而是时世的不公。

‘孤且直’有深意,‘孤’指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与‘世家大族’相对待。

在六朝时代。

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鲜有仕进升迁机会。

‘直’正直,自然为世道所不容。

2.“弃置罢官去”六句的含义:

写弃官闲居的无聊生活。

铺叙弃官归家后的家庭日常生活,并非着眼于天伦之乐,而是无可奈何地虚掷光阴、消磨壮志的焦虑。

3.“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孤”的含义是出身孤寒。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本篇为谢脁山水诗名作,谢灵运和谢脁并称“大小谢”。

“京邑”指金陵。

2.开头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融化前人诗句的用意:

二句用典分别化用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潘岳《河阳县》“引领望京室”的句子,以古人怅眺望京都,比喻自己远望京邑,暗暗表达出思乡之情。

 ‘白日’二句远望所见京城的壮丽建筑。

‘余霞’四句依次写晚霞,澄江,喧鸟和杂英,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的大自然美妙的景象。

‘去矣’以下转入抒写思乡之情。

依恋京邑,淹留不忍去;因怀念乡国,三山风景虽佳妙,却无心欣赏而罢宴。

最后四句,用泪下如霰和鬓发变白的夸张描写,突出抒发离开京邑的伤感。

全诗层次分明,写景如画,情致真挚。

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对此二句赞美道: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4.诗篇思想感情:

离开故乡(京都)的伤感,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亦包含向往朝廷任职,施展抱负的感情。

5.诗篇景物描写特征:

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又极其洗练流丽。

尤其“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1.写作背景:

庚信出使北朝无法返回,在北朝虽有高官厚禄,但内心十分悲痛,念念不忘乡国。

《拟咏怀》为羁留北周时所作。

2.《拟咏怀》(榆关断音信)塑造了一个满怀乡国离恨而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前四句写身处北国孤寂凄凉的环境,用以古喻今的方法,侧重表现南北联系断绝的寂寞。

此时,南朝梁代已亡,代之而起的是陈代。

断绝的含意主要指政治上的联系。

胡笳,羌笛都是少数民族的乐器,所奏乐曲只会催异乡人泪下。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以男女喻君臣,诗人自喻为红颜女子,因思念故国而消瘦,因永远别离而流泪,以致失去了青春红颜。

以闺怨表达故国之思。

结末两句用典, “枯木期填海”典出《山海经》,意谓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海:

“青山望断河”典出《水经注》,由青山断河一样不能再重合,不可能实现了。

  

《西洲曲》1.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

2.作品的情感内容:

这首抒情长诗以一位江南少女的口吻抒发对江北情郎的无尽相思。

开头加快曾在冬天梅花初落时,与情郎在西洲相会,现在又是落梅时节,想折梅遥寄,以表相思。

‘杏子红’‘鸦雏色’是春天,写少女自我形象,有自怜自惜之意。

‘伯劳飞’‘乌桕树’表示夏天,少女还是孤单一人。

到了延长末,红莲开放,以采莲,弄莲,怀莲的谐音双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反复倾诉相思深情。

然而郎终不至。

到秋天,大雁南飞,盼望一纸书信,但仍然落空。

最后写仰首盼望,垂手忧思,希望南斯拉夫风把我从梦中吹到江北。

四季相思,早晚相思,缠绵悱恻的抒情,颇具艺术感染力 3.“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用的是顶真、比喻和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4.修辞手法:

(1)谐音双关:

莲谐音怜,莲子即怜子,暗示爱怜的人。

“低头弄莲子”,爱抚所欢:

“莲子青如水”比喻所欢的爱情纯洁如水:

“置莲怀袖中”表示对所欢的珍爱:

“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

 

(2)顶针: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5.《西洲曲》如何表现季节更替:

用人物形象和物候现象表现。

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春天: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夏天;采莲、鸿飞——秋天。

《敕勒歌》1.敕勒族民歌。

敕勒是中国古代北部的少数民族,它的后裔融入今天的维吾尔族。

2.《敕勒歌》通篇写景,无一情语,语言自然质朴,风格雄壮豪迈。

前四句歌唱敕勒族的生活环境,雄伟的阴山山脉,蓝天下无边无际延伸开去的大草原,辽阔的天宇笼罩着整个草原。

后面中句写敕勒族人民的劳动生活,茫茫的大草原,大草原上到处都可看见牛和羊,意味着敕勒族人民辛勤的劳动的性格,肥壮的牛羊。

没有描写,没有赞美,只是几句朴素的白描,已能令人想见大草原的开阔景象,草原人民民的生活场景。

全诗意境极其豪迈,浑厚,使人耳目一新,体现出一种浩瀚壮观之美 3.本诗旨意:

赞美草原的辽阔和游牧生活的自在。

4.民歌表现的生活场景:

大草原的开阔景象,草原人民的生活场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李》1.这是一篇赠序,属骈文。

作者借参与腾王阁宴会,登高望远之际,感怀时事,慨叹遭遇,抒写怀抱。

文中虽然不无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怨嗟叹,但更多的,也更为强烈的的却是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炽热情怀和穷且益坚,不失志气的执着态度。

这既体现了朝气蓬勃,昂扬前进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作者不甘沉沦,自我振作的个性。

全文围绕滕王阁宴会这一中心展开。

首段紧扣题中‘洪府’二字,历叙洪州地势形胜,物产丰饶,人才杰出,由此将笔墨引至参与宴会的宾主及自身,第二段扣紧题中‘秋日’‘登滕王阁’六字,写登临时所见景色,由近及远,由实放入虚。

第三段扣题避的‘饯’字,由宴会之盛生发人生遇合的感慨。

第四段扣合题中的‘别’‘序’二字,叙述自身遭际及去向,申明作序辞别之意。

全文段段扣题,层层转进,开合收纵,自然流转,文思相当缜密。

2.文中第二段写景,文辞瑰丽,笔法多变,作者以色彩的浓淡,视角的俯仰,景致的远近,声音的虚实等多个角度来展现滕王税及其周围的景色,把秋日风你描绘得流丽飞动,有声有色。

尤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色彩鲜明,动静相衬而富有诗意。

作为全段景物描写的总体背景,整个画面显得统一、和谐,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堪称全段的文眼。

文章大量使用典故表现内心情感的跌宕变化,作者对历史故实熟谙于胸,能取用精当,驱遗自如,无论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均切合自身的遭际心迹,给人以宛转曲折叠,无施不宜之感。

所用典故有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用了什么典故:

前一句用屈原的《离骚》,是暗用,后一句用汉文帝于宣室见贾谊事,“奉宣室”指贾谊。

B“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用何典,表何意:

前一句为吴隐之饮贪泉事;后一句用《庄子。

外物篇》之典。

这两句表示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C.“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所用典故出自《论浯》: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所用典故出自钟嵘《诗品》。

D.“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所用典故出自《史记。

冯唐列传》和《史记。

李将军列传》。

以冯唐的遭遇自叹年华易逝,老之将至;以李广的遭遇自叹功业难成,地位卑下。

E.《赠白马王彪》中“年在桑榆间”,《滕王阁序》“桑榆非晚”均指晚年。

]8.《滕王阁序》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炽热情怀和穷且益坚、不失志气的执着态度。

既体现了朝气蓬勃、昂扬前进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作者不甘沉沦、自我振作的个性。

9.本文形式语言的特点:

(1)本文是骈文,通篇均是四六句,且以对偶贯穿始终,形式整严精美。

(2)笔致自然流利,情感起伏跌宕,使文章显得气势通畅而全无一般骈文难免的板滞之病。

《在狱咏蝉》1.作者骆宾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咏物诗,所咏之物为蝉。

 抒发了诗人品性高洁却被诬身陷囹圄的郁愤,充满了对人世一平的哀怨,也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2.“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是季节名,指秋天:

“南冠”指囚犯,乃诗人自称。

3.完全写蝉而寄寓自己情感的诗句是“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

4.“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鬓”指蝉。

5.《在狱咏蝉》借咏蝉寄寓境遇,抒写衷曲:

通过咏蝉抒发诗人品性高洁却被诬身陷囹圄的郁愤,充满了对人世不平的哀怨,也表达了辩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6.艺术特点:

形神兼备,寄托遥深。

诗人咏蝉确是写实,而其旨又不在于单纯模写物态。

诗中蝉的形象既是自然之物,又是作者人格、遭际和思想感情的化身。

出色地处理物我关系是这首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处。

《登幽州台歌》1.陈子昂是初唐著名诗人,标举“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

2.陈子昂登临的幽州台的建造者是燕昭王。

幽州台在今北京市郊。

3.作品主旨:

以歌当哭,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痛,为登临诗。

4.“念天地之悠悠”的作用,以广袤无垠的空阔背最,有力地突现了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诗人自我形象,从而抒发了天地虽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和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沉重感喟。

5.分析视野开阔、气象宏大的特点:

作为一篇登临之作,作者没有对所见之景进行具体描绘,只是致力于自身感情的抒发。

尽管意在抒写一己之悲哀,但作者视野开阔,气象宏大、托意深远,体现出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的深刻见识,给人以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艺术美感。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1.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的丞相。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3.希望执政者礼贤下士,使贤士出山的诗句是: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垂钓者”指“执政者”。

4.诗歌主旨:

表露作者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5.诗歌情景是如何连结在一起的,即“欲济无舟楫”的枢纽作用:

诗歌前四句写洞庭湖景象,后四句由眼前景象抒发情怀,但句句不离湖水。

欲渡无舟,意为欲出仕而无人援引;坐观垂钓者,意为执政者如能礼贤下士,贤者才能为朝廷效力。

寄希望于张丞相。

6.诗歌的比兴手法:

巧用比兴。

前四句所赋洞庭湖波涛浩淼、气势蒸腾的景象,似又是作者自负不平之心态写照。

兴象悠会,旨余言外;后四句就眼前景象顺势作譬设喻表达心曲,据典实抒其牢骚,含而不露,雅驯得体。

《观猎》1.这是一首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五言律诗。

诗人通过描绘射猎场面,以刚健明快的笔调塑造了一位威武不屈,气度不凡的将军形象,格调遒劲,气势壮阔飞动。

2.表示狩猎场景并暗示丰收的诗句是“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3.“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在细柳营屯兵的汉代名将是李广。

4.“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句的妙处:

推出打猎过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上句写鹰眼的锐利,不用“锐”而用“疾”;下句刻画马驰之迅疾,不用“疾”而用“轻”,其中妙处大可玩味。

以一当十,因小见大,表现了打猎的全过程,表现了时令特点和打猎丰收。

5.“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对表现出猎归来有何作用:

空间迅速转移,往来驰骋的英武形象;暗用新丰美酒表达欢快心情;用细柳营暗喻像汉代名将周亚夫那样治军整肃,能攻善战。

《送元二使安西》1.这首七绝送别诗,曾被推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是一首被后人翻演成《阳光三叠》的名作。

作品中的“阳关”“玉门”是唐代出塞必经之地,故址在今甘肃省。

作者以冼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了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诗中虽有分手在即的忧伤,惆怅,但更可见对友情的诚笃和相知相契之深,情调与一般送别诗的低回伤感,缠绵呜咽不同。

2.前两句布景,叙写送别的时间,地点,气候,环境氛围。

“客舍”暗示客中送客:

“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别意。

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情,“更尽一杯”见出此前虽已多次同饮,现在依然离情难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包蕴了对友人前路珍重的真诚祝愿,情韵深长。

4.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陆游《塞上曲》“玉关去路心如铁,把酒何防听渭城”,二诗立意虽与王维此诗不同,但显然都受到此诗影响。

《燕歌行》1.乐府旧题,七言歌行。

这是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2.表现高适《燕歌行》的题旨的诗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诗中表现强烈对比的诗句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玉箸应啼离别后”中“玉箸‘喻指眼泪。

5.创作意图和主旨:

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

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对长期浴血苦战的广大战士则寄予深切同情。

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映怎样的现实:

将帅腐败无能,荒淫奢侈,不恤土卒,士兵生活艰辛。

诗人只是陈述事实,并未下评语加以褒贬,但旨意显豁,对比鲜明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7.“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所包含的思想:

李广能攻善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李广爱兵如子,体恤士卒。

点明题目,赞美李将军。

李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

8全诗分为四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写边烽突起,奉命出师。

‘山川’到‘力尽’八句第二部分,写力竭关山,战斗失利。

其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

感情极为沉痛,读来怵目惊心。

‘铁衣’至‘寒声’八句为第三部分,从战事转写片人及妻子的两地相思,幽怨缠绵,气氛悲凉。

最后四句为第四部分,能过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点出题旨。

9诗人善于描写边塞的自然环境和渲染战地生活的气氛,真实地再现了士卒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内心感情的种种变化,思绪起伏转折,笔底波澜壮翻滚,有概括的叙述,有具体的描写,有悲愤填膺的抒情,有感慨万端的议论,时而雄迈高亢,时而苍凉深沉。

诗的音韵,节奏也随之纡徐变化,内容,声情和谐统一。

《宣州谢脁搂饯别校书叔云》1.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