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239.71KB ,
资源ID:168571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8571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三单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如润物无声的春雨,赋予我们独特的气质。你听,唐诗、宋词的深情吟咏,让我们遥想古人白马青衫的风姿;除夕、元宵的热闹团圆,让我们感受继承传统的责任;书画、建筑的无声告白,让我们叹服先人的才智。我们一起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无双:元日,爆竹声声,忙用新桃换旧符;清明,细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重阳,身在异乡,遥思兄弟;洁白的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造福全世界;精巧美观的赵州桥,经历千年风雨,仍然横卧洨河;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再现八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梁的世俗生活。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到中

2、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写清一段话的具体方法,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本单元首次出现了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古诗三首 三首古诗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人们过节时的情景。1.认识37个生字,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36个汉字,会写30个词语。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

3、定的课文段落。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做出解释。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3课时纸的发明课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讲述了从古至今记录事件方式的演变以及造纸术的发展历程。2课时赵州桥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与美观,并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课时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介绍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介绍了画上人物、场景等细节。1课时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通过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展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由此激发学生对传

4、统文化的喜爱之情。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下来。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过程。1课时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说出对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感受。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2.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7个生字。3.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4.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5.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2课时识字加油站指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标牌识字。词句段运用通过例句的学习,按照一定句式来巩固“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

5、写清楚”的方法。日积月累了解“文房四宝”“雅人四好”等文化常识。9古诗三首文本分析本课由三首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组成,这三首诗都描述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景。元日的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写出了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万象更新的美好愿望。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伤心情,语言平白流畅,描绘生动感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正逢重阳佳节,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十分思念家人,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背诵课文;默写清明。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知道三首诗描写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借助对诗歌大意的感知,真正融入诗歌意境中。2.展开想象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课时安排3课时元日1.会认“屠、苏”2个生字,会写“符”1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同时能够进行背诵。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体会诗人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1.学习古诗重在朗读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7、的美好。2.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俗。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1.出示有关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对单元学习的兴趣。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吗?有没有哪位同学告诉我们,图片中分别表示的是那些节日?(学生举手发言)中国传统的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呢?为什么?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诗,就是和我们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的。2.板书诗题,解释题意。过渡:今天我们首先要一起来学习的,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请大

8、家读一读注释,“元日”指哪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它和“元旦”有什么不同?(一为农历,一为公历。)3.师生交流讨论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教师给出课件进行补充。王安石(10211086)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其诗擅长说理与修辞,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失败。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吧。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感知

9、诗歌的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诗歌的节奏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同桌相互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3指名朗读诗歌,提醒“屠、苏”两个生字及“曈”字的准确读音,同时指导学生读准诗歌的节奏。4课件出示诗歌中的生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形,教师相机指导生字书写。 符 屠 苏书写指导:符 上短下长。“付”的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上。5.书写生字“符”。预设: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临写生字三遍。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纠正并进行指导。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质疑引入。过渡:同学们,

10、学习一首古诗,我们需要了解关于古诗哪些方面的知识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是的,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意,并体会了诗情,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诗歌。而要实现这两点目标,我们必须从理解诗歌的字词入手。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看看还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能理解,做上记号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3.汇报交流,扫清理解障碍。一岁除:一年过去了。除,去。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新桃,旧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4.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1、(1)在元日这一天,旭日东升的时候,当你走在路上,你会看到些什么?会听到些什么?又会闻到些什么呢?(我会听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可热闹了!)(2)现在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种热闹的气氛呢?(放烟花。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能看到漂亮的焰火呢!)(3)那你们知道,从古到今,人们为什么喜欢在农历新年的时候放爆竹和烟花吗?(听我爷爷说,以前是为了赶走年兽,后来是为了辞旧迎新。)(4)课件适时出示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引导学生解释诗意,教师进行简单补充。(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5)除了听到爆竹声,我们还似乎闻到了什么呢?(屠苏酒的香味。)(6)人们在元日那一天喝屠苏酒又有

12、什么讲究呢?(据说可以驱除瘟疫。喝屠苏酒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新年愿望,就是能够赶走不好的运气,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好运相伴。)(7)课件出示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指名学生说说诗意,教师适时补充。(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8)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欢乐,充满希望。)5.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想象,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1)在诗句中找找看,节日里人们除了放爆竹、饮屠苏酒以外,还有什么习俗?(新桃换旧符。)(2)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并说一说过春节时家里贴春联的情景。你们知道怎么诵读春联吗?(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

13、(3)古人“新桃换旧符”有着怎样的意义?(按照古代的风俗,正月初一清晨人们会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挂在门上,用来避邪和祈求平安。表达了人们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好运的愿望。)(4)大胆想象,人们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5)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引导学生说说诗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6)想象诗句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明亮,美好,喜庆,欢乐)6.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的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注意在脑海中形成诗歌的画面。7.揭示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过渡:同学们,我们大胆猜想一下,诗人王安石在看到眼前这番热闹欢乐、

14、明亮美好的情景时,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1)教师介绍并出示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背景资料。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20岁以前随父亲在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不顾大官僚的反对,推行新法,废除不合理的制度,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他更坚信新法的实行会让老百姓每天都能像过节一样幸福。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所以这首诗并不只是单纯地记录北宋的春节民俗,还表达了诗人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2)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你对哪个词

15、、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示例:“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不仅是旧的一年,还有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千门万户曈曈日”:“曈曈日”不仅仅指初升的太阳,还指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暗指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新桃”也暗指新政策、新法规。“总把新桃换旧符”有推陈出新的意味。(3)再读题目“元日”,它仅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吗?还是什么的开始?(美好生活的开始,新政策的开始。)(4)诗人此时除了迎接新年的喜悦,还会有什么心情?(富国强民的美好愿望和坚定信心。)8.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试着进行背诵并齐背诗歌。四、总结回顾,作业设计1.总结填

16、空,回顾全诗内容。填空:这首诗写了古时候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诗中写到了三种过节习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给人一种积极奋发的感情。2.课后延伸,布置作业。(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的还有哪些习俗呢?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2)搜集另外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与元日对比阅读,看看两首诗之间的区别,读一读并试着背一背。(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清明1.会认“魂、酒、牧”3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清明,并能进行默写。3.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

17、人的感情。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了解古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及过节场景,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复习回顾,引入学习1.引导学生回顾古诗元日,齐背元日。2.教师简介传统节日的由来、清明节,引导学生交流、明确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节日意义。传统节日由来 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这些传承至今的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

18、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5日或4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从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清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3.出示诗题。请学生介绍诗人杜牧,教师适时点拨。杜牧(803853)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二、

19、通读感知,体悟诗情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并读通诗句。教师巡视指导、点拨。2.检查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的情况。(1)教师范读诗歌,注意提醒学生读准“魂(hn)”“牧(m)”两个生字的读音,同时,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节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落实字词,指导书写。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欲 魂 借 酒 何 牧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字形及结构特点,说说注意点。书写指导:欲 左右结构。“口”略向右上倾斜。“欠”第三笔撇伸向“谷”下,捺向下伸展。魂 左右结构。左边的“云”要写得靠上一些。“鬼”的长撇要舒展些,插到“云”的

20、下面。酒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酉”。牧 左右结构,“牜”的最后一笔提要有力。第八笔捺稍长一些。教师范写,学生认真仿写,教师巡视,并及时予以书写纠正和强调。3.再读古诗,借助对字词的理解串讲诗句的意思。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补充。(1)交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清明;天气雨纷纷。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一幅细雨纷纷的春天景象。)“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是什么意思?(形容伤感至极,好像灵魂与身体要分开了一样,神情恍惚的样子。)自由讨论:这些“欲断魂”的“路上行人”指的是谁呢?示例:指路上来往的人

21、。清明节是祭奠已逝的亲人的节日,路上来往的人心里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因此非常难过。指诗人自己。清明时节,应当家人团聚,悼念家中已逝亲人,可是诗人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描写阴雨连绵的天气,有何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细雨纷纷,更渲染了行人肝肠寸断的愁绪。)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过渡: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一个人孤单赶路,再加上一场绵绵不绝的春雨,诗人触景伤怀,心里该是多么痛苦啊!这样的痛苦忧伤何止诗人一个人呢,是每一个出门在外的

22、游子都有的体会啊!怪不得说“路上行人欲断魂”呢!试着带着诗人伤感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2)交流“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过渡:诗人心里烦闷,衣服又被雨淋湿了,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谁知道?快举手告诉老师。(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出示第三、四句诗,齐读。理解“借问”“遥指”的意思。(借问,请问;遥指,远远地指。)想象诗人问路的画面,他会怎么问?会说什么?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牧童告诉他酒家在哪儿了吗?怎么告诉的?谁来演一演。出示图画,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顺着牧童的手,你在画面上找到杏花村了吗?(没有。“遥”说明杏花村还很远。)尽管还看不见酒家,但诗人此刻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23、(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忧愁的诗人有了企盼而变得稍稍振作起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齐读全诗。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味。(4)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古诗清明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清明节的时候,诗人孤身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偏偏又赶上了细雨霏霏,衣服被淋得湿漉漉的。失魂落魄的诗人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避雨的酒店,牧童指了指远处开满杏花的小村庄。

24、)三、延伸学习,诵读积累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说一说在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里,自己和家人都会做些什么(比如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等)。教师适时进行清明传统节日祭祖、祭奠烈士等相关知识的补充,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清明节的节日意义。2.交流课前自己搜集到的其他关于清明节的诗句,课件补充出示诗句。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北宋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南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北宋程颢郊行即事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课堂小结:清明时节雨纷纷,如同行人止不住的思念的泪水,诗中人物因这清明时节的雨而更加思念逝去的亲人,是真正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

25、景交融,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配乐古诗清明,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2.布置作业: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熟读并能够背诵和默写今天所学的古诗清明。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理解诗歌大意,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回顾导入,引出诗题1.引导学生背诵已学的两首古诗元日清明。2.请同学说说这两首古诗中写

26、到的节日、诗中的节日风俗以及诗人的情绪和感受。3.引导学生说说除了前面两首诗中提到的节日外,自己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教师重点提醒学生抓住“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同时引导他们简要说说对这些节日的了解。4.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适时出示诗题,引导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准确朗读诗题节奏。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点明写诗的时间。忆山东兄弟: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点明了诗歌内容。朗读节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指导学生交流对作者王维的了解,教师适时进行补充。王维(约701761) 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极负盛名的诗人。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27、。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山水田园诗,多表达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和闲居生活中的萧散情趣,喜欢刻画宁静幽美的境界。二、自读古诗,感悟乡思1.出示古文全诗,引导学生初读古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语句读通顺。2.教师适时强调生字读音,播放生字书写动漫,观察生字,说说注意点。书写指导:独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反犬旁的第三笔是“丿”,不出头。异 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竖弯钩要完全封住左半边,且上半部分要写得略小;下面的横线要写得相对舒展。佳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两个“土”,要注意横画均匀。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借助已有古诗朗读经验试着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

28、/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4.引导学生再读古诗,结合书中注释或者工具书,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实在不懂的字词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并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5.集体交流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1)指名学生说说从这句诗中读到了什么。示例:我读到了诗人一个人在外地,每次碰到这种美好的节日都会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2)你是从哪里看出诗人是独自一人在外地呢?示例:“独”这个字表示诗人是独自一人的,“异乡”代表的就是故乡以外的地方。两个“异”表明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的面孔也是陌生的,他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3)你们有过一个人在外地的经历吗?这时

29、候又遇上过节,当别人都在家人身边的时候,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非常孤独,非常想家。)(4)教师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倍思亲”。创作背景 诗人在十五岁时离开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去便是两年,其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孤身在外,自然分外想念家乡,尤其是佳节到来、举家团聚之际,这种思乡思亲的情感更为强烈。“倍思亲”,一个“倍”字,道尽了游子思念之深。(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歌的意思。(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注意体会诗人内心的孤独、思念之情。6.集体交流理解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30、茱萸少一人”。(1)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想象:当诗人强烈思念着家乡和久未谋面的亲人时,他的兄弟们又在做什么呢?(2)学生自读、思考与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描述兄弟们也在思念诗人的画面。(3)适时补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相关知识。重阳节登高 在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流传着重阳登高的习俗,为什么要在这一天选择登高这样一项活动呢?目前人们最为推崇的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登高辟邪气。其二:登高山祈福。古代人的生活环境比起现今要艰苦许多,最早的时候人们的很多食物都来自采集和狩猎,而山林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和动物让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们对于山,特别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山也是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其三:辞青。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春节的踏青一说,实际上与之相对的还有秋季的辞青一说。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候人们认为重阳节插茱萸可以辟灾克邪。(4)归纳诗句的意思。(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5)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王维和兄弟们的深厚感情。7.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就是诗人王维,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拿起笔来给自己的兄弟们写些什么话呢?(如表达思念之情的话。)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诗人借这首诗表达的情意。8.课件出示整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