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28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鉴诫录》四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x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研究缘起和学术意义„„„„„„„„„„„„„„

1.2、本课题学术研究的回顾„„„„„„„„„„„„„„

1.3、何光远生平及文学简介„„„„

第一章 从《鉴诫录》看元白诗风在剑南地区的传播与变异

1.1、《鉴诫录》和元白诗风的联系

1.2、《鉴诫录》中元白诗风的具体表现及其变异

1.3、中唐讽谕诗风的南传及其在五代蜀中地区的不同表现

第二章 《鉴诫录》的志怪小说性质

2.1、《鉴诫录》志怪性质的体现„„„„„„„„„„„„„„„„„„

2、2、《鉴诫录》志怪性质的深层次原因及意义„„„„„„„„„„„„„„

第三章《鉴诫录》所反映的儒佛道三教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

3.1、《鉴诫录》与佛教道教关系密切„„„„„„„„„„„„„„„„„„

3.2、探讨《鉴诫录》与宗教关系密切的原因及意义„„„„„„„„„„„

第四章 论《鉴诫录》的诗话意味

参考文献…………………………………………………………………………

致 谢…………………………………………………………………

8

摘 要

《鉴诫录》是一部成书于五代的野史笔记,但是还带有一定的诗话性质、历史琐闻类小说特色,同时还有复杂的宗教思想。

考虑到此书思想内容有不同的侧面,本文从《鉴诫录》的内容形式特点出发,分别从四个方面对该书的文学和文化意义开展研究。

第一章,主要论述《鉴诫录》与元白诗风的关系。

首先指出,

《鉴诫录》叙事多有劝警讽喻色彩,这是受了中唐元白讽谕诗风的影响。

其次论及,《鉴诫录》在收录诗歌的取向上多倾向于一些浅俗的、具有教化的诗歌,这是元白诗风在文学语言风格上的表现。

最后,探讨了元白诗风入蜀的路径和传播情况。

第二章,针对《鉴诫录》内容上的神怪诡异特色开展研究,指出该著形式上分条立目组织文字,体制短小精悍,具有志怪小说的性质,并对其题材内容上的搜奇志怪小说特色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论述。

第三章,鉴于《鉴诫录》所收录的故事中涉及了许多僧人道士,以及一些宗教故事,多涉及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因此专门探讨《鉴诫录》晚唐五代时期宗教盛行的状况,同时揭示了出现此类的现象的原因,指出了作者的宗教思想在书中的具体表现,最后还附带分析了此类内容的意义和局限。

第四章提出,《鉴诫录》具有的一定的诗话意味和性质,并从收录条目的具体内容和诗学理论等方面做了研究,归纳出了作者何光远的诗歌理论观,分条论析了该著的诗歌理论研究价值和文学文献资料价值。

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此书的特色,了解此书的价值,是对唐五代小说研究的拓展。

关键词:

鉴诫录;元白诗风;诗话;志怪小说;佛教;道教

Abstract

JianjieluisanunofficialhistorybookwrittenintheFiveDynastieswithastyleofnoteofpoetryandhearsays.Atthesametime,thisbookpossessesacomplicatedideaofreligion.Consideringthebookiswithprofoundideologicalcontent,mythesismainlyfocusesontheformofcontentandIdidsomeresearchontheliteralandculturalmeaningfromfourdifferentaspects.

Inthefirstchapter,itmainlytalksab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JianjieluandthepoetrystyleofYuanZhenandBaiJuyi.Firstofall,thenarrativestyleofJianjieluisfulloffabulosity,duetotheinfluenceofallegoricalstyleinTangDynasty.AndasthedictionstyleofYuanandBai,thebookwasinclinedtorecordthosepoetrieswhichareeasytounderstandandhavethesignificanceofeducation.AtlasttheessaydiscussesthewayhowthepoetrystyleofYuanandBaiinfluencedthepoemswritteninSichuanandhowitspread.

Inthesecondchapter,IputforwardapropositionthatJianjielubelongstomythicalstories,accordingtoboththecontentofthebookcontainslotsofgodandghostnovelsandtheformisterseandforceful.Withal,detaileddescriptionisappliedhere.

Andinthethirdchapter,ittalksoverthestatusofreligioninLateTangandFiveDynastiesandwhyithappenedinthatperiod,owingtothelargeamountofreligiousstories,especiallystoriesofBuddhistandTaoism.IalsopointouttheconcretemanifestationofHe’sideaofreligioninJianjieluandanalysisthemeaningandlimitationsofthereligionpart.

Inthelastchapter,IstateapropositionthatJianjielualsobelongstothenotesonpoetryandmakeaconclusionofHe’sviewofpoetrytheoryfromthecollectionofentriesandthepoetrytheoryappearedinthebook.Specialdiscussionsaremadeontheresearchvalueofpoetrytheoryandliteraturedocument.Thoseabove-mentionedresearchesmayhelppeopletobeconvincedofthedistinguishingfeatureofJianjieluandexpandresearchesoffictionsoftheFiveDynasties.

Keywords:

Jianjielu,poetrystyleofYuanZhenandBaiJuyi,notesonpoetry,mythicalstories,Buddhist,Taoism

前言

《鉴诫录》是后蜀文人何光远编撰的一种野史笔记,其内容梗概略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子部小说家类一《鉴诫录提要》,正文则收入《四库全书》及《知不足斋丛书》等大型丛书当中。

其书多记唐五代人事,而以蜀中地区的人事为多,杂以世俗俳谐之言,兼记川陕地区的民间传说,各以三字为标题,在著述内容和编排体例上都有一定特色。

全书凡有笔记六十六则,复合了小说、野史等多重著述的性质,同时在内容上还带有一定的诗话意味。

正因如此,它虽然不是一部纯文学文献,但是其文学研究价值却不可小觑,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看出很多问题。

比如说,从书中凌乱庞杂的记载中,可尝试窥探五代时候巴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根据它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相关性的研究,比如诗风诗派研究、笔记小说研究、诗话研究、文学思想研究、宗教思想研究,探索其文献价值和文学意味。

1.1、研究缘起和学术意义

本文的选题缘由,从学理上来讲,主要是因为《鉴戒录》一书,具有特殊的文献资料价值和文学研究意义。

《鉴诫录》是志怪小说和野史笔记和诗话的综合,并且部分内容写的是实人实事,可信度较高,如卷一第四条“九转验”,记载唐武宗会昌年间的历史故事,说唐武宗迷信道教,为方士所欺骗,服九转金丹,结果遍体生疮,历十日而暴崩,正史对此隐而不书。

卷一第三条“知机对”,记述孟知祥与董璋两人争雄西川的来龙去脉,卷二第三条“判木夹”写唐末时期蜀中与南诏之间的文书往来,等等,经查考都是实有其事。

虽然细节有所出入,但是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另一部分则属于社会传闻和搜奇猎异之说,如卷九第六条“鉴冤辱”、卷十第四条“求冥婚”等,虽然所记的具体事件不可信,但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唐人笔记小说中的材料,具有“通性的真实”①。

具体就《鉴诫录》

①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与党派分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

一书来讲,所记内容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多重面相,比如社会黑暗,政治混乱,人多早逝,冤辱堆积,行冥婚,文人生存状况艰难,上层统治者穷奢极欲,醉生梦死。

看似荒诞不经、奇奇怪怪的故事,其实却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的意义和文学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晚唐五代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学,因此我们就不能也不必仅仅纠缠于书中所记的单个事实的真实与否,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看看其所记是否反映了晚唐五代的社会状态,从而具有更高层次上的历史真实性。

而这正是陈寅恪等史学前辈所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历史学家王永兴先生回忆陈寅恪先生治史方法的时候,就谈到,“从探讨这些个性真实以求借鉴,发展为向更广阔、更深远的目标着眼,使用此法求得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之真实,求得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教训”①,正是陈先生史学方法的精义所在,体现的是“宋贤史学精神”,至今仍有典范意义。

这里的“更广阔、更深远的目标”,是指“从多数个性真实总括而得”的历史的“通性真实”,这里的“教训”,也就是“借鉴的引申”,不仅限于道德上的善善恶恶、乱臣贼子惧,也不仅限于供皇帝或官吏资治,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关系到华夏文化的生死存亡。

而从文学角度看,该书则是一部带有诗话意味的著作、一种五代笔记小说,可是目前还没有同时从这两方面展开正面研究的成果出现,要是从事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截止目前,公开发表的较具规模气象的专题研究成果只有两篇文章,都是最近三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开展的主要都是文献学研究,着重着眼于《鉴诫录》的著录、版本研究、文学史解读、文献传播考察以及史料考订方面,只是附带论及了此书的文学意义和价值,文学研究仍不是它的主题和主体,这就为我们预留了空间。

《鉴诫录》所记载的内容庞杂,从条目内容来看,有品藻人物的,有讲述事件的;从写作手法来看,有叙事的成分,有征引的诗作;从感情倾向看,有鉴诫,有讥讽,有嘲谑,有赞美,有同情;从发表方式看,有题壁,有口吟;从引诗题材看,有纪赠,有不遇,有豪俊、轻狂,还有唐代文学中常见的迁谪、登览、隐逸、咏古、离别、幽怨等题材,还有谶兆、纪梦、神仙、道释、鬼魅等宣扬封建迷信成分。

内容如此复杂,可见其中可供研究的空间还很大,目前为止,还未见有以《鉴诫录》的文学文化研究为专题的学位论文或其它成果,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分明是有意义的,值得一做,所以本文选定这一题目。

①程念祺《陈寅恪史学思想的精义》,《文汇报》,2009年7月21日。

10

另外,本文选择《鉴诫录》一书为题,还有更直接的现实原因,那就是有导师从前的研究作基础。

我的导师李德辉教授在2002-2008年期间,跟随我校著名学者陶敏先生从事唐五代笔记小说的整理和研究,两人合作数年,编著有大型文学总集《全唐五代笔记》,期间曾对《鉴诫录》一书下过很深的功夫,整理出了一个较好的本子。

在此次的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提供的这个整理本和其它相关资料对我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反复阅读,我对此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其中的文学意义有了较为深入贴切的认识,因此选择做这个题目。

关于《鉴诫录》的版本和史料真伪的考证,前人和时贤已经做了一些研究。

本文以中华书局影印本《知不足斋丛书》为准,对《鉴诫录》进行文学和文化方面的研究,关于版本的整理和史料的考证成果,请参考四川师范大学陈勇和复旦大学吴晨的硕士学位论文。

1.2、本课题学术研究的回顾

本课题的研究无论从文献层面还是文学层面看都起步较晚,清代以前此书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清人朱彝尊就说:

“今观其书,多载可笑诗文,直小说家尔。

每题三字标目,与苏鹗《杜阳杂编》略同。

”①他的话,可以说代表了封建社会多数人对此书的基本看法。

正因为如此,此书宋元以来仅有少量传本,直到清代人们才开始重视此书。

清人所作的工作,一是校正和刊刻,二是目录学研究,三是史学研究。

文献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汪士鋐、曹寅、王士祯、朱彝尊、赵怀玉、纪昀、阮元、鲍廷博等著名学者先后手录、校正、作跋,很多读书人对于此书都爱不释手,家有藏本。

史学研究则以清人吴任臣为代表,他编著《十国春秋》时,曾对此书下过一番功夫,将书中不少内容吸纳进去,使之成为该书卷三十八至卷五十七《前蜀列传》、《后蜀列传》近二十篇传记的重要史料来源,现在可以查考到的就有数十位文人传记出自其中,有《十国春秋》卷三十八《顺圣太后传》《翊圣皇太妃传》系据《鉴诫录》卷五第一条“徐后事”;卷四十《冯涓传》系据《鉴诫录》卷四第四条“轻薄鉴”;卷四十二《张道谷传》《刘隐辞传》系据《鉴诫录》卷四第五条“危乱黜”,卷五第六条“因诗辱”;卷四十三《张武传》系据《鉴诫录》卷五第七“武金山”条;卷四十四《卢延让传》部分系据《鉴诫录》卷五第三条“容易格”等等。

书中卷五三《后蜀列传六》李如实等人的传记就是根据了《鉴诫录》卷三。

为便于对照,分别引录于下:

《鉴诫录》卷三《落韵贬》:

①见《知不足斋丛书》第8册《鉴诫录》卷末附录,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7页。

户部李侍郎如实者,本梁朝清直之士也。

均王名友贞在东宫时,李以笔砚佐之。

及均王即位,不得居密司焉,李常深恨之。

及见帝黜剥贤良,见用奸诈,每俟闲方欲折槛谏之。

或一日,李侍帝祭,帝问李曰:

‚卿知天子见谁补服?

‛李奏曰:

‚人臣所补。

帝曰:

‚朕地据三川,位尊九有,若非天意所补,人臣又何补焉?

‛李曰:

‚太祖出身

行伍,历职卑微,万战千征,九生十死,方得节居四镇,位处一人。

陛下生在深宫,长居富贵,披承余荫,嗣守万方,岂知王业艰难,人臣共致?

固须理不忘乱,居安思危,临泉履冰,责躬省过。

况吴门强盛,蜀国繁华,太原有杀兄之雠,秦庭怀负国之怨。

得失顷刻,岂是天补者哉!

若是天补,为君只合自天降下,吃天人之食,受天人之衣。

方今血使三军,脓食万姓,自喜天补,岂不非耶?

陛下如此发言,为覆餗之祸耳。

‛上曰:

‚憨老汉,不足与语耳。

‛李即日有郑州之拜。

再宿,贬汝州副使。

至汝州,臵一卧车子,常问也没人问。

‛又曰:

‚炎蒸不可度,执尔生凉风。

在物诚非器,于人还有功。

殷勤九夏内,寂寞三秋中。

想君应有语,弃我如秋扇。

这条文字记叙了前蜀户部侍郎李如实在后梁时的生活经历,评为清直之士,后来还附录其《落韵诗》,既隐寓了作者的讽谏之意,也间接表明了编者的看法和态度。

再看《十国春秋》卷五三《李如实传》:

李如实,初事梁末帝于东宫,素以清直著名。

及末帝嗣位,黜远贤良,比昵小人,如实数数有所规谏。

一日,末帝顾如实曰:

‚卿知天子由谁补乎?

‛如实从容对曰:

‚人臣所补。

‛末帝曰:

‚朕地据三河,位尊万有,天实补之,岂人臣可得主邪!

‛如实曰:

‚我太祖出身行伍,十死九生,方得节居四镇,位处一人。

陛下身在深宫,长居富贵,仰承余荫,嗣守万方,岂知王业艰难,人臣共致?

固须理不忘乱,居安思危,临泉履冰,责躬省过。

况吴门强盛,蜀国繁华。

太原有杀兄之雠,秦庭怀负国之怨。

得失顷刻,岂是天补者哉!

‛末帝怒曰:

‚憨老汉!

不足与语!

‛明日,谪郑州□□,再宿,贬

汝州副使。

如实至汝州,自制一卧车,常于车中臵酒一瓢,琴一具,书数卷,命小僮十余辈,载入冲衢,四顾朗吟,观者多窃笑焉。

久之,梁无内召意,如实心颇不平,裁《落韵诗》以讥之。

梁亡后,入成都,高祖知其贤,拜户部侍郎,卒。

《落韵诗》曰:

‚炎蒸不可度,赖尔生凉风。

在物成非器,于人还有功。

殷勤九夏内,寂寞三秋中。

想君应有语,弃我如秋桐。

‛①

①[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五三,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80页。

11

两相对比,可以发现《十国春秋·李如实传》几乎是全条采入了《鉴诫录》的原文,即使后面记其入蜀仕历的十七个字也是根据条首的“户部李侍郎如实”等句改写的。

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欧阳彬、何瓒、贾鹗等前后蜀文人,可见其中记蜀中人物事迹的部分还是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这是此书较受后人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此书的研究开始出现新局面,首先仍然是从文献学的层面取得突破,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论文方面有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先生的《何光远的生平和著作——以<宾仙传>为中心》,①该文主要研究了五代后蜀何光远的生平事迹,介绍了其所著《鉴诫录》一书的内容、特色。

作者通过对《宾仙传》佚文的辑录和考察,考知了他的生平与著作状况。

陈文之前,就已出现了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为四川师范大学陈勇的硕士学位论文《鉴诫录研究》、复旦大学吴晨的硕士学位论文《鉴诫录研究》,都是文献学层面的研究。

三篇文章各有侧重,在内容上可以互补。

著作方面则以周勋初先生的《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唐人笔记小说考索》中对《鉴诫录》的研究为代表。

作者在这两本书中,对此书的书名、版本、内容、体例、得失等逐一加以评论,客观指出书中的不足,云:

“何光远此书很多地方出于传闻,不甚可信,如《灌铁汁》内记秦宗权自言乃太山神逼之为乱等,流于荒诞。

”②他的研究对我们也甚有启益。

除正面研究以外,本文参考过的尚有如下成果: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版《唐代文学史》下册五代部分,全面介绍了五代十国的文学概况,分诗歌、散文、小说和词四种文体论述。

书中小说部分指出,五代的小说,一方面向实录的方向转变,以孙光宪《北梦琐言》为代表;另一方面又继续向志怪传奇的方向转变,这则以《鉴诫录》为代表,这种论述给本文以很大的启发。

③另外,张兴武先生的

《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④也给本文提示了不少资料,还有观点上的启示。

该书介绍了五代的历史环境、诗歌主题的取向、作家人格的变化、诗歌艺术的衰落,

①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②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周勋初文集》第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83页。

③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

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①、周勋初《唐诗大辞典》晚唐五代诗人小传,②分别由陈尚君、吴在庆、贾晋华等专家撰写,里面都有唐五代人事迹的考述成果,构成本文的重要研究基础。

另外,本文论《鉴诫录》的小说野史特色及诗话意味时,还曾参据过周勋初、李剑国、蔡镇楚等先生的研究成果,或者随文注明,或者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这里就不一一交代了。

1.3、何光远生平和文学简介

何光远,今江苏省东海县人,生前仕宦于后蜀,官至普州军事判官,不过一个普通的基层文官,仕历上无迹可称,极为普通,文学上却有特色。

其生平事迹,新旧《五代史》均不载,直到清初吴任臣编《十国春秋》,才在该书卷五十六为他立了一个简传,文云:

“何光远,字辉夫,东海人也。

好学嗜古。

广政初,官普州军事判官,撰《聂公真龛记》。

又尝著《鉴诫录》十卷,纂辑唐以来君臣事迹可为世法者。

又有《广政杂录》三卷,皆行于世。

”③仅六十四字,内容虽然准确,记述却过于简单粗略,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的需求。

现在结合各种资料大致可知,此人生卒年不详,约出生于公元十世纪初。

编写《鉴诫录》时,年龄约四十岁左右。

根据他所著的《广政杂录》,我们可以推想他大致活到广政中期,经历了前蜀的建国至灭亡这段时期,因而在著作中多有表达对前蜀灭亡的伤感、慨叹和追想。

他在广政四年(942),曾担任过普州军事判官。

他所在的普州,在唐朝剑南道的区域范围。

其所著的作品已经被著录到《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等宋代书志中,所任官职则见《舆地碑记目》卷四《普州碑记》:

“《聂公真龛记》,在灵居山,军事判官何光远撰,广政四年(942)建。

”④现存的《鉴诫录》本子是否是何光远的原作以及写作时间,陈尚君教授皆有考证,可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陈尚君《何光远的生平与著作——以<宾仙传>为中心》。

根据陈文的推定,我们大概可以肯定,《鉴诫录》成书于后蜀广政前期,应是和广政四年的《聂公真龛记》同时的作品。

何光远的著作,现在有记载和留存的有《鉴诫录》、《广政杂录》及《宾仙传》

①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周勋初《唐诗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版。

③[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五六,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17页。

④佚名辑《舆地碑记目》卷四,《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3

三书。

从其《鉴诫录》、《广政杂录》以及《宾仙传》等著作分析,他的三部作品都喜欢广泛引用时人及前贤的诗文,《广政杂录》偏重于记载朝廷和民间的种种逸事,《宾仙传》则以写传闻和虚构的故事为主,《鉴诫录》所记载的内容,大都介于事实和传闻之间,既根据了当时部分的事实,又有作者自我的改编和附会。

从这些材料编排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既有强烈的济世之心,又是一位非常坚定的道教修行者和向往者。

综上,何光远《鉴诫录》从各方面反映了巴蜀的社会风貌,是一部以提供历史借鉴为宗旨的历史琐闻类笔记,其指导思想、作品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特色。

因这部作品是五代巴蜀地区历史事件为对象的,故文本选择以巴蜀地区为对象,来探索《鉴诫录》的文学意义和文化影响。

剑南道在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

武后时期,蜀人陈子昂就曾说过:

“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宝,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①,特别是到了唐末五代,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更加突出了。

因为巴蜀地区经济发达,州郡富饶,又因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因此在唐末五代乱世,士人反而可以到这里避乱自全,加上这里在地理位置上直接京畿重地,所以这时候巴蜀地区更显重要。

中原战火纷飞,关中动荡不安的时候,巴蜀作为“天府之国”总是吸引着很多外地人进入蜀中。

这些移民带着他们各自的生产技术、文化、宗教来到巴蜀,为巴蜀更长远的发展带来更足的动力。

这时候巴蜀地区的情况,又反过来对唐五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晚唐五代时候的巴蜀,这个特殊的时代在这个特别的地域,所以更是值得后人去研究的。

第一章 从《鉴诫录》看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