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4 ,大小:124.02KB ,
资源ID:34280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428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

1、目 录摘要 Abstract前言1.1、研究缘起和学术意义1.2、本课题学术研究的回顾1.3、何光远生平及文学简介第一章从鉴诫录看元白诗风在剑南地区的传播与变异1.1 、鉴诫录和元白诗风的联系1.2 、鉴诫录中元白诗风的具体表现及其变异1.3 、中唐讽谕诗风的南传及其在五代蜀中地区的不同表现第二章鉴诫录的志怪小说性质2.1、鉴诫录志怪性质的体现2、2、鉴诫录志怪性质的深层次原因及意义第三章鉴诫录所反映的儒佛道三教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3.1、鉴诫录与佛教道教关系密切3.2、探讨鉴诫录与宗教关系密切的原因及意义第四章论鉴诫录的诗话意味参考文献致谢8摘要鉴诫录是一部成书于五代的野史笔记,但是还带有一定

2、的诗话性质、历史琐闻类小说特色,同时还有复杂的宗教思想。考虑到此书思想内容有不同的侧面,本文从鉴诫录的内容形式特点出发,分别从四个方面对该书的文学和文化意义开展研究。第一章,主要论述鉴诫录与元白诗风的关系。首先指出,鉴诫录叙事多有劝警讽喻色彩,这是受了中唐元白讽谕诗风的影响。其次论及,鉴诫录在收录诗歌的取向上多倾向于一些浅俗的、具有教化的诗歌,这是元白诗风在文学语言风格上的表现。最后,探讨了元白诗风入蜀的路径和传播情况。第二章,针对鉴诫录内容上的神怪诡异特色开展研究,指出该著形式上分条立目组织文字,体制短小精悍,具有志怪小说的性质,并对其题材内容上的搜奇志怪小说特色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论述。第三章

3、,鉴于鉴诫录所收录的故事中涉及了许多僧人道士,以及一些宗教故事,多涉及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因此专门探讨鉴诫录晚唐五代时期宗教盛行的状况,同时揭示了出现此类的现象的原因,指出了作者的宗教思想在书中的具体表现,最后还附带分析了此类内容的意义和局限。第四章提出,鉴诫录具有的一定的诗话意味和性质, 并从收录条目的具体内容和诗学理论等方面做了研究,归纳出了作者何光远的诗歌理论观,分条论析了该著的诗歌理论研究价值和文学文献资料价值。这些研究, 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此书的特色,了解此书的价值,是对唐五代小说研究的拓展。关键词:鉴诫录;元白诗风;诗话;志怪小说;佛教;道教AbstractJianjielu

4、is an unofficial history book written in the Five Dynasties with a style of note of poetry and hearsays. At the same time, this book possesses a complicated idea of religion. Considering the book is with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tent, my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rm of content and I did some res

5、earch on the literal and cultural meaning from four different aspects.In the first chapter, it mainly 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anjielu and the poetry style of Yuan Zhen and Bai Juyi. First of all, the narrative style of Jianjielu is full of fabulosit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allegoric

6、al style in Tang Dynasty. And as the diction style of Yuan and Bai,the book was inclined to record those poetries which ar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have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At last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way how the poetry style of Yuan and Bai influenced the poems written in Sichuan and

7、how it spread.In the second chapter, I put forward a proposition that Jianjielu belongs to mythical stories, according to both the content of the book contains lots of god and ghost novels and the form is terse and forceful. Withal, detailed description is applied here.And in the third chapter, it t

8、alks over the status of religion in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nd why it happened in that period, owing to the large amount of religious stories, especially stories of Buddhist and Taoism. I also point out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Hes idea of religion in Jianjielu and analysis the meaning an

9、d limitations of the religion part.In the last chapter, I state a proposition that Jianjielu also belongs to the notes on poetry and make a conclusion of Hes view of poetry theory from the collection of entries and the poetry theory appeared in the book. Special discussions are made on the research

10、value of poetry theory and literature document. Thos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es may help people to be convinced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Jianjielu and expand researches of fictions of the Five Dynasties.Key words: Jianjielu, poetry style of Yuan Zhen and Bai Juyi, notes on poetry, mythical

11、stories, Buddhist, Taoism前言鉴诫录是后蜀文人何光远编撰的一种野史笔记,其内容梗概略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子部小说家类一鉴诫录提要,正文则收入四库全书及知不足斋丛书等大型丛书当中。其书多记唐五代人事,而以蜀中地区的人事为多,杂以世俗俳谐之言,兼记川陕地区的民间传说,各以三字为标题,在著述内容和编排体例上都有一定特色。全书凡有笔记六十六则,复合了小说、野史等多重著述的性质,同时在内容上还带有一定的诗话意味。正因如此,它虽然不是一部纯文学文献,但是其文学研究价值却不可小觑,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看出很多问题。比如说,从书中凌乱庞杂的记载中,可尝试窥探五代时候巴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

12、神状态。根据它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相关性的研究,比如诗风诗派研究、笔记小说研究、诗话研究、文学思想研究、宗教思想研究,探索其文献价值和文学意味。1.1 、研究缘起和学术意义本文的选题缘由,从学理上来讲,主要是因为鉴戒录一书,具有特殊的文献资料价值和文学研究意义。鉴诫录是志怪小说和野史笔记和诗话的综合, 并且部分内容写的是实人实事,可信度较高,如卷一第四条“九转验”,记载唐武宗会昌年间的历史故事,说唐武宗迷信道教,为方士所欺骗,服九转金丹,结果遍体生疮,历十日而暴崩,正史对此隐而不书。卷一第三条“知机对”,记述孟知祥与董璋两人争雄西川的来龙去脉,卷二第三条“判木夹”写唐末时期蜀

13、中与南诏之间的文书往来,等等,经查考都是实有其事。虽然细节有所出入,但是可以补正史之不足。另一部分则属于社会传闻和搜奇猎异之说,如卷九第六条“鉴冤辱”、卷十第四条“求冥婚”等,虽然所记的具体事件不可信,但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唐人笔记小说中的材料,具有“通性的真实”。具体就鉴诫录 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与党派分野,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82 页。一书来讲,所记内容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多重面相,比如社会黑暗,政治混乱,人多早逝,冤辱堆积,行冥婚,文人生存状况艰难,上层统治者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看似荒诞不经、奇奇怪怪的故事,其实却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的意义和文学史料价值,可用于

14、研究晚唐五代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学,因此我们就不能也不必仅仅纠缠于书中所记的单个事实的真实与否,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看看其所记是否反映了晚唐五代的社会状态,从而具有更高层次上的历史真实性。而这正是陈寅恪等史学前辈所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历史学家王永兴先生回忆陈寅恪先生治史方法的时候,就谈到,“从探讨这些个性真实以求借鉴,发展为向更广阔、更深远的目标着眼,使用此法求得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之真实,求得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教训”,正是陈先生史学方法的精义所在,体现的是“宋贤史学精神”,至今仍有典范意义。这里的“更广阔、更深远的目标”,是指“从多数个性真实总括而得”的历史的“通性真实”,这里的“教训”,也

15、就是“借鉴的引申”,不仅限于道德上的善善恶恶、乱臣贼子惧,也不仅限于供皇帝或官吏资治,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关系到华夏文化的生死存亡。而从文学角度看,该书则是一部带有诗话意味的著作、一种五代笔记小说, 可是目前还没有同时从这两方面展开正面研究的成果出现,要是从事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截止目前,公开发表的较具规模气象的专题研究成果只有两篇文章,都是最近三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开展的主要都是文献学研究, 着重着眼于鉴诫录的著录、版本研究、文学史解读、文献传播考察以及史料考订方面,只是附带论及了此书的文学意义和价值,文学研究仍不是它的主题和主体,这就为我们预留了空间。鉴诫录所记载

16、的内容庞杂,从条目内容来看, 有品藻人物的,有讲述事件的;从写作手法来看,有叙事的成分,有征引的诗作; 从感情倾向看,有鉴诫,有讥讽,有嘲谑,有赞美,有同情;从发表方式看,有题壁,有口吟;从引诗题材看,有纪赠,有不遇,有豪俊、轻狂,还有唐代文学中常见的迁谪、登览、隐逸、咏古、离别、幽怨等题材,还有谶兆、纪梦、神仙、道释、鬼魅等宣扬封建迷信成分。内容如此复杂,可见其中可供研究的空间还很大,目前为止,还未见有以鉴诫录的文学文化研究为专题的学位论文或其它成果,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分明是有意义的,值得一做,所以本文选定这一题目。 程念祺陈寅恪史学思想的精义,文汇报,2009 年 7 月 21 日。10另外

17、,本文选择鉴诫录一书为题,还有更直接的现实原因,那就是有导师从前的研究作基础。我的导师李德辉教授在 2002-2008 年期间,跟随我校著名学者陶敏先生从事唐五代笔记小说的整理和研究,两人合作数年,编著有大型文学总集全唐五代笔记,期间曾对鉴诫录一书下过很深的功夫,整理出了一个较好的本子。在此次的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提供的这个整理本和其它相关资料对我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反复阅读,我对此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其中的文学意义有了较为深入贴切的认识,因此选择做这个题目。关于鉴诫录的版本和史料真伪的考证,前人和时贤已经做了一些研究。本文以中华书局影印本知不足斋丛书为准,对鉴诫录进行文学和文

18、化方面的研究,关于版本的整理和史料的考证成果,请参考四川师范大学陈勇和复旦大学吴晨的硕士学位论文。1.2 、本课题学术研究的回顾本课题的研究无论从文献层面还是文学层面看都起步较晚,清代以前此书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清人朱彝尊就说:“今观其书,多载可笑诗文,直小说家尔。每题三字标目,与苏鹗杜阳杂编略同。”他的话,可以说代表了封建社会多数人对此书的基本看法。正因为如此,此书宋元以来仅有少量传本,直到清代人们才开始重视此书。清人所作的工作,一是校正和刊刻,二是目录学研究, 三是史学研究。文献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汪士鋐、曹寅、王士祯、朱彝尊、赵怀玉、纪昀、阮元、鲍廷博等著名学者先后手录、校正、

19、作跋,很多读书人对于此书都爱不释手,家有藏本。史学研究则以清人吴任臣为代表,他编著十国春秋时,曾对此书下过一番功夫,将书中不少内容吸纳进去,使之成为该书卷三十八至卷五十七前蜀列传、后蜀列传近二十篇传记的重要史料来源, 现在可以查考到的就有数十位文人传记出自其中,有十国春秋卷三十八顺圣太后传翊圣皇太妃传系据鉴诫录卷五第一条“徐后事”;卷四十冯涓传系据鉴诫录卷四第四条“轻薄鉴”;卷四十二张道谷传刘隐辞传系据鉴诫录卷四第五条“危乱黜”,卷五第六条“因诗辱”;卷四十三张武传系据鉴诫录卷五第七“武金山”条;卷四十四卢延让传部分系据鉴诫录卷五第三条“容易格”等等。书中卷五三后蜀列传六李如实等人的传记就是根

20、据了鉴诫录卷三。为便于对照,分别引录于下:鉴诫录卷三落韵贬: 见知不足斋丛书第 8 册鉴诫录卷末附录,中华书局 1999 年版,第 57 页。户部李侍郎如实者,本梁朝清直之士也。均王名友贞在东宫时,李以笔砚佐之。及均王即位,不得居密司焉,李常深恨之。及见帝黜剥贤良,见用奸诈,每俟闲方欲折槛谏之。或一日,李侍帝祭,帝问李曰:卿知天子见谁补服?李奏曰:人臣所补。帝曰:朕地据三川,位尊九有,若非天意所补,人臣又何补焉?李曰:太祖出身行伍,历职卑微,万战千征,九生十死,方得节居四镇,位处一人。陛下生在深宫, 长居富贵,披承余荫,嗣守万方,岂知王业艰难,人臣共致?固须理不忘乱,居安思危,临泉履冰,责躬省

21、过。况吴门强盛,蜀国繁华,太原有杀兄之雠,秦庭怀负国之怨。得失顷刻,岂是天补者哉!若是天补,为君只合自天降下,吃天人之食,受天人之衣。方今血使三军,脓食万姓,自喜天补,岂不非耶?陛下如此发言,为覆餗之祸耳。上曰:憨老汉,不足与语耳。李即日有郑州之拜。再宿,贬汝州副使。至汝州, 臵一卧车子,常问也没人问。又曰:炎蒸不可度,执尔生凉风。在物诚非器,于人 还有功。殷勤九夏内,寂寞三秋中。想君应有语,弃我如秋扇。这条文字记叙了前蜀户部侍郎李如实在后梁时的生活经历,评为清直之士, 后来还附录其落韵诗,既隐寓了作者的讽谏之意,也间接表明了编者的看法和态度。再看十国春秋卷五三李如实传:李如实,初事梁末帝于东

22、宫,素以清直著名。及末帝嗣位,黜远贤良,比昵小人, 如实数数有所规谏。一日,末帝顾如实曰:卿知天子由谁补乎?如实从容对曰:人臣所补。末帝曰:朕地据三河,位尊万有,天实补之,岂人臣可得主邪!如实曰:我太祖出身行伍,十死九生,方得节居四镇,位处一人。陛下身在深宫,长居富贵, 仰承余荫,嗣守万方,岂知王业艰难,人臣共致?固须理不忘乱,居安思危,临泉履冰,责躬省过。况吴门强盛,蜀国繁华。太原有杀兄之雠,秦庭怀负国之怨。得失顷刻,岂是天补者哉!末帝怒曰:憨老汉!不足与语!明日,谪郑州,再宿,贬汝州副使。如实至汝州,自制一卧车,常于车中臵酒一瓢,琴一具,书数卷,命小僮十余辈,载入冲衢,四顾朗吟,观者多窃笑

23、焉。久之,梁无内召意,如实心颇不平, 裁落韵诗以讥之。梁亡后,入成都,高祖知其贤,拜户部侍郎,卒。落韵诗曰:炎蒸不可度,赖尔生凉风。在物成非器,于人还有功。殷勤九夏内,寂寞三秋中。想君应有语, 弃我如秋桐。 清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五三,中华书局 2010 年版,第 780 页。11两相对比,可以发现十国春秋李如实传几乎是全条采入了鉴诫录的原文,即使后面记其入蜀仕历的十七个字也是根据条首的“户部李侍郎如实” 等句改写的。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欧阳彬、何瓒、贾鹗等前后蜀文人,可见其中记蜀中人物事迹的部分还是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这是此书较受后人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此书的研究开始出现新局面,首

24、先仍然是从文献学的层面取得突破,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论文方面有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先生的何光远的生平和著作以为中心,该文主要研究了五代后蜀何光远的生平事迹,介绍了其所著鉴诫录一书的内容、特色。作者通过对宾仙传佚文的辑录和考察,考知了他的生平与著作状况。陈文之前,就已出现了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为四川师范大学陈勇的硕士学位论文鉴诫录研究、复旦大学吴晨的硕士学位论文鉴诫录研究,都是文献学层面的研究。三篇文章各有侧重,在内容上可以互补。著作方面则以周勋初先生的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唐人笔记小说考索中对鉴诫录的研究为代表。作者在这两本书中,对此书的书名、版本、内容、体例、得失等逐一加以评论,客观指出书中的不

25、足,云:“何光远此书很多地方出于传闻,不甚可信,如灌铁汁内记秦宗权自言乃太山神逼之为乱等,流于荒诞。”他的研究对我们也甚有启益。除正面研究以外,本文参考过的尚有如下成果: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版唐代文学史下册五代部分,全面介绍了五代十国的文学概况,分诗歌、散文、小说和词四种文体论述。书中小说部分指出,五代的小说,一方面向实录的方向转变,以孙光宪北梦琐言为代表;另一方面又继续向志怪传奇的方向转变,这则以鉴诫录为代表,这种论述给本文以很大的启发。另外,张兴武先生的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也给本文提示了不少资料,还有观点上的启示。该书介绍了五代的历史环境、诗歌主题的取向、作家人格的变化、诗歌艺术的衰落,

26、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 年第 5 期。 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周勋初文集第 5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483 页。 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12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周勋初唐诗大辞典晚唐五代诗人小传,分别由陈尚君、吴在庆、贾晋华等专家撰写,里面都有唐五代人事迹的考述成果,构成本文的重要研究基础。另外,本文论鉴诫录的小说野史特色及诗话意味时,还曾参据过周勋初、李剑国、蔡镇楚等先生的研究成果,或者随文注明,或者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 这里就不一一交代了。1.3 、何光远生平和文学简介何光远,今江苏省

27、东海县人,生前仕宦于后蜀,官至普州军事判官,不过一个普通的基层文官,仕历上无迹可称,极为普通,文学上却有特色。其生平事迹, 新旧五代史均不载,直到清初吴任臣编十国春秋,才在该书卷五十六为他立了一个简传,文云:“何光远,字辉夫,东海人也。好学嗜古。广政初,官普州军事判官,撰聂公真龛记。又尝著鉴诫录十卷,纂辑唐以来君臣事迹可为世法者。又有广政杂录三卷,皆行于世。” 仅六十四字,内容虽然准确,记述却过于简单粗略,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的需求。现在结合各种资料大致可知,此人生卒年不详,约出生于公元十世纪初。编写鉴诫录时,年龄约四十岁左右。根据他所著的广政杂录,我们可以推想他大致活到广政中期,经历了前蜀的建国

28、至灭亡这段时期,因而在著作中多有表达对前蜀灭亡的伤感、慨叹和追想。他在广政四年(942),曾担任过普州军事判官。他所在的普州,在唐朝剑南道的区域范围。其所著的作品已经被著录到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等宋代书志中,所任官职则见舆地碑记目卷四普州碑记:“聂公真龛记,在灵居山,军事判官何光远撰,广政四年(942)建。”现存的鉴诫录本子是否是何光远的原作以及写作时间,陈尚君教授皆有考证,可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 年第 5 期陈尚君何光远的生平与著作以为中心。根据陈文的推定,我们大概可以肯定,鉴诫录成书于后蜀广政前期,应是和广政四年的聂公真龛记同时的作品。何光远的著作,现在有记载和留存的有鉴诫录、广

29、政杂录及宾仙传 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周勋初唐诗大辞典,凤凰出版社 2003 年版。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五六,中华书局 2010 年版,第 817 页。 佚名辑舆地碑记目卷四,四库全书文渊阁本。13三书。从其鉴诫录、广政杂录以及宾仙传等著作分析,他的三部作品都喜欢广泛引用时人及前贤的诗文,广政杂录偏重于记载朝廷和民间的种种逸事,宾仙传则以写传闻和虚构的故事为主,鉴诫录所记载的内容,大都介于事实和传闻之间,既根据了当时部分的事实,又有作者自我的改编和附会。从这些材料编排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既有强烈的济世之心,又是一位非常坚定的道教修行者和向往者。综上,何光远

30、鉴诫录从各方面反映了巴蜀的社会风貌,是一部以提供历史借鉴为宗旨的历史琐闻类笔记,其指导思想、作品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特色。因这部作品是五代巴蜀地区历史事件为对象的,故文本选择以巴蜀地区为对象,来探索鉴诫录的文学意义和文化影响。剑南道在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武后时期,蜀人陈子昂就曾说过:“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宝,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特别是到了唐末五代,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更加突出了。因为巴蜀地区经济发达, 州郡富饶,又因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因此在唐末五代乱世,士人反而可以到这里避乱自全,加上这里在地理位置上直接京畿重地,所以这时候巴蜀地区更显重要。中原战火纷飞,关中动荡不安的时候,巴蜀作为“天府之国”总是吸引着很多外地人进入蜀中。这些移民带着他们各自的生产技术、文化、宗教来到巴蜀, 为巴蜀更长远的发展带来更足的动力。这时候巴蜀地区的情况,又反过来对唐五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晚唐五代时候的巴蜀,这个特殊的时代在这个特别的地域,所以更是值得后人去研究的。第一章从鉴诫录看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