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5.54KB ,
资源ID:18091363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80913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

1、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设计:刘晶 审核:张蕴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

2、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

3、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课时安排:共4课时:认识线段 1课时 认识厘米 1课时 认识米 1课时 练习 1课时第一课时 线段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操

4、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执教时间:(1)_年_月_日 (2)_年_月_日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备 注一、线段的特征师:这是一根毛线,看,这是一根弯弯的毛线,怎样能把它变直?师:请你把它拉直揭示:把线拉直后,我们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可以看成线段。(师示范

5、)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我们看看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直的),追问:还有吗?师: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出示毛线(长线段)现在这条是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2这样呢? 这样呢? 小结:看来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是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6、判断(想想做做第1题)师:老师画了四个图形,你们来看看,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是线段的就用手势表示,不是的这样来表示。生:用手拉紧。学生动手操作生:直的生:有两个点。指名回答学生齐读学生手势判断指名说判断理由二、找线段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

6、如数学书,(指着书的一条边)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哪条边可以看成线段?这条的线段的端点在哪?还有不同的吗?你们为什么都觉得它们是线段小结:书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对,(拿着直尺)直尺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还有吗?师:对,课桌的四条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们拿起数学书,找一找还有哪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学生动手指出来指名回答生:直尺生:课桌,三、折一折1、师:老师这有一张正方形纸,找一找它的哪条边也可以看成线段?还有吗?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2、师:你能就只用这张纸创造出一条线段吗? 说说这条折痕是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还有吗

7、?还有很多折法,我们课后交流。学生指一指指名回答,说说自己是怎么创造的。(是),说说你的理由?(直的,有两个端点)四、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师:这有4个图形,你能数一数,它们各有几条线段围成的?会吗?填在书本60页上。提问:六条边围成的是什么图形?学生独立完成交流五、画线段师:小朋友们认识了线段,那我们画线段用什么工具?师:对,我们常用直尺和笔画线段,怎样画? 我们用两个短竖线表示线段的两个端点。生:直尺和笔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人黑板画六、连一连师:下面我们来玩个闯关游戏。1、想想做做第3题第一关:现在我们黑板上出现两点 猜一猜,连接2个点能画几条线段?(1条)有不同的答案吗?(2条)还有吗?(

8、3条)。答案真多,请大家在书上试一试。小结:连接两点只能画1条线段。2、想想做做第4题师:第二关开始啦,这儿有3个点,猜一猜,连接没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也来试一试大家看看他连得对吗?(对)小结:有3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3)条线段,画成的是(三角)形。3、想想做做第5题如果有4个点呢?第三关来了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又能画几条线段呢?赶快在书上画一画。师:我们一起来研究错在哪里?现在陆老师给点编上号,小朋友们都能把外面的4条线段连出来,但是面对面的两点忘了连,1号点和3号点,2号点和4号点别忘了连,所以应该一共是6条线段,第一个小朋友少画了(2)条,第3个小朋友少画了(1)

9、条。小结:有4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6)条线段4、拓展题如果有5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指名回答动手操作齐读一人黑板上画学生动手连线指名回答交流画法七、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教学内容:教科书61-63页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执教时间:(1)_年_月_日 (2)_年_月_日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备 注一、

10、复习1、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2、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学生判断二、新授引入新课:(1)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认识厘米(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

11、厘米。(板书:1厘米)提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出示:食指宽、田字格、订书钉)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蜡笔。(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蜡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蜡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几种测量方法,判断。5、完成

12、“想想做做”第3题。(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5、完成例4。(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6、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指名回答(3)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请学生说一说蜡笔的长度。(4)打开书第62页例3,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学生动手量长度(2)学生按

13、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指名再次回答画法学生动手画线段。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解决(可以分别两处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它们的差;也可以直接量出两条线段相差部分的长度)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指导测量,提醒学生:标注图形的边长,文字要和所标注的边的方向一致。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每条线段的长度。学生动手量线段,再进行比较学生动手测量,交流结果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看出每条线段的长度的。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后反思第三课时 认识米教学内容:教科书6

14、4-65页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2、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米尺。执教时间:(1)_年_月_日 (2)第( )周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备 注一、复习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学生口答二、新授导入新课:(1)请学生用学生尺(即厘米)去量大黑板的长度,让学生感受到太麻烦了,顺势问知道应该用什么去量更好呢?(2)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

15、,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1、认识米(1)出示米尺。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2)请学生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提问: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再用米尺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2、试一试。(1)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边示范边讲解,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

16、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2)小结:如果黑板的长度不是整米数,可以用“大约长几米”或“几米多一些”“几米少一些”等来描述测量结果。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请学生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指派1-2名学生按照测量黑板长度的方法操作,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体说起。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互相交流,比一比实际测量与估计的结果。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靠墙进行测量。先量1米的位置做标记,再测量超出部分,最

17、后用1米几厘米来表述。完成测量一庹的测量后。(2)提问:比一比你的身高和一庹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吗?(3)小结:每个人的身高与一庹长都差不多。4、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学生口答全课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后反思第四课时 练习十教学内容:教科书66-67页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2、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巩固对线段以及长

18、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纸。执教时间:(1)_年_月_日 (2)第( )周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备 注一、揭示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这节课,我们看一看谁能准确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出示课题)二、练习1、练习十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填空(2)互相交流(3)引导学生将题目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作比较。2、练习十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填空(2)请学生说一说不同的比较方法3、练习十第3题(1)学生直接观察比较(2)量出每条线段的长(3)互相交流(4)小结:观察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题中两条线段端点的箭头

19、方向不同,容易使人误以为左边的线段要比右边的线段长。4、练习十第4题(1)独立完成解答(2)互相交流5、练习十第5题(1)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弄清楚题意(2)第5(2)题,明确解决明明的身高问题时,要先找出明明身高所在的范围。6、练习十第6题(1)出示第一排的图,指导学生看图,理解图中标出的厘米数表示的意义。(2)出示第二排左起第一幅图,请学生说说“像这样把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摞在一起,高是多少厘米。(3)出示后两幅图,学生独立完成填空。7、练习十第7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互相交流,比一比实际测量与估计的结果,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学生看图,观察比较

20、学生看图说题意反馈交流三、动手做(1)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2)学生独立量一量长方形的边长并填空。(3)比较和交流测量结果,请学生回答“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初步感知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4)引导学生先任意折一折,发现折痕有长有短。(5)折一折,比一比,看怎样折,折痕比较长。思考“怎样折,可以使折痕最长?”(6)互相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发现的结论。逐步形成共识,折痕的两端越是接近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得到的折痕就越长,进而发现,当折痕的两个端点在长方形的对角上是,折痕最长。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全课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21、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内容:教科书68-69页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认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身体尺”,并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2、使学生在自主测量、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测量经验,发展动手能力,增强估计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认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身体尺”,并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难点: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准备:课件。执教时间:(1)_年_

22、月_日 (2)第( )周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备 注一、揭示课题在我们生活中,尺子的作用可真大,可小朋友发现没有,我们的身上也有许多尺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我们身体上的“尺”。(出示课题)二、认识“身体尺”1、谈话: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随身带一把尺,如果我们需要估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身体上的“尺”,可以帮我们很大的忙呢。你们想不想试一试?2、量一量(1)你的一拃是多少厘米?(2)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尺测量,并填写。(3)你的一步是多少厘米?出示题图。(4)讲解:一步长是指前脚尖到后脚尖的长,测量时要像平时走路一样迈开步子,步幅不能故意加大或减小。(5)

23、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长。(6)回顾上节课关于一庹的内容,同桌合作,量一量一庹比1米多多少厘米。(7)出示题图,观察插图,说一说一脚的长表示什么。(8)同桌合作,量一量一脚长多少厘米。(9)记录数据,填写书上的表格,互相交流。(10)小结:不同的人,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的长可能是不一样的。3、“身体尺”与米的关系(1)在课桌上先量出1米(2)教师示范用拃量,一般情况下,1米的长度不会正好是几个整拃的长,测量时要看剩下的部分是比半拃长还是比半拃短,比半拃长的要按一拃计算,比半拃短的就舍去不算。(3)学生自己用拃量1米。(4)教师在地面上画出1米(5)请学生上来量一量自己1米大约是几脚、几步。

24、学生看图,观察比较学生看图反馈交流三、用身体“尺”量1、选择“身体尺”(1)讨论课桌的长、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应分别选择哪种“身体尺”。(2)说一说自己选择的理由(3)小结:课桌比较短,可以选择用拃来量;黑板比较长,可以选择庹来量;教室的长应量教室的地面,选择步或脚来量比较方便。2、用“身体尺”量长度(1)将学生分组,合作用“身体尺”量一量教室里或校园里物体的长度。(2)一部分在教室里测量,一部分在校园里测量,完成测量后再交换场地,测量时记录测量数据。(3)测量后交流。(4)说一说你测量了哪些物体的长,是怎样根据要测量的物体选择合适的“身体尺”的,测量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回答学生合作测量。全课总结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教后反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