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39.07KB ,
资源ID:17160337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1603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

1、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2013年甘肃省社会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C)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B)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法观点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C世界是物质的D世界是统一的5肯定思维和存在

2、有同一性,这是(D)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区分(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7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C)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现代西方哲学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A一切物质形态B绝对精神C原子D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10所有唯物

3、主义都主张(B)A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B世界是可知的C世界是不可知的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显著特点是(D)A.历史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实践性12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科学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1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C)A是否承认人们的思想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C是否承认社

4、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1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1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B古代唯心主义与近代唯心主义C辩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D中国的唯心主义与西方的唯心主义1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C)A对立统一B革命性和批判性C实事求是D理论联系实际18世界观就是(B)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19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C)A客

5、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20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C)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21时间和空间是(B)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22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是(B)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23相对静止是(D)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绝对不变的事物D绝对运动的状态24客观实在性是(B )A运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唯一特性C存在的唯一特性D意识的唯一特性25设想没有

6、运动的物质是(B)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二元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6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二元论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2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 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运动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8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C)A属性B形式C主体D源泉29由猿进化到人的根本标志是(A)A工具的生产和使用B文字的产生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出现30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A)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对人类自身的

7、改造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3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C)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32庸俗唯物主义认为(C)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C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或“特殊物质”D一切事物都有意识33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D)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34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D)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D把世界

8、的本原归于物质35一元论就是认为(D)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在本质上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3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37我们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讲(B)A空间的三维性B时间的一维性C物理世界的四维性D时间的绝对性38人脑是意识的(B)A物质外壳B物质器官C源泉D内容39在意识的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B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C将物质和意识看作是平行并列的D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

9、作用40在下列说法中,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原理的有(D)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B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41发展的实质是(C)A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不断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等同于变化42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B)A因果联系B非因果联系C偶然联系D间接联系43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在当前条件下的不能实现的可能性是(B)A现实的可能性B抽象的可能性C不可能性D消极可能性4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辩证的否定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45久旱缺雨时,下雨时庄稼生长有好处;雨

10、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B)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46“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D)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47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C)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4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

11、们(C)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49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的是(D)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50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C)A由质变到量变B向任何方向转化C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D否定之否定51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5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

12、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5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B)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趋势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C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D矛盾的双方你死我活绝对对立的性质和趋势54矛盾普遍性的完整含义是指(D)A矛盾存在于量变和质变过程中B矛盾存在于一切运动着的事物中C矛盾存在于一切现象的一定阶段中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始终5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C)A部分和整体的关系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56矛

13、盾的特殊性是指(C)A每一事物的矛盾都不包含其共性B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C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D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5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B)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58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C)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59矛盾是反映(A)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范畴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C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关系的范畴D主体和客体统一的范畴60矛盾的同

14、一性是指(C)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61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A外力的推动B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C矛盾的同一性D事物的内部矛盾6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A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63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析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D)A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B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观点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64在马

15、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5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D)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66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C)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D事

16、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6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D)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68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9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就是(D)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C纯粹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70辩证的否定是(A)A事物的自我否定B绝对的否定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71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消极方面

17、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72否定之否定规律(A)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7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74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认识的辨证规律75在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18、(B)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76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A真相是客观的,假相是主观的B真相表现本质,假相不表现本质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相外露于事物外部D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相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77“假相是客观的,是本质的表现。”这是一种(C)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78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从发展的表现形式上看(C)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一个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C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19、的过程D是一个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的过程79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根据在于(D)A事物的普遍联系B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矛盾所固有的斗争性D事物内部的矛盾性80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C)A诡辩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8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是(C)A形而上学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82“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C)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83下列现象属于

20、因果联系的有(C)A白天过后是黑夜B闪电过后是雷声C钻木能取火D龙年生贵子84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联系来看,这是(C)A异因同果B同因异果C多因一果D一因多果85真象和假象是有区别的,因为(C)A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B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像的是假象C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D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真象,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86事物的内容是指(C)A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B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

21、律性的总和87虽然有理论根据,但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叫(C)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88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C)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D人们的精神活动89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C)A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是不可知论B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C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D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唯心主义认识论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90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22、(C)A历史性的优点B绝对性的优点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D相对性的优点91.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B)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C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9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A.求知欲望B好奇心理C科学兴趣D社会实践93感觉、知觉、表象是(C)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94主张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这是(C)A唯心主义观点B旧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9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C)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

23、践来加以检验的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补充手段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96.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B)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B它具有直接现实性C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D它具有社会历史性9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原理,犯了(D)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9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9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第一性

24、和第二性的关系C认识“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100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A)A内部联系的、全体的、本质的反映B外部联系的片面反映C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D现象的直接反映10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B)A先验论B能动的反映论C不可知论D消极的反映论102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C)A指出人们可能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人认识论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103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基本规律是(C)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循环往复B认识、实践、认识的循环反复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运动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10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D认为感性认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