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31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docx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

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

1.传播学的奠基人与集大成者

奠基人

拉斯韦尔

勒温,又译卢因

拉扎斯费尔德

霍夫兰

集大成者

施拉姆

2.传播的定义

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传播的类型

一.人对人的传播 

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 组织传播

3. 大众传播 

4. 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4.传播的功能

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5.教育传播的定义及特征

概念: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特征:

目的性、特定性、多样性

6.教育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不同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

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

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

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

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

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

 

(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7.教育传播要素

教育者:

存储和拥有教育信息;提供和发送信息

教育信息:

主要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

教育媒体

受教育者:

接受教育信息;提出反馈信息。

8.教育传播要素间的关系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者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审度受教育者在认知、技能与情感方面的发展。

受教育者与教育信息的关系

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教育传播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

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

教育信息和受传者已有知识经验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传播开展的前提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

信息与媒体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教育信息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媒体,不同的媒体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媒体的关系(人机关系)

9.教育传播的演进

1、语言传播(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功能:

语言传播具有表达思想、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功能。

特征:

简单、快捷、通俗、及时反馈等优越性。

方式:

口耳相传,使用的感觉器官是听觉

2、文字传播时代(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特征:

信息量日益增大,并从零散逐渐到系统,从无序逐渐到有序。

传播方式:

学习重心由听觉转向视觉,除口耳相传,增加了读写训练。

印刷传播时代(教育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3、电子传播阶段(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特征:

信息量迅速增多,达到系统化、科学化;传播媒体多样化;传播方式增加了人机对话;传播中使用各种感官参与

4、网络传播阶段

信息海量增多,并实现了数字化;传播媒体网络化;传播方式又增加了网上交流;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触觉并用。

同步与异步交流

10.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

教育者:

主导者——引导者、倡导者、指导者

教育信息:

模拟信息——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

单向——双向、多向;多媒体表现信息。

学习者:

被动——主动

11.教育传播系统

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能够不断地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

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

12.教育技术和教育传播之间的区别

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13.编码译码

编码:

就是把要传递的信息转换成可以发送的信号。

编码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信源编码是指用合适的符号系统去代表事物的意义,即把信息转换成符号。

信道编码是指把一定的符号意义转换成一定的信号,即符号转换为信号。

所谓译码是指受传者把接收到的符号系统转换成指向的信息。

是编码的反转换。

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

14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

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

15.教育传播过程的表述

教育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受教育者收到受噪声干扰的信号,经过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

16.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是描述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及其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简化形式。

17.模式的表达形式

按性质划分:

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

按表示形式划分:

语词的形式、图解的形式、数学的形式

18.传播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

(二)拉斯韦尔模式

提出传播的五个要素 

典型的线性传播模式,单向传播,忽略了反馈 

忽略了社会和环境对传播的影响

(三)香农—韦弗模式

对传播过程的描述比5W更细致。

将信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

 考虑到传播过程中存在干扰。

 

信息的编码和译码

(四)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克服单向线性传播的缺点 

注重反馈环节,反馈增加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一致性. 考虑噪声的影响

(六)贝罗的S-M-C-R模式

把注意力从“物”引向“人” 传播要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忽略反馈

19.信息的含义

信息:

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20.信息的本质特点54

普遍性

重要性

依赖性

独立性

受主观影响

21.教育信息的特征55

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

具有知识的秉性

可以被传输和存储

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

22.信息的产生

1. 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 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3. 作用的痕迹——信息

23.信息体及不同信息形态57

信息体:

自然物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信息体

信息形态:

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24.教育信息来源64

1,教师2,客观事物3,教学信息体

25.语言符号的功能75

1. 语言是传播中最通用、最简便的传播媒体  

2. 语言是思维发展的根本工具,是认知水平发展的催化剂  3. 语言能够控制受传者的注意域限,引导他们的思维指向  

4. 知识体系是以语言符号系统的形式表现的。

学习的终点表现就是要掌握以抽象符号表现的知识体系。

26.语言传播的局限性

1. 语言是静态的,而现实却是动态的。

  

2. 语言是有限的,而现实是无限的。

 

3. 语言是抽象的,而现实是具体、丰富多样的。

 

27.语言运用的失当现象

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28.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原则79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要有针对性

要有适当的强化

要进行不断的调整

要有整体性

29.专业符号语言的意义

自然语言存在局限性:

(1)语词的多义性。

(2)语法不够严格。

(3)缺乏模式化。

 专业符号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含义内容之间,只存在唯一的确定关系,可以使科学知识的表达更严谨、更精确、更清晰。

30.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1. 传播态度情绪,透视情感真伪 

2. 补充言语信息,全面展示个性  

3. 替代言语信息,适应传播环境

3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1)象征性非语言符号 

(2)说明性非语言符号 

(3)表露性非语言符号 

(4)体调性非语言符号 

(5)空间的非语言符号 

(6)类语言符号 

(7)副体态语言

33.教育传播通道的要素

编码、译码和信道

34.教育传播的通道:

94

学生—教师通道

学生—媒体通道

学生—实际事物通道

学生—家庭通道

学生—学生通道

35.教育传播通道的干扰96补充

一.来自信源的干扰

不良教育信息

 二.来自编码的干扰

用语含混

用词不当

没有注意共同的经验范围(使用缩语、方言)

拍摄过程中没有抓住重点(多余信息干扰)

三.来自信道的干扰

教学设备不良

教室安排不当

视听环境不佳 

四.来自译码的干扰 

感觉器官干扰

生活经验干扰

36.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畅通

一.让校园充满信息 

二.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7.麦克卢汉的媒体观

1.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2. 媒体就是信息 

 3. 媒体有“冷”、“热”之分 

4. 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

38.戴尔的经验之塔的基本观点104

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上升越抽象

教育教学应从具体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使学习更为具体,从而更好的抽象

位于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经验方式的不足。

39.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104

1. 传递信息    2. 存储信息      3. 控制学习

40.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105

给教学提供具体经验

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

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41.媒体的选择方式108

42.教师是教育信息的把关人

把关人: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处理、加工与传递信息,被成为“把关人”。

(P114) (教师作为交与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主要是由教师决定的。

43.教师传播行为

教育信息的收集 、加工、传递

44.学生传播行为

一. 接收传播信号

 1. 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2. 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讲授

 3. 使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

 4. 视听大众传播媒体  

5. 亲自参与教学实践和社会活动

 二.进行译码 

1. 将信号转换为符号 

2. 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 

 三.输出与反馈信息

1. 输出信息的行为表现 

(1)接收传播信号时的外显行为:

注意力、喜爱程度 

(2)在进行译码时的外显行为:

沉思、回答问题、点头等 

(3)是信息译码后的效果行为:

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观点、情感的变化 

2. 教师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方法:

 

(1)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否专心、注意力集中,对传播内容是否感兴趣等。

 

(2)提问问题请学生回答。

 

(3)给学生布置练习与作业。

 

(4)考试。

45.学生行为特征

1. 目标性    2. 主动性    3. 选择性 

46.教师传播心理

1.动机与兴趣

2.情绪与情感

3.意志

完成教育传播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标的坚定性

处理问题的果断性

教师的沉着、自制和耐心

4.能力

全面掌握和科学设计内容的能力

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

多方面的、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

教育机智

5,.教师威信

47.学生传播心理

一、选择性心理

1、选择性注意

信息具有显著性和对比性

信息具有易得性

形式灵活多变

受传者的习惯

2、选择性理解

习惯

心理

难易

效用

3、选择性记忆

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事情,容易忘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二、遵从性心理

群体因素

群体的合力越强,越容易引起个体的遵从性心理,群体越容易达成共识。

个体因素

个人的威信(地位、学识、资历)

个人的心理特征(自信、意志坚强)

48.师生互动类型

1. 假相倚型       2. 非对称性相倚型 3. 反应性相倚型   4. 彼此相倚型

49.师生互动机制特点

1. 依存性     2. 差异性      3. 互补性

50.教育传播环境

是指围绕着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51.教育传播环境影响因素

一. 校园环境

1. 校园物质环境

包括:

各种校舍建筑;

校园建筑物的造型、设计、布局等;

校园各种绿化、美化、净化设施。

2. 校园社会心理环境

包括:

学术风气:

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等;

社会意识:

对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关心等;

集体观念:

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等;

文明礼貌:

衣着、举止、语言、礼貌等;

求实精神:

实事求是、尽职尽责等。

 二.教室环境

对教育传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也是教师最能控制的一种环境因素。

 三.社会信息

 四.人际关系

 五. 班风校风 

六.电、光、声、色、空气、温度

52.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特点145

便利性、主动性、交互性、协作性、多样式、开放性

53.环境的功能

1. 扩展功能 2. 激励功能  3. 陶冶功能  4. 益智功能 5. 增强功能

54.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扩展学习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智力发展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55.如何优化环境

一.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要符合学校卫生学的要求

(三)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

二.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

(一)建立严格的审查和把关制度 

(二)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理论修养和识别能力

(三)注重对社会信息的及时筛选和处理 

三.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 

(一)遵循平等原则和相容原则 

(二)消除自傲、自卑、猜疑、嫉妒等心理障碍 

(三)加强爱国主义和爱校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益活动 

四.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 

(一)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控自理环境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自控自理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让学生组织自己的全部活动。

 

(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56.传播效果理论阶段及其代表案例155

1. 子弹论(20世纪20-30年代) 

“火星人进攻记”

2. 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50年代)

拉扎斯菲尔德关于投票选总统的调查

霍夫兰对记录片研究

3.回归强效果论↓

麦戈比——心脏病例的试验

【适度效果论(20世纪60-70年代) 

强效果论(20世纪70-80年代) 

权变效果论(20世纪90年代)】

57.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162

知识、能力和行为

效率

规模效益

58.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阶段性效果:

1. 达标程度      2. 教学时间       3. 教学规模

远期效果:

1. 毕业生的工作性质 2. 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3. 毕业生的工作成果

59.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165

方式: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60.优化原理

一.共同经验原理 

二.抽象层次原理

三.重复作用原理

四.信息来源原理

五.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61.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建构类型

●理论归纳(实践——理论)

●演绎理论(预测理论)

●机能理论(理论——验证新理论)

●模型

62.教育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量的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区分办法:

占数据的都是量的,其余归为质) 二、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系统科学研究法

2,哪些研究属于定量的研究?

 

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3,哪些属于定性研究?

 

观察法、访问法、文献研究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