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4765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元盛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开元盛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元盛世.docx

《开元盛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元盛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开元盛世.docx

开元盛世

第3课“开元盛世”

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开元之治”的含义。

2.掌握唐玄宗开元年间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3.了解唐朝的衰亡过程。

二、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难点农业工具的改进●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

可以通过在课前出示几首反映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唐诗,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2.图文结合法。

3.直观教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准备一些教学模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4.讲述法。

5.讲解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电脑2.农具模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杜甫的《忆昔》是一首名诗,其中有几句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诗中描写出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走路,也很安全。

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

当时的社会又繁盛到何等景象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贞观之治”的内容,讲到了唐朝的第一个治世,紧接着我们又了解到了女皇武则天的统治。

我们对于她的统治给予的评价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也就是说她的统治在唐朝所占的地位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我们学习过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开元盛世”的取得和表现。

导入语例示三:

请看投影[投影显示]

忆昔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值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焚烧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闻耆旧,夏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长衰疾。

同学们,这首《忆昔》诗是杜甫晚年所作。

诗中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繁盛景象,虽然有一定的溢美成分,但也不是没有根据。

那么,“开元盛世”是怎样出现的?

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板书]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1.唐玄宗即位前的唐朝政局[教师讲述]唐中宗复位后,昏庸懦弱,大权落入皇后韦氏及其女安乐公主手中。

韦皇后与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勾结在一起,贬杀张柬之等人,驱逐直臣宋�Z,欲谋夺取政权,效法武则天当女皇。

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矫诏发羽林军杀武三思及党羽十余人,企图消灭韦皇后一派,但中宗在安乐公主和韦皇后的胁迫下,不得不发兵杀死李重俊。

李重俊兵变未果,韦皇后进一步控制了大权,并于710年将中宗毒死,开始临朝掌政。

这时,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引羽林军连夜攻入玄武门,杀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扶睿宗复位。

睿宗即位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但大权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

太平公主有拥戴之功,大树私人势力,当时“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712年8月,李隆基在姚崇、宋�Z等人的支持下,先发制人,率禁军杀死太平公主门下宰相窦怀贞、萧至忠、岑义等人,太平公主亦被赐死于家。

不久,睿宗将帝位传给李隆基。

李隆基继位后,改元开元,是为唐玄宗,亦称唐明皇。

至此武则天下台之后动荡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教师引导]唐玄宗即位后,唐朝一步步走向繁盛。

那么,唐玄宗是如何采取措施使唐朝走向繁盛呢?

下面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板书]2.开元年间的改革与“开元之治”[投影显示]

唐玄宗走马任姚崇同学们,上面这幅图讲的是“唐玄宗走马任姚崇”。

姚崇早年为武则天提拔重用,官至凤阁侍郎(相当于副宰相)。

唐玄宗了解姚崇的才华,决定任命他当宰相。

在任命姚崇时,唐玄宗正率领官员打猎,他当众宣布任姚崇为宰相。

没想到姚崇并不谢恩,玄宗感到很意外。

打猎休息时,姚崇才上奏说:

陛下如果依从我十项建议,我当即上任。

假如不依,我就很难接受任命。

这十个问题是:

请求皇上治理国家以仁政为首;30年之内不发动边疆战争;后宫中官员不得干预政事;皇亲国戚不再担任台省官员;大臣和百姓在法律面前一视同仁;各级官员除租赋外不得接受财物礼品;不再建僧寺道观;陛下对大臣应以礼相待;凡是官员不论大小都可向皇上进谏而不犯忌讳;把不许外戚专权作为万代的法准。

唐玄宗对姚崇提出的这些请求,一一答应,姚崇非常高兴,山呼万岁之后,接受了宰相的任命。

同学们,除了重用人才以外,请大家再在课本上找一找,唐玄宗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唐玄宗在重用人才方面,除了任命姚崇作宰相外,还特别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开元初,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

[教师引导]这些措施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教师引导]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Z、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助下,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内容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

(一)载汰冗官,整顿吏治。

武周时即选官滥杂,中宗复位后,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一伙把持政柄,大肆卖官,所置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等官泛滥,多达数千人,造成政府开支急剧增加。

玄宗即位后,开始裁减冗官,“大革奸滥,十去其九”,并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

在此基础上,玄宗比较严格地控制官吏的铨选,尤其重视县令的选任。

开元四年(716年),玄宗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结果有45人因不合格而被淘汰。

玄宗还专门颁布了《整饬吏治诏》,规定每年十月各道按察使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以定升降黜陟。

开元末年,还修订了《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实行官员定额编制,从法律上杜绝冗官滥吏,保证行政效率。

(二)抑制食封贵族。

唐初规定,凡食实封的贵族,封户的租调由封家征收。

最初食实封者不过二三十家,封户多的仅千余户,到中宗时,食实封者增至140家以上,封户多的达万户。

这样就使国家的一部分租调被私家侵吞。

不仅如此,封家派官吏或奴仆征收租调,还对封户百般勒索,多取财物。

有的还以租调做买卖,经营高利贷。

因此,当时封户所受的剥削十分沉重,多破产逃亡。

开元三年(715年),玄宗规定,封家的租调改归政府统一征收,由封家在京城或州治领取,封家亦不得再向封户催索或放高利贷。

后来又规定,凡子孙承袭实封的,户数减十分之二。

这些措施对食封贵族的势力起了一些抑制作用。

(三)压制佛教势力。

武则天、中宗、睿宗时期,崇佛过度,佛教势力得到恶性发展,“贵戚争营佛寺,奏度人为僧,兼以伪妄;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所在充满”,全国的僧尼人数膨胀到数十万。

僧尼不服役纳税,造成了政府税源的流失。

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又浪费巨大,给人民群众也造成了痛苦。

开元二年(714年),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制还俗者达1.2万余人。

同年八月,玄宗还下令禁止新造佛寺,禁止民间铸造佛像和抄写佛经,并禁止贵族官僚与僧尼交往。

这些措施都抑制了佛教势力。

(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

开元年间,全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著名者有蔡州新息县的玉梁渠,灌田三十余万亩,蓟州三河县的孤山陂,灌田二十余万亩。

据统计,玄宗执政期间,全国共建56个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于唐朝所修工程总数的20%以上。

玄宗还在各地大兴屯田,全国共有军屯992屯,垦田面积达500万亩左右。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各地官府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

(五)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

针对武周以来均田制日趋破坏,土地兼并和农户逃亡日益严重的情况,开元九年(721年),玄宗任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在各地大力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经过几年的努力,共“括得客户凡八十余万,田亦称是”,唐政府对括得的客户每丁税钱1500文,只交户税,免其租调徭役6年,使之重新回到均田土地上去。

这一措施既增加了政府收入,也对改变占田不均的情况,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六)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开元年间,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下令:

“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

”据统计,开元时期,中央国子监所属学校各科生徒及州县学学生达6万余人。

自开元五年(717年),玄宗还令马怀素、褚无量、元行冲等人负责,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和编纂工作。

史载:

“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

呜呼,可谓盛矣!

”唐玄宗本人还爱好音乐、诗歌和戏剧,征召李白、张遂等学者充当其学术顾问,给予优厚的待遇,对当时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文化的发展。

因为上述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看看课本上的一段材料:

“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这是对唐玄宗前期统治的一种描述。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投影提供的材料比较一下:

这个时期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生甲:

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

生乙:

都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

生丙:

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下课以后,搜集唐玄宗时期的各类故事,以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加深对课本所讲内容的理解。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之后,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

[板书]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相关内容,并试着概括出唐代农业的具体表现。

[学生看书]……[学生概括]①在农业方面,共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

④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⑤出现曲辕犁和筒车。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①水利工程的修建;②农耕技术的进步;③江南经济的发展;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加;⑤农具的改进。

(以上五点同时板书)[教师讲解]同学们,关于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上述方面。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投影显示]一、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一书,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制作了《玄宗时期兴修水利表》。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

二、唐朝农耕技术的发展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

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两年三熟。

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

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

杜甫诗形容说:

“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liù,水流)加灌溉。

”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

其次是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

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

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较长,加上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

“吴地沃而物伙,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

”(《吴郡图经续记》)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三、唐朝的蔬菜新品种《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

该书还说: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

”菠菜又名菠�J,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

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

四、唐朝茶叶生产和饮茶之风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

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

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

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说:

“苦茶久食益意思。

”认识到茶对人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

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

《三国志•韦曜传》说:

吴国皇帝孙皓,每次宴会都强迫群臣喝酒,每人至少以七升为限。

韦曜不会喝酒,孙皓密赐茶给他,允许以茶代酒。

说明当时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

东晋桓温招待宾客主要用茶果。

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从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

黄河流域的关西、山东饮茶之盛,达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

“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

”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专门卖茶的茶馆。

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

唐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

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

“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为业。

”祁门县境甚至“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什七八”(《全唐文•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

茶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显著进步。

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

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方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

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当时的名茶就有二十多种,如蒙顶、石花等。

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十税其一”,是年征得茶赋40万缗,约当全年收入的1/15。

唐代茶业承前启后,不仅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迅速发展,而且影响及于世界。

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国。

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

(以上内容让学生作一了解即可,不作要求)[教师引导]同学们,关于唐朝时农具的改进,一是曲辕犁,一是灌溉工具筒车。

[投影显示][教师讲解]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

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

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晚唐时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

1.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

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

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

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

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

2.加装了犁评。

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K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K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

3.改进了犁壁。

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

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

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

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

“连筒灌小园。

”李实解释这句话说: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

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

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

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

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

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

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定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

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代缺乏具体记载,此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

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

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

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

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

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注:

如果离农村或山区较近,则可以让学生到田家农舍亲自去看一看这两样工具,加深体会)[教师引导]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唐朝的手工业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下面请看具体内容。

[板书]2.手工业[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概述唐朝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学生看书]……[学生概述]唐朝的手工业发达。

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

陶瓷业在唐朝也有较大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造型美观,色彩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动脑筋”的内容。

从阿拉伯商人与唐朝官员的对话中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映了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

[投影显示]唐朝穿裙衫的妇女[教师介绍]这是唐朝画家周�P的《簪花仕女图卷》的一部分。

该图取材于唐朝宫廷妇女生活。

全卷分采花、看花、漫步、戏犬四个段落,极为形象地表现了宫廷贵妇蛾眉高髻,纱衫长裙,举步缓缓,悠闲自得的生活。

投影打出的是最后一位妇女,她头插芍药花,身穿浅紫色裙衫,白地披肩上绣着彩色云鹤,从肩后向前胸垂落,左手拿着拂尘,正扭身戏弄爱犬。

从这位妇女的裙衫可以看出,唐朝人喜欢穿色彩艳丽的丝绸衣服,说明当时的丝织业是很发达的。

[投影显示]

(一)“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二)“九州风露越窑开,奇得千峰翠色来。

”(三)“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

[教师讲解]以上三则材料都是对唐朝青瓷和白瓷的描写。

第一首诗里写玉声清脆,白胜霜雪。

第二首诗说青瓷釉色晶莹如九秋露水,色泽如千峰翠滴。

第三则材料说邢瓷其白如雪,越瓷如玉似冰。

这是通过文字来了解唐朝的陶瓷,下面我们再来看两幅图。

[投影显示][教师介绍]图中的唐朝青瓷为越窑烧制的海棠式瓷碗,高10.8厘米,口径32.2厘米,底径11.4厘米。

敞口斜腹,圈足外撇。

碗壁有四条浅楞,圈足底部有花瓣形缺口。

整个造型酷似一朵盛开的海棠花。

青瓷是以瓷土做坯,施以用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石灰釉,在高温还原条件下烧成。

青瓷的烧制成功,不仅因为越州盛产瓷土,有丰富的木材和水力资源,更因为越人发明了比较先进的窑炉结构。

因此越州窑产品代表着唐代青瓷的烧造水平。

唐朝的白瓷窑址在今河北省临城县,因古代临城属邢州辖地,故名邢窑。

邢窑产品远销海外日本、埃及、印度等地。

图中唐朝的白瓷为邢窑烧制的白瓷汤瓶,通体呈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稳重。

[教师过渡]到此为止,在手工业里,我们接触了①丝织业和②陶瓷业(板书)两个部分。

我们说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商业的繁荣。

[板书]3.商业[教师组织]请同学们一齐来朗诵一下关于唐朝商业描写的一段内容。

(课本第13页第1自然段)[学生朗诵]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长安城里人口上百万,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人士,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教师强调]同学们,这一段话里有几点要注意:

①唐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之一是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都市的出现;②唐朝商业繁荣的第二个表现是长安市、坊布局,市是商业区。

这说明了唐朝政府的重视;③唐朝商业繁荣的第三个表现是长安的地位,既是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下面,我们以长安为例,来具体看一下唐朝商业的发展情况。

[投影显示]

(一)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肆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

①绛帻:

红色头巾。

②鸡人:

汉代宫中卫士扮作雄鸡状大声报时,叫鸡人。

后喻宫中报时之人。

③晓筹:

指漏刻上的晓箭,指示时辰。

④尚衣:

女官名,掌管皇帝的衣服。

⑤万国衣冠:

指各国使臣。

⑥冕旒:

指古代帝王的冠冕,这里指皇帝。

⑦裁:

拟写。

⑧凤池:

凤凰池,中书省。

(二)春色满皇州唐•沈亚之何处春晖好?

偏宜在雍州(指长安)。

花明夹城道,柳暗曲江头。

风软游丝重,光融瑞气浮。

斗鸡怜短草,乳燕傍高楼。

绣毂盈香陌,新泉溢御沟。

回看日欲暮,还骑似川流。

(三)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教师讲述]同学们,第一则材料是唐朝诗人王维对贾至早朝诗的和作。

首联写朝拜之早,次联写朝拜之盛,三联写朝拜正在进行,末联写朝拜结束,赞美贾至。

我们从诗中提炼出来的一句是“万国衣冠拜冕旒”,“万国衣冠”是指各国使臣,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和长安的国际地位。

第二则材料是唐朝诗人沈亚之的《春色满皇州》,描写了长安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长安景色的流连忘返。

诗中的后一句“还骑似川流”也反映出长安的繁荣。

第三则材料是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长安城北面正中是宫城,皇帝、太子嫔妃、宫女侍从居住在这里。

宫城又名大内,犹如长安城的心脏。

宫城的南面是皇城,又称子城,是唐代的行政中心。

郭城又叫外城,有坚实厚重的夯土城墙和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从东、西、南三面保卫着皇城和宫城。

郭城内共有南北向街道十一条,东西向街道十四条。

往来南面三门和贯通东西六门的六条街道,是宽阔的主干大街。

除延平门至延兴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以外,其余都在100米以上,尤其作为城内的朱雀大街宽达155米。

是今北京长安街的两倍。

各街道两侧均设有排水沟,并植有槐树和榆树。

纵横街道将城内划分为一百零八个长方块,由普通百姓居住,叫做里坊。

里坊的排列很规整,看上去像围棋的棋盘,如同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里坊四周夯筑高大土墙,每面各一个门,形成对里坊内的十字街道。

由十字街划分的四个区内,又设十字街。

这样区分出来的各个区块,都有一定的名称,形成市内严密的管理体系。

里坊坊门早晚的关闭,以鼓声为准。

傍晚鼓鸣之后,断绝行人,大街上空空荡荡,夜间宵禁。

长安是一座宽容的城市,以她豪放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吸引各国学者、官员、商人、僧侣接踵而来。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并非诗人编织的梦幻,大明宫内的麟德殿,曾宴请过七十多个国家的客人,来唐的外国使者遍及欧、亚、非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百万人口的长安,长期居住的外国人达万家以上。

善于总结继承,又做到兼收并蓄的唐朝,也为自身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长安城由此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