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124.60KB ,
资源ID:1780530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8053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

1、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目标解读 1.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孙中山。重大史实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清末新政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阶级矛盾激化。内容(19011905年)a.政治:减冗衙,修刑律,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整顿吏治。b.经济:奖励实业,振兴农业,1903年设立商部。

2、c.军事:改革兵制,编练新军。d.教育:年废科举,广建学堂,鼓励留学。影响: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皇权;但推动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问题思索】 清末实施“新政”的目的不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是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挽救清朝危局,维护专制统治。从本质上说,新政并未走出“中体西用”的范畴。(2)“预备立宪”目的:遏制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清朝专制统治。过程(19051911年):1905年,清政府派遣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

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内容:进行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地方自治。意义: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向宪政体制过渡的一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拓展】 对晚清“预备立宪”的认识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民族之间、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

4、的政治制度。2.辛亥革命(1)条件经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组织: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1904年、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时机:1911年,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造成湖北防务空虚。【知识拓展】 保路运动起因:1911年5月,清政府为向四国银行借款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

5、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结果: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清廷调湖北新军前去镇压,点燃了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的导火线。(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3)高潮: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4)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易错点拨】 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但它不是其所代表的三种政权的混合体,领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

6、1日颁布)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 制;等等。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意义: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具有反对制度的进步意义;说明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和宪政意识;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对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问题思索】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为了防止和限制袁世凯专权,它还将原先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6)结局结果: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

7、选举为临时大总统。后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最终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原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革命营垒中的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7)功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翻了“”,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北洋军阀的统治(1)北洋政府: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

8、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2)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二十一条”之后,1915年袁世凯被日本所逼又签中日民四条约(不平等条约),后又宣布建立帝制,在护国运动中又取消帝制。(3)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袁世凯称帝失败,不

9、久死去,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驭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主要包括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英美支持下,控制了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的张作霖,同样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4.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选修4)(1)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2)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后来,将同盟会纲领归结

10、为三民主义。(3)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年底,从美国回到国内。(4)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5)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兴师讨袁。(6)1914年,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考点一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1)辛亥革命是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若放在历史长河中研究的话,辛亥革命是一个成功的开始。(2)辛亥革命是经济工业化的里程

11、碑。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本家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实业救国”潮流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显著发展。(3)辛亥革命使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辛亥革命是思想近代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史论结合】史料1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

12、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史料2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远东解读 (1)史料1指出了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在民族革命方面,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民权革命方面,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体来说,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

13、命的进程,但也存在缺陷。(2)史料2对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共和政体给予很低的评价。因为缺乏现实的社会基础,共和政体在中国很快就崩溃了,但它在美国获得了成功。这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问题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革命是一次激进与保守并存的革命”这一观点。2.从时代背景和制度设计看民国初年责任内阁制走向失败的原因(1)时代背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强大,传统封建势力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力不济,革命党势单力孤;民主思想启蒙尚未深入社会;民主政治初创时期经验不足;等等。(2)制度设计:国务员由总统任免而非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国

14、务员对总统负责而非对议会负责;虽然国务员有副署权,但在总统强权下该权力也只是流于形式。【史论结合】史料南京临时政府在行政上采取的是总统制,后为制约袁世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采取责任内阁制。1912年6月,袁世凯在任命王芝祥的问题上,违背法律规定,剥夺总理的副署权,破坏责任内阁制,导致内阁总理唐绍仪辞职。但从另一角度看,唐绍仪的辞职也表明了为维护责任内阁制而进行的斗争。此后在1917年的府院之争中,段祺瑞向黎元洪频频发难所祭起的主要法宝,实际上也是责任内阁制。虽然段祺瑞之后北京政府的历届弱势总理往往受制于大军阀,但责任内阁制之实虽亡,而其名尚存。应当说发端于辛亥革命的责任内阁制,仍是中国政治制

15、度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模式和权力运作方式。摘编自马烈简论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意义解读史料反映了民国初年总统制到责任内阁制的转化,也说明了责任内阁制并未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造成政局不稳,属于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问题根据史料,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对行政体制作出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考点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3)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

16、了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维护民主共和制度。(4)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史论结合】史料1“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史料2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依法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权等权利

17、。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史料3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解读(1)史料1的信息主要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主权在民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原则。(2)史料2的信息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承认人人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规定了人民应尽的义务,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3)史料3的信息体现了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具有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特点。问题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

18、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根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他这么说的理由。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2013新课标全国卷29晚清现代化的历程依托主干知识,综合考查晚清历史发展趋势考题1 2018江苏卷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考题2 2013新课标全国卷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

19、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考题3 2015北京卷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清朝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考题4 2015海南卷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

20、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考题5 2014广东卷 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考向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2018安徽马鞍山质检 有学者认为:“终止科举制度的行动,斩断了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该观点旨在说明 ()A.科举制的废除冲击清朝的根基B.戊戌变法加剧社会秩序的混乱C.政治制度的变革应当循序渐进D.传统入

21、仕渠道受阻引发了革命考向2辛亥革命2.2018安徽合肥质检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两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容纳进来,变成中华民族的成分。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B.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C.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 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的意见。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省份 整体模式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A.先有独立的

22、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的博弈考向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2018山东枣庄二模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B.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C.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D.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5.2018陕西渭南质检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

23、1049519;宣言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临时约法C.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考向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6.2018广东广州二模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1912年1月1912年2月1912年3月1912年4月1915年12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有条件的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7.2018山东烟台模拟 据下表可知,中华民国初年社会生态整体特征表现为 ()政治动荡裂变的时局共和制度的渐进经济夹缝中长出幼苗民族工业的春天思想迷离彷徨的选择博大宽容的气象习俗抱残守缺的遗风移风易俗的时尚A.锁国与开放 B.坎坷与进步C.危亡与机遇 D.保守与激进完成课时作业(二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