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134.09KB ,
资源ID:1716234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1623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1、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由于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带有审美的意味,而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又是中华文化诸形态中传播面最为广泛、 最为巨大的一种,所以杜甫的文化意义具有 的历史地位,诚如闻一多先生所云,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 、最永久的一道光彩”!A. 感召力 无可比拟 瑰丽 B. 感染力 无可比拟 绮丽C. 感召力 无与伦比 瑰丽 D. 感染力 无与伦比 绮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和成语的正确运用。感染力:能引起别人产生相同思想感情的力

2、量;感召力:感化并召唤的力量,感动和召唤。无可比拟:没有可以相比的;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绮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瑰丽:异常美丽。结合语境内容“巨大”“历史地位”“光彩”分析,C项正确。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的一项是A. 数千年来,诗经以审美教育传播风雅精神,涵养中华民族的艺格、人格与国格,沃灌奔腾不息的中国精神。B.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经典咏流传,不但把古诗词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也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C.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也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是花鸟、疏果、草虫,翎毛、飞禽、走兽等各种动植物。D. 近日在国家

3、大剧院精彩亮相的舞剧李白,以李白从入世,处世再到出世的三个人生节点作为舞剧情节框架,动态立体式呈现出李白一生思想及其人格转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B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为之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C项,概念并列失当,“飞禽”包含“鸟”,“翎毛”不属于“各种动植物”;D项,成分残缺,“呈现”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为“呈现出李白一生思想及其人格转变的过程”。3. 对下列诗句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威南冠学楚囚。(战国时,楚国的伶官钟子期在战争中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为了表示不忘本国,经常戴着南冠楚国样式的帽子

4、。)B.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晋书记载杨祜镇守襄阳时,常在岘山与友人置酒吟咏,他死后百姓为他树立传,杜预名为堕泪碑。)C. 水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后一句暗用春秋战国时越国功臣范蠡乘扁舟泛五湖的典故。)D.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西京杂记记载西汉元帝让宫中的画师给宫女画像,而王昭君认为自己貌美,不屑于行贿,被画师故意画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下列诗句中典故的解说。主要靠平时积累。A项:应为“钟仪”。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悦之,召而

5、吊之。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4. 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当人生得意时,我会提醒自己:“ 。”当人生失意时,我会提醒自己: “ 。”当面临非议与毁时,我会在心底告诉自己:“ ”当人生踽踽独行、孤单寂寞,甚至被孤独包裹、苍凉袭来时,我会在心底一遍遍地默念: “ ”所以,诗词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芬芳。谁怕,一蓑雨任平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试问人间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结

6、合“得意”“失意”“非议与毁时”“人生踽踽独行、孤单寂寞,甚至被孤独包裹、苍凉袭来时”等内容分析,结合诗句内容理解,综合B项正确。5. 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最色依时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句中,“晴光转绿蘋”,便是化用江淹诗,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为早春景色。句中,“树色催寒”,为深秋景色;句中,“芙蓉”,为夏天景色;句中,“柳新暗”“莲欲红”,为暮春景色。6. 下列金陵十二钗判词

7、所指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A. 妙玉 迎春 薛宝钗 香菱 B. 袭人 迎春 薛宝钗 晴雯C. 妙玉 惜春 王熙凤 晴文 D. 袭人 惜春 王熙凤 香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判词所指人物。“枉自温柔和顺”指袭人白白地用“温柔和顺”的姿态去博得主子们的好感。“公子”指宝玉,袭人在宝玉出家为僧之后才嫁人,综合句为袭人

8、。中“青灯古佛旁”,惜春。句中,“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句中,“根并荷花一茎香”这一句暗指“香菱”的名字,她还曾名为英莲;“平生遭际实堪伤”这一句说的是她的悲惨际遇,从小就失散了家人,又两易其主,遇上了一个土霸王薜蟠,其中种种遭遇令人扼腕叹惜不已;“自从两地生孤木”这一句中的“两地生孤木”暗带一个“桂”字,意指“夏金桂”,自从夏金桂嫁给薜蟠,香菱就整天无宁日,过得生活苦不堪言,度日如年,终于被折磨致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

9、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限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袁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者,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传世者鲜焉。选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贺传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

10、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歘下榻叩头,言:“阿彌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袅袅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克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鸣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某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

11、会胜帝耶?-选自唐李商隐樊南甲、乙集李贺小传【注】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畦迳:指作文的一般程式或方法。歘(xu):快速。阿彌(mi):母亲。嘒(hui):形容小声或清脆的声音。7.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援笔辄就如素构 就:完成B. 及暮归,足成之 足:补充完整C. 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 炊:饭D. 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 愈:胜过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土: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民间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B. 讳:古人在取名或者说话时,避开代表尊长者的字或号,表示尊敬的心意,是为避讳。春秋载:为尊者讳

12、,为亲者讳,为贤者讳。C. 序: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有自序、他序,多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由、目的等;赠序用于临别赠言。文中指杜牧为李贺诗集作的书序。D. 篆: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旧时印章多用篆文,故为官印的代称,又为对别人名字的敬称。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传世者鲜焉。(2)又岂才面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10. 李贺有“诗鬼”之誉,“长吉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答案】7. C 8. A 9. (1)李贺也是早逝,所以世上流传的他的诗歌很少啊。(2)又难道是奇才,只有天帝特

13、别重视他,而人们反而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10. 诗才之奇;外貌之奇;创作方法之奇;临终之奇。【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炊”,结合“五斗黍”分析,应该译为烧火做饭。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应为“殿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

14、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世”通“逝”,译为去世;“鲜”译为很少,“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传世者鲜焉”(定语后置句)。(2)“独”译为只,“重”译为重视,“见”译为见识。点睛:准确

15、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长吉之奇”的表现,“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诗才之奇;

16、“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外貌之奇;“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限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创作方法之奇;“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临终之奇。参考译文:语段一: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李贺)拿起笔立即完成了(诗作),如同提前构思好一样,(并且)自己命名为高轩过( 高轩:华丽的车子,此处借指韩愈等人)。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

17、的马,跟着一个小童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从来没有先出题后做诗,如同他人一般牵强符合诗歌格式和规矩。等到傍晚回来,(李贺)再补足(诗句)完成(全文)。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全都这样。过后也不再看那些作品。他母亲让婢女掏出锦囊中的诗句,看见许多写原纸条,就生气地说:“这孩子要呕出心来才肯停下来啊!”因为父亲叫李晋肃,他不肯去应进士考试,韩愈为李贺写过讳辩一文,但他终于没有去应考。(李贺的)文辞崇尚奇幻诡异,所写的句子皆警拔之语,摒弃遣辞炼句的常规,当时没有能效仿他的。他填写的乐府有数十篇,云韶部的诸乐师都为它们配上乐曲。(李贺后来)做了协律郎,27岁

18、去世。同他交往的有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有作品写出,常被他们拿去(欣赏)。李贺也是早逝,所以世上流传的他的诗歌很少啊!语段二:京兆人杜牧替李长吉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是详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长吉嫁给王姓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大体上也还快乐,不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

19、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袅袅上升,还听到车轮滚动的声音和管乐器吹奏的轻微的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大约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长吉嫁给王家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凭)天的高远,帝的尊严,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呀,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短命呢?哎,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即使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岁,职位只不过是一个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只有天帝特别重视他,而

20、人们反而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牧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1. 简述本诗(节选)的行文思路。12. 请简要概括诗中两个“可怜”所蘊含的不同情感。【答案】11. 先是(前四句)合写思妇游子的一种相思、两地离愁,总领下文;接着(中间八句)承“

21、何处”句,写思妇怀人;最后(后八句)承“谁家”句,写游子思归。或:写以时间为顺序,从月亮“高悬”到“西斜”,再写到“落下” 12. (1)第一处“可怜”:相思不绝,相思益苦;共守明月,音书难递。(2)第二处“可怜”:江水流春,春光已老(春已过半);天各一方,归途迢遥。【解析】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的行文思路。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划分层次,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划分层次,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先是合写思妇游子的一种相思、两地离愁,总领下文;接着承“何处”句,写思妇怀人;最后承“谁家”句,“不知乘月几人归”,写游子思归。或:写以时间为顺序

22、,结合诗句内容“月徘徊”“落月复西斜”“落月”分析即可。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概括诗中两个“可怜”所蘊含的不同情感,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可怜楼上月徘徊”,结合后面诗句“应照离人牧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分析,相思不绝,共守明月,音书难递。“可怜春半不还家”,结合“春半”“不还家”分析,春光已老,天各一方,归途迢遥。点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

23、总括作用。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2)_,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3)边庭流血成海水,_。(杜甫兵车行)(4)今逢四海为家日,_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5) _,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6) 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4、7)残星几点雁横寒,_ (赵嘏长安晚秋)(8)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答案】 (1). (1)竹喧归浣女; (2). (2)钟鼓馔玉不足贵; (3). (3)武皇开边意未已; (4). (4)故垒萧萧芦荻秋; (5). (5)但将酩酊酬佳节; (6). (6)晓镜但愁云鬓改; (7). (7)长笛一声人倚楼; (8). (8)鸡声茅店月。【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喧”“萧”“酬”“茅”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失去的家园王方(1)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桩旧事。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在青海电视台专题部做编导,每天进出电视台的大门,都会见到看门的王大爷,台里人称“王爷”。王爷多大年纪不知道,留了一把老长的花白胡子,讲一口青海方言,很多话我都听不懂。(2)有一天下大雪,我要跟摄像出去拍片,但到早了,就钻进门口的传达室取暖。传达室里就我和王爷两个人,我们围着一个火炉,金黄的火苗在炉膛里跳动,炉子上一只被熏得乌黑的大水壶在突突地冒着蒸汽,屋子里有很浓的烟味。(3)王爷拢着手靠在椅子上打瞌睡,我无所事事,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发呆。忽然,身后的王爷咳嗽了一声,用青海话问我:“尕娃,你兹老

26、家那咋的?”(4)我漫不经心地说:“南京的。”(5)王爷突然从椅子上直起身来,浑浊的眼睛里突然闪过了一道光亮,他突然来了精神,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他的老家也是南京的!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因为在我面前的这个老人绝对是一个地道的青海人。(6)可是他认真地说,我老家是南京的,600年前被朱元璋皇帝从诸子巷发配来的。(7)我吃了一惊。他说的是一个600年前的家园。(8)青海自古就是充军发配的荒蛮之地,除了我父母一代是带着一颗红心,听党召唤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支援边疆建设的,其它朝代这里就是流放罪犯的地方,直到现在,提起青海还是关押劳改犯的地方。古诗云:“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怎一个荒凉。(9)一个家

27、族数百年前被发配到这片荒凉的高原上,他们沿着湟水谷地一直向上,然后在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慢慢把根深深地扎下去。一代又一代人,在时光的洗刷下早已脱胎换骨,吃米的变成吃面的,吴侬软语变成了西北的方言,曾经细腻的皮肤被凛冽的风沙吹得日渐粗糙,直到没有人再能辨别他们本来的面目。(10)但是他们心里还有一个“老家”,一条在时光中已经斑驳模糊的诸子巷。他们是被流放的,是被逐走的,他们有自己曾经的家园。(11)几年以后我来到南京,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我根本找不到那条诸子巷的遗迹,它或许早就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了。今天的南京对那个老人已经毫无意义,他的家园在六百年前就失去了,那个家园只在他的心里,现实中这条诸

28、子巷是否存在,已经不再重要了。(12)有意思的是,我南京最好的朋友,他的家族也是一个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家族,他们是为朱元璋墓明孝陵守陵的四大家族之一,600年里,南京城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的兵灾动荡,数次屠城毁灭,但他的家族始终遵守诺言留在这座城市里,直到今天,从未离开。(13)六百年过去了,他们曾经守着的明孝陵成了最著名的景区,他们也不再守着那片地方,但他们一直在这座城市,他们世代相守的那个诺言,似乎已经失效,他们的诺言已无所相守。(14)600年前,那个被放逐的家族满怀创伤踏上前往西北的路途时,他们也许就意识到再也回不来了,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将“老家”变为内心的图腾,铭刻于记忆的深处,在心里珍

29、藏了六百年。(15)这个根不是现实中的,而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归宿。(16)如今,我已经在南京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七年,这座城市已经成为我生活和记忆的一部分,它或许会成为我的女儿在内心的家园,不管她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这里都是她的家。(17)有时候,我会在偶然间想起那个留着花白胡子的老人,想起那个下雪的早晨,想起那膛炉火,在我的记忆里,那膛炉火从未熄灭,因为在那个早晨,我在炉火边听一个远离故乡的人讲述他从未回去过的家园。 (选自2017年9月新华日报)14. 开头叙写与“王爷”的对话,有什么作用?15. 请赏析第(5)段中的画线的句子。16.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家园”的含义。17. 请探究

30、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答案】14. 内容上:交代王爷的家族600年前从南京发配至青海;表明我和王爷有着相同的家园;结构上:引出“家园”话题,照应结尾。 15. 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直起身”)、神态(“眼睛里闪过一道光亮”)描写,排比或反复(“突然”)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王爷听到我的老家是南京之后震惊、兴奋的精神状态。 16. 故乡故土:老人家族600年前(被流放前)的老家南京诸子巷;恪守的诺言:好朋友家族600年里世代相守的守陵诺言;心灵印记:我在南京27年的城市生活或许成为女儿的内心记忆;精神归宿:铭刻于记忆深处,珍藏于心里的图腾。 17. 呼应开头,让文章形成完整的结构;三次“想起

31、”构成排比或反复,强调与老人的那次谈话留给我深刻印象;那膛炉火记忆里“从未熄灭”与现实中不可能不熄灭形成反差,突出老人的故事带给自己的温馨记忆历久不衰,也暗示“我”自己心里铭刻着家园的记忆;以画面结尾,留下想象的空间,启发读者关于家园的思考;语言节制而含蓄,却蕴含着强烈而丰富的情感。【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段作用分析。开头叙写与“王爷”的对话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尕娃,你兹老家那咋的?我漫不经心地说:南京的。”“我老家是南京的,600年前被朱元璋皇帝从诸子巷发配来的”,交代王爷的家族600年前从南京发配至青海;表明我和王爷有着相同的家园。“他说的是一个600年前的家园。青海自古就是充军发配的荒蛮之地直到现在,提起青海还是关押劳改犯的地方”,引出“家园”话题。“我会在偶然间想起那个留着花白胡子的老人”,照应结尾。点睛: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