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2.89KB ,
资源ID:17247659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2476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开元盛世.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开元盛世.docx

1、开元盛世第3课 “开元盛世”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开元之治”的含义。 2.掌握唐玄宗开元年间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3.了解唐朝的衰亡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

2、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 农业工具的改进 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可以通过在课前出示几首反映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唐诗,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2.图文结合法。 3.直观教学法。根据本课内容,准备一些教学模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4.讲述法。 5.讲解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电脑 2.农具模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杜甫的忆昔是一首名诗,其中有几句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诗中描写出唐朝开元时

3、期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走路,也很安全。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的社会又繁盛到何等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贞观之治”的内容,讲到了唐朝的第一个治世,紧接着我们又了解到了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我们对于她的统治给予的评价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也就是说她的统治在唐朝所占的地位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我们学习过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开元盛世”的取得和表现。 导入语例示三: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忆 昔 杜 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

4、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值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焚烧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闻耆旧,夏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长衰疾。 同学们,这首忆昔诗是杜甫晚年所作。诗中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繁盛景象,虽然有一定的溢美成分,但也不是没有根据。那么,“开元盛世”是怎样出现的?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板书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1.唐玄宗即位前的唐朝政局 教师讲述唐中宗复位后,昏庸懦弱,大权落入皇后韦

5、氏及其女安乐公主手中。韦皇后与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勾结在一起,贬杀张柬之等人,驱逐直臣宋Z,欲谋夺取政权,效法武则天当女皇。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矫诏发羽林军杀武三思及党羽十余人,企图消灭韦皇后一派,但中宗在安乐公主和韦皇后的胁迫下,不得不发兵杀死李重俊。李重俊兵变未果,韦皇后进一步控制了大权,并于710年将中宗毒死,开始临朝掌政。这时,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引羽林军连夜攻入玄武门,杀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扶睿宗复位。睿宗即位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但大权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太平公主有拥戴之功,大树私人势力,当时“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6、。712年8月,李隆基在姚崇、宋Z等人的支持下,先发制人,率禁军杀死太平公主门下宰相窦怀贞、萧至忠、岑义等人,太平公主亦被赐死于家。不久,睿宗将帝位传给李隆基。李隆基继位后,改元开元,是为唐玄宗,亦称唐明皇。至此武则天下台之后动荡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教师引导唐玄宗即位后,唐朝一步步走向繁盛。那么,唐玄宗是如何采取措施使唐朝走向繁盛呢?下面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板书2.开元年间的改革与“开元之治” 投影显示唐玄宗走马任姚崇 同学们,上面这幅图讲的是“唐玄宗走马任姚崇”。姚崇早年为武则天提拔重用,官至凤阁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唐玄宗了解姚崇的才华,决定任命他当宰相。在任命姚崇时,唐玄宗正率领官员打猎

7、,他当众宣布任姚崇为宰相。没想到姚崇并不谢恩,玄宗感到很意外。打猎休息时,姚崇才上奏说:陛下如果依从我十项建议,我当即上任。假如不依,我就很难接受任命。这十个问题是:请求皇上治理国家以仁政为首;30年之内不发动边疆战争;后宫中官员不得干预政事;皇亲国戚不再担任台省官员;大臣和百姓在法律面前一视同仁;各级官员除租赋外不得接受财物礼品;不再建僧寺道观;陛下对大臣应以礼相待;凡是官员不论大小都可向皇上进谏而不犯忌讳;把不许外戚专权作为万代的法准。唐玄宗对姚崇提出的这些请求,一一答应,姚崇非常高兴,山呼万岁之后,接受了宰相的任命。 同学们,除了重用人才以外,请大家再在课本上找一找,唐玄宗还采取了哪些措

8、施?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唐玄宗在重用人才方面,除了任命姚崇作宰相外,还特别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开元初,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 教师引导这些措施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教师引导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Z、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助下,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内容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 (一)载汰冗官,整顿吏治。武周时即选官滥杂,中宗复位后,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一伙把持政柄,大肆卖官,所置员外、同正、试、摄、

9、检校、判、知等官泛滥,多达数千人,造成政府开支急剧增加。玄宗即位后,开始裁减冗官,“大革奸滥,十去其九”,并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在此基础上,玄宗比较严格地控制官吏的铨选,尤其重视县令的选任。开元四年(716年),玄宗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结果有45人因不合格而被淘汰。玄宗还专门颁布了整饬吏治诏,规定每年十月各道按察使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以定升降黜陟。开元末年,还修订了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实行官员定额编制,从法律上杜绝冗官滥吏,保证行政效率。 (二)抑制食封贵族。唐初规定,凡食实封的贵族,封户的

10、租调由封家征收。最初食实封者不过二三十家,封户多的仅千余户,到中宗时,食实封者增至140家以上,封户多的达万户。这样就使国家的一部分租调被私家侵吞。不仅如此,封家派官吏或奴仆征收租调,还对封户百般勒索,多取财物。有的还以租调做买卖,经营高利贷。因此,当时封户所受的剥削十分沉重,多破产逃亡。开元三年(715年),玄宗规定,封家的租调改归政府统一征收,由封家在京城或州治领取,封家亦不得再向封户催索或放高利贷。后来又规定,凡子孙承袭实封的,户数减十分之二。这些措施对食封贵族的势力起了一些抑制作用。 (三)压制佛教势力。武则天、中宗、睿宗时期,崇佛过度,佛教势力得到恶性发展,“贵戚争营佛寺,奏度人为僧

11、,兼以伪妄;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所在充满”,全国的僧尼人数膨胀到数十万。僧尼不服役纳税,造成了政府税源的流失。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又浪费巨大,给人民群众也造成了痛苦。开元二年(714年),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制还俗者达1.2万余人。同年八月,玄宗还下令禁止新造佛寺,禁止民间铸造佛像和抄写佛经,并禁止贵族官僚与僧尼交往。这些措施都抑制了佛教势力。 (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开元年间,全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著名者有蔡州新息县的玉梁渠,灌田三十余万亩,蓟州三河县的孤山陂,灌田二十余万亩。据统计,玄宗执政期间,全国共建56个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于唐朝所修工程总数的20%以上。

12、玄宗还在各地大兴屯田,全国共有军屯992屯,垦田面积达500万亩左右。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各地官府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 (五)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针对武周以来均田制日趋破坏,土地兼并和农户逃亡日益严重的情况,开元九年(721年),玄宗任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在各地大力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经过几年的努力,共“括得客户凡八十余万,田亦称是”,唐政府对括得的客户每丁税钱1500文,只交户税,免其租调徭役6年,使之重新回到均田土地上去。这一措施既增加了政府收入,也对改变占田不均的情况,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六)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开元年间,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13、),玄宗下令:“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据统计,开元时期,中央国子监所属学校各科生徒及州县学学生达6万余人。自开元五年(717年),玄宗还令马怀素、褚无量、元行冲等人负责,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和编纂工作。史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唐玄宗本人还爱好音乐、诗歌和戏剧,征召李白、张遂等学者充当其学术顾问,给予优厚的待遇,对当时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文化的发展。 因为上述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

14、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看看课本上的一段材料:“贞观之风,一时复振。”这是对唐玄宗前期统治的一种描述。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投影提供的材料比较一下:这个时期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生甲: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 生乙:都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 生丙: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下课以后,搜集唐玄宗时期的各类故事,以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加深对课本所讲内容的理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之后,唐朝盛世经济

15、的繁荣。 板书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相关内容,并试着概括出唐代农业的具体表现。 学生看书 学生概括在农业方面,共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出现曲辕犁和筒车。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水利工程的修建;农耕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的发展;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农具的改进。(以上五点同时板书) 教师讲解同学们,关于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

16、表现在上述方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投影显示 一、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 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一书,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制作了玄宗时期兴修水利表。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 二、唐朝农耕技术的发展 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两年三熟。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杜甫诗形容说:“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

17、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水流)加灌溉。”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其次是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 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较长,加上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吴地沃而物伙,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吴郡图经续记)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三、唐朝的蔬菜新品种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

18、用菌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该书还说:“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菠菜又名菠J,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 四、唐朝茶叶生产和饮茶之风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认识到茶对人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

19、。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三国志韦曜传说:吴国皇帝孙皓,每次宴会都强迫群臣喝酒,每人至少以七升为限。韦曜不会喝酒,孙皓密赐茶给他,允许以茶代酒。说明当时已有了饮茶的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东晋桓温招待宾客主要用茶果。 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从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黄河流域的关西、山东饮茶之盛,达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专门卖茶的茶馆。 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

20、、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为业。”祁门县境甚至“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什七八”(全唐文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茶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显著进步。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方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当时的名茶就有二十多种,如蒙顶、石花等。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十税其一”,是年征得茶赋40万缗,约当全年收入的1/15。 唐代茶业承前启后,不仅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迅速

21、发展,而且影响及于世界。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国。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 (以上内容让学生作一了解即可,不作要求) 教师引导同学们,关于唐朝时农具的改进,一是曲辕犁,一是灌溉工具筒车。 投影显示 教师讲解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晚唐时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1.长直辕改成

22、了短曲辕。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2.加装了犁评。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K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K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3.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各种水车广泛用

23、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

24、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定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代缺乏具体记载,此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注:如果离农村或山区较近,则可以让学生到田家农舍亲自去看一看这两样

25、工具,加深体会) 教师引导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唐朝的手工业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下面请看具体内容。 板书2.手工业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概述唐朝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学生看书 学生概述唐朝的手工业发达。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在唐朝也有较大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造型美观,色彩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动脑筋”的内容。从阿拉伯商人与唐朝官员的对话中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映了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 投影显示 唐朝穿裙衫的妇女 教师介绍这是唐朝画家周P的簪花仕女图卷的一部

26、分。该图取材于唐朝宫廷妇女生活。全卷分采花、看花、漫步、戏犬四个段落,极为形象地表现了宫廷贵妇蛾眉高髻,纱衫长裙,举步缓缓,悠闲自得的生活。投影打出的是最后一位妇女,她头插芍药花,身穿浅紫色裙衫,白地披肩上绣着彩色云鹤,从肩后向前胸垂落,左手拿着拂尘,正扭身戏弄爱犬。从这位妇女的裙衫可以看出,唐朝人喜欢穿色彩艳丽的丝绸衣服,说明当时的丝织业是很发达的。 投影显示 (一)“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二)“九州风露越窑开,奇得千峰翠色来。” (三)“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 教师讲解以上三则材料都是对唐朝青瓷和白瓷的描写。

27、第一首诗里写玉声清脆,白胜霜雪。第二首诗说青瓷釉色晶莹如九秋露水,色泽如千峰翠滴。第三则材料说邢瓷其白如雪,越瓷如玉似冰。这是通过文字来了解唐朝的陶瓷,下面我们再来看两幅图。 投影显示 教师介绍图中的唐朝青瓷为越窑烧制的海棠式瓷碗,高10.8厘米,口径32.2厘米,底径11.4厘米。敞口斜腹,圈足外撇。碗壁有四条浅楞,圈足底部有花瓣形缺口。整个造型酷似一朵盛开的海棠花。青瓷是以瓷土做坯,施以用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石灰釉,在高温还原条件下烧成。青瓷的烧制成功,不仅因为越州盛产瓷土,有丰富的木材和水力资源,更因为越人发明了比较先进的窑炉结构。因此越州窑产品代表着唐代青瓷的烧造水平。唐朝的白瓷窑址在今河

28、北省临城县,因古代临城属邢州辖地,故名邢窑。邢窑产品远销海外日本、埃及、印度等地。图中唐朝的白瓷为邢窑烧制的白瓷汤瓶,通体呈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稳重。 教师过渡到此为止,在手工业里,我们接触了丝织业和陶瓷业(板书)两个部分。我们说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商业的繁荣。 板书3.商业 教师组织请同学们一齐来朗诵一下关于唐朝商业描写的一段内容。(课本第13页第1自然段) 学生朗诵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长安城里人口上

29、百万,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人士,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教师强调同学们,这一段话里有几点要注意:唐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之一是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都市的出现;唐朝商业繁荣的第二个表现是长安市、坊布局,市是商业区。这说明了唐朝政府的重视;唐朝商业繁荣的第三个表现是长安的地位,既是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下面,我们以长安为例,来具体看一下唐朝商业的发展情况。 投影显示 (一)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 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肆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

30、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绛帻:红色头巾。 鸡人:汉代宫中卫士扮作雄鸡状大声报时,叫鸡人。后喻宫中报时之人。 晓筹:指漏刻上的晓箭,指示时辰。 尚衣:女官名,掌管皇帝的衣服。 万国衣冠:指各国使臣。 冕旒:指古代帝王的冠冕,这里指皇帝。 裁:拟写。 凤池:凤凰池,中书省。 (二) 春色满皇州 唐沈亚之 何处春晖好?偏宜在雍州(指长安)。 花明夹城道,柳暗曲江头。 风软游丝重,光融瑞气浮。 斗鸡怜短草,乳燕傍高楼。 绣毂盈香陌,新泉溢御沟。 回看日欲暮,还骑似川流。 (三)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教师讲述同学们,第一则材料是唐朝诗人王维对贾至早朝诗的和作。首联写朝拜之早,次联写朝拜之盛,三联写朝拜正在进

31、行,末联写朝拜结束,赞美贾至。我们从诗中提炼出来的一句是“万国衣冠拜冕旒”,“万国衣冠”是指各国使臣,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和长安的国际地位。 第二则材料是唐朝诗人沈亚之的春色满皇州,描写了长安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长安景色的流连忘返。诗中的后一句“还骑似川流”也反映出长安的繁荣。 第三则材料是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长安城北面正中是宫城,皇帝、太子嫔妃、宫女侍从居住在这里。宫城又名大内,犹如长安城的心脏。宫城的南面是皇城,又称子城,是唐代的行政中心。郭城又叫外城,有坚实厚重的夯土城墙和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从东、西、南三面保卫着皇城和宫城。郭城内共有南北向街道十一条,东西向街道

32、十四条。往来南面三门和贯通东西六门的六条街道,是宽阔的主干大街。除延平门至延兴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以外,其余都在100米以上,尤其作为城内的朱雀大街宽达155米。是今北京长安街的两倍。各街道两侧均设有排水沟,并植有槐树和榆树。 纵横街道将城内划分为一百零八个长方块,由普通百姓居住,叫做里坊。里坊的排列很规整,看上去像围棋的棋盘,如同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里坊四周夯筑高大土墙,每面各一个门,形成对里坊内的十字街道。由十字街划分的四个区内,又设十字街。这样区分出来的各个区块,都有一定的名称,形成市内严密的管理体系。里坊坊门早晚的关闭,以鼓声为准。傍晚鼓鸣之后,断绝行人,大街上空空荡荡,夜间宵禁。 长安是一座宽容的城市,以她豪放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吸引各国学者、官员、商人、僧侣接踵而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并非诗人编织的梦幻,大明宫内的麟德殿,曾宴请过七十多个国家的客人,来唐的外国使者遍及欧、亚、非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万人口的长安,长期居住的外国人达万家以上。 善于总结继承,又做到兼收并蓄的唐朝,也为自身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长安城由此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