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49.91KB ,
资源ID:22348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2348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名师新品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8周 高考模拟检测 含答案 精品.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名师新品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8周 高考模拟检测 含答案 精品.docx

1、名师新品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8周 高考模拟检测 含答案 精品 高考模拟检测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昨日记者走访了市检察院案件管理中心,据了解,本年度共审察案件400余起,逮(di)捕嫌犯540余人,收缴赃物1 000余宗(zn),统一受理和移送案件,并登记、录入案件信息,所有数据实现全公开。B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第一艘自主研发的核潜艇26日伺(s)机下水。印度成为世界第六个核潜艇国家,目前其核威摄力量指向的应该是印度洋周边地区,令睥(p)睨印度人士大为震惊。C会议表示,孕产妇与农民工将一起列入下批甲流疫苗重点

2、接种(zhn)人群,并应遵循“知情、自愿、免费”原则,孕产妇妊娠(shn)各期均可进行接种。D静心阅读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就似乎翻阅自己曾有的体验,一切支离破碎的过往,所有的苦涩(sh)、彷徨、迷惘(wn)都真实地在这一刻扎根。答案C解析A项审察审查。B项摄慑。D项“涩”读s。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苏东坡得以吃上新鲜荔枝,是在其晚年被贬谪到当时的烟瘴之地惠州的时候。在那里,他为荔枝的甘醇所征服,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惠州一绝。有了荔枝可以大快朵颐,东坡居士竟然顾不得岭南的酷热难耐,也不理会贬谪的颠沛落泊,心甘情愿待在广东不走了。甲但他痛感于百姓疾苦,曾就上贡荔枝写诗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

3、尤物为疮痏。”祈求苍天不要有荔枝这种佳果以免让百姓怨声载道。乙我国幅员广阔,川、粤、闽、桂等省都盛产荔枝。各省因势利导,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有荔枝品种。如今每年六月,荔枝飘香。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摘下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剔透的果肉,令人垂涎欲滴。除了给人以味觉享受,成熟的荔枝点缀在翠绿的枝叶之间,格外诱人。丙绿叶云舒,朱食星映,说的是初熟之际,稀疏点缀的微妙;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丽天,说的是全树果实累累的胜景。“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荔枝不仅以其味美,而且以其可爱的外貌赢得人们的青睐。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

4、服 B因势利导C点缀 D不仅而且答案B解析应用“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 B乙 C丙答案A解析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外。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这里有介绍纽扣制作工艺、展现纽扣文化的纽扣博物馆和反映我国窑文化的瓦当文化展示馆等,对于热衷此道的游人,大可以各取所需。B地沟油不仅脏而且危害极大,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会使人导致肠癌、胃癌等恶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C也许是带着情绪,这次对社区组织的活动的评价,他写得很差。此文登载在街道

5、办的宣传栏里后,引来大家纷纷的议论。D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旅行社是否可以安排购物,是否可以有另付费旅游项目等问题,有关人员表示,国家旅游局将会同立法部门尽快推出相关规定。答案D解析A项成分残缺,后一句主语残缺,应删去“对于”。B项句式杂糅,“使人得疾病”与“导致疾病”杂糅,可删去“使人”。C项有歧义,到底是对活动内容的评价很差,还是他的评价文章的语言表达、结构等形式方面很差。5根据下面这则材料,以立志、惜时为内容,在横线上补全对联。(3分)沈钧儒老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他很珍惜时间,反对无谓的闲谈,客人如无事,接待不超过五分钟。沈老如此珍惜时间,与他既要立大志又崇尚实干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6、请你帮他补全下面一副用来自励自警的对联。_千载想_五分钟答案(示例)立志当存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6金秋十月,慈香中学语文组准备在高一、高二两个年段举办“慈中杯汉字听写大赛”活动,请你为语文组的宣传海报拟写一段宣传语,希望同学们积极报名参赛。(不少于60个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6分)答:_答案(示例)汉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传递文明的使者。为了增进同学们对汉字的感情,寻找和发现汉字之美,传承华夏文明,语文组准备举办“慈中杯汉字听写大赛”活动,希望同学们积极报名参赛。解析宣传语需明确传达赛事的内容与意义,激发人们的参赛热情。拟写宣传语

7、可考虑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修辞方法,使宣传语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有气势,有激励性。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灵和主义“灵和”是一个长期被道教界、道教研究者忽略甚或遗忘的术语。而实际上,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灵和”思想,可统称为道教“灵和主义”。关于道教“灵和主义”的概念意涵,下文拟以道教基本经典道德经为中心进行阐释。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态度,主张柔和恬淡、清心寡欲。道德经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云笈七签卷九亦曰:“衣粗而净,在素洁也。居陋而隐,守静笃也。”道德经第十九章曰

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四十五章曰:“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可见,道教确实蕴含着“静笃”“寡欲”“清静”“知足”等思想,要求做到对任何事、物都以平常心对待。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抱负,祈愿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其意即为:国家治理和谐,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为了实现“天下有道”,道教反对战争,反对“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其实,道教教祖老子早就对战争之道做出了最好诠释:“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9、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可见,道教倡导反战、止战思想,希望天下安宁,人民康乐。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理念,倡导天地和谐、万事协调。道教不仅主张天与地和谐,也倡导人、地、天、道与自然的和谐。道教还提倡一种协和之美,主张道、天、地、人的协调统一,也即万物以和为贵。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形象,愿做善琴者。“灵和”一词在古代也指善琴者。古琴艺术在我国先秦时期已经十分发达,相应出现了不少琴人,如人们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而自东汉年间道教兴起后,由于道教主张的清虚空灵与古琴艺术清淡雅丽的格调易于结合,所以一些“神仙方士”、道士或崇尚仙道思想的人也常常

10、以琴言志,亲手操缦。随着时间的推进,陆续出现了许多道教琴人。可见,琴与道教密切相关。道教琴人可称为道教灵和,其所展示的即是一种清虚的风貌与清淡的风格。此外,作为善琴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亦展示了一种和美的人生境界。“灵和”一词本义蕴涵着道教思想,本身显现着道教色彩。而道教所倡导的清心寡欲、天下有道、以和为贵以及善琴者形象,则无疑彰显着道教的灵和态度、灵和抱负、灵和理念与灵和形象,这就大致形成了本文所阐述的一个新理论概念道教“灵和主义”。(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7下列对道教“灵和主义”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态度,“静笃”“寡欲”“清静”“知足”等都是

11、其思想,要求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以平常心对待。B道教“灵和主义”倡导天地和谐、万事协调的理念,主张道、天、地、人的协调统一,还提倡一种协和之美。C道教“灵和主义”也表现为愿做善琴者,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不少道教琴人,如人们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D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抱负,它是指道教将国家治理和谐、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作为要努力实现的目标。答案C解析“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不少道教琴人,如人们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错误。错点一是道教在东汉年间才兴起,先秦时期不可能有道教琴人;错点二是“师旷、师襄、伯牙”不是道教之人。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

12、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可见,道教比较推崇“知足”的思想。B道教反对“天下无道”,祈愿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康,反对战争,认为兵器是一种不祥之物,不应该发起战争。C自道教兴起以后,一些道士常常以琴言志,是因为道教主张的清虚空灵与古琴艺术清淡雅丽的格调易于结合。D本文作者以道教基本经典道德经为依据,从态度、抱负、理念以及形象四个方面阐释了道教“灵和主义”的内涵。答案B解析“不应该发起战争”说法不准确。道教是反对战争的,但老子也说“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9作者为什么要提出道教“灵和主义”这一新概念?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4分)答:答案“灵和“长期被道教界、道教研究者忽略甚或遗忘,道教

13、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灵和”思想,所以作者提出道教“灵和主义”这一新概念。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对本文思路有一个准确把握。通过分析全文,可以发现本文的思路是:提出“灵和主义”的概念对“灵和主义”的内涵意蕴进行分层阐释。那么答案就可以在作者提出概念的这个层次中寻找。(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红楼点滴民国年间,北京大学有三个院:一院是文学院,即有名的红楼,在紫禁城神武门(北门)以东汉花园(沙滩的东部)。二院是理学院,在景山之东马神庙(后改名景山东街)路北,这是北京大学的老居址,京师大学堂所在地。三院是法学院,在一院之南北河沿路西。红楼是名副其实

14、的红色,四层的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一个横长条。民国初年建造时候,是想用作宿舍的,建成之后用作文科教室。文科,而且是教室,于是许多与文有关的知名人士就不能不到这里来进进出出。其中最为大家所称道的当然是蔡元培校长,其余如刘师培、陈独秀、辜鸿铭、胡适等,就几乎数不清了。人多,活动多,值得说说的自然就随着多起来。为了把乱丝理出个头绪,要分类。其中的一类是课堂的随随便便。 一般人谈起北京大学就想到蔡元培校长,谈起蔡元培校长就想到他开创的风气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这风气表现在各个方面,或者说无孔不入,这孔自然不能不包括课堂。课堂,由宗周的国子学到清末的三味书屋,规矩都是严格的。北京大学的课堂却不然,虽然规定并

15、不这样说,事实上总是可以随随便便。这说得鲜明一些是:不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每课必到,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这出于几方面的因缘和合。北京大学不乏名教授,所讲虽然未必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是名声在外。这是一方面。有些年轻人在沙滩一带流浪,没有上学而同样愿意求学,还有些人,上了学而学校是不入流的,也愿意买硬席票而坐软席车,于是都踊跃地来旁听。这也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北京大学课堂的惯例: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且说我刚入学的时候,首先感到奇怪的是同学间的隔膜。同坐一堂,摩肩碰肘,却很少交谈,甚至相视而笑的情况也很少。这由心理方面说恐怕是,都自以为有一套,因而目中无人。

16、但这就给旁听者创造了大方便,因为都漠不相关,所以非本班的人进来入座,就不会有人看,更不会有人盘查,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期,上课常常在一起,比如说十几个人,其中哪些是选课的,哪些是旁听的,不知道;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这模模糊糊,有时必须水落石出,就会近于笑谈。比如刘半农先生开“古声律学”的课,每次上课有十几个人,到期考才知道选课的只有我一个人。还有一次,听说是法文课,上课的每次有五六个人,到期考却没有一个人参加。教师当然很恼火,问管注册的,原来是只一个人选。后来退了,管注册的人忘记注销,所以便宜了旁听的。再说应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据我所知,上课时间不上课,去逛大街或看电影的,像

17、是很少。不上有种种原因或种种想法。比如有的课不值得听,如“党义”;有的课,上课所讲与讲义所写无大差别,可以不重复;有的课,内容不深,自己所知已经不少;等等。这类不上课的人,上课时间多半在图书馆,目的是过屠门而大嚼。因为这样,所以常常不上课的人,也许是成绩比较好的;在教授一面,也就会有反常的反应,对于常上课的是亲近,对于不常上课的是敬畏。不常上课, 有旷课的处罚问题,学校规定,旷课一半以上者不能参加期考,不考不能得学分,学分不够不能毕业。怎么办?办法是求管点名(进课堂看座位号,空位画一次缺课)的盛先生擦去几次。学生不上课,钻图书馆,这情况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盛先生总是慨然应允。这种课堂的随随便便

18、,在校外曾引来不很客气的评论,比如,北京大学是把后门的门槛锯下来,加在前门的门槛上,就是一种。这评论的意思是,进门很难;但只要能进去,混混就可以毕业,因为后门没有门槛阻挡了。其实,至少就我亲身所体验,是进门以后,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说是空气,无声无臭,却很厉害。比如说,许多学问有大成就的人都是蓝布长衫,学生,即使很有钱,也不敢西服革履,因为一对照,更惭愧。其他学问大师就更不用说了。时间不很长,我离开这个随随便便的环境。又不久,国土被侵占,学校迁往西南,同清华、南开合伙过日子去了。一晃过了十年光景,学校返回旧居,一切支离破碎。我有时想到红楼的

19、昔日,旧的风气还会有一些吗?记得是一九四七年或一九四八年,老友曹君来串门,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每次放映幻灯片,很有意思,他听了几次。下次是最后一次,讲杂建筑,应该去听听。到时候,我们去了。讲的是花园、桥、塔等等,记得幻灯片里有苏州木渎镇的某花园,小巧曲折,很美。两小时,讲完了,梁先生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听课的有近二十人,没有一个答话。梁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于是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

20、”说着,向讲台下作一个大揖。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我走出来,想到北京大学未改旧家风,心里觉得安慰。(选自张中行负暄琐话)10列述北大“随随便便”的主要表现。(4分)答:_ 答案他人可以自由旁听授课,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教工在学习(考试)、管理上充分尊重包容学生,学校秉持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的理念。解析回答此题应从旁听生、选课生、教工、学校四个角度入手。第二段介绍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然后指出课堂的“随随便便”是指“不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每课必到,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第三段和第四段举了两个事例说明这一点,并指出教师对待不上课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11本文采用什么方法

21、记述梁思成的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 答案作者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介绍曹君和“我”听课的感受,还有法文课老师面对无人参加期考情况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烘托,刻画了梁思成先生学术精湛、教学有方、幽默有涵养的特点。作者同时采用语言、神态描写等直接描写手法,通过“像是恍然大悟”“笑了”等文字表现了梁思成平和宽容、风趣睿智的特点。解析写人手法一般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文章最后一段写梁思成先生,先通过曹君的介绍侧面描写,然后讲述听课的经历,从正面描写他的语言、神态,体现他的风趣幽默、宽容的特点。另外在第二段写法文课老师对待此种情况的恼火,起到衬托梁思成的作用。12分析文末画线句的作用。(

22、6分)答:_ 答案点明主旨:对历经战乱,北大仍能保持昔日校风表示肯定之意、宽慰之情;表达对北大“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思想的亲近之情、推崇之意。总结前文:体现北大“随便”的各事例,解答“旧的风气还会有一些吗”的疑问,收束全文。解析回答此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写的是“我”听完梁思成讲课后的感受,突出北大课堂随随便便的“旧家风”未改,从而突出文章主旨,表达对北大学术自由的赞美之情;在结构上,用在句末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13文题“红楼点滴”一作“北大忆旧”。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6分)答:_答案(示例一)“红楼点滴”更好。理由:红楼为北大文科教室,全文记述的是北大文科的人和事,用

23、“红楼”一词命题更加切合文章内容。文中所记人、事都是片段式、私人性质的,用“点滴”一词来概括,契合文章取材特点。而“北大忆旧”略显空泛,缺乏与正文的适切性。(示例二)“北大忆旧”更好。理由:文章所写虽然大多是“红楼”人、事,但以小见大,所表现的是北大的风气和办学理念。“北大忆旧”不仅切合文意,而且很好地彰显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同时“北大忆旧”四字文意显豁,不会像“红楼点滴”一样让读者产生误解。解析“红楼点滴”和“北大忆旧”这两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各有特色。从概括文章内容的角度分析,文章讲述的是北大文科课堂上的点滴趣事。“红楼点滴”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具体地点,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北大忆旧”这

24、个题目,由“红楼”扩展到“北大”,由红楼的“随随便便”,延伸到北大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风气,属于以小见大的手法。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翠筠楼记明杨士奇吉水之东,桐江之上,其地多竹,其里名竹溪。里之望,为罗氏,罗氏之秀有曰同伦,于竹尤笃好,作楼若干楹,而环植竹数千挺,岁久蕃盛,名其楼曰翠筠,表所乐也。因其族父翰林侍讲汝敬求为之记。汝敬之言曰:“属春景融霁,秋气澄彻,八窗洞辟,天风徐来,郁乎如青云,泛乎若苍雪。而观之,浩浩如翠涛摇荡于履舄之下,坐而听之,嗈嗈如金石和鸣于几席之外。至若凉月之夕,扬凤羽之蹁跹,冰雪之晨,挺琅玕而独秀,皆楼中佳趣也

25、。闲暇而登焉,盖使人襟抱清旷,万虑不侵,超然如出人境而立乎埃氛之表者。”余曰:“信可乐也,而非有潇洒离俗之资,亦恶足以语此乐?同伦其有离俗之资者哉。夫高台广榭,嘉木森布,葩花之烂然,香气之芬馥,管弦歌舞,日相聚而欢宴淋漓,此豪侈者所,尚而世俗之所趋也。其固自恃以乐矣,然往往朝荣而夕悴,不能少待于斯须之顷。其视斯楼,虽四时寒暑凉燠之不齐,而皆有以乐焉者,又岂独清浊之相远哉?同伦殆有异乎众人之所尚者欤?抑君子之尚于物也,有不在耳目之娱,意趣之适,而在于其德者?夫竹中虚外直,刚而自遂,柔而不挠,有萧散静幽之意,无华丽奇诡之观。凌夏日以犹寒,傲严冬而愈劲,此其德为君子之所尚,而同伦之志亦必在于此欤?”

26、罗氏邑故家,始自印冈,徙桃林,又自桃林徙竹溪。吾闻宋有号竹谷老人者,高尚绝俗之士也。子大经及其弟应雷皆理宗朝进士,大经著书有鹤林玉露传于世,文献代有足征,要之罗氏之尚乎竹者远矣。同伦,竹谷之九世孙,于鹤林为八世,其所尚殆有所自耶,故推本而为之记。(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注舄:古代一种加木底的双层底鞋。琅玕:竹子的美称。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里之望 望:望族B属春景融霁 属:适逢C柔而不挠 挠:弯曲D高尚绝俗之士也 绝俗:隔绝尘世答案D解析绝俗:超越世俗。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B. C. D. 答案B解析A项用在动

27、词之前,构成所字结构,的事物;和“为”组合,“为所”表被动。B项两个均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代词,指翠筠楼;句末语气词,了。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翠筠楼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翠竹环绕之中的翠筠楼一年四季清爽宜人,竹声如金石和鸣,登楼远眺,使人万虑尽无、超凡脱俗。B楼主人潇洒离俗,情怀高洁,虽追求外物,但一定不注重外物的娱乐功能与闲情雅致,而关注外物所代表的内在品德。C世俗豪奢之人追求耳目之娱,然而这些快乐往往如昙花一现,不能停留。而翠筠楼佳趣常有,予人以乐。D罗氏一族尚竹由来已久,罗家崇尚竹子世世代代都受到竹谷老人

28、的影响,作者确定罗同伦“笃好竹”与竹谷老人有关。答案D解析“世世代代都受到竹谷老人的影响”不准确;另外,“确定罗同伦笃好竹与竹谷老人有关”错,原文是“其所尚殆有所自耶”,是一种推测。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信可乐也,而非有潇洒离俗之资,亦恶足以语此乐?(4分)译文:_(2)抑君子之尚于物也,有不在耳目之娱,意趣之适,而在于其德者?(4分)译文:_答案(1)确实是一件快乐的事!假如没有潇洒脱俗的资质,怎么能够说这种快乐呢?(2)或者说君子(罗同伦)崇尚外物,不在于耳目的娱乐与志趣的闲适,而在于外物的品德?参考译文吉水的东面,桐江的上游,那个地方有很多竹子,那个村落叫竹

29、溪。村子里的望族是罗氏一族,罗氏家族有一个优秀子弟叫罗同伦,他对竹子特别喜欢,造了几间楼房,环绕着房屋种植了很多竹子,年岁久了,竹子繁衍茂盛,(于是)命名这楼为翠筠,表达自己的喜好。(他)通过他的伯父翰林侍讲罗汝敬请求我为翠筠楼写一篇记。罗汝敬说:“适逢阳光明丽、天气暖和的春天与秋高气爽的秋天,四面的窗户都打开,风轻缓地吹过来,竹林郁郁葱葱如同青云,竹林漫山遍野好像白雪。俯瞰竹林,广阔而宏大如翠绿的波涛摇荡在脚下;坐在楼中静听竹林,嗈嗈的竹声犹如金石齐鸣在几席之外。到了清凉的夜晚,竹枝像凤羽般随风高扬,舞姿蹁跹;冬雪的早晨,竹竿挺立独秀,这些都是在楼中看到的美景及乐趣。闲暇之时,登上楼,可以使

30、人的胸怀抱负清净旷达,任何世俗的思虑都不足以侵入人的心怀,超然如走出人间而立于尘世之外。”我说:“确实是一件快乐的事!假如没有潇洒脱俗的资质,怎么能够说这种快乐呢?罗同伦一定有超脱世俗的资质吧。亭台楼榭高大,佳树密布,奇花烂漫开放,散发浓郁的香气,音乐歌舞,每日相聚并且欢畅痛快地吃喝,这些都是豪华奢侈的人所崇尚的,并且是世俗之人所追求的。他们本来自以为有所依仗从而把这些当作快乐,然而这些快乐往往早上繁盛,晚上却凋谢了,不能稍微地停留片刻。我看这座楼,虽然四季冷热不齐,却都有在此的快乐,又难道仅仅是志趣高洁和庸俗的不同吗?罗同伦大概有与众不同的追求?或者说君子(罗同伦)崇尚外物,不在于耳目的娱乐与志趣的闲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