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1.33KB ,
资源ID:29330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9330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靳枫毅北京考古近20年来的重要发现与新进展.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靳枫毅北京考古近20年来的重要发现与新进展.docx

1、靳枫毅北京考古近20年来的重要发现与新进展靳枫毅:北京考古近 20 年来的重要发现与新进展近 20 年来,正值北京市迎奥运、办奥运、南水北调大 型工程落地和北京市城市建设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纷纷配 套上马之际,项目之多,规模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 种背景和形势之下,北京地区配合基建工程的基建考古工作, 比以前明显地增加了许多,这同时也给考古新发现带来了一 些机遇。这一时期,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时 代,再到汉唐时代,以迄于辽金元明清时代,每个历史阶段 都有一两项新的发现,在考古学研究上,较以往又有了新的 进展。 (一)旧石器时代发现并科学发掘了两处属于旧石 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文化遗

2、址。 1.田园洞洞穴遗址 ( 1)田园 洞洞穴遗址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西南约 5 公里处黄山店田园林场内。 2001 年春,洞穴内发现了一些古动物化石, 2003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其进行 了正式发掘。在该洞穴下部,发现了属于一个成年男性个体 的人类骨骼化石,包括下颌骨(附有牙齿) 、锁骨、肱骨、 桡骨、脊椎骨、股骨、腓骨、跟骨和趾骨等。未发现颅骨。 据测量,此男性原身高在 1.6 米左右。同时,还出土了 26 种哺乳动物化石, 如黑熊、 梅花鹿、 马鹿、香麝、牛、鬣羚、 貂、猪獾、猕猴、斑鬣狗、豪猪等( 2)。经对出土人骨和动 物骨骼采取铀系法和碳十四加速器质谱法(

3、 AMS )测定,田 园洞遗址的年代距今约 3万年(3)。美国人类学家埃里克特 林考斯研究认为,田园洞人的纤细趾骨,表明当时的古人已 经开始穿鞋( 4) 。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对于考察当时 北京周口店及其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学术意义。 2.东 方广场遗址( 5 )东方广场遗址位于东城区东单三条、王府 井大街和东单北大街之间, 面积约 2000 平方米。 1996 1997 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 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 文化层可划分为上、 下两层。 发现了人类用火遗迹,包括烧骨、烧石、木炭、灰烬等。出 土了大量的石、骨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共 2000

4、 余件。其 中石制品有 1098 件,主要类型为刮削器和雕刻器,还有石 核、石片、石锤、石钻以及石屑等。石制品的原料,几乎全 属黑色燧石。体形普遍较小,多为小型和微型石器。制作方 法主要为锤击法, 偶用砸击法。 加工方法, 主要是背面加工, 加工工艺比较精致。骨制品中,有 2 件骨片上有人工刻画的 植物形象, 这在中国旧石器晚期遗存中还较罕见。 动物化石, 包括原始牛、斑鹿、蒙古草兔、驼鸟等。经采用热释光和碳 十四年代测定,东方广场遗址上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1.5 1.9 万年(6),下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 2.2 2.6 万年(7) 根据该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与人类用火遗迹的分布特点,结合 对东方广

5、场古地貌(晚更新世晚期遗址地层的沉积特征与沉 积类型)分析,大致可以判定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应是一处 古人类活动的临时性营地。此外,在燕山南麓平谷金海湖镇 马家屯、海子村、罗汉石村、洙水村等多处旷野地点也发现 了一些旧石器时代不同阶段的石器( 8 )。上述发现与发掘成 果,大大丰富了北京地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的历史信息 和考古文化内涵。研究表明,自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早期至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地区古人类文化一 直在持续、不间断地发展着,文化面貌也呈现出不断进步的 趋势。石器制作工艺,从早期到晚期都表现出明显的传承性 ( 9 ),在石料选择、石器种类和加工技法上,都体现出一脉 相

6、承的风格,这是北京地区旧石器时代石器的突出特点之一。 在对出土标本的科学检测上,近 20 年来又引进和补充了新 的科学方法和测试手段。如在测年方面,开始采用骨化石铀 系法和碳十四加速器质谱法对出土的人骨或动物骨骼标本 进行测定,使测得的年代数据更符合历史实际。这两种方法 不仅用于新发现的田园洞和东方广场遗址,同时也用于过去 已经测定过的山顶洞遗址, 并纠正了以往的年代误差 ( 10)。 在对人类和动物食物结构的检测和分析方面, 采用了新的 C 、 N 、S 稳定同位素分析法,经过对田园洞标本的检测实践, 证明此方法是有效的。 (二)新石器时代 为寻找从旧石器 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遗存线索

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大学 考古文博学院合作,调查并科学发掘了两处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 1.转年遗址 1995 1996 年,北京市文物研 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发掘了 怀柔区宝山寺乡转年村遗址( 11 )。这是一处距今 9200 9800 年的古人类活动场所,出土各类打制石器、细 石器、磨制石器,以及陶器等标本 18000 余件,还发现一些 木炭渣等( 12 )。石器中细石器较发达,不但数量多,而且 制作工艺精,堪称为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细石叶模式的典型 代表。磨制石器中有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等。尤其 值得注意的是

8、,还出土了 2 件石容器,上面还遗有明显的划 断磨痕。划断技术工艺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器制作 技术超越旧石器时代制作技术的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技 艺特点。陶器共出土了 90 块陶片,无完整器物,以夹砂褐 陶为主,火候低而不匀,陶胎中含有大量石英颗粒,器表绝 大多数为素面,外表稍经打磨,只有个别陶片口沿处施附加 堆纹或乳丁纹。器类简单,能复原的器形主要是平底罐。陶 器制作的成形方法,以目前转年遗址现有的陶片标本尚难以 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尽管如此,转年遗址发现和出土的一 批石器和早期陶片资料,仍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它不但为探 寻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地点,而 且为探讨中国

9、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的石器特点和 陶器的起源问题,又积累了一批有意义的实物资料。 2. 东胡 林遗址 2001 、2003 、2005 、2006 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发掘了门头沟区东胡林遗址(13 )。这是一处距今 11000 9000 年的包括古人类墓葬在 内的人类活动遗址。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发掘中,清理出两座 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 其中 M1 的死者为仰身直肢葬, M2 的死者为仰身屈肢葬。遗址中还发现灰堆 13 座,灰坑 5座,以及红烧土地面。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细石器、小石器、石片、石块、石屑及半成品,据此有人认 为这里可能是一处

10、石器加工地点。遗址中还出土了 60 余片 残陶片和不少较为精致的骨器、蚌器,以及数量较多的鹿、 猪、獾和一些大型禽类骨骼等( 14 )。陶片主要为器腹、器 底和口沿部分的残片,均为夹砂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 多呈红、褐色,并有黑褐色花斑,器表多为素面,只有少数 饰附加堆纹或压印纹。陶器制法大致有两种,一是泥条盘筑 法,二是泥片贴筑法。 能复原的器形, 仅见平底罐和平底盆, 不见圜底器和其他器形。发掘者还采用浮选法从东胡林遗址 中浮选出大量古植物和古动物遗存,为探索中国北方地区粟 类农业起源和家畜起源问题( 15 ),提供了有研究价值的线 索。从东胡林、 转年两处遗址出土陶器的陶质、 器形、纹

11、饰、 制作技艺等方面考察,这些陶器所呈现出的面貌和工艺水平, 绝非人类制陶术最原始的作品,而是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制 陶实践之后才可能达到的水平。 因此, “寻找北京乃至华北地 区更早期的陶器,探索这一地区早期陶器的起源与发展,应是今后田野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6 )。在学术研究方 面,这一时期又有新的深入和推进。主要体现在学术界开始 依据北京及邻近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对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 文化的编年框架和文化谱系,重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 探讨( 17 )。关于房山镇江营一期文化,以往发掘者所认定 的年代和文化性质,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或是提出 了颠覆性的新认识和新观点。比如:发

12、掘者认为镇江营一期 文化年代上限在距今 9000 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观 点恐难以成立。据河北易县北福地遗址 2003 2004 年的发掘资料( 18 ),属于磁山文化的“北福地一期”,比相当于镇江 营一期的“北福地二期”年代更早,北福地一期碳十四年代为 距今 8000 7000 年之间,故镇江营一期的年代上限不可能 早到距今 9000 年前,其实际年代将不会超过距今 7000 年前。 这也表明, “镇江营一期的年代也肯定晚于上宅一期, 应属新 石器中、晚期之交或新石器晚期”( 19 )。对其文化属性,有 的学者根据镇江营新石器一期文化内涵与易县北福地遗址 第二期文化相似,而直接称其为“

13、北福地文化”( 20 );有人主 张将其划分为北辛文化( 21 ),还有人将其归为仰韶文化下 潘旺类型的一个亚型( 22 )。关于平谷上宅遗址,学术界近 些年来也提出了不少新认识和新见解。一是将该遗址第一、 二、三期遗存,全部纳入泃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的考 古学文化编年体系。二是明确了三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即将其第一期遗存划属北方的兴隆洼文化( 23 );第二期遗存,可称为上宅文化或上宅文化类型;但其与赵宝沟文化 2 联系较为密切的第三期遗存,属红山文化。三是认定距今约六七 千年前的上宅二期遗存, 是“迄今北京地区最早具有原始农业 萌芽的史前文化”( 24 )。 (三)夏商时代 昌平张营遗址

14、北 京市文物研究所于 2004 年发掘的昌平张营遗址,是这时期 较重要的一项考古成果。该遗址年代自夏代中期至商代中期。 清理出房址 6 座,窑址 1 座,灶址 11 座,灰炕 122 座,墓 葬1 座。这是北京地区的一处早期青铜时代遗址( 26)。发掘者依据地层和类型学研究方法,将该遗址的夏商时期遗存 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段为夏代中期至晚期;第二段为夏 代末期至商初之际;第三段为商代中期(相当于郑州二里岗 白家庄期)。因该遗址处于南北、东西文化交汇枢纽之地, 故文化因素较为复杂,但其主要文化因素属大坨头文化。张 营遗址的发掘,为构建北京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编年,探讨这一时期的青铜文

15、化类型和谱系 ,提供了一份有价 值的实物资料。 (四)西周时代 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 1995 2002 年,在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又进行了几 次科学发掘,又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1995 1999 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曾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合作,在董家林古城址内和黄土坡村,对西周居 址和墓葬进行过勘探和发掘。在 1995 年试掘古城东城墙北部时,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城墙和排水沟遗迹( 27 ),排水沟以卵石砌筑,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地下排水系统问题提供了 实证资料。在 1996 年发掘的古城中部西南祭祀坑遗迹中, 出土了 3 片带字卜辞甲骨,卜甲上清晰地刻有“成周”(

16、 28 ) 字样,这对于确定琉璃河城址的建造时代,研究燕和中原周 王朝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 1997 1998 年通过勘探发现的 6 处大型夯土基址和发掘的 3 座祭祀坑遗迹, 为 寻找西周燕都宫殿位置和建筑布局, 提供了重要线索 ( 29)。 2002 年,在京广铁路西侧的燕都遗址墓葬区范围内清理了 12 座西周墓,其中有 2 座(编号为 M2 和 M5 )出土有大量 的青铜车马器和青铜组合面具,及双鸟头马具等( 30 ),这 在琉璃河西周墓葬中为首次发现。此外,这批墓葬多在墓底 设有腰坑,并在腰坑和填土中有殉狗葬俗, M2、M5 还另有殉人现象。这种葬俗与黄土坡村口区墓葬已知葬俗

17、差异明显, 从而为深入探究琉璃河西周燕都民族成分结构和相关礼制 等问题,又积累了一份有价值的新材料。这一时期,在围绕 西周燕国都城的始建与废弃年代的研究上( 31 )、在西周燕文化的渊源和性质及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等问题的研究上 (32),以及在综合研究方面 (33 ),又有进一步推进和深入。 (五)春秋时代主要成果有两项。 1. 丁家洼遗址 2006 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于房山区城关镇丁 家洼村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春秋中、晚期至春秋、战国之际的燕文化居住遗址, 遂进行了科学发掘。 发掘面积为 2850 平方米,清理东周时期灰坑 127 个,灰沟 4 条,出土了大量 的陶器和

18、古植物种子( 34 )。该遗址是北京地区首次经科学 发掘的春秋时期燕文化居住遗址,此项成果填补了北京地区 关于春秋时期燕文化聚落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一项空白。 遗址中出土的植物种子以农作物为主(占 84% ),其中包括 三种谷类作物粟、黍、荞麦,一种豆类作物大豆,还有 一种经济类作物大麻。这表明生活在丁家洼的燕国先民确 实是以农业为其主要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资料来源的,燕文 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并且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他 们已经掌握了多种农作物种植制度,不仅借以提高了农业的 总产量,而且还可以尽量规避或减少因靠天吃饭而遭遇的粮 食种植的危险系数,这是春秋时期燕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 一个重要

19、标志( 35 )。2.军都山考古成果的刊布 2007 、2010 年,由文物出版社先后推出了军都山墓地玉皇庙 (一 四册)和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 (一二册) 。 这部全六册大型考古发掘报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北京市文 物研究所在延庆县玉皇庙、葫芦沟和西梁垙三处墓地发掘的 近 600 座东周时期玉皇庙文化墓葬的资料, 及开展多学科研 究所取得的系列具有突破意义的成果( 36 )。因具有较高的 资料价值和科研价值,并提出了玉皇庙文化这一新的考古学 文化概念,这部发掘报告被评为“ 201年2 度北京市哲学社会 科学优秀科研成果 (考古学科) 一等奖”。玉皇庙文化是东周 时期分布于燕山地区的一支游牧

20、和畜牧文化,它长期与燕国 为邻,对峙并存,不断拉锯,发生争战、接触和交流,遂构 成了燕山南北地区东周历史的一大特点。发掘者根据玉皇庙 文化分布的地望、存续的年代和其文化内涵特点,推定该文 化的主人可能就是史记等文献中提及的山戎。玉皇庙文 化的考古资料,目前还仅限于墓葬资料,至今还未发现该文 化的遗址,所以探索玉皇庙文化的源流问题,建立起玉皇庙 文化完整的编年体系,仍是北京东周考古的重要任务之一。 (六)战国时期有两处遗址的发掘较为重要。 1. 南正遗址 2005 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在房山 区长沟镇南正村发掘一处属于战国晚期的燕文化遗址。清理 出灰坑 11 个,灰沟 3 条

21、,灶 1 个,陶窑 5 座。出土的陶器 数量很大,但器类却较简单,仅见罐、盆、钵、豆、釜、瓮 和器座等很少的几种, 而 M17 东侧出土的一排陶釜, 皆倒置 并排紧密码放,不像寻常居民生活的遗迹。联系此处附近即 为蔡庄古城和长沟古城,发掘者因此推测该遗址或是当时燕 国的一个军事据点( 37 )。通过考察和分析该遗址中有代表 性的遗迹和出土的陶器资料,发掘者又将“第一期遗存”细分 为早、晚两段,即早段定为战国晚期,晚段定为西汉早期。 这对于解决北京拒马河流域战国至秦汉之际考古学文化编 年问题, 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2.胡家营遗址 2011 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配合延庆县的基建工程,在张

22、山营镇胡 家营村发掘了一处从战国早期至战国晚期的燕文化聚落遗 址。共清理房址 20 座,灰坑 17 个,灰沟 3 条,灶 11 个, 出土陶器 496 件,骨角器 49 件,小件铜器和铁器各 5 件, 玉器 4 件( 38)。在该遗址早段遗存(战国早期遗存)中, 发现有少量的玉皇庙文化带指甲纹的夹砂褐陶三足罐(陶片) 因素存在,表明在战国早期阶段燕文化的势力到达这一地区 之后,曾与盘踞于此地的玉皇庙文化发生过接触、交流和融 合。从该遗址发现的大量房址、灰坑、灶址等遗迹和出土的 大量陶器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看,燕文化与玉皇庙文化之间的 接触、交流和融合,在战国早期阶段就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是 以燕文化为

23、主导、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的形势,而玉皇庙文 化因素此时已经急遽衰减,存留者较少,已明显地处于附属 和次要的地位了。胡家营遗址的发掘,不但让学术界了解到 战国早期阶段燕文化向燕山和军都山山区扩张的事实,而且 还让学术界追索到了一点玉皇庙文化在战国早期阶段即为 强势的燕文化所征服、所融合的历史痕迹。这是胡家营遗址 不同于一般战国时期的燕文化遗址的学术价值所在。 (七) 汉代老山汉墓 2000 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石景山区发掘 的老山汉墓( 39 ),是北京地区汉代考古的一项重要成果。 此墓为大型竖穴岩圹木椁墓, 采用的是诸侯王级别的“黄肠题 凑”制度,坐北朝南,南北通长50米,东西宽2223.5

24、米,由封土、墓道、墓室三部分构成。封土堆呈覆斗形,南北长55米,东西宽60米,高11米。墓道残长 24米,宽89 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上口南北长 24.526米,东西宽2223.5 米,底部南北长 16 米,东西宽 13 米,由外回廊、 题凑、内迴廊、前室、后室五部分组成。后室中间置二椁三 棺,椁外髹黑漆,内髹红漆,棺内外均髹黑漆,棺内还涂有 大量朱砂,棺盖之上覆盖有比较完整的丝织品。该墓早年被 盗,仅残余部分玉器、陶器、漆木器和纺织品。随葬品主要 摆放在前室和内外回廊中。此墓的年代,据墓中出土的陶器 特点,可判定属于西汉中期。前室内尚遗存有一具较为完整 的骨骸, 经专家鉴定, 为 30 岁

25、左右、身高 1.61.62 米的女 性,发掘者据此推测该墓墓主人应为某一代燕王的王后。老 山汉墓是继大葆台汉墓之后, 北京地区发现的第三座具有“黄 肠题凑”制度的大型墓葬, 其结构与规制与丰台大葆台汉墓相 仿。此墓的发现,为研究北京地区汉代幽州的历史和汉代诸 侯王的埋葬制度等问题,又增添了一份重要的实物资料。 (八)唐代刘济夫妇合葬墓 2012 2013 年,北京市文物研 究所在房山区长沟镇坟庄村为配合一项基建工程,抢救性地 发掘了唐刘济夫妇合葬墓。该墓为一座大型竖穴土圹砖室墓, 南北向,南北长 34 米,东西宽 15.3 米,墓底距地表深 5.2 米。由墓道、墓门、前甬道、东西耳室、东西壁龛

26、、主室、 东西侧室、 后甬道及后室九部分组成 (40)。早年已被盗掘、 破坏,顶部已无存。墓室内原绘有壁画多幅,但已遭损毁。 唯余雕制有精美图案的石棺床和一盒大型墓志铭,保存尚完 好。石棺床为须弥座式,上部四周浮雕大力神头面图案。墓 志由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权德舆 ( 759 818 )撰文, 唐贞元 至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工部侍郎充皇 太子及诸王侍读归登 (754 820 )篆书。墓志规格约1.6 X 1.6 米,志盖四边浮雕十二生肖图像,雕工十分精致。如此大规 格、雕刻又十分精美的唐代墓志铭,在国内还十分罕见。墓 中随葬品仅残存少量的石俑和残碎的陶、瓷器等。刘济( 757

27、8 1 0 ),字济之。其父刘怦,曾任唐幽州卢龙节度观 察等使、御史大夫。刘济是刘怦之长子,少时即游学京师, 后进士及第,先后任幽州参军士、范阳令,兴元初任莫州刺 史。贞元五年( 789 年)因父去世,刘济继任幽州卢龙节度 使。在其任幽州卢龙节度使的 20 余年间, 兴边防,设州学, 文武兼备,既有效地抗击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又发展了 儒学教育, 政绩斐然。 后因病不料遭其次子刘总毒杀。 死后, 归葬于涿州良乡县之某原。 唐宪宗念其有功, 特追赠为太师, 加谥号为庄武,并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刘氏家族世代为官, 为幽州望族,一直延续至金代。其墓志铭内容翔实,涉及不 少史实, 可补唐史记载之不足,

28、 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九) 金代房山金陵主陵区的勘察与清理 2001 年,北京市文物研 究所再次对房山区周口店镇九龙山金陵主陵区进行了全面调查。 2002 年,对 20 世纪 80 年代在九龙山主峰南侧发现 的“祭祀坑”进行了清理,结果发现坑底瘗葬有 4 具石椁,由 此证明这“祭祀坑”原为墓葬(编号 2002FJLM6 )。之后,又 对主陵区进行了勘察和试掘。先后发现并清理出主陵区的石 桥、神道、台址、大殿基址以及排水沟等相关遗迹( 41 )。2002FJLM6 东西长 13 米,南北宽 9.5 米,深 5.2 米。位于 九龙山正中“龙脉”之下,向南正对主陵区神道。 其西北 15 米, 残存

29、有清代修金太祖陵时遗留的大宝顶。其地宫内瘗葬的 4 具石椁,有两具为青石素面椁(编号 M6-1 、2),呈南北向 置于地宫西侧;另外两具为汉白玉雕凤、雕龙石椁(编号 M6-3 、 4),呈东西向置于地宫中部偏北位置。经初步考证, M6-4 雕制祥云团龙纹图案的汉白玉石椁,其主人应为金太 祖阿骨打; M6-3 雕饰祥云凤纹的汉白玉石椁,其主人应为 金钦宪皇后纥石烈氏。 M6-3 椁外四周皆以松香匝敷,椁内 阴刻纹饰描以金粉,椁板四壁的纹饰均嵌以金线。石椁内置 木棺一具,棺外髹以红漆,漆外饰银片鎏金錾刻凤鸟纹。棺 内随葬品有金丝凤冠、金丝花饰、雕凤鸟纹玉饰等。在清理 金陵主陵区的过程中,还出土了不

30、少金代文物和建筑构件, 其中绞尾铜坐龙、青石石坐龙、龙头兽、龙头螭首、双龙纹 汉白玉栏板、云龙纹石抱柱等,都是具有金代皇家特点的有 代表性的文物和建筑构件。金陵主陵区的勘察与清理,为进 一步考察金陵的规制与布局,探寻其余皇陵的方位与陵址提 供了宝贵线索。 出土的各类文物, 为研究金代的政治、 经济、 社会与文化等相关问题,又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十)元代有两项较为重要的发现。 1. 耶律铸夫妇合葬墓地 点在海淀区颐和园东门内, 1998 年发现,北京市文物研究 所于当年进行了发掘。此墓呈正南北向,由墓道、墓门、前 室、前室的东西侧室、后室及后室的东西侧室组成。墓室内 壁均绘有壁画,但

31、因早年被盗,壁画多已残毁。所幸残余随 葬品仍较丰富,并保存有耶律铸及其夫人奇渥温氏墓志两方 (42 )。残余文物包括银、 铜、瓷、陶、石器及一些装饰品。 其中青白釉“白王”高足杯、青白釉玉壶春瓶、钧窑盘、莲瓣 双鱼纹盘、龙泉窑青釉草叶纹碗、汉白玉天马、神仙故事铜 镜、许由巢父铜镜、 “千秋福寿”铜镜、四乳“家常富贵”铜镜等, 均属元代文物中的精品。耶律铸出身于契丹贵族,生于南宋 嘉定十四年( 1221 年),卒于元至元二十二年( 1285 年), 是元朝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之次子, 曾任“元光禄大夫监修国 史中书左丞相”。其墓志内容丰富, 涉及诸多人物与历史事件, 可补元史缺失, 具有较高历史价

32、值。 2.元大都水关遗址 2002 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海淀区元大都北土城花园路段西部 发现一处元代水关遗址 (43 )。此水关呈南北向, 穿通土城, 用砖、石砌筑。其结构由水关基础、底部铺面石条、券洞砖 基、顶部券砖、水关涵洞北口外砖墩以及东北、西北两侧燕 翅等组成。水关基础用不规则石条错缝垒砌而成, 共砌 7 层, 高1.51.6米,西壁石基长18.5米,北出洞口 4米。在石条内壁上有凹槽锁口,洞壁石条以此相连,水关洞壁东西宽 2.953 米,高度与水关券砖下的石条基础相平。底部平铺 一层石条,石条之间四面用铁锭固定。底部南北两头高,中 部低,北侧出洞口 4米,逐渐变高。券洞与券顶用青砖

33、、白 灰勾缝砌筑。涵洞中部设有铁栅,作东西向排列,从底部遗 留下来的菱形栅孔分析,涵洞中的铁栅至少由 14 根菱形铁 柱组成,从东边数第二个为水关宽度中心。涵洞北口外东、 西两侧各筑长方形砖墩一个, 高 2.6 米,东西长 1.66 米,南 北宽 1.45 米。水关原石基北出洞口 4.15 米,向东北、西北 两侧还各筑有相互对称的燕翅 1 座,燕翅长 6.75 米,宽 2 米,外拐角处和北洞口砖墩东壁相齐,距北洞口 3.3 米。此 水关遗址的发现与清理,为研究元大都的排水系统工程问题 提供了确切的实证资料,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十一)明 代毛家湾瓷器坑 2005 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西城区毛家 湾 1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