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0.37KB ,
资源ID:18233089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82330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

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毛泽东诗词两首(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在精神上则独辟蹊径,全诗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描绘梅之性状,以主体的情感为意脉。上阕,一路写梅花的生长环境、开放季节、俏丽姿色、耐寒品质等,写出了梅花的精神出;下阕,烘托出一个有思想、有是非、有爱憎、有追求的梅花形象。在毛泽东笔下,梅花即使在逆境占尽优势的时候,精神也没有失败过,只是它并“不争春”,也就是不争一日之长短。陆游卜算子咏梅在表现梅花的孤独之外,又增加了悲剧性。这种悲剧氛围从多方面得到强调:在孤独和寂寞中,坚守心灵的恬定;面临悲剧性的消亡,矢志不渝。上阕所写梅花、所喻皆超越梅花

2、,寂寞、独自愁,皆为人情,景情混一;至苦争春,群芳嫉妒,均明显带人之意志,欣赏者早已心领神会,陆游以梅花自况。沁园春雪的上阕全部写景。北国莽原雪景一层又一层展开。作者借写景者的专注与投入,微妙透露一份江山深情。下阕,转入回忆与议论。境阔而意高,表现了作者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宏图大展,主动挑战的英豪;更美好,更壮丽的预期溢于言表。【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特点。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词作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乐观主义教育。3把握诗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品味词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教学重点】1领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领

3、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0毛泽东诗词两首(第1课时)【教学建议】1谈话导入。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有一种植物,它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它开在三九,走时春来,它的名字叫梅花。下面让我们一睹梅花在风雪中的风采。看完梅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对梅花的热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饭碗、烟灰缸上均可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这种雅致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咏梅词。2由学生简介背景、词的常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补充材料:这是毛泽东读了陆

4、游的咏梅词以后,不满意词中所表现出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情调,因而“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这首词。这是一首政治写意的词,作于1961年。当时,国际上反共反华势力妄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国内面临着自然灾害。在困难面前,毛泽东审时度势,泰然自若,以举重若轻的气度吟诵出与以往诗人意境迥异的咏梅作品。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唐,盛于宋。词初名曲词或曲子词,后又称为长短句、乐府、诗余等。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词牌、词题、正文。词牌,指词的调子的名称,词的题目也可没有,自苏轼后多有词题。正文常分为几段,一段叫一片或一阕,两段的也称为上阕、下阕。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句式,但相对于某个词牌来说,全首词共

5、几句,某句几个字又是固定的。词还讲究押韵,讲究平仄。3整体把握,领会情感。教师指导朗读并背诵。请同学们试着给这首词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请几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评议。反复读这首词,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教师引导、概括:词中写了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不与众花相沉浮的特点,赞扬了梅花傲霜斗雪、威武不屈、又不居功自傲的高洁品格。4细读诗词,汇报交流。教师请学生反复朗读全诗,理解诗作内容与感情。录音范读。全班齐读,学生默读自学,联系上下

6、文理解词意,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再想想这首词的意思。学生按以上要求自学,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汇报交流学习成果,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如:归、悬崖、百丈、犹、俏、报、烂漫;交流对这首词意思的理解。教师引导明确,上阕的意思是:风雨把春天送回大地,漫天的飞雪迎来了春天。悬崖上已是百丈寒冰,仍然有梅花在枝头俏丽怒放。下阕的意思:那俏丽的梅花不与百花争那明媚的春色,她只把新春到来的消息告诉人间。等到漫山遍野百花争艳时,她在花丛中欢笑。5拓展想象,延伸思维。教师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把这幅画面描述给同桌的同学听。请几个同学站起来描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

7、画面,其他同学评议。请学生试着把这幅画面用简笔画画出来,另外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毛泽东诗词两首(第2课时)【教学建议】1找联系点导入。如: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毛泽东主席是在读了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后,“反其意而用之”,也写下了同样词牌名的另一首赞美梅花的词。那么他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陆游的这首词。2简介作者,自主探究。请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数量最多的人,共写了九千多首诗,也擅长写词,堪称大家。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这首词中的梅花形象,正是作者受排挤

8、的身世和壮志未酬的心境的鲜明写照。教师请学生默读这首词并自学这首词,教师提示学生要读通句子,注意理解重点字词,如:驿外、寂寞、愁、群芳、妒、零落、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3品味语言,交流感受。学生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正音。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意思的理解。请几个同学试着解释这首词,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作适当提示:上阕的意思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梅花孤独地开着,漫无目的。已是黄昏的时候了,梅花独自含愁,更带着些风丝雨丝。下阕的意思是:梅花无意想要与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来妒忌吧。即便梅花凋零飘落,成泥成尘,它的芳香依旧不变。这首词的上阕隐喻诗人的政治遭遇和

9、不得志的心情。词的下阕表现出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词中所写梅花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梅花与“我”融为一体了。4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教师请学生对比陆游词与毛泽东词的异同。教师引导明确:相同点,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梅花的形象不同,陆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感情基调不同,陆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10毛泽东诗词两首(第3课时)【教学建议】1情境描绘导入。教师可描绘北国之雪景,如: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

10、野、山村,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2由学生简介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了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3整体感知。教师可请学生听录音朗读。听第一遍时,要求读准每个字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听第二遍时,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味

11、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教师可设置问题,如: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词语?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教师引导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物。上阕:物江山,下阕:人英雄。可用“引”概括。4炼字入文。请学生讨论分析上阕内容。教师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下阕可分几层?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

12、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教师引导: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评价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突出主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5揣摩语言。教师提问: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表现白、洁的?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运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感情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试举例说明。教师引导:写景时,有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

13、滔滔”,副词“惟”“顿”等,形象而贴切。评论人物时,“惜”很有情味,“略”“稍”十分贴切,“竞折腰”“弯弓射大雕”等词组,不仅形象,而且使人浮想联翩。6比较阅读。可让学生思考,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教师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

14、怀的阔狭造成的。(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课文图片:一幅风雪中盛开的梅花图、北国雪景图、朗读录音磁带等。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诗词描写的意境。2配乐朗诵课文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通过朗诵诗词,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雄阔的气势。3作者毛泽东、陆游及其词的简介课件使用目的:培养学生的诗词兴趣,陶冶学生的文学情趣。(三)教学资料要求1图片、歌曲、视频:一幅风雪中盛开的梅花图、北国雪景图、朗读录音磁带、北国风光视频等。2作者简介: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3评析资料: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赏析(陈一琴)前阕,着重赞咏梅花催

15、春的战斗风姿。发端两句,借自然界节序更替现象,先为梅花安排一个严重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生长环境:“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句说经过春夏之交风雨的侵袭,丧失了一个好端端的美好春天;一句写隆冬白雪纷飞,又预示着新的春天即将来临。一“送”一“迎”,一“归”一“到”,两句紧相连接,前句映衬后句,预示了节序变换的必然趋势,蕴含着自然界运动的辩证法则。开篇透出春讯,为下文赞咏梅花催春、报春张本,也为全词定下自信、乐观的基调。接着,便分承“飞雪”、“春到”两个侧面,赞咏梅花催春的英姿:“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里,一反陆词前阕孤寂凄愁的意境,描绘出梅花凌寒催春的壮伟、奇丽画面。上句,用“已是”两字

16、有力转折、反振,集中到一个“俏”字,曲尽梅花的风神态度。寥寥数字,情景如见,工于摹写,妙在传神。后阕,再极力赞咏梅花报春的奉献精神。换头两句,紧承“俏”字,拓开说去,直抒胸臆:“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俏也”两字,一字用蝉联修辞法上递下接,一字以语气词插入作顿,既贯通了两阕意脉,又构成反复咏唱的声调,从而逗出了后阕整段豪情。“不”争,这是断然说她只安于催春天职,根本不屑跟谁争妍斗艳,争占人间春色。“只”报,则坦然申明她的惟一心愿是把新春讯息普告人间,鼓舞人们的信心。两句“不”、“只”反正相对,一否定一肯定,胸怀磊落,正气凛然。结尾,又承“报”字意脉,浮想作转,酣畅而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

17、在丛中笑。”这里反陆词“成泥”、留“香”的孤愤情调,预示一个新春到、山花开、梅花笑的动人前景。“山花烂漫”,与风雨冰雪的气候、悬崖绝壁的处所和春归花落的景象一一比照,勾画了一个极为广阔、明丽而繁华的新春世界。“笑”字,更从洒脱风度与高尚情操上深一层揭示梅花之“俏”,不但一笔完成了光彩照人的形象塑造,而且展现出她洁白无瑕的内心世界,她不以报春使者居功自高,而是在百花丛中爽朗、坦荡地欢笑!这是备尝艰辛之后面对胜利的欣慰笑声,又是无私奉献者多么谦逊、质朴的笑容啊!(摘自陈一琴主编毛泽东诗词笺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陆游卜算子咏梅导读(陈文发)此词题为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状自己的孤高和

18、节操。上片写梅花的处境、遭遇:她所居非地,所属无主,所遇非时。下片写梅花的品格,借以言志。她遭到“零落”、“成泥”、“碾作尘”三重的磨难,依然“香如故”,这正是作者坚持爱国节操的写照。这首词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写物以貌取神,不拘泥于外形特征的细致逼真的描绘,而着重在“愁”与“香”上进行性格特征的刻画。作者采用的方法是借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作层层渲染、烘托。上片以驿外、断桥的环境,渲染其寂寞;以黄昏的时候烘托其孤凄,以风雨交加的气候烘托境遇的悲惨,下片写其粉身碎骨的结局,也是为了衬托其“只有香如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上句正面描写梅花悲剧性的结局:“零落”、“成泥”、“碾作尘”,经受残

19、酷的磨难,终至于粉身碎骨。而写梅花的结局意在衬托其精神气质:“只有香如故。”梅花正是在备受摧残乃至于形体的毁灭中,她的美好精神品格得到了充分表现。作者寓物言志,赞颂了爱国志士不屈于任何迫害的高风劲节。(摘自陈定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上,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格高韵绝的自我写照陆游卜算子咏梅词新析(张涤云)词的上半阕着重写梅花孤寂凄凉的境遇,以及它的愁苦之情。首句点明梅花生长的处所。驿站是古代传递官署文书的交通站,常设在城郊官道旁,不在城内繁华处。桥,是架设于溪河水面之上,与水相联系的。有水,便有舟楫之利,来往人众。而这株梅花旁边的桥,却是一座断了水的废桥,可谓荒僻冷落。而在这种环境下

20、寂寞开放的梅花,又是株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的野梅,它无人培护,无人理会,无人欣赏。“无主”二字,既点出这株梅花并非养尊处优的官梅,也非占尽风流的园梅,根本没有什么主人对之护持与青睐,又突出了它孤立荒野、孤芳高洁的品格,言轻意重,寄寓良深。而“寂寞”二字,将梅花拟人化了。这里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梅花与诗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第三句又将孤梅的处境涂上一笔“黄昏”的色调,展现了它的愁情。“愁因薄暮起”(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暮霭沉沉,显示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最易触发人们光阴易逝、时不我待的怅恨,勾起种种忧思愁绪,何况又是衰败肃杀、寒气袭人的隆冬早春的黄昏!在如此暗淡境况下

21、,这株独自开放的梅花怎能不愁情满怀?“愁”字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独自”是上句“无主”的演变和强化,两句意脉相连,逐层加深。在手法上,同样拟人化,赋物以情,托物寓意。第四句又将词意推进了一层:不单如前所述,这株孤处的野梅更要受狂“风”“雨”不断的侵袭和摧残!可以想见,冷风施虐,寒雨凌袭,花瓣飘零,落英狼藉,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凄清阴沉的画面啊!这不正是爱国诗人屡遭投降派打击、排斥、诬陷、迫害的象征吗?不正是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爱国志士理想屡遭挫折的缩影吗?下半阕着重表现梅花高尚脱俗、坚贞不贰的心志,从中亦进一步深化了梅花身受重压的逆境。过片以“无意苦争春”另拓新意,明确宣告自己赤诚的

22、本心:我并无欲同群花争宠春光之意,绝非逞姿卖俏、凌众邀宠之徒。“独凌寒气发,不逐众花开”(郑述诚华林早梅),这是梅花的天性,绽放在腊月早春冰天雪地之时,凋谢于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之前。这也是词人高尚至诚胸怀的亮相,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只是收复中原、报效国家,而从未曲意奉承、争荣夺宠。词人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心声,咏梅亦即自咏。正因为有如此的心态,因而便能“一任群芳妒”。这里不禁令人联想起晚年的陆游入都修史之事。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陆游从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大局出发,不顾七十八岁的高龄,应当时执掌朝政、着手北伐的韩侂胄之召,赴临安第三次出任史官,以己之长为国效力。此举受到与韩有深仇私恨的道学名流的

23、忌恨,多方攻击,连关系密切的诗友杨万里亦不理解陆游的爱国至情,寄书作诗加以嘲讽,故云“群芳妒”。许多注本将“群芳”与“风雨”等同,都理解为投降派,那是不确切的,“群芳”毕竟是个有褒义色彩的词。如果说上半阕中,对梅花的摧残主要是外在形体上的,那么这里则是偏重于内在精神上的折磨。这种来自内部“群芳妒”的精神压力,虽说“一任”而不计较,但无疑是沉重痛苦的打击。至此,重重困厄,内外交加,梅花怎能不愁肠百结、悲凉沉痛?这样,又从侧面浓化了上阕的“愁”。一个“争”字,一个“妒”字,大大超脱了草木无情的自然属性,完全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显示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精神状态。写花写人,浑然一体,既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4、又不露痕迹,天衣无缝。而“苦”、“一任”更强化了品质的深度,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自然贴切,妙笔生花。结尾两句,是全词的归结,也是全词的主旨;是梅花高洁品格的精心概括,也是词人精神情操的高度升华。犹如大海的波涛,步步推向高潮之后,经过更大的蓄积、回旋,又一次掀起更高的潮头,将全词推向峰巅。“零落成泥碾作尘”,承上阕寂寞野处、黄昏独愁、风雨交侵及下阕群芳妒忌而来,极写梅花在深重困境中必然招致的悲怆命运。短短七个字将梅花的落地陨灭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梅花的不幸遭遇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作者的目的尚不单单在此,主要还是为下句作最鲜明的反衬,强有力的蓄势,以将全词推向最高处。“只有香如故”,梅花自豪地

25、庄严宣告:我的形体虽然消失,但我的清香我的精神,我的品格,我的灵魂,丝毫未泯,依然如故!这石破天惊的宣言,振聋发聩,一扫前面孤寂、忧愁、零落、成尘的凄惨气氛,唱出了梅花心中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的崇高气节,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选自文史知识1991年第10期)沁园春雪赏析(陈一琴)前阕,描画祖国万里河山,寄托未来憧憬。开篇,高唱而入,大笔挥洒,先总括大半个中国的早春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第一句,统摄歌咏地域和对象。二三句,互文描写,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俯仰用笔,交错展开,极写天地间范围之广大;“冰封”、“雪飘”,承“风光”

26、两字,静动联结,互相映衬,勾画天地间景色之壮观。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卷,视野阔大,豪情激荡,笼罩全词。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想象递出,具体描绘画上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情怀。看:南北纵览,“长城内外,惟馀莽莽”伟大的长城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里里外外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古老的黄河蜿蜒横卧在辽阔的大地,上游下游似乎也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绵亘远去的山原,又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想要跟雪云低压的老天奋战一场!雪,是古代诗画里常见的

27、题材。古人喻状积雪,也有相当生动奇特的形象。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描绘大西北的冰雪:“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实里雪景,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于是,诗人便避实取虚,拓开说去,翻进一层辟出新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在冰雪皑皑的浩大画卷上,又有晴光漾漾的明朗背景,红辉艳艳的瑰丽灿烂、气象万千的天晴雪霁画面。还特用“须”字转折,表达盼望期待的兴会;“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分外”两字比照上段情景,给予更加特出的评赞。一片幻景,万丈豪情,把词篇咏物提到了新奇的境界。诚如清人李佳所说:“咏物体,须不即不离,有议论,有兴会,有寄托,能组

28、织生新,自佳。”(左庵词话)这高度理想化的自然风光,了然在目,直是言情,题中精蕴自在,题外远致遥深,就是一种不即不离的绝妙艺术具象。它兴感淋漓,进一层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前阕贴着题目,写尽了祖国的壮丽河山。究竟谁才配得上主宰这美好可爱的万里河山呢?后阕承接这个意脉,就题再推开去,从咏物抒情转到了论史言志:纵论封建百代历史,讴歌当代英雄。换头两句,是一个巧妙自然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上句收束前阕,用“如此”两字,总括以上铺写的全部内容。下句领起后阕,用一“引”一“竞”,带出了自古以来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的众多英雄人物。“江山”、“英雄”,“多娇”、“折腰”,各

29、各比照,承上转下,不露痕迹。紧接着就从“无数英雄”中先挑出历史上五位功业煊赫的封建帝王,分层历数,一一评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所列五位帝王,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中最有“雄才大略”的代表人物。七句词,却用一“惜”字总领,逗出“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义,设想“文采”、“风骚”、“射大雕”几个侧面,在委婉议论中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公正批判,借幽默设喻点出了他们阶级、历史的局限性。这是诗歌的语言,不是历史的写法。言下之意即说:仅从艺文活动而观,可惜他们也没有多少“文采”、“风骚”可言,其文治方面的成就更可想而知了。他们竞取“一统”

30、大业,改朝换代,终归是为了维护封建主义制度,剥削、压迫广大劳动人民。他们的“雄才大略”,并不能根本改变祖国的社会面貌!在我国历史上,这五位帝王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诗人肯定他们是“英雄”。词篇所以侧重于否定方面,这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眼光,从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出发,把他们当作了代代沿袭的封建主义的代表。意在含蓄地启示人们:这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早已成了反动的、腐朽的东西,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东西。(摘自陈一琴主编毛泽东诗词笺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4相关资料:“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修改始末与修改艺术(孟昭诗)1961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广州为召开中央扩大会议做准

31、备期间,阅读了历代诗人的一些咏梅诗词,感慨良多。特别是读了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后,一方面赞扬他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一方面又不赞同他在词中流露消极和孤芳自赏的情绪。毛泽东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读陆游词,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了当代咏梅题材诗词的扛鼎之作卜算子咏梅。卜算子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当时写作时间误为“1962年12月”,1964年9月再次印刷时订正为“1961年12月”。线装书局1997年6月版毛泽东诗词手迹收入此词手迹3幅。中央档案馆编、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书选集自作诗词卷还收录了此词正式发表前作者亲笔修改过的打印稿。从作

32、者手迹、“打印稿”与正式发表稿来看,全词的主要修改有四处:一是“打印稿”中的“已是悬岩万丈冰”,正式发表时改为“已是悬崖百丈冰”。“岩”和“崖”在古代渗透语中有时通用,但“悬崖”较“悬岩”则更口语化,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以“万丈冰”来形容形势严峻,并不为过,但改“万丈冰”为“百丈冰”,则有从战略上藐视敌对势力的含义,“万丈冰”也好,“百丈冰”也好,在勇斗冰雪的梅花面前,统统不过是“纸老虎”!二是将“独有花枝俏”改为“犹有花枝俏”。“独有花枝俏”,虽然显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英雄气概,但毕竟带有“单独”甚至“孤独”的色彩。而“犹有花枝俏”,则生动地展示了悬崖坚冰百丈,俏丽梅花严寒中坚贞不屈的勃勃英姿。梅花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鲜花在严寒中坚持斗争呢?作者没讲,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读者,但向困难开战的英雄是永远不会孤独的!三是改“梅亦不争春”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