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2.88KB ,
资源ID:3361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361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启功读《论语》献疑.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启功读《论语》献疑.docx

1、启功读论语献疑读论语献疑一、前言启功第六岁入家塾,开始读论语,只是随着老师的声首,一句一句地念,能背诵了,明天再念几句。这样念了几年。中间曾由祖父抽暇讲了些古文,也略知些论、孟的句义,虽没全懂,但至今还能大致背诵。祖父去世后,我上高小、初中,略遇到些社会人情。有时按背过的“格言”来比较所遇的人事,才觉得圣人的话如何可贵!这些时,买到一本排印的近思录,把“格言”堆在一起,愈看愈感觉迂阔,曾在书皮上写了几句话。大意是说,书上一气写了那么多的格言,即使我想学,又该从何学起呢?一位比我大许多的老友,在我桌上看见这几行字,哈哈大笑。此后愈来愈觉得程、朱这一套,与论语书中孔子所说的话,非常不同。十五六岁时

2、受业于戴绥之先生,先生出题命作文,题是“孔子言道未言理说”,给我详阐题旨,得知把“理”字附会到孔子,是程、朱的说法。后来随着乱看各种有关文、史范围的书籍,易看、易懂的是当时“近人”的论著,才知古书并非铁板一块,也是容许探讨的。后来由于听讲佛经而读些有关佛教历史的书,得知释迦牟尼先讲的是阿含部分,后来很久才有大学者马鸣、龙树等人结集成几种大乘经典,于是分出小乘、大乘。又分出“教”与“宗”(禅宗),愈往后看,只见门派纷争,使我怀疑佛在什么时候教人分派和纷争呢?回看宋明诸儒,什么程、朱、陆、王,什么理、气、性、命,在论语中,一句也找不到。秦始皇赵政的坑儒是因为他们乱说“五行”。“偶语诗书者弃市”,而

3、诗书并不是孔子所著。千余年后有“打倒孔家店”的事,那时的“孔家店”早已换了东家,实是“程朱店”了。因此我留意并想试作探讨,究竟哪些话是孔子曾说的,哪些话是别人所说的。看多了,发现不但论语之外有许多不是孔子的话,即在论语书内正文中,也有不符孔子所说的,更无论自汉至宋一些名家作的注解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因敢把所疑写出,敬向尊敬的学者求教,祛我孤陋,是所感盼的!二、论语的史实价值 孔子生于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生平的言行受到弟子们的尊重,说:“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罕)又说他:“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罕)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世人从古书上获知孔子的言行,愈增敬仰之心,孔子便成了今天

4、中华民族共同尊重的圣人。华夏民族从来没有过一个神的宗教,却有过一个人的先师孔子。孔子的言行,许多古书上有所记载,但当时孔子与弟子们直接谈论的语言,在当时被记录下来的,历代公认是论语一书。它和其他展转传闻记录的有直接、间接的不同。今天当然不能完全抹杀或轻视其他的记录文字,但那些究竟不能与论语的可靠程度相提并论。 就像孟子书中所记孟轲的言论,都是彻底地拥护孔子学说的,但孟子书中就有发展了孔子思想的地方。例如论语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美矣,未尽善也。”(八佾)韶是虞舜的乐,武是周武王的乐,“未尽善也”是对周武王的微辞。而孟子则说武王伐纣是“以至仁伐至不仁”(孟子尽心下),如果是“至仁”

5、的行为,怎能还有“未尽善”之处呢?孟子自称“仲尼之徒”,由于当时、当地的政治需要,孟子要贯彻儒家思想,就不能不有所强调,这时的强调,是可以理解的,但为研究孔子自己的言论,就要分别看待了。 今天我们要研究春秋时代孔子自己的言行,就不能不以论语为中心,看当时孔子说了什么,没说什么,特别是旁人所说与孔子所说有矛盾的地方,就不容我们不加区别了。 汉代史官(太史公)所掌握的许多史料,到司马迁编写成的太史公书(史记),里边当然有大部分古代相传下来的收录,但也不能要求当时史官毫不收录一些间接来的传说。即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的史通,就有疑古、惑经的怀疑议论。但在今天的人,研究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比较完整的文字

6、记录,就不得不依靠史记的材料。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即使仍有些部分起人疑窦,但逢重要事迹地方,所引多是论语原文。可见论语一书所记孔子的言行是汉代太史所不得不依据的。其史实的价值比较其他记录,应是最堪重视的。 此外古籍中所记孔子言行,无论是传闻的远近,和内容的虚实,俱与本题无关,这里可以存而不论。三、有若言论与师说的矛盾 论语第一篇学而开始记孔子所说的三句话,极像今天的“开学讲话”,用的是启发口气,十足表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子罕)的风度。紧接着即是有若讲话: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接着又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

7、语是谁记录的,前代有许多的推测。北宋程颐认为:论语中记孔子门人多称名、称字,只有对有若、曾参称:“子”,可见应是这二人的弟子所记录编次的(其实未必,子路篇:“冉子退朝”,何尝不称“子”)。所以有若在开篇即讲仁之本是孝弟,孝弟的效果是不犯上、不作乱。这就使当时的诸侯、大夫、掌政权者所乐闻,后世帝王皆尊儒术,也未必,与有若这番言论无关。在论语中未曾见过孔子对“仁”作过什么“定义”、“界说”。“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孔子不说礼之本即是俭、戚,或说俭、戚是礼之本。在孔子言论中,“礼”的重要性是次于“仁”的,对礼尚且未曾简单指出它的“本”是什么,何况对“仁

8、”。但孔子并非不重视孝弟,不但曾多次讲孝,还说过“入则孝,出则弟”(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子罕),虽曾父兄并提,那是指回到家中的事,并非说是“十二之本”。因“仁”所包含的范围比孝弟更广、更大,可见有若这段话,未免略失于不够周全。至于说但能孝弟即不会犯上、作乱,又与孔子的言行有矛盾:“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宪问)。不管“犯”的行动、言词、态度等等如何,总归是犯;君,当然是上。以有子的逻辑来说,孔子和子路都一定孝弟不足了。“公山不狃以费畔(叛),召,子欲往”(阳货);“佛肸以中牟畔,召,子欲往”(阳货)。孔子虽都未往,也不论他们的叛是什么目的,孔子的欲往是为了平息叛者,

9、还是为纠正叛者,畔者的行动为“犯上作乱”,自是毫无疑议的。孔子被“召”则“欲往”,至少在思想上是曾想到叛者那里去的,岂非孔子又一次表现孝弟不足了吗?不止于此,为政篇“书云:孝乎惟孝”,何晏集解包氏注说“美大孝之辞”,是在“惟孝”处断句的。而朱熹集注则在“乎”字断句,成了“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因为他在注里说:“书云孝乎者,言书之言孝如此也。”他却忘了对父母讲孝,对兄弟讲友。这里称“惟孝友于兄弟”,为什么?不难了解,是照顾前边有子的“孝弟”连称,而且“为仁之本”,以至忘了文义,误改句逗,也足见有若这段言论的影响之大了。 清代毛奇龄的四书改错对朱注这里的断句加以批驳,列举包咸以及班固、袁宏、潘

10、岳、夏侯湛、陶渊明、宋人张耒、张齐贤,以至太平御览引论语,都在“孝乎惟孝”断句。只有朱熹在“孝乎”断句,成了“惟孝友于兄弟”,是“少见多怪,见橐驼谓马肿背”,使此句成了“肿背马”了。四、“礼后乎”的问题八佾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绘事后素”四字,曾有过一些奇怪的解释。考工记画绩(同绘):“凡画绩之事后素功。”郑(玄)注说:“素,白采也,后布之,为其易渍污。”郑司农(众)说:“以论语曰:缋事后素。”这是郑玄引郑众的解释,何晏论语集解“绘事后素”句下引郑(玄)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

11、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须礼以成之。”“礼后乎”句下注引孔(安国)曰:“孔子言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后乎。”今按“素”字,说文说:“素,白致缯也。”其字从“糸”,当然是指丝织品,素字亦有指白色的一义,但绘画的技术,并没见过满涂众色,然后以白粉钩出轮廓的。春秋时代的绘画,今天还未发现过,但战国时的帛书(蔡季襄旧藏)中有人物形状,也是墨钩轮廓,中填彩色。还有小幅画幡两件,也是墨钩仙人和风鸟、龙船(没有彩色)。西汉初年软侯夫人和另一墓中彩画帛幡共两幅,虽然众彩纷呈,也是墨钩轮廓。后世绘画术语有“粉本”一词,乃指画稿。在画稿背面用粉钩在轮廓笔划上,轧在所

12、要画的纸、绢或墙壁上,再去钩画,使位置不错。这与郑氏说恰恰相反。而汉儒一再说上边所举那些不合常情的画法,究竟出于什么意图?推想不出二项原因:其一是死看“后素”二字。后既指绘画的程序,“素”在“绘”之后,必然要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成其轮廓,只好硬把丝织的“素”说成是白颜料了。其二是汉代诸儒,一见提到美女,便动心忍性,急忙抬出“礼”字以加约束。这样美先礼后,又使子夏免于好色,岂不两全其美!今按:孔子与子夏这次问答的话题是逐步推进的。子夏引诗句的第三句(郑注“一句逸也”),而且这三句已讲明白了,说女子的美,在其天生的素质,不在脂粉装饰。子夏问其是非,孔子乃以绘事证明素质的重要,说绘画要先有空白缯帛,

13、然后才能往上作画。子夏又联想到“礼”是人所规定的,礼的出现,应是后于人们的天然本质,孔子于是加以肯定。问答到这里,已和美女不相干了。并且这段话中的两个“素”字已经含义不同:“素以为绚”的“素”,是指天生素质,“后素”的“素”,是指白净的缯帛,都与美女无关,而且所谈的“礼”字又与美女更无关了。再用今语简单串讲,即是:(1)诗句说女子天生的倩盼美容,不待脂粉的装饰。(2)孔子说这好比先有白净的缯帛,然后才能画上图画。(3)子夏联想到人们都先有生来的天性,“礼”是后来所设的规范。从这种先后的次序看,“后素”实应是“后于素”之义。省略了表关系的“连词”,古今的汉语都非常习见。所以后世朱注就说:“后素,

14、后于素也”,是很明白的。郑玄既熟视无睹。又歪讲绘画技术的通常法则,似有一定的缘故。今按:礼后的思想亦见于老子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韩非子解老篇、宋刊河上公本老子俱作“夫”,清人多改为“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按作“夫礼者”是否定礼,作“失礼者”是肯定礼。但在孔子、子夏这段言论中,只是论礼之先后,故与礼之是非无关。老子第十八章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些说法更使儒家学者受不了啦。所以从汉儒起,就设法把孔、老二家的思想理论拉开距离。近代还有孔、老二人先后的争论,更与此处的问题无关。其实古代先哲的言

15、论,相近、相似,甚至相同的,本属常事,未必都是谁抄谁、唯影响谁。即以“礼法”思想来说,孔子也有过明确的表现:宰予要缩短三年丧服,来问孔子,孔子回答他:“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阳货)父母抱持子女常经三年,是人的本性、本能,在先;“三年之丧”是“礼”,在后。难道这也是抄袭、引用、雷同于老子的思想吗?更可笑的是方说女子貌美,急以礼去约束她。难道三年丧服是要约束父母不要抱子二年或四年吗!按儒家在这里的曲解,究竟有什么缘故?试作推测:大约尊儒的学者们看到孔子的言论与老子有相近的地方,恐怕有损孔子的尊严,故把二者拉开。还有一种可能:郑氏生活在汉末黄巾活动最盛的时期,黄巾

16、又打着老子的旗号,郑氏的规避老子,也是可以想见的。到了朱熹是宋代人,“宋儒”本是用道家的探讨什么宇宙、心性等等无可捉摸的说法来解释儒家学说的,简言之,他们是内道而外儒的,所以朱注不躲避“后素”,承认“先素后绘”(即绘后于素),但朱注还稍有保留,仍把素说成是白粉质地,而不说是白绢,这分明是一半遵从客观事物的实际,一半迁就郑注而已。五、孔子学易的年龄问题述而篇“假我数年”一章中,有一些问题,自郑玄作注以来,直到近代,不断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释,甚至形成争论。今据末学浅见,试作探讨,就正有道。按:述而此章曰: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汉太史公书(史记)孔子世家首先节引此章以述孔子事迹说

17、: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论语是“记言”,史记是摘用前人所记孔子之言,来叙孔子的事,虽属片段,也可资印证。这里极有关系的是有“若是”二字,使上下浯句得以连贯。较后的是东汉末的郑玄所作的论语注,近年吐鲁番出土残纸中有郑注此段,注是说孔子“年过五十以学易”。这是把“五十”解作“年过五十。”此后何晏论语集解说:“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这是认为孔子五十岁时,发出此项言论的。南朝皇侃论语义疏说:“当孔子尔时,年: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也。所以必五十而:学易者,人年五十是知命之年也。”北宋邢

18、昺注疏云:“加我数年,方至五十,谓四十七时也。”南宋朱熹集注改“加”为“假”,改“五十”为“卒”,我们幼时塾师都用硃笔改过,才令我们来读。注又说:“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矣。”以上是在论语原文上所作的各种解释。还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易”字下说:“鲁读为劝。”这便是读成“亦可以无大过矣”,这是“鲁论”的本子,其本久已失传,其异文只可略备一说罢了。今按一般人的情感,未到老年或有重病时,不易发出生命不长了的感叹,如在四五十岁的中年时代,一般的健康人说多活几年的希望,似是不太可能的。孔子发出“加我数二十年”的希望,绝不会在四五十岁之际。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19、五十而知天命”(学而)这一章的主语是“吾”,各阶段年龄的智力,都是孔子自己的事,并非人类普遍的情况。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原因是学了易。“五十以学易”,是老年追述学易的年龄,正因五十学了易,才得知天命,并非任何人凡到五十便知天命的。又古“以”字与“已”是同一字,至今汉书中“以”字都写作“”,也就同于“已”字。述而篇中此句是追述开始学易的年龄。由于表示希望“加我数年”的原因是为了学易。这中间史记加了“若是”二字,极关重要。全章思想的顺序是:希望多活几年,从五十已学了易,如果真能多活,得以更全面地学易,这一生中,可无大过了。如用今天的话来串讲,可成以下的句式:为学易)希望多活几年,我从五十岁已学易,若

20、是能多活,可以无大过矣。稍添虚词以作“今译”,不算犯“增字解经”的戒条吧!论语是记录口语的书,口语中是常有跳跃或插补的地方,例如公冶长篇第一章说: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试问公冶长身在缧绁之中,怎能就与孔子之女结婚呢?这里分明跳过了“出狱之后”一句,或者“妻”字作“许配”讲。但古注都作“结婚”讲的。也有补加插入的例子:“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在门弟子看了他的手足之后,就可接着得出今后免夫的结论,这“诗云”十个字分明是追述平生谨慎的话,也就是在整段话中插入追述的话。从这类语言

21、习惯看,“加我数年”一章的问题应是不难解释的。六、曾子启手足的问题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一章有几个问题:一、启手足,为什么联系上“临深履薄”?二、如果说是证明“身体发肤”未有毁伤,何以只看手足,不看全身?三、身体毁伤并非常人常事,有时受伤由于天灾,也不全由自己,何以无伤便觉得足称幸免?今按:何晏集解在“启予手”下引郑注说:“启,开也,曾子为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使弟子开衾而视之也。”又于“如履薄冰”下引孔注:“此言诗者,喻己常戒慎,恐有所毁伤。”“免夫”下引周曰:“乃今日后,我自知免于患难。小子,弟

22、子也,呼之者,欲使听识其言。”至于朱注此章,撮取古注,归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的话)之义,不备引。今试申末学所疑:启固然训开,而所启何以只在手足;却很少有人论及。惟集解引周氏注有“免于患难”一语,极可注意。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申周注:“患难谓刑辱颠陨之事。”理解到这里,则前边的问题,不难迎刃而解了。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长)按:刑系囚犯,首先是桎梏手足,至后世手铐脚镣,仍是刑系囚犯的主要刑具。曾子令门人验证自己没有受过刑系,所以只看手足,不看腹背,平生谨遵“临深履薄”的古训,是操行的谨慎的问题,不是指常讲营养卫生,和只怕受伤的问题。任何常

23、人一生身上没有过伤痕,并非全都由于操守谨慎,也不是曾子一人如此。而曾子这时郑重共事地自叹“免夫”,岂非“小题大作”!那么这里的“免”正和南容的“免”是同一含义。一生免于刑戮或刑辱,才是真可庆幸的。众所周知,刑一般由于犯法,法之犯与不犯,正常时间,可由自己操行来决定。但在“邦无道”的时候,尽管自己操守谨慎,而遇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严无道之邦”,则是完全不能自主的。所以孔子又说“君子怀刑”(里仁),即指“横逆之来”。所以曾子临终才有特殊自慰的话。孝经的文风,和小戴礼记相近,大约也是出于七十子之徒所记载(清代学者早有此看法)。在汉代被抬出令天下人诵读,极似宋代抬出大学、中庸压在论语之上一样。今

24、看泰伯中此章,自郑注至朱注,都用孝经之义来作此章的注解。但我却怀疑孝经的编撰,正是由此章推衍而成。此末学诸疑,所以欲献之又一端也。七、孔子答问和论仁儒家学说的中心是“仁”,儒学的经典是论语,这是古往今来、天下四方无人不知的问题。但是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的言论里却找不见孔子给“仁”作出的直接解释。论语中有许多处记载孔子答人问仁,或评论“仁者”或“不仁者”的行为表现。都是从旁面或反面来衬托“仁者”和“不仁者”的思想行为;例如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里仁),又说“仁者爱人”(颜渊),又说“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雍也),又说“仁者,其言也讱,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如此等等,论语中不

25、止几十处,但无一处是正面的“定义”或全面的解说。不但“仁”这一问题如此,其他问题,孔子的答问方法也常是“能近取譬”(雍也)和“循循诱人”(子罕)的。又如许多人向孔子问“孝”,孔子的答复各不相同,都是针对问者在行为上的某项不足,来加以重点地教导。最委婉而又极有力的一次答子游问孝,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不管这里所说的“君子”是泛指还是指孔子,也不管“厉”是作“严厉”讲,还是作“确切”讲,都不能密合孔子平时的发言态度。有一次孔子答定公问“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对话。定公问:“一言而可

26、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子路)这种“一言”可能来自当时的民间谚语,本不见得是哪位哲人归纳的什么普遍道理,既由定公发问,孔子曲折答复,一是要知“为君难,为臣不易”,这便接近“一言兴邦”;二曰“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这便要成“一言丧邦”了。这成为对有政权的人的一次有力的警告。按孔子自己说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宪问)统观论语中所记孔子的言论,真是“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的鲜明表现!从以上的一些例子来看,孔子在当时有许多的重要思想,不能不表达,但又不能作率直地表达,所以后人有许多不易十分理解之处。虽然孔子的言论常是“逊以出之”(卫灵公

27、)的,又何以天下后世都能体会到孔子的主要精神呢?我们试看孔子曾说“能近取譬”(雍也),子贡又曾自评说:“(颜)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孔子立即表示同意。闻一知十不是妄测,而是推论,足见孔子有许多道理是留给弟子们推论的。我们居今学古,不妨也试作一些推论:孔子说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述而)。夷齐究竟求得些什么算作仁的呢?按夷齐的事迹:一、让孤竹国的君位;二、反对武王、太公的武力征诛,曾唱“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的诗句;三,饿死首阳山下。我们无法摘出哪二项称他们“仁”,可见孔子指的当然是他们总体的思想行为。对管仲的评论,曾批评他不够“俭”、不够“知礼”,但对他的功业说:“相

28、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宪问),又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可见管仲不俭、不知礼,而能“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所以就够得“仁”。“至德”,虽字面与“仁”不同,但这一辞所表示的地位,却是至高无上的。孔子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又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泰伯)这里不用“仁”字来称的最高道德,这在孔子口中,又和“仁”字有何区别呢?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尧在孔子心目中曾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

29、)的,到这个博施济众的问题上,那位只低于天的伟大人物也得屈尊一筹了。可见“博施济众”在“仁”这个范围中居于何等位置了!以上几项经孔子肯定“仁”的例证中,不免牵涉一些枝节的问题:夷齐反对武王的征伐,孔子却说周之德为“至德”,怎么讲?按孔子说“至德”是周文王的事,但对武王却说“韶(舜的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武王的乐)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慄)。”孔子听到这话,并未驳斥宰予,只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孔子对宰予“使民战栗”的说法是默认的。被称至德的周文王,何以作出使民战栗的措施,那么这个以栗为社主的周人,当然是武王

30、灭殷以后的事了。管仲被称为“仁”,主要在其功业,他的功业又分两方面,一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其所用的手段,则是“不以兵车”。可见这两项在孔子心目中是不以兵车的一匡天下。所以南宫适(音括)见孔子说:“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可见孔子对只重武力是持否定态度的。论语中也有两条似是孔子给“仁”下了“定义”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清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按这一章的句逗,何晏集解是在“克己复礼为仁”处断句

31、,是把“为仁”当作“是仁”解,也就把“克己复礼”当作“仁”的总内容看了(朱熹集注也是循着集解断句的)。姑不论孔子是否为某些重大的道德含义下过界说,只看二十篇中论“仁”的内容,绝不仅止“克己复礼”这一个方面。我们已知孔子肯定够“仁”的人物,有周文王、泰伯、伯夷、叔齐、管仲;够仁的行为,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种理想的行为,未见对某个“个人”具有一些好行为即可算仁的。可见孔子所悬想的“仁”是多么广大、多么深重,绝非某个“个人”具有几项好行为即够称为仁的。又曾有“政者正也”(颜渊)、“仁者爱人”(颜渊)两处类似下定义的语气。其实“正”是向当政者说他们必先自己的行为端正,是告诫的性质。“爱人”是仁者思想行为的起码原则,不是“仁”的定义。否则二人恋爱,则男女双方都必然是仁者了。本章中“克己”的“己”,十分明确指的“个人”,“克己复礼”的四项“非礼勿”,更明显是个人应有的行为,与前边所举那五位伟大古人和“博施济众”一条伟大的道德行为都不是“克己复礼”这一方面所能比拟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