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0530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0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第20讲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目标解读1.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孙中山。

重大史实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

①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阶级矛盾激化。

②内容(1901—1905年)

a.政治:

减冗衙,修刑律,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整顿吏治。

b.经济:

奖励实业,振兴农业,1903年设立商部。

c.军事:

改革兵制,编练新军。

d.教育:

    年废科举,广建学堂,鼓励留学。

 

③影响:

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皇权;但推动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问题思索】清末实施“新政”的目的不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是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挽救清朝危局,维护专制统治。

从本质上说,新政并未走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2)“预备立宪”

①目的:

遏制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②过程(1905—1911年):

1905年,清政府派遣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③内容:

进行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地方自治。

④意义:

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向宪政体制过渡的一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拓展】对晚清“预备立宪”的认识

  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

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民族之间、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2.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思想: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西方的     、自由平等学说。

 

③组织:

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的建立;1904年、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④军事:

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⑤时机:

1911年,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      ,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知识拓展】保路运动

①起因:

1911年5月,清政府为向四国银行借款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②结果:

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清廷调湖北新军前去镇压,点燃了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的导火线。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

(3)高潮:

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

(4)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易错点拨】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但它不是其所代表的三种政权的混合体,领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颁布)

①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     制;等等。

 

②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③意义:

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具有反对      制度的进步意义;说明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和宪政意识;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对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问题思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为了防止和限制袁世凯专权,它还将原先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6)结局

①结果: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     为临时大总统。

后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最终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②原因:

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革命营垒中的    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

 

(7)功绩

①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③推翻了“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政府:

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

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2)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

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二十一条”之后,1915年袁世凯被日本所逼又签《中日民四条约》(不平等条约),后又宣布建立帝制,在护国运动中又取消帝制。

(3)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驭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的人。

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主要包括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

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英美支持下,控制了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的张作霖,同样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

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4.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选修4)

(1)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2)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后来,将同盟会纲领归结为三民主义。

(3)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年底,从美国回到国内。

(4)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兴师讨袁。

(6)1914年,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

考点一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1)辛亥革命是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若放在历史长河中研究的话,辛亥革命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2)辛亥革命是经济工业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本家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实业救国”潮流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显著发展。

(3)辛亥革命使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于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辛亥革命是思想近代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史论结合】

史料1 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

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

——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

史料2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

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

……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远东》

解读 

(1)史料1指出了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

在民族革命方面,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民权革命方面,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总体来说,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也存在缺陷。

(2)史料2对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共和政体给予很低的评价。

因为缺乏现实的社会基础,共和政体在中国很快就崩溃了,但它在美国获得了成功。

这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问题 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革命是一次激进与保守并存的革命”这一观点。

2.从时代背景和制度设计看民国初年责任内阁制走向失败的原因

(1)时代背景: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强大,传统封建势力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力不济,革命党势单力孤;民主思想启蒙尚未深入社会;民主政治初创时期经验不足;等等。

(2)制度设计:

国务员由总统任免而非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国务员对总统负责而非对议会负责;虽然国务员有副署权,但在总统强权下该权力也只是流于形式。

【史论结合】

史料 南京临时政府在行政上采取的是总统制,后为制约袁世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采取责任内阁制。

1912年6月,袁世凯在任命王芝祥的问题上,违背法律规定,剥夺总理的副署权,破坏责任内阁制,导致内阁总理唐绍仪辞职。

但从另一角度看,唐绍仪的辞职也表明了为维护责任内阁制而进行的斗争。

此后在1917年的府院之争中,段祺瑞向黎元洪频频发难所祭起的主要法宝,实际上也是责任内阁制。

虽然段祺瑞之后北京政府的历届弱势总理往往受制于大军阀,但责任内阁制之实虽亡,而其名尚存。

应当说发端于辛亥革命的责任内阁制,仍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模式和权力运作方式。

——摘编自马烈《简论辛亥革命在中国

政治制度史上的意义》

解读 史料反映了民国初年总统制到责任内阁制的转化,也说明了责任内阁制并未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造成政局不稳,属于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问题 根据史料,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对行政体制作出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考点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思想:

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3)内容:

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评价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史论结合】

史料1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史料2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依法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权等权利。

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史料3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解读 

(1)史料1的信息主要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主权在民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原则。

(2)史料2的信息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承认人人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规定了人民应尽的义务,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

(3)史料3的信息体现了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具有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特点。

问题 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

根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他这么说的理由。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9

 晚清现代化的历程

 依托主干知识,综合考查晚清历史发展趋势

考题1[2018·江苏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

“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考题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题3[2015·北京卷]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清朝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考题4[2015·海南卷]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考题5[2014·广东卷]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考向1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2018·安徽马鞍山质检]有学者认为:

“终止科举制度的行动,斩断了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

该观点旨在说明(  )

A.科举制的废除冲击清朝的根基

B.戊戌变法加剧社会秩序的混乱

C.政治制度的变革应当循序渐进

D.传统入仕渠道受阻引发了革命

考向2 辛亥革命

2.[2018·安徽合肥质检]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两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容纳进来,变成中华民族的成分。

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B.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C.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的意见。

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

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

省份

 整体模式

湖北

 民主共和制

江苏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

浙江

 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

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

C.地方权力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的博弈

考向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2018·山东枣庄二模]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

“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

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

”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

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B.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C.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

D.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

5.[2018·陕西渭南质检]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指出:

“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这反映出(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临时约法》

C.《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

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

考向4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

6.[2018·广东广州二模]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

1912年

1月

1912年

2月

1912年

3月

1912年

4月

1915年

12月

孙中山就

任临时大

总统

孙中山提

出有条件

的辞职

临时参议院

选举袁世凯

为临时大

总统

袁世凯

举行就

职典礼

孙中山解

除临时大

总统职务

蔡锷等率

军反对袁

世凯称帝

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7.[2018·山东烟台模拟]据下表可知,中华民国初年社会生态整体特征表现为(  )

政治

动荡裂变的时局

共和制度的渐进

经济

夹缝中长出幼苗

民族工业的春天

思想

迷离彷徨的选择

博大宽容的气象

习俗

抱残守缺的遗风

移风易俗的时尚

A.锁国与开放

B.坎坷与进步

C.危亡与机遇

D.保守与激进

完成课时作业(二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