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37.75KB ,
资源ID:19304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9304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大纲.docx

1、教育学大纲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法国 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心理起源论:美国 心理学家 孟禄劳动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者 为什么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1、由于劳动,猿的机体进化为人。手、大脑、语言是教育产生必不可少的条件。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担负着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 经验的两大职能。总结归纳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

2、的本质。 一个共同的基本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是一种启迪教育是一种激励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是一种关怀二、教育的概念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 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 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 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

3、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一、 教育者 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二、 受教育者 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三、 教育措施 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一、 原始教育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 人员。教育的原始性:教育过程的原始性教育内容的原始性教育方式的原始性教育的全民性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特点: 1、学校教育产生并发展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严重脱离4、教学形式单一 奴隶社会的教育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教育从生产、生活中分化

4、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名称:庠、序、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奴隶社会出现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斯巴达 -武士;雅典 - 商人和政治活动能力 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我国唐朝学制:中央设立的二馆、六学 二馆:崇文馆和弘文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欧洲封建社会:骑士教育和教会学校骑士教育 七技教会学校 七艺(三科四学)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三、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 特点:教育普及化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 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培养政治上的人才,还担负着培养劳动

5、者的任务 成人教育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手段现代化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概念 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 经系统的特点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一定年龄

6、阶段中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 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特征。资料 印度狼孩卡玛拉 1912 年生于印度,与狼一起生活了八年。刚回到孤儿院她只有狼的习性而没 有人的心理。不会说话、思考,用四肢行走,昼伏夜出,睡觉也是一副狼相。像狼一样嚎叫, 舔舐。心理发展极慢。第二年,能用双膝行走,靠椅子站立,入院四年时智力水平相当于一岁 半的孩子,第六年达到两岁半的水平。第七年基本改变了狼性,能与一般的孩子生活在一起, 能说 45 个单词,表达简单的意思。 17 岁死去,智力只有三岁半的水平。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7、 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具有自发的、偶然的特点,对人的发展经常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概念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即广义的环境。狭义环境:是指除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生活、邻里关系、亲朋、娱乐场所、风俗习 惯以及全部的社会关系。资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孟母三迁 韦伯斯特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资料卡尔 威特八

8、、九岁时就懂得六国语言,而且还学习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和化学,尤其擅 长数学。九岁时考上德国著名的莱比锡大学。 1814 年未到十四岁就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十六岁 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法学教授。这时普鲁士国王让他到意大利留学,他又对但丁发生了兴 趣并成了研究但丁的权威。他活了 83 岁。早期教育与天才从种种事实来看, 天才还是庸才,与其说是由先天的遗传禀赋等因素决定的, 莫不如说是由 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等因素决定的。 木村久一名人名言 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卢梭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康德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有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9、爱尔维修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的主观意识、 主观态度和主体活动对客观世界能动的积极作用。 包括个 体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环境、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它们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起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 决定 于他在学习、劳动等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 发展的规律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

10、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 不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年龄阶段的划分乳儿期(一周岁以内)婴儿期( 1 3 岁)幼儿期( 3 6 岁)童年期( 6、7 12、13岁)少年期( 12、1315、16 岁)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诸现象的关系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11、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生产力与劳动者 机械化的初级阶段,在生产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是 9: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时,在生产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是 6: 4;在自动化时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比例是 1:9.教育是立国之本日本经济的进步是现代世界史上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1958 年名列第九, 1962 年第六, 1968 年第三。 全国总产值的增长与公共教育的支出相平衡。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

12、、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和经济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地位和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温元凯温元凯,经济学家、金融投资专家。 1946 年出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1973 年调入中国科 大任教。1977 年向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提出恢复全国高考和出国留学制度, 1980 年留学法国, 19

13、82年回国,向中央上书,呼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1984 年,专著中国的大趋势问世,对当时 的中国改革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成为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演说家,被港报称为 “中国当代四大思 想家”之一,1988年被评为 “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 ”之一。 先后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主任、 安徽省教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参与许多立法的提议,是中国第一 部破产法的主要提议人。 1992 年受邀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从事量子生物学的研究。后进入华尔街,三年的银行投资工作经历使其从一个化学家转变为一个金融家。 1997 年回国,投身于中国资本市场运作,致力于金融策划工作。现任北京南洋

14、林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总裁。主要著作有中国大趋势 、改革的曙光 、闯荡华尔街等。中国经济的新格局和我们教育改革的人才危机 。1、中国大学在世界 500 强大学中的排行榜。 我引用的是上海交大教育部颁发的是世界著名教学 研究中心发的 500 大学量化模型排行榜,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也不是绝对,而且这是全球第 一个用定量模型评估出来的大学排行榜。武汉大学最近有一份报告和这个结论很接近,我在世 界好几个名牌大学工作过, 我原来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过。 这是 2003 年度出现在第一个世界排 行榜,现在牛津、哈佛的校长都越来越重视这个榜上他们学校的位置,因为这在世界上毕竟都 是大家很关注的。2003 年

15、出现第一个榜,这是世界前十名大学,它的量化模型的根据就是得诺贝尔奖和大奖的 教授人数,研究教授占教授中间的比例,论文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篇数,就是一流的。中国台湾大学排到 161 名,中国最好的清华大学排到 216 名,北大排在更加后面。复旦大学 排到 300 名以后,我的母校南京大学 317名,中国只有 8 个大学进世界五百强。2007 年,最新榜,前面有变化,我重新做了加权,前十名大学仍然是八个在美国、两个在英 国,台湾大学排在 163,清华大学排到 181,北京大学排到 257,浙江大学大大提升,排到 264, 南京大学 273,中国科技大学 280,上海交大 288。中国在世界大学的行列

16、里面,二梯队五个大 学,北大、南大、科大、浙大、上海交大。第三梯队 300-400 名之间复旦大学。天津大学 482、中国农业大学 483,山东大学 489,兰州 大学 490,中山大学 491,南开大学 495。中国这一次算有 14 个大学进入世界最好大学,但是 仍然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大学进入到前 100 名,甚至 150 名。刚才刘道玉老师讲的,他们杂志评选的北大、清华进 30 名,这是根据专家测验投票,不是 定量模型。而这个是定向模型。所以我想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大学进不到那么 高的位置去?中国已经建国 60 年,但是中国到现在为止没有出过一个诺贝尔奖获奖者, 难道中国人就那么

17、笨吗?为什么到国外去有 6 个得诺贝尔奖, 为什么我们本土建国 60年了, 媒体上讨论很多, 而 且我讲的尖刻一点,我作为一个科学家出身的人,近 20、30 年,几乎没有出过什么有全球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我记得我们小时候还有人工合成胰岛素, 80 年代初可能还有一点哥德巴猜想 的东西,这两年你们听说有什么科学成果全国人民都知道,而且中国今天几乎找不出几位有国 际影响的著名科学家和发明家,可能袁隆平算一个,解决人民粮食问题。但是其他的呢?我们 有当年像钱学森、华罗庚这样的人吗?我感到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所以我非常赞同刘 道玉校长的发言。2、哈佛大学有一个博士丁学良前两年发表一个很尖刻的说法

18、, 他说中国在国际上可以称得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 5 个人。而且他进一步很尖刻,我也很赞成,中国所有现在大学研究院、社科 院,所有的所谓称得上经济学家、正教授的人,如果要申请美国前 100 个大学的助教授位置, 我认为 98%达不到。有几个人说我毫无疑问,能够在美国哪一个大学拿到一个助教授的位置, 我看 98%的不行。3、中国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这是 50 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已经低于 50%。去年出了一本书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与 11 位老板和人事老板的访 谈实录。我建议教育部应该把这本书发给每一个大学生作为毕业时候的材料。 而且我问过几千 个老板,大学毕业

19、生、应届生到你们企业工作,你们对他们的表现和能力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我发现 90%以上是摇头。 我们现在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大事做不来, 小事又不肯做,夸夸其谈。反过来,香港那么小,新加坡那么小,有没有听说他们一个大学生 失业?他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这也是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4、美国哈佛大学和中国北大、清华在经费和财力上的差别。大学校长无法筹资经费问题,哈 佛大学现在在帐号上有 345 亿美金,耶鲁大学大概有 280 多亿,就要研究这个机制,人家为什 么有 300 多亿美金在帐上?所以哈佛大学牛得很。青年初期( 15、1617、18 岁)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

20、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集中地体现了一定社会的要求, 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对教育工作起着指导、 调节和统摄作用。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受生产力制约 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在阶级社 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教育目的孔子、孟子:提出培养 “君子 ”,感化 “小民 ” 洛克提出培养 “绅士”,具有 “德行、智慧、礼仪

21、和学问 ” 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1、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提出教育目的是希望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 的变化,成为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个体。2、教育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3、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的。4、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 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两种代表性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目的在于把

22、 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 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高于一切, 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 用来衡量。两种代表性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 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 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论:卢梭 社会本位论:孔德、凯兴斯泰纳 调和派:杜威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

23、的历史过程 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 不是截然对立的。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 “劳动者 ”或 “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 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二、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基础教育 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

24、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 族素质打好基础。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 智育、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五育的概念 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 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五育的概念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 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五育并举,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

25、能。3、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片面追求升学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流生增长倾向 读书无用论中国高考报告何建明 著名作家何建明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经过多年深入广泛的调查采访,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对 这一最为百姓关注的 “战争 ”,进行了首次全景式的扫描,深入到了事件的内层,考察在波澜壮 阔和轰轰烈烈之下,隐含着的几多悲愤;这部具有史诗气概的报告, 既有对 22 年来高考大走势 的梳理,更有对当下千万学子临考状态细致入微的描摹,社会百态尽在其中。期待与等待儿子刚满 2岁半 父母花费 300 万买两套学区房 浙江杭州的一位家长为了孩子上小学能上学区的重点学校花 300 万买房。 如何看待新的读书无用

26、论资料:重庆三万名考生放弃高考引发争论 分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杀猪的、卖猪肉的、去殡葬公司的、擦皮鞋的、摆小摊的都是大学 生,读书不能赚到钱。大学生道德的负面报道;同居的、打架的、虐待动物的、情杀的,使人觉得大学生的素质不比 没有读书的人高。失学的主要是农村的学生,经济问题是主要原因。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 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取决于社

27、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考虑人口状况 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 制度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2 年,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 壬寅学制。未得到实施。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1922 年,壬戌学制,也称 “六三三 ”制。以

28、美国学制为蓝本。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幼儿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概念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四、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一、课程的概念英文是curriculum,源于拉丁 racecourse意为跑马道”。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学校学生所 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广义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 的总和。狭义课程指某一门学科。概念区别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 门科目。 教材则为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一定社会

29、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 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历史上课程论评述分科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 ,分别从有关学科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的学科, 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 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强调训练的价值 代表人物:孔子、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活动课程论: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科编制课程是把一堆死知识分别孤立地教给学生,忽视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

30、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代表人物:杜威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论 的影响 形式教育论:学校不应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使学生获取大量知识上,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发 展学生的智力上,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人的智力是否得到 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实质教育论:认为选择教材的主要标准是教材对生活是否有用,认为学生在掌握有用的知识过 程中,他们的智力会自然而然得到发展,用不着教师做特别的努力。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现代化 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重视个别差异四、我国课程

31、编订的原则 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一、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 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教学计划体现 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教学计划的内容组成部分 学科设置 中心问题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教材的编写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 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 求。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视听教材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七章 教学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任务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