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4.91KB ,
资源ID:1603810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0381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docx

1、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训诂”这一名称自产生以来便没有过统一的认识。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训诂”二字之涵义尚无一致的解释。关于各家之言,在此我们暂不作讨论。解放之前,有的大学单就“训诂”二字的解释就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要想对“训诂”二字作一个相对客观的解释,最为有效地方法就是在众多纷繁复杂的说法中,择取最恰当、最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的一种说法,并加以交代即可。比较之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及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二书对“训诂”二字的解释,是比较客观、恰当而且容易被读者所理解的。一许慎、段玉裁对“训”、“诂”的解释1、对于“训”。说文解字言部:“训,说

2、教也。从言,川声。”段玉裁注云:“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训皆曰顺。”说教,就是教训、训导的意思,即通过解说以到达教化的目的,引申之也可理解为开导、通晓之义。既然要开导、通晓,则要顺着事物的具体形貌来解说,才能使人明白,在这一点上,段玉裁“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训皆曰顺”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从语源上考证,从“川”的字,多有穿行、疏导、和顺的意思,如和顺叫“顺”,驯服叫做“驯”,周行而无阻碍叫做“巡”,水流畅通无阻碍叫做“𡿯”即“汩”,g;另,“灾”字,古作“葘”,这个字中间的“𡿧”,像川流受阻不通不顺,所以就成了灾害。“训”与上

3、述这些字是同源关系。除此之外,古书体裁中专门有一种叫“训”,如淮南子一书,其中每篇篇名之后都有一个“训”字,如“原道训”、“天文训”、“时训”、“精神训”、“齐俗训”、“兵略训”、“人间训”,等等,即用“训”的方法解说事理,这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训”的理解。2、对于“诂”。说文解字言部:“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云:“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训诂者,训释其故言也。”段氏认为,诂,是解释古代词语的意思。可见,许慎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注都将“诂”理解为动词,是“解释古代词语”的意思。不过,除此以外,“诂”还可以是名词,是“古语”之意。

4、诂,可以单独使用,如尚书有大小夏侯解诂,周礼有周官解诂,等等。二“训诂”二字连用的最早用例“训诂”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书及公羊传何休注。如汉书艺文志中有“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训故”即“训诂”,“故”、“诂”为古今字的话。又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何休注云:“读谓经,传谓训诂。”这两个例子当中的“训诂”,“训”和“诂”故在字面意义上似乎没有什么差异,大约是“同意复合”的关系。因此,“训”就是“诂”故,“诂”故就是“训”,笼统地说,“训诂”就是“解释字义或词义”的意思。三对“训诂”涵义的其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不过,对于“训诂”的涵义,学术界还有这样的解释: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

5、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训”和“诂”之间是动宾关系。 换句话说,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通晓,就是训诂,如近现代学者中的齐佩瑢、陆宗达、胡朴安等先生,对“训诂”的理解便如此,如齐佩瑢先生在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年;2005年重印中说:“故诂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诂,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诂。”孰是孰非,大家可以不必太过于深入追究,我们之所以罗列二说,只是想给大家多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视角。二、什么是训诂学一古代学者对于“训诂学”的认识1、汉代至明代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训诂始终是经学的附庸,仅为解读经书服务。所以,历代留给我们的,仅仅是大量的依

6、附于各种文献中的训诂材料,人们对训诂的认识始终没有上升到一个专门的、系统的和理论的阶段。2、清代清代乾隆、嘉庆以后,陆陆续续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训诂的体例和方法,并将零碎的训诂材料概括为富有指导意义的条理,初步建立起了一个训诂学的轮廓。 到晚清时期,训诂逐渐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因而陆续出现了一些阐述训诂理论和方法的专著,至此,训诂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现代学者对于“训诂学”的认识综合黄侃、陆宗达、郭在贻、方一新、赵振铎、黄灵庚等人的看法:从理论上讲,训诂学的核心有两个黄灵庚先生的观点:一是建立时地观念;二是探究训诂的方法与规律。1、建立时地观念时地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历史观念即“时”和方

7、言差异即“地”。清代陈澧有一段话,说的其实就是时地观念的重要性:“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之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这个认识在今天看起来还有重要的意义。 古人虽然在训诂实践上早已认识到语言有古今之分,可是总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实在没有方法,就牵强附会,“叶xi音说”按:“叶音”之说,始于南北朝,当时,学者按那个时候的语音读诗经,发现多不押韵、不符合韵律,便以为某些字需临时改变其读音,称为“叶xi韵”。这种风气,到宋代而大盛。直至明代,陈第始建立

8、“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历史语言观,认为读古音就能谐韵,而不应随意改读。陈第毛诗古音考序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如诗经召南甘棠第一章:“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第二章:“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其中,“家”与“屋”、“狱”、“墉”、“讼”等字上古本韵部相同或相近,彼此之间可以互为押韵,但是,到了宋代,这几个字之间韵部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异,于是朱熹在遇到“家”要与“屋”、“狱”押韵的情况即第一章,就把“家”改读为“谷”,而在遇到“家”要与“墉”、“讼”押韵的情况即第二章,就把“家”改读为“工”,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随着历史的进

9、程,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时代变了,语言必然要发生变化。训诂学不仅要承认语言的变化,而且要掌握变化的规律,以期指导训诂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么一句话:“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杂然”二字,许多注释本注释云:“杂然,纷纷。”言外之意,“杂然”乃是“七嘴八舌”之意,有杂乱的意味。这个解释不太确切。说文衣部:“杂,五采相合也。从衣,集声。”所谓“五采相合”,是说五种彩色协调配合起来,文心雕龙情采:“五色杂而成黼黼f f,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五音比而成韶夏。”其中的“杂”,用的就是本义。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引申为“集合、齐同”之义,后来才进一步引申

10、出“纷乱”的意义。“杂然相许”,是说齐声答应,杂,是“齐同”的意思。这个意义现在已经消失了,只剩下“纷乱”的意义。所以,用现在的“纷乱”的意义去解释愚公移山中“杂然相许”的“杂”,就犯了“以今律古”的毛病。2、探究训诂的方法与规律对于“探究训诂的方法与规律”,黄侃先生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他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假设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这段话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论其法式,明其义例”八个字。法式,即方法,训诂学要研究训诂实

11、践过程中的各种方法,并且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义例,即规律,训诂学就是要从前人的注疏中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然后应用到训诂实践中去,例如,前代学者已根据前人的注疏,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训诂条例,如“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右文说”、“据文证义”,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遗产,对于今天的训诂实践与训诂学理论的构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广义的训诂学和狭义的训诂学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训诂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习惯上称为“小学”,包括音韵学、文字学和狭义的训诂学。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的结构及其演变的规律,重点在字音,历代的韵书是音韵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文字学研究汉字

12、的形体结构及其演变,重点在字形,历代的字书是研究文字学的主要成果,说文解字即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狭义的训诂学,相当于后来的“词汇学”,重点研究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 特别说明:音韵学、文字学及狭义的训诂学的分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从内容上看,三者往往相互渗透,例如,韵书中除了字音之外,一般还对字形和字义作解释,字书中除了字形之外,一般还对字音和字义有所解释,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有所侧重而已。因此,音韵学、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献语言所必须具备的常识,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离不开对音韵学和文字学的了解和掌握。换句话说,训诂学离不开音韵学和文字学,学习训诂学,必须贯穿文字、音韵之学,加以综合运用,才

13、能到达训诂的目的。除此之外,训诂学还与语法学、校勘学、修辞学等密切相关,对此,我们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一一讲解。训诂学的涵义:理综上所述,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它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其规律、阐述其义例,总结其方法和手段,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三、训诂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前面说过,训诂学是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它和语言文字学的其它分支学科音韵学、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训诂学还和古典文献学中的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之,训诂学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进行研究。

14、下面,我们就训诂学和各相关学科的关系作一个简要地论述。一训诂学和音韵学训诂学的目的是研究如何正确解释古书中语言,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词的存在方式,因此,训诂学和音韵学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明代方以智说:“欲通古义,先通古音。”清代戴震说:“故训音声,相为表里。”这些认识是很客观的。因此,训诂学离不开音韵学常识的帮助,例如,诸葛亮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又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两个例子中,“尔来”的“尔”是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这是因为“尔”、“那”在古代声母相同,“尔”的声母本为n

15、“你”为形声字,从“尔”得声,可证,后来才发生了转化,这样一来,便做到了“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总的说来,训诂学和音韵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破除假借。古书多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里,许慎说的是造字假借,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如“汝”,本来是一条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还有一种是用字假借,一般称之为通假,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却借用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借“蚤”表示“早”、借“罷”表示“疲”、借“害”表示“曷”,等等。严格的说,造字假借和用字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把后者称之为假借。然而,不管是哪一种

16、假借,其特点都像许慎所说的那样“依声托事”,必须从声音上寻找线索,否则就会产生错误。例如: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je,蹶蹶,惊动貌然恶之。”句中的“柳”字,清代以前的人大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唐成玄应庄子疏:“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椁之象,此是将死之征也。”直接将“柳”解释为“杨柳”。唐代诗人王维老将行诗中则有“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一句。 直到清代郭庆藩才从音韵学的角度解决了这一难题,其在庄子集释解释说:“说文:瘤,肿也。瘤之生于身,假借者也。柳、瘤字,一声之转。”郭氏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柳”、“瘤”都属于来母幽部,读音非常接近,仅有声

17、调上的差异,所以借“柳”来表示“瘤”。谷梁传隐公五年:“苞bo人民,殴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范宁注“苞”为“制”,不确。王引之认为,这里的“苞”应该是“俘”的假借字,两者古音相近古无轻唇音f,“俘”意为“取”。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榖梁传又,尔雅:“俘,取也。”贾逵国语注:“伐国取人曰俘。”亦可证。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毛传:“隐,痛也。”按说文:“殷,痛也。”毛传训“隐”为“痛”,即以“隐”为“殷”的假借字。不过,学习研究音韵学并非训诂学的目的,训诂学研究、分析语音,只是想掌握并运用古今语音变化的规律,最终为解释词义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清人提出的“因声求义”、“以声

18、音通训诂”,等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探词源。训诂学中所谓 “声训”,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以声音作为线索来探索词语的来源。突出的例子是东汉刘熙的释名,刘熙撰写此书,就是要把事物之所以命名为某某的缘由告诉人们,也就是要探求语源。许慎的说文解字,今天学术界公认,此书乃是从字形的角度解释字义的辞书,但是,据黄侃先生统计,说文解字中的“声训”即从读音的角度解释字义占了很大的比例,举几个例子:黍,禾属而粘者,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黍部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韭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女部、姻,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女部以上说文解字中的例子,有些不一定正确,但能够从一个侧

19、面说明声韵对于训诂学的重要性。下面再举一个以声音为线索准确探求语源的例子:“句”gu在古书中是“弯曲”的意思,而用来悬挂或者探取东西的工具叫“钩”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弯曲;弯曲的木头叫“枸”,车轭,牛马拉物件时驾在脖子上的器具,形状弯曲叫軥q;捕鱼使用的竹篓,形状弯曲的叫“笱u”;驼背的人脊梁弯曲叫“痀”gu,“痀偻”后写作“佝偻”,肉晒干了以后弯曲起来的叫“朐”q等等,这些词表示的意义都和“弯曲”有关,为什么呢?因为从古音上看,它们之间的读音很相近,都是从“句”得声的。二训诂学和文字学语音是词的存在形式,文字则是词的书写形式。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

20、系的学科。汉字表意的特点,决定了文字学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训诂学上诞生了一种通过汉字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的方法,叫做“形训”。例如:说文自部:“自,鼻也。象鼻形。”自,甲骨文写作,象人的鼻子,正好印证了许慎的说法是十分正确的。正因为如此,由“自”组成的汉字,常和鼻子或鼻子的功能有关联,如“臭”、“息”等。又如:左手,甲骨文写作 ,右手写作,和左右手的形状非常相似;秉字,乃取用手拿禾之义,左边是禾苗的形状,右边是右手的形状;得字,乃取用手握贝之义,左边是贝壳的形状古代曾以贝壳作为货币,右边是右手的形状;獲字,乃取用手执鸟之义,左边是鸟的形状,右边是右手的形状;服字,乃取用手揪人之义,左边

21、是下跪屈服的人形,右边是右手的形状。再如,季氏将伐颛臾:“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其中“相”,一般解释为“攙扶、辅助瞎子的人”,这当然没错,但是,为什么可以这么解释呢?这就需要从字形结构上加以分析。 对此,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个说法:其一,“相”,其本义是“以目视木”,即用眼睛观察树桩留下的年轮,以区分南北方向,一般面南的一方年轮较疏,面北的一方年轮较密,古人借此区分行走的方向。瞎子没有视力,不能区分方向,故需要有人搀扶,“相”就可引伸来指搀扶瞎子的人;其二,“相”,从木、从目,并非表示眼睛看树木的意思,“木”,只是表示替代目视的功能,这相当于盲人手中的那根木棒,所以“相”字从木、

22、从目,盲者是靠手中的木棒来区分方向的,所以可以引申为“辅助”,又引申为“审视”。这两种说法,相比之下,我们认为第一种更有说服力。另如,诗经中有很多“不”字用在形容词的前头,毛传认为是语助词,无义,如“不盈,盈也”,“不难,难也”,“不多,多也”,“不宁,宁也”,等等。戴震毛郑诗考证根据石刻材料,知道“不”字其实是“丕”字,尚书立政篇中的“丕丕基”,汉代石刻作“不不基”,这是字形笔画变化所致,故两字容易混淆,上述诗经中的“不盈、不难、不多、不宁”实为“丕盈、丕难、丕多、丕宁”,说文:“丕,大也”,这个解释比毛传更加确切。另外,训诂学和文字学的分支俗文字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了解俗文字,阅读六朝以

23、来的经卷就会很困难,如西晋竺法护生经卷二佛说舅甥经:“守者连昔饥渴,见酒宗,共酤饮。”其中,“见酒宗”三字实在不好理解。其实,“宗”是“宍”的误写,因两者字形相近,誊写的人或录入的人搞错了,因此,“酒宗”即“酒宍”,而“宍”是“肉”的俗字。“酒宍”就是“酒肉”。如果对汉语俗文字学感兴趣,可参看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三训诂学与词汇学严格的说,词汇学并不属于中国传统语言学的范围,而是一个舶来品,如今已成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学不太讲究词的意义,而偏重于词汇内部的组合结构形式,并将其归结为合成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等类型。外表上看,词汇学与词义解释不相干,训诂学可以抛开词汇学不

24、管,其实不然。例如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假设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非常普通,似乎根本不必在意。果真如此吗?我们先看司马贞索隐的解释:“按鸿鹄一鸟,如凤凰然,非说鸿雁与黄鹄也。”殷孟伦通过这个解释,认为,“燕雀”、“鸿鹄”这两个词语是对文,结构相同,“鸿鹄”是偏正结构,是一只鸟而非两只,其中,“鸿”是大的意思;由此推断,则“燕雀”也应是偏正结构,也是一只鸟,而不是两只,“燕”与“鸿”相反为义,“鸿”是大的意思,“燕”是“小”的意思,“燕雀”即“小雀”。这么说,似

25、乎还有些牵强,不足以令人信服。不过,殷孟伦先生还有补充说明,他说:“燕麦即小麦尔雅释草:蘥yu雀麦。郭注:即燕麦也。按郭注知雀麦即燕麦者盖古义相传这样,雀之言小也,所以燕雀同有小义。由此可见,说鸿鹄是一鸟,燕雀亦是一鸟,寻其语义,一同得于大义,一同得于小义。”殷孟伦,有关古汉语词义辨析的问题,中华文史论丛增刊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35页这个例子说明,词汇结构的分析对训诂是有帮助的,由此可见词汇学与训诂学之间的关系。四训诂学与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训诂学研究离不开语法学的帮助。近代学者杨树达先生曾经说过:“治国学者必明训诂、通文法。盖明训诂而不通文

26、法,其训诂之学必不精。”可见语法学之于训诂学的重要性。王力先生对于训诂与语法的关系很重视,在新训诂学一文中,他说:“语义学不能不兼顾到它与语音或语法的关系。关于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前人已经注意到至于语法和语义的关系,向来很少有人注意到。”为了说明训诂和语法的关系,王力先生还举过一个例子:孟子滕文公:“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宫中而用之。”这一句中,“舍”字不好理解,章太炎在新方言中认为,“舍”即后来的“啥”,啥皆取诸宫中而用之,犹言何物皆取之于宫中而用之也。 对此,王力先生指出,“何物皆取之于宫中而用之”一类的句子不符合上古汉语语法,“什么都”只是近代语法的产物,唐宋以前,这种语法结构是没有的

27、。又如:战国策齐策四:“居有顷,倚柱弹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不少选本都把“归来”解释为“回来”,对于其中的“来”则没有专门的解释。其实这个“来”是一个虚词,它常常用在句子的末尾,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都曾提到它,还举有先秦文献的例子。他们举的例子有:庄子人间世:“虽然,假设必有以也,常以语我来!”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当然,先秦时期“来”用作虚词的例子不止这些,下面这个例子中的“来”也是这种用法。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虚词“来”后代也还在使用,而且它不仅局限于句子的末尾,如晋代陶渊明有一篇归去来辞,开头两句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里面

28、的“来”就是助词。唐诗中“来”也有用作语助词的例子,如李白行路难:“行路难,归去来!”再如墨子非乐上:“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左传昭公十九年:“其一二父兄惧队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又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以上各例中,“野于饮食”即“饮食于野”,“私族于谋”即“谋于私族”,“室于怒,市于色”即”怒于室,色于市”。这种“倒句”很可能是远古汉语语法的残留,不明所以,就会不知所云。又如“大名冠小名”,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这一点,清代学者已发现,如王引之说:“礼记月令:立夏行春令,则蝗虫为败。引之谨案:蝗虫皆当为虫蝗,亦犹礼言草茅,传言鸟乌,荀子

29、言禽犊,今人言虫蚁耳。”俞樾则明确提出了“大名冠小名”的构词条例,他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鮪wi,鱼其大名,鮪wi其小名也;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也。皆其例也。”五训诂学与修辞学除了文字和语法之外,修辞学也和训诂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比方“互文”,这是一种修辞现象,指的是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个部分参互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古文中互文的现象比较多,不明其例就会导致理解错误。例如“互文”: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地之入。”这两句是互文,就是把田里的出产和家里

30、的收入都用完了,不一定要把这两句逐句分开来解释。 又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hu,横行、骚扰乎南北。”这两句也是互文,不是说悍吏来乡,只在东边西边吆喝叫骂,只在南边北边冲撞骚扰,而是吵得四面八方即东南西北都不安宁。 又,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这句也是互文,意思是:浔阳江上送客,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一起下了船。如果照字面意思理解,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又怎么能够举杯共饮呢? 又,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暮宿秦淮近酒家。”以前有人把第一句翻译为“烟笼着寒水月笼着沙”,从字面上讲是通了,但是这句诗所包含的意义却没有说明白,因为烟只笼着水,月只笼

31、着沙,从道理上说不过去,如果把它们说成是互文,意思就准确多了。 又汉书货殖传:“頫有拾,卬有取。” “頫”、“卬”互文,“拾”、“取”互文,是说俯仰皆有所拾取。再如“对文”,这也是一种修辞现象,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对文对于辨析词义和考订文字有一定的作用,如庄子山木篇:“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寸,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其中“目大运寸”之“运寸”,晋司马彪曰:“运寸,可回一寸也。”对此,王念孙说:“按司马彪以运为运转之运,非也。运寸与广七尺相对为文,广为横而运为纵也。目大运寸,犹言目大径寸耳。越语:句践之地广运百里,韦注曰:东西曰广,南北为运。是运为纵也。”就是说,王念孙首先注意到“运寸”与“广七尺”为对文,由此推断“运”、“广”相对为义,“运”是“纵”的意思,指的是眼睛的直径,然后才与越语韦昭注相印证。 又诗经小雅正月:“哿,欢乐矣富人,哀此惸qin,孤独无依的人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