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8.75KB ,
资源ID:1627591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2759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docx

1、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

2、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

3、肤表面呈45 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

4、.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 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 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 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 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

5、中等,进针和出针 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 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6、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 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 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 妇女怀孕3 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 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 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

7、应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 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

8、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 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 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皮肤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以57 枚钢针集成1 束,固定在针柄的一端,形如小锤,用之叩刺某些穴位的一种疗法。通过叩刺局部皮肤,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气,达到防治疾病之目的。适用于头痛、胁痛、脊背痛、皮肤麻木、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斑秃、 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小儿麻痹后遗症、近视眼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皮肤针、0.5%碘伏、

9、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 1. 叩刺部位 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及局部叩刺三种。 1.1 循经叩刺:循经络路线进行叩刺。 1.2 穴位叩刺:根据穴位主治症进行叩刺。 1.3 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处(患处)进行叩刺。 2. 叩刺方法 2.1 点刺:在局部较小面积进行叩刺。 2.2 片刺:在较大面积进行叩刺。 2.3 条刺:呈条状移动进行叩刺。 2.4 环状刺;在病变区域作环形叩刺。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 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叩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 检查针具后,手握针柄后段,食指直伸压在针柄中段,针尖端对准叩刺部位,使用 手

10、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刺在皮肤上,并迅速提起,反复进行,一般每分钟7090 次。 4. 刺激的强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叩刺部位的不同,分弱、中、强三种刺 激强度。 4.1 弱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患者无疼痛为度。适用于老 弱妇儿、虚证患者及头面部肌肉浅薄处。 4.2 强刺激: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于身强 体壮、实证患者及肩背、腰臀等肌肉丰厚处。 4.3 中刺激:用力介于强弱两种叩刺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感疼痛。 适于一般疾病,除头面外,身体大部分均可使用。 5. 在叩刺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

11、。 6. 叩刺完毕,消毒局部皮肤,以防感染。 7. 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叩刺躯干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 皮肤针针尖必须平齐、无钩、无锈,针柄与针尖连接处必须牢固,以防叩刺时滑动。 3. 叩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起,避免斜、钩、挑,以减轻疼痛。 4. 循经叩刺时,每隔1 cm左右叩刺1次,一般可叩刺816 次。 5. 皮肤有破溃、疤痕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

12、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 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 按毫针刺法进针。 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 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 次/秒,能降低神经

13、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 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 情况。 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 分钟。 10.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4、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 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 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 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 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 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 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

15、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 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头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 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 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3.1 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 推

16、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3.2 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 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 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0.51 分钟,然后静留针510 分钟再重 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 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5. 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 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 操作完毕,安

17、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 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 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 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 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 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耳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物品准备】 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

18、、探棒、弯盘等。 【操作程序】 1. 选穴方法 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 1.1 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 凹陷处即是该穴。 1.2 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 1.3 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2. 操作步骤 2.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2 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 应点,具有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

19、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 2.3 核对穴位后,用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2.4 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0.5 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2.5 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2.6 一般留置2030 分钟,痛证可留针12 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 2.7 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8 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0.5%碘伏,预防感染。 2.9 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20、2.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 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2. 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 3. 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 4. 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 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 高约1 cm,

21、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 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

22、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 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 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 切成约0.6 cm 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 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

23、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染。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24、。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 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 1. 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

25、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1.2 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 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 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 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 留置10 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 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

26、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 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 拔罐,留置510 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3. 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 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合理

27、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 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 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

28、情况和皮肤颜色。 4. 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 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 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用物准备】

29、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 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 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 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

30、色或紫红色为度, 一般每一部位刮20 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 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骨折小夹板固定术的操作规程 【目的】 四肢骨折复位后,采用相应型号的小夹板固定骨折部位的肢体,以达到骨折固定的目的。 适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含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经手法复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胫腓骨不稳定性

31、骨折须配合牵引;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后闭合者。 【用物准备】 45 块小夹板,1 卷棉纸,1 卷绷带,4 根扎带,用纱布自制压垫13 块,剪刀,酒精 灯等。 【操作方法】 骨折整复完毕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如需外敷药者将药膏摊平敷好,再将所需的压垫 安放于适当的位置,用胶布帖牢。将棉纸或棉垫包裹于伤处,勿使其有皱褶,然后夹板固定,其包扎方法有2 种: 1. 简单包扎法:将夹板置于外层,排列均匀,板间距以11.5 cm为宜。板的两端勿超 过棉垫,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中央,由助手扶持夹板,术者依次捆扎系带,两端扎带距板端11.5 cm为宜,防止滑脱。固定完毕后,如需附长板加固者,可置于小夹板外层,以绷带包缠,如需持续牵引者,按牵引方法处理。 2. 续增包扎法:从骨折部肢体的远端向近端地包扎12 层绷带,放置压垫,并放置两 块起主要作用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