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9136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docx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设计:

刘晶审核:

张蕴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

全单元分四个部分:

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课时安排:

共4课时:

认识线段1课时

认识厘米1课时

认识米1课时

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59-60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执教时间:

(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2)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线段的特征

师:

这是一根毛线,看,这是一根弯弯的毛线,怎样能把它变直?

师:

请你把它拉直

揭示:

把线拉直后,我们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可以看成线段。

(师示范)

师: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

线段)

我们看看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板书:

直的),追问:

还有吗?

师:

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5、出示毛线

①(长线段)现在这条是线段吗?

为什么?

(直的、两个端点)

2这样呢?

这样呢?

小结:

看来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是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6、判断(想想做做第1题)

师:

老师画了四个图形,你们来看看,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是线段的就用手势√表示,不是的这样×来表示。

生:

用手拉紧。

学生动手操作

 

生:

直的

生:

有两个点。

 

指名回答

 

学生齐读

 

学生手势判断

指名说判断理由

二、找线段

师:

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指着书的一条边)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请你指一指它的哪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这条的线段的端点在哪?

还有不同的吗?

你们为什么都觉得它们是线段

小结:

书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

对,(拿着直尺)直尺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还有吗?

师:

对,课桌的四条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小朋友们拿起数学书,找一找还有哪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学生动手指出来

指名回答

 

生:

直尺

生:

课桌,

三、折一折

 

1、师:

老师这有一张正方形纸,找一找它的哪条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还有吗?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2、师:

你能就只用这张纸创造出一条线段吗?

说说这条折痕是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

还有吗?

还有很多折法,我们课后交流。

学生指一指

 

指名回答,说说自己是怎么创造的。

(是),说说你的理由?

(直的,有两个端点)

四、数线段

想想做做第2题

师:

这有4个图形,你能数一数,它们各有几条线段围成的?

会吗?

填在书本60页上。

提问:

六条边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

五、画线段

师:

小朋友们认识了线段,那我们画线段用什么工具?

师:

对,我们常用直尺和笔画线段,怎样画?

我们用两个短竖线表示线段的两个端点。

生:

直尺和笔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人黑板画

六、连一连

师:

下面我们来玩个闯关游戏。

1、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关:

现在我们黑板上出现两点

猜一猜,连接2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1条)有不同的答案吗?

(2条)还有吗?

(3条)。

答案真多,请大家在书上试一试。

小结:

连接两点只能画1条线段。

2、想想做做第4题

师:

第二关开始啦,这儿有3个点,猜一猜,连接没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也来试一试

大家看看他连得对吗?

(对)

小结:

有3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3)条线段,画成的是(三角)形。

3、想想做做第5题

如果有4个点呢?

第三关来了

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又能画几条线段呢?

赶快在书上画一画。

师:

我们一起来研究错在哪里?

现在陆老师给点编上号,小朋友们都能把外面的4条线段连出来,但是面对面的两点忘了连,1号点和3号点,2号点和4号点别忘了连,所以应该一共是6条线段,第一个小朋友少画了

(2)条,第3个小朋友少画了

(1)条。

小结:

有4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6)条线段

4、拓展题

如果有5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

 

指名回答

动手操作

齐读

 

一人黑板上画

 

学生动手连线

指名回答

交流画法

 

七、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61-63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执教时间:

(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2)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1、下面哪些是线段?

哪些不是?

2、小结:

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学生判断

二、新授

引入新课:

(1)提问:

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

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

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

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

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

提问: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出示:

食指宽、田字格、订书钉)

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

“0”在哪里?

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

1到2是几厘米?

3到4呢?

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

从0到10呢?

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蜡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将蜡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3)想一想:

在量的时候为什么蜡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

不对齐行吗?

小结:

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几种测量方法,判断。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

红线长几厘米?

是整厘米数吗?

那么它接近几厘米?

为什么?

蓝线呢?

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

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

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3)提问:

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指名回答

 

(3)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请学生说一说蜡笔的长度。

 

(4)打开书第62页例3,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学生动手量长度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指名再次回答画法

学生动手画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解决(可以分别两处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它们的差;也可以直接量出两条线段相差部分的长度)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指导测量,提醒学生:

标注图形的边长,文字要和所标注的边的方向一致。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每条线段的长度。

学生动手量线段,再进行比较

 

学生动手测量,交流结果

 

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看出每条线段的长度的。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64-65页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

2、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米尺。

执教时间:

(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2)第()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学生口答

 

二、新授

导入新课:

(1)请学生用学生尺(即厘米)去量大黑板的长度,让学生感受到太麻烦了,顺势问知道应该用什么去量更好呢?

(2)小结: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米(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米

(1)出示米尺。

介绍:

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提问:

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再用米尺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

1米是多少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说明:

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试一试。

(1)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

边示范边讲解,注意在量的时候:

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2)小结:

如果黑板的长度不是整米数,可以用“大约长几米”或“几米多一些”“几米少一些”等来描述测量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请学生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指派1-2名学生按照测量黑板长度的方法操作,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体说起。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互相交流,比一比实际测量与估计的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靠墙进行测量。

先量1米的位置做标记,再测量超出部分,最后用1米几厘米来表述。

完成测量一庹的测量后。

(2)提问:

比一比你的身高和一庹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吗?

(3)小结:

每个人的身高与一庹长都差不多。

4、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学生口答

全课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

教科书66-67页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2、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

执教时间:

(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2)第()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这节课,我们看一看谁能准确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出示课题)

 

二、练习

1、练习十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2)互相交流

(3)引导学生将题目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作比较。

2、练习十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2)请学生说一说不同的比较方法

3、练习十第3题

(1)学生直接观察比较

(2)量出每条线段的长

(3)互相交流

(4)小结:

观察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题中两条线段端点的箭头方向不同,容易使人误以为左边的线段要比右边的线段长。

4、练习十第4题

(1)独立完成解答

(2)互相交流

5、练习十第5题

(1)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弄清楚题意

(2)第5

(2)题,明确解决明明的身高问题时,要先找出明明身高所在的范围。

6、练习十第6题

(1)出示第一排的图,指导学生看图,理解图中标出的厘米数表示的意义。

(2)出示第二排左起第一幅图,请学生说说“像这样把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摞在一起,高是多少厘米。

(3)出示后两幅图,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7、练习十第7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互相交流,比一比实际测量与估计的结果,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学生看图,观察比较

 

学生看图说题意

 

反馈交流

三、动手做

 

(1)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

(2)学生独立量一量长方形的边长并填空。

(3)比较和交流测量结果,请学生回答“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初步感知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4)引导学生先任意折一折,发现折痕有长有短。

(5)折一折,比一比,看怎样折,折痕比较长。

思考“怎样折,可以使折痕最长?

(6)互相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发现的结论。

逐步形成共识,折痕的两端越是接近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得到的折痕就越长,进而发现,当折痕的两个端点在长方形的对角上是,折痕最长。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

 

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

全课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

教科书68-69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认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身体尺”,并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自主测量、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测量经验,发展动手能力,增强估计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认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身体尺”,并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课件。

执教时间:

(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2)第()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在我们生活中,尺子的作用可真大,可小朋友发现没有,我们的身上也有许多尺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我们身体上的“尺”。

(出示课题)

 

二、认识“身体尺”

1、谈话:

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随身带一把尺,如果我们需要估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

这时候我们身体上的“尺”,可以帮我们很大的忙呢。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2、量一量

(1)你的一拃是多少厘米?

(2)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尺测量,并填写。

(3)你的一步是多少厘米?

出示题图。

(4)讲解:

一步长是指前脚尖到后脚尖的长,测量时要像平时走路一样迈开步子,步幅不能故意加大或减小。

(5)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长。

(6)回顾上节课关于一庹的内容,同桌合作,量一量一庹比1米多多少厘米。

(7)出示题图,观察插图,说一说一脚的长表示什么。

(8)同桌合作,量一量一脚长多少厘米。

(9)记录数据,填写书上的表格,互相交流。

(10)小结:

不同的人,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的长可能是不一样的。

3、“身体尺”与米的关系

(1)在课桌上先量出1米

(2)教师示范用拃量,一般情况下,1米的长度不会正好是几个整拃的长,测量时要看剩下的部分是比半拃长还是比半拃短,比半拃长的要按一拃计算,比半拃短的就舍去不算。

(3)学生自己用拃量1米。

(4)教师在地面上画出1米

(5)请学生上来量一量自己1米大约是几脚、几步。

 

学生看图,观察比较

 

学生看图

 

反馈交流

三、用身体“尺”量

 

1、选择“身体尺”

(1)讨论课桌的长、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应分别选择哪种“身体尺”。

(2)说一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3)小结:

课桌比较短,可以选择用拃来量;黑板比较长,可以选择庹来量;教室的长应量教室的地面,选择步或脚来量比较方便。

2、用“身体尺”量长度

(1)将学生分组,合作用“身体尺”量一量教室里或校园里物体的长度。

(2)一部分在教室里测量,一部分在校园里测量,完成测量后再交换场地,测量时记录测量数据。

(3)测量后交流。

(4)说一说你测量了哪些物体的长,是怎样根据要测量的物体选择合适的“身体尺”的,测量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学生回答

 

学生合作测量。

全课总结

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