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3308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毛泽东诗词两首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在精神上则独辟蹊径,全诗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描绘梅之性状,以主体的情感为意脉。

上阕,一路写梅花的生长环境、开放季节、俏丽姿色、耐寒品质等,写出了梅花的精神出;下阕,烘托出一个有思想、有是非、有爱憎、有追求的梅花形象。

在毛泽东笔下,梅花即使在逆境占尽优势的时候,精神也没有失败过,只是它并“不争春”,也就是不争一日之长短。

陆游《卜算子•咏梅》在表现梅花的孤独之外,又增加了悲剧性。

这种悲剧氛围从多方面得到强调:

在孤独和寂寞中,坚守心灵的恬定;面临悲剧性的消亡,矢志不渝。

上阕所写梅花、所喻皆超越梅花,寂寞、独自愁,皆为人情,景情混一;至苦争春,群芳嫉妒,均明显带人之意志,欣赏者早已心领神会,陆游以梅花自况。

《沁园春·雪》的上阕全部写景。

北国莽原雪景一层又一层展开。

作者借写景者的专注与投入,微妙透露一份江山深情。

下阕,转入回忆与议论。

境阔而意高,表现了作者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宏图大展,主动挑战的英豪;更美好,更壮丽的预期溢于言表。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词作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乐观主义教育。

3.把握诗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品味词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

1.领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毛泽东诗词两首(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谈话导入。

如: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在中国有一种植物,它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它开在三九,走时春来,它的名字叫梅花。

下面让我们一睹梅花在风雪中的风采。

看完梅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对梅花的热爱。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饭碗、烟灰缸上均可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这种雅致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咏梅词。

2.由学生简介背景、词的常识。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补充材料:

这是毛泽东读了陆游的咏梅词以后,不满意词中所表现出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情调,因而“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这首词。

这是一首政治写意的词,作于1961年。

当时,国际上反共反华势力妄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国内面临着自然灾害。

在困难面前,毛泽东审时度势,泰然自若,以举重若轻的气度吟诵出与以往诗人意境迥异的咏梅作品。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唐,盛于宋。

词初名曲词或曲子词,后又称为长短句、乐府、诗余等。

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词牌、词题、正文。

词牌,指词的调子的名称,词的题目也可没有,自苏轼后多有词题。

正文常分为几段,一段叫一片或一阕,两段的也称为上阕、下阕。

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句式,但相对于某个词牌来说,全首词共几句,某句几个字又是固定的。

词还讲究押韵,讲究平仄。

3.整体把握,领会情感。

教师指导朗读并背诵。

请同学们试着给这首词标出重音和节奏。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请几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评议。

反复读这首词,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教师引导、概括:

词中写了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不与众花相沉浮的特点,赞扬了梅花傲霜斗雪、威武不屈、又不居功自傲的高洁品格。

4.细读诗词,汇报交流。

教师请学生反复朗读全诗,理解诗作内容与感情。

录音范读。

全班齐读,学生默读自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再想想这首词的意思。

学生按以上要求自学,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汇报交流学习成果,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如:

归、悬崖、百丈、犹、俏、报、烂漫;交流对这首词意思的理解。

教师引导明确,上阕的意思是:

风雨把春天送回大地,漫天的飞雪迎来了春天。

悬崖上已是百丈寒冰,仍然有梅花在枝头俏丽怒放。

下阕的意思:

那俏丽的梅花不与百花争那明媚的春色,她只把新春到来的消息告诉人间。

等到漫山遍野百花争艳时,她在花丛中欢笑。

5.拓展想象,延伸思维。

教师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把这幅画面描述给同桌的同学听。

请几个同学站起来描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画面,其他同学评议。

请学生试着把这幅画面用简笔画画出来,另外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

毛泽东诗词两首(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找联系点导入。

如: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毛泽东主席是在读了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后,“反其意而用之”,也写下了同样词牌名的另一首赞美梅花的词。

那么他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陆游的这首词。

2.简介作者,自主探究。

请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数量最多的人,共写了九千多首诗,也擅长写词,堪称大家。

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

这首词中的梅花形象,正是作者受排挤的身世和壮志未酬的心境的鲜明写照。

教师请学生默读这首词并自学这首词,教师提示学生要读通句子,注意理解重点字词,如:

驿外、寂寞、愁、群芳、妒、零落、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语言,交流感受。

学生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正音。

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意思的理解。

请几个同学试着解释这首词,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作适当提示:

上阕的意思是:

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梅花孤独地开着,漫无目的。

已是黄昏的时候了,梅花独自含愁,更带着些风丝雨丝。

下阕的意思是:

梅花无意想要与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来妒忌吧。

即便梅花凋零飘落,成泥成尘,它的芳香依旧不变。

这首词的上阕隐喻诗人的政治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

词的下阕表现出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

词中所写梅花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梅花与“我”融为一体了。

4.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教师请学生对比陆游词与毛泽东词的异同。

教师引导明确:

相同点,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梅花的形象不同,陆游: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

毛泽东: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感情基调不同,陆游:

低沉孤高。

毛泽东:

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10.毛泽东诗词两首(第3课时)

【教学建议】

1.情境描绘导入。

教师可描绘北国之雪景,如: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2.由学生简介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了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3.整体感知。

教师可请学生听录音朗读。

听第一遍时,要求读准每个字音,纠正读错的字音。

听第二遍时,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味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教师可设置问题,如:

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

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词语?

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

教师引导明确: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物。

上阕:

物——江山,下阕:

人——英雄。

可用“引”概括。

4.炼字入文。

请学生讨论分析上阕内容。

教师提问:

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

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下阕可分几层?

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

它的作用是什么?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

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

“略”、“稍”有什么作用?

“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教师引导: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评价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突出主题。

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5.揣摩语言。

教师提问:

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表现白、洁的?

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运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感情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

写景时,有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副词“惟”“顿”等,形象而贴切。

评论人物时,“惜”很有情味,“略”“稍”十分贴切,“竞折腰”“弯弓射大雕”等词组,不仅形象,而且使人浮想联翩。

6.比较阅读。

可让学生思考,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明确: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图片:

一幅风雪中盛开的梅花图、北国雪景图、朗读录音磁带等。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感受诗词描写的意境。

2.配乐朗诵课文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通过朗诵诗词,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雄阔的气势。

3.作者毛泽东、陆游及其词的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

培养学生的诗词兴趣,陶冶学生的文学情趣。

(三)教学资料要求

1.图片、歌曲、视频:

一幅风雪中盛开的梅花图、北国雪景图、朗读录音磁带、北国风光视频等。

2.作者简介:

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3.评析资料: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赏析(陈一琴)

前阕,着重赞咏梅花催春的战斗风姿。

发端两句,借自然界节序更替现象,先为梅花安排一个严重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生长环境: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一句说经过春夏之交风雨的侵袭,丧失了一个好端端的美好春天;一句写隆冬白雪纷飞,又预示着新的春天即将来临。

一“送”一“迎”,一“归”一“到”,两句紧相连接,前句映衬后句,预示了节序变换的必然趋势,蕴含着自然界运动的辩证法则。

开篇透出春讯,为下文赞咏梅花催春、报春张本,也为全词定下自信、乐观的基调。

接着,便分承“飞雪”、“春到”两个侧面,赞咏梅花催春的英姿: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这里,一反陆词前阕孤寂凄愁的意境,描绘出梅花凌寒催春的壮伟、奇丽画面。

上句,用“已是”两字有力转折、反振,集中到一个“俏”字,曲尽梅花的风神态度。

寥寥数字,情景如见,工于摹写,妙在传神。

后阕,再极力赞咏梅花报春的奉献精神。

换头两句,紧承“俏”字,拓开说去,直抒胸臆: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俏也”两字,一字用蝉联修辞法上递下接,一字以语气词插入作顿,既贯通了两阕意脉,又构成反复咏唱的声调,从而逗出了后阕整段豪情。

“不”争,这是断然说她只安于催春天职,根本不屑跟谁争妍斗艳,争占人间春色。

“只”报,则坦然申明她的惟一心愿是把新春讯息普告人间,鼓舞人们的信心。

两句“不”、“只”反正相对,一否定一肯定,胸怀磊落,正气凛然。

结尾,又承“报”字意脉,浮想作转,酣畅而结: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里反陆词“成泥”、留“香”的孤愤情调,预示一个新春到、山花开、梅花笑的动人前景。

“山花烂漫”,与风雨冰雪的气候、悬崖绝壁的处所和春归花落的景象一一比照,勾画了一个极为广阔、明丽而繁华的新春世界。

“笑”字,更从洒脱风度与高尚情操上深一层揭示梅花之“俏”,不但一笔完成了光彩照人的形象塑造,而且展现出她洁白无瑕的内心世界,她不以报春使者居功自高,而是在百花丛中爽朗、坦荡地欢笑!

这是备尝艰辛之后面对胜利的欣慰笑声,又是无私奉献者多么谦逊、质朴的笑容啊!

(摘自陈一琴主编《毛泽东诗词笺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陆游《卜算子•咏梅》导读(陈文发)

此词题为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状自己的孤高和节操。

上片写梅花的处境、遭遇:

她所居非地,所属无主,所遇非时。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借以言志。

她遭到“零落”、“成泥”、“碾作尘”三重的磨难,依然“香如故”,这正是作者坚持爱国节操的写照。

这首词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写物以貌取神,不拘泥于外形特征的细致逼真的描绘,而着重在“愁”与“香”上进行性格特征的刻画。

作者采用的方法是借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作层层渲染、烘托。

上片以驿外、断桥的环境,渲染其寂寞;以黄昏的时候烘托其孤凄,以风雨交加的气候烘托境遇的悲惨,下片写其粉身碎骨的结局,也是为了衬托其“只有香如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句正面描写梅花悲剧性的结局:

“零落”、“成泥”、“碾作尘”,经受残酷的磨难,终至于粉身碎骨。

而写梅花的结局意在衬托其精神气质:

“只有香如故。

”梅花正是在备受摧残乃至于形体的毁灭中,她的美好精神品格得到了充分表现。

作者寓物言志,赞颂了爱国志士不屈于任何迫害的高风劲节。

(摘自陈定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上〕,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格高韵绝的自我写照——陆游《卜算子•咏梅》词新析(张涤云)

词的上半阕着重写梅花孤寂凄凉的境遇,以及它的愁苦之情。

首句点明梅花生长的处所。

驿站是古代传递官署文书的交通站,常设在城郊官道旁,不在城内繁华处。

桥,是架设于溪河水面之上,与水相联系的。

有水,便有舟楫之利,来往人众。

而这株梅花旁边的桥,却是一座断了水的废桥,可谓荒僻冷落。

而在这种环境下寂寞开放的梅花,又是株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的野梅,它无人培护,无人理会,无人欣赏。

“无主”二字,既点出这株梅花并非养尊处优的官梅,也非占尽风流的园梅,根本没有什么主人对之护持与青睐,又突出了它孤立荒野、孤芳高洁的品格,言轻意重,寄寓良深。

而“寂寞”二字,将梅花拟人化了。

这里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梅花与诗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

第三句又将孤梅的处境涂上一笔“黄昏”的色调,展现了它的愁情。

“愁因薄暮起”(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暮霭沉沉,显示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最易触发人们光阴易逝、时不我待的怅恨,勾起种种忧思愁绪,何况又是衰败肃杀、寒气袭人的隆冬早春的黄昏!

在如此暗淡境况下,这株独自开放的梅花怎能不愁情满怀?

“愁”字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独自”是上句“无主”的演变和强化,两句意脉相连,逐层加深。

在手法上,同样拟人化,赋物以情,托物寓意。

第四句又将词意推进了一层:

不单如前所述,这株孤处的野梅更要受狂“风”“雨”不断的侵袭和摧残!

可以想见,冷风施虐,寒雨凌袭,花瓣飘零,落英狼藉,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凄清阴沉的画面啊!

这不正是爱国诗人屡遭投降派打击、排斥、诬陷、迫害的象征吗?

不正是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爱国志士理想屡遭挫折的缩影吗?

下半阕着重表现梅花高尚脱俗、坚贞不贰的心志,从中亦进一步深化了梅花身受重压的逆境。

过片以“无意苦争春”另拓新意,明确宣告自己赤诚的本心:

我并无欲同群花争宠春光之意,绝非逞姿卖俏、凌众邀宠之徒。

“独凌寒气发,不逐众花开”(郑述诚《华林早梅》),这是梅花的天性,绽放在腊月早春冰天雪地之时,凋谢于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之前。

这也是词人高尚至诚胸怀的亮相,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只是收复中原、报效国家,而从未曲意奉承、争荣夺宠。

词人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心声,咏梅亦即自咏。

正因为有如此的心态,因而便能“一任群芳妒”。

这里不禁令人联想起晚年的陆游入都修史之事。

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陆游从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大局出发,不顾七十八岁的高龄,应当时执掌朝政、着手北伐的韩侂胄之召,赴临安第三次出任史官,以己之长为国效力。

此举受到与韩有深仇私恨的道学名流的忌恨,多方攻击,连关系密切的诗友杨万里亦不理解陆游的爱国至情,寄书作诗加以嘲讽,故云“群芳妒”。

许多注本将“群芳”与“风雨”等同,都理解为投降派,那是不确切的,“群芳”毕竟是个有褒义色彩的词。

如果说上半阕中,对梅花的摧残主要是外在形体上的,那么这里则是偏重于内在精神上的折磨。

这种来自内部“群芳妒”的精神压力,虽说“一任”而不计较,但无疑是沉重痛苦的打击。

至此,重重困厄,内外交加,梅花怎能不愁肠百结、悲凉沉痛?

这样,又从侧面浓化了上阕的“愁”。

一个“争”字,一个“妒”字,大大超脱了草木无情的自然属性,完全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显示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精神状态。

写花写人,浑然一体,既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又不露痕迹,天衣无缝。

而“苦”、“一任”更强化了品质的深度,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自然贴切,妙笔生花。

结尾两句,是全词的归结,也是全词的主旨;是梅花高洁品格的精心概括,也是词人精神情操的高度升华。

犹如大海的波涛,步步推向高潮之后,经过更大的蓄积、回旋,又一次掀起更高的潮头,将全词推向峰巅。

“零落成泥碾作尘”,承上阕寂寞野处、黄昏独愁、风雨交侵及下阕群芳妒忌而来,极写梅花在深重困境中必然招致的悲怆命运。

短短七个字将梅花的落地陨灭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梅花的不幸遭遇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作者的目的尚不单单在此,主要还是为下句作最鲜明的反衬,强有力的蓄势,以将全词推向最高处。

“只有香如故”,梅花自豪地庄严宣告:

我的形体虽然消失,但我的清香——我的精神,我的品格,我的灵魂,丝毫未泯,依然如故!

这石破天惊的宣言,振聋发聩,一扫前面孤寂、忧愁、零落、成尘的凄惨气氛,唱出了梅花心中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的崇高气节,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选自《文史知识》1991年第10期)

——《沁园春•雪》赏析(陈一琴)

前阕,描画祖国万里河山,寄托未来憧憬。

开篇,高唱而入,大笔挥洒,先总括大半个中国的早春雪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第一句,统摄歌咏地域和对象。

二三句,互文描写,点出题目:

“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俯仰用笔,交错展开,极写天地间范围之广大;“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静动联结,互相映衬,勾画天地间景色之壮观。

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卷,视野阔大,豪情激荡,笼罩全词。

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想象递出,具体描绘画上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情怀。

看:

南北纵览,“长城内外,惟馀莽莽”——伟大的长城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里里外外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

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古老的黄河蜿蜒横卧在辽阔的大地,上游下游似乎也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

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绵亘远去的山原,又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想要跟雪云低压的老天奋战一场!

雪,是古代诗画里常见的题材。

古人喻状积雪,也有相当生动奇特的形象。

……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描绘大西北的冰雪: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实里雪景,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

于是,诗人便避实取虚,拓开说去,翻进一层辟出新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里,在冰雪皑皑的浩大画卷上,又有晴光漾漾的明朗背景,红辉艳艳的瑰丽灿烂、气象万千的天晴雪霁画面。

还特用“须”字转折,表达盼望期待的兴会;“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分外”两字比照上段情景,给予更加特出的评赞。

一片幻景,万丈豪情,把词篇咏物提到了新奇的境界。

诚如清人李佳所说:

“咏物体,须不即不离,有议论,有兴会,有寄托,能组织生新,自佳。

”(《左庵词话》)这高度理想化的自然风光,了然在目,直是言情,题中精蕴自在,题外远致遥深,就是一种不即不离的绝妙艺术具象。

它兴感淋漓,进一层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前阕贴着题目,写尽了祖国的壮丽河山。

究竟谁才配得上主宰这美好可爱的万里河山呢?

后阕承接这个意脉,就题再推开去,从咏物抒情转到了论史言志:

纵论封建百代历史,讴歌当代英雄。

换头两句,是一个巧妙自然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上句收束前阕,用“如此”两字,总括以上铺写的全部内容。

下句领起后阕,用一“引”一“竞”,带出了自古以来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的众多英雄人物。

“江山”、“英雄”,“多娇”、“折腰”,各各比照,承上转下,不露痕迹。

紧接着就从“无数英雄”中先挑出历史上五位功业煊赫的封建帝王,分层历数,一一评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所列五位帝王,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中最有“雄才大略”的代表人物。

七句词,却用一“惜”字总领,逗出“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义,设想“文采”、“风骚”、“射大雕”几个侧面,在委婉议论中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公正批判,借幽默设喻点出了他们阶级、历史的局限性。

这是诗歌的语言,不是历史的写法。

言下之意即说:

仅从艺文活动而观,可惜他们也没有多少“文采”、“风骚”可言,其文治方面的成就更可想而知了。

他们竞取“一统”大业,改朝换代,终归是为了维护封建主义制度,剥削、压迫广大劳动人民。

他们的“雄才大略”,并不能根本改变祖国的社会面貌!

在我国历史上,这五位帝王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诗人肯定他们是“英雄”。

词篇所以侧重于否定方面,这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眼光,从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出发,把他们当作了代代沿袭的封建主义的代表。

意在含蓄地启示人们:

这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早已成了反动的、腐朽的东西,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东西。

(摘自陈一琴主编《毛泽东诗词笺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相关资料:

——“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修改始末与修改艺术(孟昭诗)

1961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广州为召开中央扩大会议做准备期间,阅读了历代诗人的一些咏梅诗词,感慨良多。

特别是读了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后,一方面赞扬他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一方面又不赞同他在词中流露消极和孤芳自赏的情绪。

毛泽东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读陆游词,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了当代咏梅题材诗词的扛鼎之作——《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当时写作时间误为“1962年12月”,1964年9月再次印刷时订正为“1961年12月”。

线装书局1997年6月版《毛泽东诗词手迹》收入此词手迹3幅。

中央档案馆编、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书选集•自作诗词卷》还收录了此词正式发表前作者亲笔修改过的打印稿。

从作者手迹、“打印稿”与正式发表稿来看,全词的主要修改有四处:

一是“打印稿”中的“已是悬岩万丈冰”,正式发表时改为“已是悬崖百丈冰”。

“岩”和“崖”在古代渗透语中有时通用,但“悬崖”较“悬岩”则更口语化,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以“万丈冰”来形容形势严峻,并不为过,但改“万丈冰”为“百丈冰”,则有从战略上藐视敌对势力的含义,“万丈冰”也好,“百丈冰”也好,在勇斗冰雪的梅花面前,统统不过是“纸老虎”!

二是将“独有花枝俏”改为“犹有花枝俏”。

“独有花枝俏”,虽然显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英雄气概,但毕竟带有“单独”甚至“孤独”的色彩。

而“犹有花枝俏”,则生动地展示了悬崖坚冰百丈,俏丽梅花严寒中坚贞不屈的勃勃英姿。

梅花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鲜花在严寒中坚持斗争呢?

作者没讲,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读者,但向困难开战的英雄是永远不会孤独的!

三是改“梅亦不争春”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