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304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教育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大纲.docx

《教育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大纲.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大纲.docx

教育学大纲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生物起源论:

法国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心理起源论: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1、由于劳动,猿的机体进化为人。

手、大脑、语言是教育产生必不可少的条件。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担负着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两大职能。

总结归纳: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一个共同的基本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是一种启迪

教育是一种激励

教育是一种期待

教育是一种关怀

二、教育的概念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

即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二、受教育者——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教育

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

教育的原始性:

教育过程的原始性

教育内容的原始性

教育方式的原始性

教育的全民性

二、古代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

1、学校教育产生并发展

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严重脱离

4、教学形式单一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教育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名称:

庠、序、校。

教育的内容是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奴隶社会出现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斯巴达---武士;雅典---商人和政治活动能力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我国唐朝学制:

中央设立的二馆、六学二馆:

崇文馆和弘文馆

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欧洲封建社会:

骑士教育和教会学校

骑士教育——七技

教会学校——七艺(三科四学)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三、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特点:

教育普及化

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培养政治上的人才,还担负着培养劳动者的任务成人教育发展

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现代化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概念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年龄特征:

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特征。

资料印度狼孩卡玛拉1912年生于印度,与狼一起生活了八年。

刚回到孤儿院她只有狼的习性而没有人的心理。

不会说话、思考,用四肢行走,昼伏夜出,睡觉也是一副狼相。

像狼一样嚎叫,舔舐。

心理发展极慢。

第二年,能用双膝行走,靠椅子站立,入院四年时智力水平相当于一岁半的孩子,第六年达到两岁半的水平。

第七年基本改变了狼性,能与一般的孩子生活在一起,能说45个单词,表达简单的意思。

17岁死去,智力只有三岁半的水平。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具有自发的、偶然的特点,对人的发展经常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概念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即广义的环境。

狭义环境:

是指除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生活、邻里关系、亲朋、娱乐场所、风俗习惯以及全部的社会关系。

资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韦伯斯特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资料

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就懂得六国语言,而且还学习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和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九岁时考上德国著名的莱比锡大学。

1814年未到十四岁就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十六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法学教授。

这时普鲁士国王让他到意大利留学,他又对但丁发生了兴趣并成了研究但丁的权威。

他活了83岁。

《早期教育与天才》

从种种事实来看,天才还是庸才,与其说是由先天的遗传禀赋等因素决定的,莫不如说是由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等因素决定的。

——木村久一

名人名言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卢梭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

人是教育的产物。

——康德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有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爱尔维修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的主观意识、主观态度和主体活动对客观世界能动的积极作用。

包括个体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

环境、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它们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起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等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年龄阶段的划分

乳儿期(一周岁以内)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岁)

童年期(6、7——12、13岁)

少年期(12、13——15、16岁)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诸现象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生产力与劳动者机械化的初级阶段,在生产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是9:

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时,在生

产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是6:

4;在自动化时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比例是1:

9.

教育是立国之本

日本经济的进步是现代世界史上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

1958年名列第九,1962年第六,1968年第三。

全国总产值的增长与公共教育的支出相平衡。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地位和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

温元凯

温元凯,经济学家、金融投资专家。

1946年出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73年调入中国科大任教。

1977年向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提出恢复全国高考和出国留学制度,1980年留学法国,1982

年回国,向中央上书,呼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1984年,专著《中国的大趋势》问世,对当时的中国改革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成为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演说家,被港报称为“中国当代四大思想家”之一,1988年被评为“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之一。

先后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主任、安徽省教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参与许多立法的提议,是中国第一部《破产法》的主要提议人。

1992年受邀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从事量子生物学的

研究。

后进入华尔街,三年的银行投资工作经历使其从一个化学家转变为一个金融家。

1997年

回国,投身于中国资本市场运作,致力于金融策划工作。

现任北京南洋林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

主要著作有《中国大趋势》、《改革的曙光》、《闯荡华尔街》等。

《中国经济的新格局和我们教育改革的人才危机》。

1、中国大学在世界500强大学中的排行榜。

我引用的是上海交大教育部颁发的是世界著名教学研究中心发的500大学量化模型排行榜,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也不是绝对,而且这是全球第一个用定量模型评估出来的大学排行榜。

武汉大学最近有一份报告和这个结论很接近,我在世界好几个名牌大学工作过,我原来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过。

这是2003年度出现在第一个世界排行榜,现在牛津、哈佛的校长都越来越重视这个榜上他们学校的位置,因为这在世界上毕竟都是大家很关注的。

2003年出现第一个榜,这是世界前十名大学,它的量化模型的根据就是得诺贝尔奖和大奖的教授人数,研究教授占教授中间的比例,论文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篇数,就是一流的。

中国台湾大学排到161名,中国最好的清华大学排到216名,北大排在更加后面。

复旦大学排到300名以后,我的母校南京大学317名,中国只有8个大学进世界五百强。

2007年,最新榜,前面有变化,我重新做了加权,前十名大学仍然是八个在美国、两个在英国,台湾大学排在163,清华大学排到181,北京大学排到257,浙江大学大大提升,排到264,南京大学273,中国科技大学280,上海交大288。

中国在世界大学的行列里面,二梯队五个大学,北大、南大、科大、浙大、上海交大。

第三梯队300-400名之间复旦大学。

天津大学482、中国农业大学483,山东大学489,兰州大学490,中山大学491,南开大学495。

中国这一次算有14个大学进入世界最好大学,但是仍然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大学进入到前100名,甚至150名。

刚才刘道玉老师讲的,他们杂志评选的北大、清华进30名,这是根据专家测验投票,不是定量模型。

而这个是定向模型。

所以我想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进不到那么高的位置去?

中国已经建国60年,但是中国到现在为止没有出过一个诺贝尔奖获奖者,难道中国人就那么

笨吗?

为什么到国外去有6个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我们本土建国60年了,媒体上讨论很多,而且我讲的尖刻一点,我作为一个科学家出身的人,近20、30年,几乎没有出过什么有全球影响

的重大科技成果。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还有人工合成胰岛素,80年代初可能还有一点哥德巴猜想的东西,这两年你们听说有什么科学成果全国人民都知道,而且中国今天几乎找不出几位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科学家和发明家,可能袁隆平算一个,解决人民粮食问题。

但是其他的呢?

我们有当年像钱学森、华罗庚这样的人吗?

我感到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所以我非常赞同刘道玉校长的发言。

2、哈佛大学有一个博士丁学良前两年发表一个很尖刻的说法,他说中国在国际上可以称得上的

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人。

而且他进一步很尖刻,我也很赞成,中国所有现在大学研究院、社科院,所有的所谓称得上经济学家、正教授的人,如果要申请美国前100个大学的助教授位置,我认为98%达不到。

有几个人说我毫无疑问,能够在美国哪一个大学拿到一个助教授的位置,我看98%的不行。

3、中国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这是50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

率已经低于50%。

去年出了一本书《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与11位老板和人事老板的访谈实录》。

我建议教育部应该把这本书发给每一个大学生作为毕业时候的材料。

而且我问过几千个老板,大学毕业生、应届生到你们企业工作,你们对他们的表现和能力是满意还是不满意,我发现90%以上是摇头。

我们现在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肯做,夸夸其谈。

反过来,香港那么小,新加坡那么小,有没有听说他们一个大学生失业?

他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

这也是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

4、美国哈佛大学和中国北大、清华在经费和财力上的差别。

大学校长无法筹资经费问题,哈佛大学现在在帐号上有345亿美金,耶鲁大学大概有280多亿,就要研究这个机制,人家为什么有300多亿美金在帐上?

所以哈佛大学牛得很。

青年初期(15、16——17、18岁)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集中地体现了一定社会的要求,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对教育工作起着指导、调节和统摄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受生产力制约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教育目的

孔子、孟子:

提出培养“君子”,感化“小民”洛克提出培养“绅士”,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1、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提出教育目的是希望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个体。

2、教育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3、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的。

4、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两种代表性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一切,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两种代表性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代表人物个人本位论:

卢梭社会本位论:

孔德、凯兴斯泰纳调和派:

杜威

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

致。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要求全面发展

3、具有独立个性

二、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

对策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性质:

基础教育任务:

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五育的概念体育:

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智育: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

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五育的概念美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五育并举,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3、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流生增长倾向——读书无用论

中国高考报告

何建明著名作家何建明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经过多年深入广泛的调查采访,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对这一最为百姓关注的“战争”,进行了首次全景式的扫描,深入到了事件的内层,考察在波澜壮阔和轰轰烈烈之下,隐含着的几多悲愤;这部具有史诗气概的报告,既有对22年来高考大走势的梳理,更有对当下千万学子临考状态细致入微的描摹,社会百态尽在其中。

期待与等待

儿子刚满2岁半父母花费300万买两套学区房浙江杭州的一位家长为了孩子上小学能上学区的重点学校花300万买房。

如何看待新的读书无用论

资料:

重庆三万名考生放弃高考引发争论分析: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杀猪的、卖猪肉的、去殡葬公司的、擦皮鞋的、摆小摊的都是大学生,读书不能赚到钱。

大学生道德的负面报道;同居的、打架的、虐待动物的、情杀的,使人觉得大学生的素质不比没有读书的人高。

失学的主要是农村的学生,经济问题是主要原因。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考虑人口状况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902年,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壬寅学制。

未得到实施。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1922年,壬戌学制,也称“六三三”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四、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一、课程的概念

英文是curriculum,源于拉丁racecourse意为跑马道”。

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广义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概念区别

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

教材则为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分科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学科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学科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的学科,进行教学。

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特点:

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代表人物:

孔子、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历史上课程论评述活动课程论:

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科编制课程是把一堆死知识分别孤立地教给学生,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

特点:

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代表人物:

杜威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论的影响形式教育论:

学校不应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使学生获取大量知识上,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人的智力是否得到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实质教育论:

认为选择教材的主要标准是教材对生活是否有用,认为学生在掌握有用的知识过程中,他们的智力会自然而然得到发展,用不着教师做特别的努力。

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现代化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四、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一、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

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教学计划的内容组成部分学科设置——中心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教材的编写

1、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说明部分

本文部分

其他教科书:

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视听教材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七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