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51.04KB ,
资源ID:1734475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3447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docx

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绪论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的文学发展历史。分期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 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

2、 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poliphony)本是,指18世纪()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学者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

3、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等都有深刻影响。2.多样化的题材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第一章中国新文学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世纪末发生的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已经是这种变革趋势的先声。那时的“诗界革命”

4、、“小说界革命”,都取得过一定的成果。 诗界革命: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代表人物黄遵宪、谭嗣同。小说界革命: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直接促使了创

5、作热潮的出现,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代表人物梁启超。前夜的涌动文学改良运动没能完成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任务。 1915年前后,一场较之文学改良运动要激进的多,批判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二、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在上海创刊,这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新青年:“五四”和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1915年 9月15日创刊,主编,上海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2卷1期起改名为。1917年初,陈独 秀任文科学长,编辑部也随之从上海移至北京。陈独秀: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曾就读于(前身)。中

6、国的发起人和旗帜,的先驱,的总司令,中国运动的先行者,的创始人及首任,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 “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 本志罪案之答辩:“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文学革命两篇标志性文章: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文学改良刍议:1.需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需讲求文法4.不做无病呻吟5.务去陈调套语6.不用典7.不对仗8.不避俗语俗字文学革命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7、,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新青年改组:1918年1月,新青年改由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等轮流主编,以新青年为核心,实际上形成了包括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新文学统一战线。 三次论争1.1919年与林纾的论争林纾:荆生:以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妖梦:郑思康梦游阴曹地府,攻击白话学堂。 致蔡鹤卿书提出新文学倡导者的两大罪状:“覆孔孟,铲伦常”,提倡白话文。李大钊:新旧思想之激战:“不敢光明磊落地出来

8、和新派思想家辩论,而想靠强暴的势力压倒他们所反对的人。”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2.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由南京大学的几个教授编辑的学衡杂志而得名,创办于1922年1月,主编吴宓,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骕等。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论新文化运动胡先骕评尝试集 茅盾文学界的反动运动:“现代人作文须用现代语”,也和民主主义一样,是举世所趋。鲁迅估学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抓住“学衡派”文章中的错误加以批驳。 3.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甲寅派”因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而得名。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攻击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成仿吾读章氏评新文学运动

9、高一涵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健攻打倒国语运动的拦路虎鲁迅十四年的“读经”古书与白话再来一次揭露甲寅派“读经救国”的真面目。 历史性突破:第一,相对于晚晴文学革新来说,“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更自觉更完全意义上的文学革新运动。第二,“五四”文学革命确立了一种具有现代性的个性解放和人的觉醒的文学观。小结经过“五四”运动的大力推进,运用白话已蔚为风气,不但文学创作已普遍用白话,其他文化领域也都逐渐改用白话。白话文已在整个社会和文化领域取代了文言文的正宗地位。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兴起 1.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过启示。2.对于如何建设新文学,也借鉴过外国

10、文艺运动或文学创作的经验。 3.通过作品翻译、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 翻译的热潮与影响五四后短短的几年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先后涌进中国。每一种思潮都有人介绍并有人试验和信仰,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创办各种文艺刊物。 新文学社团蓬勃兴起1921年到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文学社团40多个,出版文艺刊物50多种。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也最有代表性。 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后来发展成员近百人,主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

11、艺术”,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这说明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一方面规定了文学反映的对象是“社会现象”,从而与现实主义相连通;另一方面又强调文学对于人生的作用,要求文学起到指导人生改造人生的作用。这既是危难时代的需要,体现了梁启超文学功利论,也契合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这种“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使文学研究会在创作方法上更倾向于现实主义。他们“比新青年派更进一步揭起了写实主义文学的文学革命的旗帜”。但是这种现实主义只是在关注现实人生这一点上成为同人的共识,在如何反应人生的问题上,他们的见解并不一致。当他们着重提出对人生的看法,表现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时,他们的作品就明显呈现出主观倾向和浪漫主

12、义色彩;当他们着重揭露人生缺陷,表现社会人生时,则侧重于客观的现实主义方法。因此,严格地说来,文学研究会不是一个创作方法上的流派,而是一个对于文学职能功用见解比较接近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没有统一的领导,组织也比较松散,因而1925年“五卅”后,随着时代兴奋点的转移便逐渐分化,如茅盾、张闻天等投身实际的革命斗争,孙伏园、俞平伯另组语丝社,徐志摩成为新月社的中坚。1926年后活动逐渐减少,不过直到1932年小说月报被日军炸坏,这个团体才被无形解散。文学研究会除努力创作之外,也重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尤其侧重译介俄国、法国以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罗曼罗兰、莫泊桑等作家的

13、作品。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有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团体。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十几种刊物。表现出不同与文学研究会的主张,即认为文学是自我情绪的表现。原因:一方面他们直接在外国接受西方新思潮的洗礼;另一方面身处异国他乡的弱国子民的心又倍感孤寂。他们一方面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倡导文学的“无目的论”;另一方面他们又思考着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认为 “文学是时代的良心”。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在创造社作家的眼中,是有区别的。对于艺术功利性的强调便导致了后期创造社的“方向转变”。用

14、浪漫主义概括创造社的创作方法是不准确的。作为浪漫主义本质特征之一的理想性在创造社作家的创造中缺少鲜明的表现。(除郭沫若女神)。同时,他们也对浪漫主义所标榜的自然也不以为然,王明清便明确的提出“破除自然的迷信”,因而创造社文学只是在情绪表现上与浪漫主义的情感性、主观性相契合。而这一契合中又融合进了西方的感伤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和直觉论,以及中国古代的感伤传统等因素。因而,用“抒情主义”比较好。综上所述,创造社作家是以一种独特的文学主张和富有特色的文学创作登上文坛的。但创造社在1923年郁达夫北上北大任教后迅速衰落,创造社的“元老们”已出现分化(1927年8月,郁达夫脱离),其中坚作用的是19

15、27年冬由日本回国的一批青年李初梨、冯乃超、朱镜我等。这些少壮派否定了前期创造社表现自我情绪的文学倾向,转而提倡革命文学。与创造社接近的团体是弥洒社、沉钟社、浅草社。语丝社因语丝周刊而得名。1924年10月,负责编辑晨报*副刊的孙伏园因与晨报主编刘勉已发生矛盾而辞职,遂联合一批作家自办了语丝月刊,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主要发表文艺性短评、随笔、感想等杂文、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形成了泼辣、幽默风格的“语丝”文体。1927年10月,语丝被军阀张作霖查封。语丝被迫迁往上海。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表现、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宗旨,使语丝多刊载针砭时弊的杂文和

16、随笔题散文,并“在不意中显示了一种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地加以排击”。因而在20世纪20年代的思想文化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战斗作用,形成了一种风格泼辣幽默并具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语丝文体”。莽原社1925年4月,成立于北京,其中主要成员有高长虹、向培良、黄鹏基等,以莽原为主要阵地,至1927年解体。未名社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曹靖华、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等,主要编印了未名丛刊和未名新集,1931年因内部矛盾和经济困难解体。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办有晨报副刊诗镌等,是创作倾向复杂而又影响较大的自由主义作家文学团体,受西方唯美

17、主义思潮影响较深,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陈源、梁实秋等。一方面于1926年4月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倡导“格律诗”,虽然只出了11期,但在新诗史上影响重大,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月诗派”;另一方面则是由余上沅、闻一多等于1925年在北京国立艺专建立戏剧系,并于1926年6月继诗镌之后,在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倡导“国剧运动”。新月社的文学主张总起来可归纳为两点:第一是批评了“五四”以来新文学情绪过分泛滥和形式散漫化倾向,提出“以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其中“格律诗”,闻一多进而提出了著名的诗歌“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所谓音乐美,指音节的协和与节奏,因而要求每行的音节数大致相

18、等。所谓绘画美,是指诗歌语言辞藻修饰的美,也就是对土白语言的艺术化。建筑美则是指诗歌外在形式所达到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所产生的视觉美。第二是对“五四”新文学的欧化倾向不满,强调要融合中西,要从中国古典艺术中汲取营养。1926年6月以后,闻一多、徐志摩等相继离开北京,新月社无形解散。当他们与现代评论的胡适,陈西滢等人于1927年重新集合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时,便进入了新月派活动的第二个时期,及后期新月派了。这一时期新月派的主要成就依然在诗歌上。至1933年6月新月正式停刊,宣布了这一诗派的解体。小结外国文艺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成果,特别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卓有

19、成效的翻译与创作,无论在内容上、技巧上都对整个现代文学发展产生巨大久远的影响,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不同流派的形成也尽了开源拓流之功。 第三节、“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与文学的多种流向同“五四”文学革命体现出对封建意识形态的整体性批判一致,注重个性解放意识、确立“人的文学”的观念,成为中国新文学开创阶段,即一般称之为“五四”文学的头个十年时期文学的最显著的特征。鲁迅、茅盾、郁达夫等新文学作家从不同角度谈到过,人的发现、发展个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在中国社会从封建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化中,“人的觉醒和解放”是新文学先驱的共识,也必然成为新文学创造的基本主题。“五四”新文学时

20、期形成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虽创作规模大小不一,风格流派各有所长,创作实绩各有千秋,但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新文学三大基本流向,形象着后来各个时期文学的发展,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文学样式多元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第二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第一节、“鲁迅的方向”对中国新文学的开拓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和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骨头最硬,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文学创作:短篇小说集:呐喊

21、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三闲集二心集等17本一、鲁迅生平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在发表狂人日记所用的笔名。青少年时代影响最大的三件事:祖父入狱父亲患病幻灯片事件美国友人斯诺悼念鲁迅时,将他比作“法国革命时期的伏尔泰”“苏俄的高尔基”二、鲁迅的思想发展和变化一生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大历史阶段。按照他思想和创造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青少年时代-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之前:民主主义思想形成期,创作上是准备期。2.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1927年大革命失败:思想过渡期,

22、创作上是爆发期3.1927-1936年逝世:思想成熟期,创作上也是成熟期。鲁迅的进化论发展观特点(1)吸收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变化、发展的观点,坚信社会历史总是要前进,总是要发展的。(2)强调斗争。(3)承认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突变和飞跃。 思想转变标志: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和参加左联。 革命时代的文学黄埔演讲,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这是鲁迅思想的又一次变化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左联的人物是。1930年6月,在促进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中国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此组织的目的是与争取宣传,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办的刊物有、等。鲁迅的贡献:1.鲁迅的思想文化建树,

23、开启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道路成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率2.鲁迅在各个文学领域都进行了成绩辉煌的创造,成为我国新文学最伟大的奠基者和开拓者3.鲁迅以自己的辉煌业绩,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开辟了崭新的方向,鲁迅的方向,是我们应当坚持的的并加以发展的方向;鲁迅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无可争议的前导和明灯。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精神之父。第二节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我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现代化的贡献一、新的小说观念在人民自己创造文学之前,以笔充当人

24、民的代言人,“画出沉默的国民魂灵”,促进民族的自我反省与批判。其不朽价值在于他在“五四”前后最早实现了文学观念的转换。鲁迅最早举起文学“为人生”的大旗。作为启蒙思想家,鲁迅毕生从事的是改造民族灵魂的工作,因而他的小说在审视历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揭示国民性弱点以重塑民族灵魂方面,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刻性,其全部锋芒是针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从思想启蒙要求出发,鲁迅小说集中显示的是作为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这是鲁迅新文化运动的直接方式之一。二、新的人物、题材与思想主题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普通农民的小说家,现代小说的两大基本题材农村题材与知识分子题材,都是由鲁迅开创

25、的。 鲁迅笔下的四类知识分子形象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基本否定的形象,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是一些封建假道学或不学无术的文化流氓。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孤独者里的魏连殳等。 五四前后的知识分子,如伤逝中的子君、涓生等。独特的主题1.着重表现下层人民精神的痛苦与病态。 2.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清醒的批评3.对“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描写。 三、多种创作方法的开拓 主张“博采众家,取其所长”,鲁迅在独立创作前所“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包括了各种不同创作方法。“敢于如实描写

26、,并无讳饰”(现实主义) 在客观描绘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主观抒情性(浪漫主义)用具体可感的的形象表达抽象的、难以琢磨的思想、精神和主观情感(象征主义) 四、新的结构和叙述方式 呐喊彷徨吸收了外国近代小说的结构方法,截取人生片断来描写人生,使中国小说在结构方法上来了一个大突破。 狂人日记按人物心理流动组织小说;离婚舍弃前几次冲突,集中写最后一次三方会谈的场面;伤逝以子君与涓生的结合与分离作为结构的骨架。 常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是主人公,有时是叙述人,有时只是旁观者。日记体、对话体、传记体鲁迅改变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主的特性,而将表现人、塑造人的性格置于小说的首位。五、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摒弃了陈腐艰涩

27、的文言,改用新鲜活泼、通俗晓畅的白话,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语言与古代语言中有用的部分,创造出与现代思维相适应的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现代文学语言。鲜明的个人风格茅盾将鲁迅的语言风格概括为六个字:“洗练、峭拔、幽默”,“无论是他的小说、杂文、题词、乃至书信,一眼看去,便有他的个人风格迎面扑来。” 第三节阿Q正传: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 阿Q正传是鲁迅最杰出的代表作,它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夺目的瑰宝。同时代作家的评价郭沫若:“旷代文章数阿Q”。 茅盾:“我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

28、” 一、阿Q形象的复杂丰富性1.农村中的流浪雇农典型2.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典型 3.逐渐觉醒的革命农民典型4.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 5.思想性典型,各式各样的阿Q主义或阿Q 精神的载体阿Q的经济地位没有土地,没有家,没有固定职业,靠打短工、做帮工维持生活,是一个赤贫的乡村劳动者。阿Q的思想特征不敢正视现实,麻木健忘妄自尊大“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守旧心态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阿Q的革命观“要什么就有什么”,可以随意夺取当年曾属于赵太爷、钱太爷们的“威福、子女、玉帛”。阿Q的精神胜利法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 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以自己的丑恶骄人; 用自尊自

29、大或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地位。阿Q与辛亥革命把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考察与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革命的描写,揭示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画出国人的灵魂,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反映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矛盾以及揭示辛亥革命弱点的重要意义:第一,小说以深刻的笔触,提供了深刻而完整的生活形象,写出了“未庄”这样一个处于封建模式的毫无变动的死气沉沉的“小社会”;第二,小说对阿Q的革命要求和“阿Q式革命”的实质做了精辟的剖析(1.阿Q具有革命的可能性。阿Q是凭被剥削者、被压迫者的直感去接受革命的,他的灵魂深处有一种本能的

30、反抗性,因而很容易把自己命运同革命联系在一起,由过去的盲目厌恶到现在的“神往”革命2.对阿Q的革命采取基本否定态度。因为阿Q的革命总是摆脱不了封建社会小私有者的庸俗和落后意识。);第三,对辛亥革命的弱点和不彻底性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揭示。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成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二、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1.外冷内热 2.以讽抒情3.形喜实悲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如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创造的哈姆雷特一样,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数具有不朽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典型之一。三、阿Q正传提供的艺术经验1.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物描写见长。2.用“传记”式结构,塑造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小说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而是以阿Q的“行状”为线索,结构成篇,生动地展现了阿Q悲剧的一生。其妙处在于:善于选取最能体现阿Q性格的事件,或写意,或白描,或露或藏,有详有略,画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景,用“精神胜利法”将其连缀起来,将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的非常清晰,性格涵量也大为拓展,而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层出不穷,有张有弛,有起有落,形成了故事情节单线发展而又波澜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