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07.39KB ,
资源ID:25831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5831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

1、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教育传播学第一章1.传播学的奠基人与集大成者 奠基人 拉斯韦尔 勒温,又译卢因 拉扎斯费尔德 霍夫兰 集大成者 施拉姆2.传播的定义 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3、传播的类型一人对人的传播1.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2.组织传播3.大众传播4.教育传播二人的内在传播4.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5.教育传播的定义及特征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特征:目的性、特定性、多样性6.教育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不同(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

2、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6)在大众传播

3、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7.教育传播要素教育者:存储和拥有教育信息;提供和发送信息教育信息:主要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提出反馈信息。8.教育传播要素间的关系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者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审度受教育者在认知、技能与情感方面的发展。 受教育者与教育信息的关系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教育传播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教育信息和受传者已有知识经验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传播开展的前提维果茨基

4、提出最近发展区 信息与媒体的关系根据不同的教育信息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媒体,不同的媒体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媒体的关系(人机关系)9.教育传播的演进 1、语言传播(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功能:语言传播具有表达思想、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功能。特征:简单、快捷、通俗、及时反馈等优越性。方式:口耳相传,使用的感觉器官是听觉 2、文字传播时代(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特征:信息量日益增大,并从零散逐渐到系统,从无序逐渐到有序。传播方式:学习重心由听觉转向视觉,除口耳相传,增加了读写训练。 印刷传播时代(教育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3、电子传播阶段(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特征:信息量迅速增多,达

5、到系统化、科学化;传播媒体多样化;传播方式增加了人机对话;传播中使用各种感官参与 4、网络传播阶段 信息海量增多,并实现了数字化;传播媒体网络化;传播方式又增加了网上交流;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触觉并用。同步与异步交流10.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教育者:主导者引导者、倡导者、指导者教育信息:模拟信息数字信息教育媒体:单向双向、多向;多媒体表现信息。学习者:被动主动11.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 (开放系统是指系统能够不断地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 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12.教育技术和教育传播之间的区别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

6、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13.编码译码编码:就是把要传递的信息转换成可以发送的信号。编码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信源编码是指用合适的符号系统去代表事物的意义,即把信息转换成符号。 信道编码是指把一定的符号意义转换成一定的信号,即符号转换为信号。 所谓译码是指受传者把接收到的符号系统转换成指向的信息。是编码的反转换。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14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15.教育传播过程的表述教育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

7、;受教育者收到受噪声干扰的信号,经过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16.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是描述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及其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简化形式。17.模式的表达形式 按性质划分: 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 按表示形式划分: 语词的形式、图解的形式、数学的形式18.传播模式(一)亚里士多德模式(二)拉斯韦尔模式提出传播的五个要素典型的线性传播模式,单向传播,忽略了反馈忽略了社会和环境对传播的影响(三)香农韦弗模式对传播过程的描述比5W更细致。将信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考虑到传播过程中存在干扰。信息的编码和译码(四)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引入传播单位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

8、膨胀.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适用于人际传播(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克服单向线性传播的缺点注重反馈环节,反馈增加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一致性.考虑噪声的影响(六)贝罗的S-M-C-R模式把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传播要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忽略反馈19.信息的含义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20.信息的本质特点54普遍性重要性依赖性独立性受主观影响21.教育信息的特征 55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具有知识的秉性可以被传输和存储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22.信息的产生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2.相互作用的方式:物质直接作用方式。物质场的作用方式。发射与接收方式。3.作用的痕

9、迹信息23.信息体及不同信息形态 57信息体:自然物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信息体信息形态: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24.教育信息来源 641,教师 2,客观事物 3,教学信息体25.语言符号的功能751.语言是传播中最通用、最简便的传播媒体2.语言是思维发展的根本工具,是认知水平发展的催化剂3.语言能够控制受传者的注意域限,引导他们的思维指向4.知识体系是以语言符号系统的形式表现的。学习的终点表现就是要掌握以抽象符号表现的知识体系。26.语言传播的局限性1.语言是静态的,而现实却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而现实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象的,而现实是具体、丰富多样的。27

10、.语言运用的失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28.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原则79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要有针对性 要有适当的强化 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有整体性29.专业符号语言的意义自然语言存在局限性:(1)语词的多义性。(2)语法不够严格。(3)缺乏模式化。专业符号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含义内容之间,只存在唯一的确定关系,可以使科学知识的表达更严谨、更精确、更清晰。30.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传播态度情绪,透视情感真伪2.补充言语信息,全面展示个性3.替代言语信息,适应传播环境3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1)象征性非语言符号(2)说明性非语言符号(3)表露性非语言符号(4)体调性非语言符号(

11、5)空间的非语言符号(6)类语言符号(7)副体态语言33.教育传播通道的要素编码、译码和信道34.教育传播的通道:94 学生教师通道 学生媒体通道 学生实际事物通道 学生家庭通道学生学生通道35.教育传播通道的干扰 96补充一来自信源的干扰 不良教育信息二来自编码的干扰用语含混用词不当没有注意共同的经验范围(使用缩语、方言)拍摄过程中没有抓住重点(多余信息干扰)三来自信道的干扰 教学设备不良教室安排不当视听环境不佳四来自译码的干扰 感觉器官干扰 生活经验干扰36.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畅通一让校园充满信息二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37.麦克卢汉的媒体观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

12、媒体就是信息3.媒体有“冷”、“热”之分4.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38.戴尔的经验之塔的基本观点104 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上升越抽象 教育教学应从具体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使学习更为具体,从而更好的抽象 位于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经验方式的不足。39.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 1041.传递信息2.存储信息3.控制学习40.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 105给教学提供具体经验 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 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优化教育、教学过

13、程41.媒体的选择方式 10842.教师是教育信息的把关人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处理、加工与传递信息,被成为“把关人”。(P114)(教师作为交与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主要是由教师决定的。)43.教师传播行为教育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44.学生传播行为一接收传播信号1.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2.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讲授3.使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4.视听大众传播媒体5.亲自参与教学实践和社会活动二进行译码1.将信号转换为符号2.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三. 输出与反馈信息1.输出信息的行为表现(1)接收传播信号时的外显行为:注意力、喜爱程度(

14、2)在进行译码时的外显行为:沉思、回答问题、点头等(3)是信息译码后的效果行为: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观点、情感的变化2.教师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方法:(1)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否专心、注意力集中,对传播内容是否感兴趣等。(2)提问问题请学生回答。(3)给学生布置练习与作业。(4)考试。45.学生行为特征1.目标性2.主动性3.选择性46.教师传播心理1.动机与兴趣2.情绪与情感3.意志 完成教育传播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标的坚定性 处理问题的果断性 教师的沉着、自制和耐心4.能力 全面掌握和科学设计内容的能力 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 多方面的、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

15、教育机智5,.教师威信47.学生传播心理 一、选择性心理1、选择性注意 信息具有显著性和对比性信息具有易得性形式灵活多变受传者的习惯2、选择性理解习惯心理难易效用3、选择性记忆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事情,容易忘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二、遵从性心理群体因素群体的合力越强,越容易引起个体的遵从性心理,群体越容易达成共识。个体因素个人的威信(地位、学识、资历)个人的心理特征(自信、意志坚强)48.师生互动类型1.假相倚型2.非对称性相倚型3.反应性相倚型4.彼此相倚型49.师生互动机制特点1.依存性2.差异性3.互补性50.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着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

16、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51.教育传播环境影响因素一校园环境1.校园物质环境包括:各种校舍建筑; 校园建筑物的造型、设计、布局等; 校园各种绿化、美化、净化设施。 2.校园社会心理环境包括:学术风气: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等; 社会意识:对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关心等; 集体观念: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等; 文明礼貌:衣着、举止、语言、礼貌等; 求实精神:实事求是、尽职尽责等。二教室环境对教育传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也是教师最能控制的一种环境因素。三社会信息四人际关系五班风校风六电、光、声、色、空气、温度52.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特点 145便利性、主动性、交互性、协作性、多样式、开放性53.

17、环境的功能1.扩展功能2.激励功能3.陶冶功能4.益智功能5.增强功能54.环境对学生的作用扩展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智力发展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55.如何优化环境一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二)要符合学校卫生学的要求(三)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二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一)建立严格的审查和把关制度(二)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理论修养和识别能力(三)注重对社会信息的及时筛选和处理三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一)遵循平等原则和相容原则(二)消除自傲、自卑、猜疑、嫉妒等心理障碍(三)加强爱国主义和爱校的教育,开

18、展形式多样的有益活动四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一)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控自理环境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自控自理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二)让学生组织自己的全部活动。(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56.传播效果理论阶段及其代表案例 1551.子弹论(20世纪20-30年代) “火星人进攻记”2.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5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关于投票选总统的调查霍夫兰对记录片研究3.回归强效果论 麦戈比心脏病例的试验【适度效果论(20世纪60-70年代)强效果论(20世纪70-80年代)权变效果论(20世纪90年代)】57.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 162知识、能力和行为效率规模效益

19、58.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阶段性效果:1.达标程度2.教学时间3.教学规模 远期效果:1.毕业生的工作性质2.毕业生的工作能力3.毕业生的工作成果59.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 165方式: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60.优化原理 一共同经验原理二抽象层次原理三重复作用原理四信息来源原理五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61.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建构类型 理论归纳(实践理论) 演绎理论(预测理论) 机能理论(理论验证新理论) 模型62.教育传播学研究方法一、量的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区分办法:占数据的都是量的,其余归为质)二、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系统科学研究法2,哪些研究属于定量的研究?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3,哪些属于定性研究?观察法、访问法、文献研究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