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6033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docx

甘肃省10000名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3年甘肃省社会招考“追求卓越”培训班冲刺资料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C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  B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法观点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C  )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

是区分 (  C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7.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C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

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现代西方哲学

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

A.一切物质形态     B.绝对精神    C.原子     D.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

10.所有唯物主义都主张(  B  )

A.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B.世界是可知的

C.世界是不可知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显著特点是(  D  )

A. 历史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12.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C  )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科学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  C  )

A.是否承认人们的思想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B)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古代唯心主义与近代唯心主义

C.辩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D.中国的唯心主义与西方的唯心主义

1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C  )

A.对立统一    B.革命性和批判性    C.实事求是    D.理论联系实际

18.世界观就是(  B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19.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   )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20.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C  )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1.时间和空间是(  B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22.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是(  B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23.相对静止是(  D  )

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不变的事物     D.绝对运动的状态

24.客观实在性是(   B)

A.运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唯一特性    C.存在的唯一特性   D.意识的唯一特性

2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B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二元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6.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二元论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2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B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运动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8.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  C  )

A.属性     B.形式     C.主体     D.源泉

29.由猿进化到人的根本标志是(  A  )

A.工具的生产和使用           B.文字的产生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出现

30.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  A  )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3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  C  )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32.庸俗唯物主义认为(  C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C.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或“特殊物质”    D.一切事物都有意识

33.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D  )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   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   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34.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D  )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35.一元论就是认为(  D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在本质上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3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37.我们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讲(  B  )

A.空间的三维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物理世界的四维性    D.时间的绝对性

38.人脑是意识的(  B  )

A.物质外壳    B.物质器官     C.源泉    D.内容

39.在意识的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  )

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将物质和意识看作是平行并列的    D.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40.在下列说法中,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原理的有(  D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B.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1.发展的实质是(  C  )

A.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不断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等同于变化

42.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B  )

A.因果联系    B.非因果联系  C.偶然联系    D.间接联系

43.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在当前条件下的不能实现的可能性是(  B  )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不可能性    D.消极可能性

4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辩证的否定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45.久旱缺雨时,下雨时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说明(  B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46.“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句话是一种(  D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47.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句话是一种(  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C  )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49.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的是(  D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50.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  C  )

A.由质变到量变     B.向任何方向转化    C.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D.否定之否定

51.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C  )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5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5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B  )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趋势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C.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的双方你死我活绝对对立的性质和趋势

54.矛盾普遍性的完整含义是指(  D  )

A.矛盾存在于量变和质变过程中       B.矛盾存在于一切运动着的事物中

C.矛盾存在于一切现象的一定阶段中   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始终

5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C  )

A.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56.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C  )

A.每一事物的矛盾都不包含其共性    B.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C.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D.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5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B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58.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C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

59.矛盾是反映(  A  )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关系的范畴            D.主体和客体统一的范畴

60.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C  )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

61.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外力的推动    B.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    C.矛盾的同一性    D.事物的内部矛盾

6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C  )

A.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63.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析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D  )

A.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64.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5.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它的理论依据是(  D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6.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C  )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6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D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68.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因为(  A  )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9.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就是(  D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C.纯粹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70.辩证的否定是(  A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71.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D  )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

72.否定之否定规律(  A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7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4.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认识的辨证规律

75.在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B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76.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D  )

A.真相是客观的,假相是主观的    B.真相表现本质,假相不表现本质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相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相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77.“假相是客观的,是本质的表现。

”这是一种(  C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78.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从发展的表现形式上看(  C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一个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C.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D.是一个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的过程

79.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根据在于(  D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矛盾所固有的斗争性     D.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80.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  C  )

A.诡辩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8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是(  C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82.“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

”这种观点是(  C  )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83.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C  )

A.白天过后是黑夜     B.闪电过后是雷声    C.钻木能取火         D.龙年生贵子

84.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联系来看,这是(  C  )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85.真象和假象是有区别的,因为(  C  )

A.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B.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像的是假象

C.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D.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真象,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

86.事物的内容是指(  C  )

A.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B.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87.虽然有理论根据,但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叫(  C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88.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C  )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

89.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C  )

A.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是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

C.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唯心主义认识论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90.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C  )

A.历史性的优点    B.绝对性的优点    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相对性的优点

91.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  B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C.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9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  )

A.求知欲望    B.好奇心理    C.科学兴趣    D.社会实践

93.感觉、知觉、表象是(  C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

94.主张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这是 (  C  )

A.唯心主义观点    B.旧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9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C  )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补充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96.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

其主要依据是(  B  )

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D.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9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原理,犯了(  D  )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9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9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00.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  A  )

A.内部联系的、全体的、本质的反映    B.外部联系的片面反映

C.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        D.现象的直接反映

10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  B  )

A.先验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不可知论    D.消极的反映论

102.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C  )

A.指出人们可能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人认识论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103.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基本规律是(  C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循环往复   B.认识、实践、认识的循环反复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运动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10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  )

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