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737.23KB ,
资源ID:166910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6910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苏轼与黄州》群文课堂实录.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苏轼与黄州》群文课堂实录.docx

1、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苏轼与黄州群文课堂实录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苏轼与黄州群文课堂实录苏轼在黄州蜕变为苏东坡,黄州在苏东坡的加持下,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刘洪涛老师选择了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代表诗作,利用常规课的三课时引导学生以意象的挖掘与内涵探究,来洞悉东坡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以意象的比较与拓展提升,来体悟东坡的生命态度。师:本节课我们来进行群文学习,专题名称为苏轼与黄州。我们来看苏轼的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通过苏轼去了解苏轼。师: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1101年六月,苏轼一直

2、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以自嘲的口吻,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自己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诗中,总结自己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地其实都曾是苏轼的被贬之所。我们通过表格来了解一下。师:1080年1084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余秋雨认为,苏轼在黄州尽管经历了苦难,却也实现了精神上的“突围”。本节课,我们选取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六首词,从中体悟苏轼那时的凄苦挣

3、扎与精神突围。师:讨论的核心问题为:赏析六首词中相似或相同的意象及具有象征意味的词语等,体悟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凄苦挣扎与精神突围。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几首词,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生朗读并讨论。)师:同学们讨论的声音渐小,看来大家都有了各自的见解。下面我们来展示,仍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轮流发言,并记录关键词到黑板上。生:我们关注的是“月”这个意象。在西江月词牌名中就有月,这首词是在中秋时节写的,中秋时候是圆月,以中秋佳节为背景,奠定感情基调。在“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中“月”和“孤”字都能体现词人的出孤独和凄凉。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一尊还酹江月”,这里“江月”代表的是过去

4、经历的坎坷,“一尊还酹”是把美酒洒向江中,表达出内心的旷达、超然、洒脱、豪迈。江月表达悲伤,因为没有悲伤,何来旷达呢?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第一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中“夜饮”和“三更”都是月的变式。师:月的变式,回答得很好。生: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第一句“缺月挂疏桐”,“缺月”就是“残缺的月亮”,并不完美,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师:好。这一组同学的发言中出现了两个金句,第一句是(师生共答)没有悲伤,何来旷达。第二句是:这些都是月的变式。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边听边记。还有同学补充吗?生:“月明多被云妨”这句我们组通过讨论,认为这句的意思应该是“比较明亮的

5、月亮,被乌云所遮盖”,我们讨论认为这个“乌云”可能是一种意象,它指代朝廷上那些贪官师:“月明多被云妨”中“妨”是什么意思呢?生:“妨”是“被云遮盖”的意思,照应了他被贬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一种悲愤、怀才不遇的情感。师:刚刚你说“云”代表的是?生:一些贪官污吏,小人。师:反面人物是吗?生:对,然后“月明”代表他自己。师: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的?探讨“月”的还有哪一组?生:“月明多被云妨”可以理解为月亮虽明,却多被乌云遮住,这是运用比喻的方式,把“月明”比作那些事情的真相,而“云妨”是那些被掩盖住的东西。看不到事情的真相,所以我们只能被那些云蒙蔽了双眼,苏轼当时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所以这是自

6、嘲的写法。诗的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孤身一人,加上中秋节的背景,更突出他的孤独和凄凉。师:刚刚同学提到了自嘲。生:还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月”是词人从怀古到伤己,从缅怀历史到对自己的悲伤。“江月”既代表他之前的历史和不堪经历,也寓指自己之前被击败了,之后要迎接未来的自己。师:这句话很好,再重复一遍。生:送走了过去的自己,用现在的自己去迎接未来的自己。师:刚刚同学说到了“月明多被云妨”,这让老师想到了一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这句和刚刚说到的“月明多被云妨”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生:“月明多被云妨”说的是害怕,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在

7、最高层”是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害怕被浮云遮住。师:他说“自缘”,在什么地方?生:在最高层。师:有“一览众山小”,“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所以说,它们的用法或者是所蕴含的情感还是有区别的,是不是?(生点头)师:关于“月”这一意象,还有没有补充的?师:好,关于“月”我们暂时分析到这里,同学们把握的非常好,其实“月”作为最传统的一个意象,蕴含着思乡,也暗含着团圆。当然,月分圆月,也分残月,残月意味的可能就是离别和悲凉。关于“月”,我们在苏轼的六首词中又读出了以上内涵,在这些“月”中,我们似乎还读到了除了愁之外的旷达和洒脱,这种旷达和洒脱或许只在苏轼这里是一个例外,好的,下课。第二课时师:我们接着上节课的

8、问题,继续分享。生:这六首词中的第一首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一场大梦”,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间如梦”,分别把世间的事比作梦,把人生比作梦,表达了对虚幻人生的苦闷与无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句话中没有直接描写“梦”,但“飘渺”这个形容词可以看出他虚无的人生。“影”是一抹“影”,在刹那之间就没有了,也在表达人生的虚无。再者,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江海寄余生”,将余生时光寄于江海,感叹悲惨无时的人生。在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中的最后一句“又得浮生一日凉”,“又”是指“再一次”,“浮生”是“虚幻的”,“凉”是“没有了”。这里的“浮”要单独解释一下,

9、在古玩城有一种玉石,这种石头是圆石,割开会发现表面浮着一层绿,里面什么都没有,还是石头,所以,就叫“浮绿”。这里的“浮生”用于表达那种华而不实、飘渺无时的人生。在这六首词中的五首都表达了对人生虚幻、时光飞逝的感慨,表达了苏轼的无奈与不甘。但在“江海寄余生”中又有一丝的旷达。师:同学们一定要边倾听边做笔记,边听边勾画。师:刚刚老师关注到这一组同学分析的基本上是词的结尾部分。他们提到说“江海寄余生”的前半部分是伤感惆怅的,但到后来还是有些旷达的,有和他们意见不一样的吗?组内同学有补充的吗?生:我来补充一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缥缈孤鸿影”,“孤鸿影”是展现形单影只的画面,非常孤单。“江海寄余

10、生”中“寄”是“寄托”,是把余生都寄托给江海,有种四处摇曳、散乱的感觉。这与苏轼的人生经历有关,与苏轼的情感或政治上的遭遇也有关。师:刚刚同学说“四处摇曳”与苏轼的人生经历有关,和苏轼的情感或者是政治上的遭遇也有关,这点说的很好。你们组还有补充的吗?生:他说“梦”是无奈的,但是师:先说一下是哪部作品里的“梦”。生: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说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且皆如白驹过隙,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漂泊,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人生趋于平衡,表现出一种旷达。师:“世事一场大梦”,这里面的“梦”应该是一种旷达,反而不是苦闷和无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研究这个“梦”的?生:“

11、世事一场大梦”不是很多场大梦,苏轼是把他活在这个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比作一场梦,感觉在做梦一样,总被贬的伤痛也感觉在做梦,感觉是不真实的,因为梦就是不真实的。他没有释然,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苦闷。他一直被贬,他感觉被贬的这些事是梦,但它们不是梦,是真实的,不能遵从本心就很苦闷。梦是不真实的,他希望这些事情也是不真实的,但是事情是真实存在的。师:你的意思是苏轼把这些事想成了一场梦,梦本身飘渺的,不真实的,但是,这些经历毕竟是真实发生的。关于“梦”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生:前面同学说苏轼对他之前的挫折是否定的,并不想承认,但苏轼本身就是一个豪放派词人,他一生都是跌宕起伏的,但他本身是个旷达之人,他不可能将

12、自己的亲身经历想成梦,而不想认可。师:好,关于“梦”,你能阐发一下自己的发现吗?跳出与前组同学的对峙。除了这一处,你们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生:就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说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与之前的周瑜对比,再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比,能体现出苏轼本身的追求,因为苏轼的词都是结合儒道佛思想的,他的词本身有一种道家的超然和旷达,所以我觉得“人生如梦”能看出他对当时自己内心平衡的追求。师:关于“梦”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观点?生:“世事一场大梦”后接的是“人生几度秋凉”,苏轼刚回来就又遭遇了贬谪,我认为他这种“梦”带有极不确定性,过于好或者过于坏交织在一起,让人觉得好像是在做梦一

13、样,他的心境是跌宕起伏的。我觉得这首诗并没有很旷达,他更多抒发的是一种惆怅和孤寂的心情。因为是中秋了,但是他自己独自一人,与亲友们也不在一起,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孤寂惆怅的情感。这个“梦”的意思也是抒发对人生的一种感慨,感觉并没有太多的旷达。生:我来说一说我们组的观点,作者对人生释然的态度像是一场大梦,分别在西江月念奴娇中感叹世事如“梦”,而且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历尽沧桑之后,并非看破红尘的醒悟,而是无奈于梦境般的人生。“如梦”意味着不拘于现实世界中的忍辱得失。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化莫测,在经历失败打击后,仍需面对现实,好好生活。在感慨人生的忧伤苦闷、孤苦寂寞之时,也充满着对未来的无尽向往与希望

14、,始终相信前方的光明。他不是主要写忧伤,将自己的理想生活和政治报复寄托于远方的梦,没有人能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作者借不同意象,托物寓意,表现自己的孤高自许、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师:这组同学对老师给的补充材料做了整合,而且语句非常凝炼,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的?你认为的这个“梦”终究是什么?生:这个“梦”是理想的。师:这个梦中蕴含着某种理想是吗?生:对,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研究“梦”的?生:前面组同学读出词人的旷达。但是,人毕竟是人,各种情感总是分离不开的,苏轼经过了多次的贬谪,心中肯定会有忧愁苦闷。哪有真正的旷达,只不过是把心中的各种难过放平淡了。师:他提到了旷达,哪

15、有什么真正的旷达?对吧,继续。生:诗人是淡然,就像一滴墨滴在一缸清水之中,是不断的被稀释了,虽然表面看来不是那么明显,但在心中还是有的。师:比喻得很形象,他认为内心的苦闷总是有的。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补充?生:前面同学说“哪有什么真正的旷达”,我觉得是无耐,不过就是无耐罢了。他说一滴墨水滴入一坛清水,我想到的是当高锰酸钾遇到双氧水时,(生笑)高锰酸钾是紫灰色,双氧水是无色的,高锰酸钾滴到双氧水中去,又是无色的。就是(生无法解释)师:你说的这个老师没听太懂,课下再想一想。生:关于“梦”我想到一首歌,叫空,有一句歌词叫“不过是大梦一场空”,所有的东西都空了、没了,就有一种旷达之感。师:当我开始读

16、这首词的时候,读到“世事一场大梦”,就感觉是不是某一首歌词里面有这个诗句的化用,结果被你发现了。生:我来补充,前面同学说“哪有什么真正的旷达,内心依旧是苦闷的”,我感觉挺正确的。因为词中的确先写惆怅,然后写“也无风雨也无晴”,又表现了诗人的旷达。“梦”是表现自己的旷达,将这些忧愁与苦闷通过“梦”埋藏在心里,心中有一场海啸,不让他人知道,表现出的是一种旷达,但其实内心依旧是苦闷的。这是我补充的。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材料中讲苏轼一生中经历过许多任皇帝。人生最后时又更换了一个皇帝,皇帝召他回京,他对此很响应,在年迈之时,仍是坐车回京,虽说在路途中去世了,看出他还是对政治上有种种挂念。师:所以

17、呢?生: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苏轼只是把心中的各种苦难放平淡了。师: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吧。生:为什么我觉得我一开始说的观点和前两组差不多呢?我一开始说的就是“世事一场大梦”,这个“梦”表达的就是那种忧愁、惆怅的情感。因为苏轼刚刚又遭受了贬谪,也是自己远在异乡,一个人过中秋,唯一的亲友,他的弟弟也在很远的地方,但他只能把自己的苦闷全都寄托在这首词中,全词都寄托了他的那种悲凉孤寂的感情。师:好。其实关于这个“梦”,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在之前和大家也分享过,就是说夜长梦多,对不对?说到这个“梦”,它的确是虚无的、虚幻的、飘渺的,是在人们神经系统的感知、记忆、存储等功能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其实“梦”蕴

18、含着人们潜意识中的某种愿望和情感。你会发现苏轼他经常会提到“梦”,大家记得经常写“梦”的还有一位诗人是谁?生:李清照。师:李清照也写“梦”,“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还有一位诗人他的“梦”特别神奇,是谁呢?李白吧,李白也喜欢写“梦”。通过这样的所学所讲,你会发现,我们知道的古代文人很多人都在写“梦”,李煜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欧阳修的“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白居易的“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对不对?这个“梦”,它成了某种精神上的象征,或者某种精神上的寄托,或者情感的寄托。大家需要注意,老师

19、刚刚说的其实是什么呢,“梦”它不是现实,但终有一天“梦”会醒来,那同学说,这个“梦”醒了之后,留下的是什么呢?这是值得大家去深思的一个问题。师:刚刚分享的同学有关注到整首诗、整首词,因为是在中秋这样一个特定的节日环境当中。那么大家在读词、读诗的时候,在诗歌鉴赏的时候,也一定要关注到诗词整个的环境氛围、节日氛围。师:关于“梦”,我们就暂时探讨到这里,其他组有没有探究不同意象的,或者找到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词句与我们分享的?除了“梦”“月”,还有没有其他?师:大家边听边记,动笔写一写其他同学说过的精彩的句子。生:我们组选择的意象是“斜照”。这个“斜照”分别出现在两首词中,一首是定风波,还有一首是鹧

20、鸪天。定风波中的“斜照”是“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们组认为,这个“斜照”应该是山头的斜阳在迎接我,给人一种曙光的感觉。鹧鸪天的“杖藜徐步转斜阳”,是说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跟“梦”有些联系,给人一种人生如梦之感,转瞬已是太阳西落。师:这两个“斜照”它蕴含的情感是什么呢?这位同学发现并分析的两处“斜照”,大家能接受吗?生:能。师:那背后蕴含的情感是什么,你能再解释吗?生:背后蕴含的情感,“山头斜照却相迎”应该是有一些旷达的感觉,但是到鹧鸪天中的“杖藜徐步转斜阳”应该是比较惆怅、凄凉的感觉。师:谁还有补充?生:“杖藜徐步转斜阳”有一种感叹人生、转瞬即逝,没有什么经历就已经年老了

21、,所以我感觉“斜阳”也意味着自己年龄已经大了,没有什么能力了。而“山头斜照却相迎”却富有力量之感,感觉自己还能够取得一些成就,相比较,“杖藜徐步转斜阳”就有一种落寞之感,仿佛认定人生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好像看淡了人生。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一层意思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组内同学有补充吗?生:我的补充是“杖藜徐步转斜阳”中的“斜阳”可能代表他经历的不好的事,或者挫折。这两个意象都有一种以哀景衬哀情的意味。师:大家来看黑板,前半部分我们有三组同学进行了分析与分享:第一组是关于每首词,找到的是每首词最后的部分,做了串联。接下来第二组同学引出了“梦”,“梦

22、”究竟是苦闷无耐还是同学们所说的“它是一种寄托”,或是“一种超然和旷达”,在这里我们做了进一步探讨。另外一组是关于“斜照”的赏析,他们找到了两点,分别在两首不同的词当,一位说“斜照却相迎”是一幅曙光铺面而来的画面,有一种迎接曙光的感觉,明明是落日的余晖,在词人心中却成了对曙光的一种迎接和拥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种感觉。但是“徐步转斜阳”,同学分析说有一种时光的流转在里边,特别是同学还说到这种经历,花发、年老,在这首词里有一种对时光的慨叹,隐含的是一种落寞。再看“斜照却相迎”,“斜照”成了“曙光”,尽管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尽管被贬,但是词人内心还是有力量的。通过这两首词,大家会发现,“山头斜照却

23、相迎”(定风波)写于1082年,“徐步转斜阳”(鹧鸪天)写于1083年,前面是迎接“曙光”,到后面就突然多了一些落寞,所以同学们通过这两首词中“斜照”到“斜阳”的变化,你能发现苏轼的心里也在变化吗?不是一直的在旷达,对吧。这节课我们分享到这里,下课。第三课时师;好的,同学们,我们接着上节课,继续分享。生:有“风”的句子是第一首西江月中的“夜来风叶已鸣廊”,还有第二首定风波里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第四首临江仙里的“夜阑风静縠纹平”,将这三首词中的“风”一起分析,我们发现“风”有三重含义:第一重含义就是自然界的风,第二重其实也不算含义,是根据环境分析风的剧烈程度,第三重是根据一和二整体分析,风在某

24、种程度上也代表词人的一种心境。第一、二重含义,“风”是自然界的风以及风的剧烈程度,比如“夜来风叶已鸣廊”中风已经把叶子吹出声响,形容风很剧烈,从这个剧烈程度上看,根据苏轼的当时人生经历,因为他被贬黄州,他心情是比较波折的,从风的声响程度也能间接反映出词人的内心是不平静的。第二首词“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一种旷达的感觉,所以词人的心情从风上来看是一种旷达明朗的感觉。第三首词“夜阑风静縠纹平”中,“夜阑风静”中的这个“风”是平静的,从这里可以暗示出作者内心也是平静的,没有波澜,对一切已经看淡了,内心豁达。我们组又对这三个“风”进行了一个整体的分析,“风”间接的表达出一种漂泊不定和飘渺无依的感觉,

25、如果把这个“风”进行拟人化,我们会发现,“风”的前进之路是曲折不平的,表达出一种凄苦孤独之感。师:如果以1082年9月为“今天”去算的话,两年前的8月词人就已经感受到了风吹,“夜来风叶已鸣廊”(西江月),这一组同学关注的是“风”的变化,凸显的是词人内心情感或者是心境的变化。还有补充的吗?生:“夜阑风静縠纹平”我认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风很静,另一种寓指词人内心的平静与旷达。“料峭春风吹酒醒”中春风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和的、柔和的。“微冷”是说词人内心有些凄凉和孤独,但后面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又表达了词人的旷达。师:一首词当中多次出现了“风”,前“风”和后“风”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春风”;可似乎又不

26、一样,前“风”是自然景中温和的、柔和的“春风”,后“风”则是内心所感的“无风”。关于“风”,其他组还有没有补充?没有,那我们就分析下一个,有没有其他的意象或象征性的词语?生:我们分析的是声音。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写的是不要去听那风雨的声音,写出了作者不畏风雨、乐观旷达的积极态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描写大江东去,浪潮汹涌的壮丽画面和水波翻涌的声音,本因挫折而颓废的作者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以壮烈的景观表现自己心中的报国大志,写出了作者豪迈、旷达之情。还有临江仙中“家童鼻息已雷鸣”和“倚杖听江声这两句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江声衬托出夜深人静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沉

27、浮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师:大家听清了吗?说的有点快,再放慢语速0.5倍。(生放慢速度说)生:(其他生笑,生边回座位边慢速说)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写的是不要去听那风雨的声音,写出了作者不畏风雨、乐观旷达的积极态度。师:定风波当中的风雨,他关注到的是什么?生:乐观。师:乐观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是吧。好,然后继续。生:(生在座位中慢速重复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描写大江东去,浪潮汹涌的壮丽画面。师:他说这里面的风,这里面的声音,给人以壮丽的画面。好,然后。生:本应因挫折而颓废的作者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以如此壮烈的景观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报国大志,写出了作者的豪迈与旷达。师:

28、豪迈与旷达。这个声音的分析角度,老师认为很新奇,很好。生:还有临江仙中“家童鼻息已雷鸣”和“倚杖听江声”这两句以有声衬托无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江声来衬托夜深人静的一种境界。师:这里,同学提到了一个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去衬无声。我们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又一次提到了手法,好,继续。生:从而烘托出词人历尽宦海沉浮,心事浩茫,心情孤寂。师:嗯,浩茫和孤寂,这两个词用的也不错。然后,继续。生:卜算子中“漏断人初静”这里的声音是指没有声音,写在露壶水净,夜深人静之时,词人在深夜中孤独的徘徊,这是一个孤寂的夜晚,陪伴词人的只有清冷的月光和寂静凄凉的小院,渲染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展现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

29、师:这里“漏断人初静”其实写的是静,是无声,那在这样的无声的状态之下,你想想,人的心理活动肯定是复杂的,对吧。生:对。师:好,感谢你的分享。(生鼓掌)师:关于“声音”,同学们还有补充吗?生:最后一首词鹧鸪天,“乱蝉”和“衰草”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郁郁不得志。师:同学说“乱蝉”和“衰草”形成了一个对比,能解释一下,这里怎么就形成了对比呢?生:“乱禅”有一种乡间轻闲的夏日之感。师:同学说“乱蝉”写出了夏日乡间的闲适意境,这里苏轼写的是“乱蝉”,你有没有关注到柳永雨霖铃当中写到的是什么蝉?生:寒蝉。师:“寒蝉”就是深秋时候的蝉了。寒蝉意味着生命的即将终结,“衰草”和“寒蝉”意蕴相近。这里是“乱蝉“,

30、大家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我们这儿可能还没有这样的感觉,到北京,特别是当你走进四合院,悠闲地躺在藤椅上,看着书,喝着茶,院中经常会蝉声四起,“寒蝉”和“乱蝉”的意境果然不一样。这里“乱蝉”和“衰草”形成了对比。还有补充吗?生:“夜来风叶已鸣廊”,在冷若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蝉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独自一人徘徊在清冷的长廊中间,唯有风叶作伴,表现作者的孤独。师:嗯,你分析的是那一首词?生:第一首西江月。师:嗯,这里其实也有声音,风声。还有吗?关于“声音”,我们先分析到这里,接下来进入下一“话题”。生:第一首词西江月中最后两句是“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意思是,我只能拿起

31、酒杯,凄然的望着北方。这两句词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的那种孤独凄苦的心情,时间的流逝,词人心生感慨,有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也有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豪放的词人,有旷达超然的一面,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生:下一首是临江仙,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师:一句还是两句呢?是两句(生笑),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考试的诗词填空,是两句。生:那就最后两句。第一首是“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第二首后两句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它的意思是,架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余生。赏析词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词人情不自禁的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遐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师:刚刚同学提到“激发了词人浪漫主义的遐想”,说到“浪漫主义”一般我们大家会想到李白是吗?生:对。师:“浪漫主义”作品常常会使用的手法是?生:想象。师:对,是想象。所以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有词人想象的层面在里边,大家可以标记一下。他真的消逝了吗?没有,这是他想象的,或者是内心希望的。继续。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使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新生。卜算子最后两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意思是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寂寞凄冷。也是同样的,表达了词人贬谪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