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8 ,大小:29.76KB ,
资源ID:22377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2377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周大纲人文地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周大纲人文地理学.docx

1、周大纲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2英文名称:Human Geography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4学 分:2 学 时:32 5适用专业:历史学(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6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 7考核形式:考查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选修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构筑起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使学生在人文科学素养方面有所提升。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人文地理学主要分支

2、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章次教学内容学时数课内讲授实践(实训)第一章绪 论44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22第三章人口地理学44第四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自修第五章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自修第六章聚落与城市化44第七章人种、民族与民俗44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22第九章宗教与宗教地理22第十章旅游地理学44第十一章政治地理学44第十二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22合 计3232三、参考教材与书目参考教材 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书目1陈慧琳等:人文地理学(第

3、二版),科学出版社,2007。2. 陆林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第三版)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4. 胡兆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学概述(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宋保平编著,理论人文地理学, 陕西师大出版社,1992。6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张善余著,人口地理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王恩涌,

4、文化地理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1.金其铭,张小林,董新 编著,人文地理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四、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 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学科基本内容、学科体系与发展历程,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特征和基本理论,并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及特性、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和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基本理论、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论 【教学难点】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学科特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5、内容与学科特征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二、研究对象与学科特征(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二)研究内容与学科体系(三)学科特征 1. 区域性空间视角2综合性系统分析视角 3动态性历史视角 4. 社会性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及主要流派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二战结束)1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拉采尔:首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2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白兰士: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白兰士的思想,人地学原理3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4美国的

6、近代人文地理学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巴罗斯的生态调节论索尔的文化景观学派哈特向的区域学派 5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1840-1949)3建国后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二、人地关系论1. 环境决定论2. 可能论3. 适应论 4. 生态论5. 环境感知论 6. 文化决定论7. 和谐论、可持续发展理论8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三、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一)汤因比

7、的“挑战与应战”学说(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二)制定研究计划(三)收集、整理资料(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五)分析研究(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四)结构主义方法论(五) 行为方法的引入三、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分析)方法1地理社会调查2.科技文献资料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4.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二

8、)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2. 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参考书目及文献】1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陈慧琳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7。3. 陆林: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化对人文地理学以及各分支学科的作用与意义,了解文化的中西源头,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结构;理解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等研究主题,理解文化形成与文化适应。【教学重点】人文地理学的

9、研究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教学难点】以文化作为核心理论的人文地理学分析框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一、文化概念二、文化结构第二节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一、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四、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参考书目及文献】1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陈慧琳等:人文地理学(第

10、二版),科学出版社,2007。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和其作用特点和地位;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了解和掌握人口移动的方式,了解当今世界主要的人口移动方式。理解我国流动人口形成原因、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分布状况、正负效应、管理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掌握人口移动的机制。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与特点、影响因素和增长机制。掌握人口增长的模式,理解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人口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人口的迁移机制、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布莱克的

11、“五阶段”模式、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变化与发展的关系【教学难点】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人口迁移的机制、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一)人口转变理论(二)人口转变模式 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4.印度模式三、人口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的测度(

12、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三)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3.经济因素二、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二)人口迁移的机制1.经济方面 2.政治因素 3.文化因素 4.生态环境 【参考书目及文献】1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陈慧琳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7。3. 张善余著:人口地理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四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自修)【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和理解农业起源的理论、起源的地点;理解和掌握农业的发展、类型及其分布,了解农业的社会经济影响。【教学重点】农业起源的理论、起源

13、的地点、农业的发展与类型【教学难点】农业起源的理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三、现代农业【参考书目及文献】1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陈慧琳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7。第五章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自修-)【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工业的出现、发展与扩散,掌握产业类型,了解主要的工业区,理解和掌握工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新变化,理解工业的

14、社会经济影响。【教学重点】产业类型和工业区、工业出现与初期发展、工业扩散、第一产业中的工业、第二产业、其他产业与工业的关系、工业分布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 工业出现与初期发展、工业扩散、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工业分布新变化、工业发展与全球经济问题、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 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一、科学前提与基础二、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三、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第二节 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一、工业生产的扩散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第三节 产业类型和工业区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二、第二产业及其分布三、其它产业及其与工业

15、的关系第四节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第五节 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社会影响一、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二、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参考书目及文献】1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陈慧琳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7。第六章 聚落与城市化(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聚落的基本内涵、发展、类型理解和掌握聚落分类体系;理解和掌握城市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小城镇的类型、特点、功能和发展规划中的注意事项。【教学重点】城镇标准、城市区位与环境、城市与自然环境、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与模式、城市景观与感知、乡村【

16、教学难点】聚落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与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与模式【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外参观、讨论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1.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2.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二)集镇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三)乡村1一般类型的乡村 2活动型村落 3特殊类型二、起源与发展(一)西方城市的发展(二)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发展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三)村落的发展1原始的居住地 2古代村落 3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 4现代村落的发展三、城镇标准(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

17、置1城市2镇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二、城市化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三)郊区的城市化1土地利用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3城市网络化(四)逆城市化阶段三、城市化的机制(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世界城市化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2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18、明显4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二)中国城市化特征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第三节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一)地质环境与城市(二)地形与城市(三)气候与城市(四)水资源与城市(五)城市的生物环境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一)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1集聚力 2离散力(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2扇型模型3多核模型第四节 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一)等级规模法则 (二)首位城市法则 (三)农村聚落体系二

19、、城市景观三、城市感知【参考书目及文献】1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陈慧琳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7。3. 陆林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七章 种族、民族与民俗(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种族的起源,了解种族的划分、地理人种,掌握种族主义和种族冲突;掌握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了解世界民族的分布、民族的迁移与聚集,掌握民族的变化与整合;掌握民俗的形成与特点、民俗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流行文化。【教学重点】种族、民族的划分及其分布、种族的起源、

20、民族的形成与特征、种族、民族、民俗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特点【教学难点】民族的形成与特征、民俗与环境的关系、种族、民族、民俗文化的时空结合特点及其与其它人文因素的关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课外参观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种一、人种的划分(一)划分种族的标志 (二)世界种族的划分1.白色种族群2.黄色种族群 3.黑色种族群 4.棕色种族群 (三)地理人种1.亚洲地理人种 2.欧洲地理人种 3.非洲地理人种 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5.印度地理人种 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二、人种与地理环境(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一)种

21、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相对的意义 。(二)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它种族第二节 民族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一)民族的形成(二)民族的特征1.共同语言2.共同的地域 3.共同的经济生活4.共同心理素质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一)汉族(二)印度斯坦人(三)美利坚人(四)孟加拉人(五)俄罗斯人(六)巴西人(七)日本人(大和民族)(八)德意志人(九)比哈尔人(十)旁遮普人(十一)墨西哥人(十二)爪哇人(十三)意大利族(十四)朝鲜族 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一)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二)非洲

22、黑人的被迫迁移(三)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四)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五)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一)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 (二)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三)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四)移民与民族整合第三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一、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一)民间文化(又称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二)与之相对应的是流行文化,它代表当今风行的、大众的、时尚的文化 (三)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

23、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 二、民俗与环境(一)民居1.建筑材料2.建筑布局3.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二)饮食民俗(三)服饰民俗三、流行文化(一)足球及其普及(二)服装与快餐的扩散(三)流行音乐的流行【参考书目及文献】1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陈慧琳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7。3. 陆林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语言的定义、语言的本质特征,了解语言的发展、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掌握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联系性

24、、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语言传播与环境、语言扩散及其结果,了解世界的文字及其特点、地名景观【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的空间分布、扩散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传播特性、语言的传播与环境、地名景观【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语言的产生 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2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3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4语言是符号系统(二)语言的社会功能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3语言是人类进行智力开发的工具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

25、的载体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三、语言的发展(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二)汉语的发展 1北方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2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3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4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5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6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7客家方言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一、世界语言谱系 1语系2语族 3语支 4语种二、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一)印欧语系:英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印地语、东(中、西)斯拉夫语、波斯语等(二)汉-藏语系:汉语、缅语等(三)闪-含语系: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北非-西亚等地使用语言(四)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维吾尔语、土耳其语、蒙古语等

26、(五)非洲语言尼日利亚-刚果语系 科依桑语系 尼罗-撒哈拉语系(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岛语系)(七)土著居民语系包括印第安人语言、巴布亚语、因纽特语和澳大利亚土著人语言等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一、语言传播特性1外延性和连续性2距离衰减性 3层序性和阶层性 4复合性 5竞争性和同化性 6演化性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1地理集团的影响 (自然因素)2行政区划的影响3. 经济条件的影响4人口迁移的影响三、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3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

27、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6多语言国家出现 第四节 语言景观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一)文字的本质特征1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2是语言的发展,使语言反映的文化得以保存、传播和发展(二)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1汉字2阿拉伯文字3希腊文字4拉丁(罗马)文字二、地名景观(一)地名景观的特点:特殊性、符号性和变异性(二)我国地名景观 1反映自然环境方面 2反映经济活动方面 3反映历史方面 4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 5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三)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 1美国 2其它国家【参考书目及文献】1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8、,2006。第九章 宗教与宗教地理(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世界主要的宗教,理解掌握宗教产生、传播、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利用人地关系理论分析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并掌握主要的宗教景观。【教学重点】宗教的基本概念、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与传播、影响宗教传播的因素(移民传播、领土竞争、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宗教景观(如基督教堂的建筑风格、伊斯兰清真寺、佛教寺庙)【教学难点】 宗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宗教与其它文化因素(如国家政治、民族)之间的关系宗教文化的时空变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外参观、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一)定义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二)作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