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9 ,大小:181.09KB ,
资源ID:34650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4650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物理治疗学一结构导图.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物理治疗学一结构导图.docx

1、物理治疗学一结构导图第一章概论第一节 概述一 概念 物理治疗学(PT) 范畴 运动治疗 理疗 手法疗法 物理治疗师(PT)二 运动治疗范畴(一)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1 主动运动 随意运动 助力运动 抗阻力运动2 主动助力运动 机械练习 悬吊练习 (二)增强肌力训练的方法 肌肉收缩方式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是否施加阻力 抗阻力运动 等张性运动 等长性运动 等速性运动 非抗阻力运动 主动运动 主动助力运动 徒手助力运动 悬吊助力运动 抗阻力运动 (三)牵伸软组织的技术与方法 牵伸 (stretching)定义: 牵引 (traction) 定义: 牵伸方式 手法牵伸 机械牵伸 自我牵伸 牵拉

2、方式:主动抑制 (四)基于神经生理法则的治疗技术 主要为神经发育疗法(NDT) 典型的技术代表 Bobath技术 Brunnstrom 技术 Rood技术 PNF技术 这些技术共同特点 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 治疗顺序 治疗方法 工作方式 (五)基于运动控制理论的治疗技术 1 运动再学习治疗(MPR) 2 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CIMT) (六)增强心肺功能的技术与方法 1 放松性运动 2 耐力性运动 三 物理因子范畴 (一)电疗法 低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 其他 直流电疗法 静电疗法(二)光疗法 红外光线疗法 蓝紫光疗法 紫外线疗法 激光疗法 (三)超声波疗法 (四)磁疗法 (五)水疗法

3、 (六)生物反馈疗法 (七)牵引疗法 (八)其他物理因子方法 石蜡疗法 低温疗法 压力疗法四 手法疗法 第二节 物理治疗对人体的作用一 运动治疗的作用(一)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二)增强心肺功能(三)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四)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五)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六)调节精神和心理二 物理因子治疗作用(一)物理因子对人体作用的特点 1共同性 生理学作用 治疗作用 2 特异性(一)物理因子的主要治疗作用 消炎作用 镇痛作用 抗菌作用 镇静与催眠 兴奋神经肌肉 缓解痉挛 软化瘢痕、消散粘连 加速伤口愈 加速骨痂形成 第三节 物理治疗方法的发展及展望一 物理治疗学发展简史 (

4、一)物理治疗学的形成 西方物理治疗的起源 东方物理治疗的形成 (二)现代物理治疗学发展二 物理治疗学现状及发展前景被重视的原因 老年人口及老年病患者增多 工伤、交通事故增多 慢性病患者增多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转变三 物理治疗师的培养(一)国外对物理治疗师的培养现代康复医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1 相应国际组织 国际物理治疗联盟(WCPT) 国际作业治疗联盟 (WFOT) 2 部分国家治疗师培训 美国:20世纪20年代 澳大利亚:学分制 日本:1963年(二) 国内物理治疗师的培养 探索阶段:19831988 起步阶段:19892000 发展阶段:2001现在(三) 物理治疗师学术团队 第二章关节

5、活动技术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关节活动技术 定义 内容一 关节活动基础(一)关节的构成 基本构造 关节面 关节囊 关节腔 辅助结构 关节盘 关节盂缘 滑膜皱襞 (二)关节的类型1 按运动分 不动关节 少动关节 活动关节2 按运动轴心分 单轴关节 双轴关节 椭圆关节 鞍状关节 多轴关节 球窝关节 杵状关节 平面关节(三)关节的运动1 运动轴 单轴运动:只有屈伸运动 双轴运动:屈伸运动、内收、外展 三轴运动:屈伸、内收、外展、旋转2 运动平面 矢状面:屈伸 冠状面:内收、外展 水平面:旋转3运动方向 屈伸运动 内收外展运动 旋转运动 环转运动 4 关节活动的类型 主动关节活动 主动助力关节活动 被动关

6、节活动 5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及影响因素:二 影响关节活动的主要因素(一)生理因素 拮抗肌的张力 软组织相接触 关节的韧带张力 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 骨组织的限制(二)病理因素 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 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 肌力降低 关节本身病变三 改善关节活动度的技术与方法(一)主动运动 1 适应症与禁忌症 2 设备与用具 3 操作方法与步骤 4 注意事项(二)主动助力运动 1 器械练习 2 轮滑练习 3 适应症与禁忌症 4 设备与用具 5 操作方法与步骤 6 注意事项(三)被动运动 徒手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1 适应症与禁忌症 2 设备与用具 3 操作方法与步骤 4 注意事项机械被动关

7、节活动训练 1 适应症与禁忌症 2 设备与用具 3 操作方法与步骤 4 注意事项(四)持续被动运动(CPM) 1 作用机制2具体实施方法 仪器设备操作程序3应用范围 适应症 禁忌症 注意事项(五)肌肉牵伸技术(六)关节松动技术(七)牵引疗法四 关节活动技术的临床应用 (一)适应症 1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 2主动和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 3特殊情况(二)禁忌症 五 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注意关节的结构早期活动全范围活动与肌肉牵伸结合六 制动对关节活动的影响(一)制动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二)关节挛缩 先天挛缩 后天挛缩 皮肤性挛缩 结缔组织性挛缩 肌源性挛缩 神经源性挛缩 反射性挛缩 痉挛性挛缩 迟缓性

8、挛缩 第三节上肢关节活动技术一 肩部(一)解剖学概要 盂肱关节 肩锁关节 胸锁关节 喙锁关节 肩峰下关节 肩胸关节(二)运动学概要1 盂肱关节 前屈:90 后伸:4060 外展:完全内旋时60 外旋 90 主动90 被动1202肩锁关节:上提、外展、旋转3胸锁关节4肩峰下关节5肩胸关节6肩带运动 提肩、降肩 前突、后缩 肩带的向上-前-后运动 内旋、外旋 肩肱节律:(三)关节活动技术1 被动活动技术 肩关节前屈 肩关节后缩 肩关节外展肩关节水平外展、内收 肩关节内外旋 肩胛骨被动活动 2 主动助力运动技术 悬吊 体操棒 肩梯训练3主动活动技术二 肘关节(一)解剖学概要 肱桡关节 肱尺关节 桡尺

9、近侧关节(二)运动学概要 肘关节屈伸运动 桡尺联合 运动范围:145 (三)关节活动技术 1 被动活动技术 肘关节屈曲和伸展 前臂旋转2主动助力活动技术 3 主动活动技术三 腕关节(一)解剖学概要 桡腕关节 腕中关节 腕掌关节(二) 运动学概要 桡腕关节 腕中关节 腕掌关节 腕的运动和轴 (三)关节活动技术 被动活动技术 主动活动技术四 手部关节(一)解剖学概要 掌指关节 指骨间关节 (二)运动学概要 掌指关节:90 拇指掌指关节:屈:4560 过伸:020 近侧和远侧指骨间关节:近侧 屈120 远侧:屈 90 近远侧过伸0(二)关节活动技术 被动关节活动技术 掌指间关节活动 指骨间关节活动

10、主动活动技术第三节 下肢关节活动技术一 髋关节(一)解剖学概要:球窝关节(二) 运动学概要 1 运动轴 屈伸:轴是水平冠状位 收展:站立时是水平矢状位 旋转:站立时是垂直位 股骨解剖轴和机械轴 2 正常运动范围(二)关节活动技术1被动活动技术:髋关节 屈曲 后伸 内收、外展 内旋、外旋2 主动助力活动技术 髋关节屈曲训练 髋关节内收、外展训练3 主动活动技术二 膝关节(一)解剖学概要:复合关节(二)运动学概要 1膝关节运动 屈伸运动轴 轴旋转 膝关节的终末旋转 2半月板运动 3 副韧带作用 4交叉韧带作用 5关节囊 (三)关节活动技术 被动活动技术 主动活动技术 主动助力活动技术三 踝及足关节

11、 (一)解剖学概要:踝足和足趾是一个有34个关节的复合体 1 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1)运动轴(三向轴) (2)踝关节运动 背屈030 趾屈 2 足部关节 距下关节 跗横关节 跗跖关节 跗跖关节和跖骨间关节 3 踝关节和足的附加运动 (二)关节活动技术 1 被动活动技术 踝关节背屈 踝关机跖屈 踝关节内、外翻 跗横关节旋转 趾间关节和跖趾关节的屈伸、外 展、内收 2 主动助力活动技术 踝关节屈伸训练器 踝关节内、外翻训练器 3 主动活动技术第四节 躯干活动技术一 解剖学概要 (一)前椎骨联结结构 1 构成:椎体、椎间盘、纵韧带 2 髓核 3 纵韧带 4 椎间盘的压力 (二)后椎骨联结结构 1

12、 关节突关节 2 韧带 黄韧带 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 横突间韧带 3 耦联运动 (三)颈段 1 寰枕关节 2 寰枢关节 3关节突关节 (四)胸段 关节突关节 肋椎关节 (五)腰段 腰椎 骶椎关节二 躯干活的技术 (一)颈部活动技术 被动活动技术 主动活动技术 (二)腰部活动技术 被动活动技术 主动活动技术 第三章 体位转移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 定义与分类 1 体位转移(Transfer): 2 分类 独立转移 辅助转移 被动转移二 基本原则 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 辅助转移的基本原则 被动转移的基本原则三 体位转移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偏瘫患者的体位转移技术一 床上活动 (一)床上翻身 1 从仰卧位到患

13、侧卧位 2 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 (二)床上卧位移动 (三)由卧位到床边坐位 1 独立从健侧坐起 2 独立从患侧坐起 3 治疗师辅助下坐起 (四)由床边坐位到卧位 1 独立从患侧躺下 2 独立从健侧躺下 3 治疗师辅助躺下二 坐位与立位之间的转移 (一)独立转移 1 由坐位到立位的转移 2 由立位到坐位的转移 (二)辅助转移 1由坐位到立位的转移 2 由立位到坐位的转移 三 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1 由床到轮椅的独立转移2 辅助下由床到轮椅的转移 方法1 方法2 四 轮椅与坐厕之间的转移 1 由轮椅到坐厕的独立转移 2 辅助下由轮椅到坐厕的转移 五 进出浴缸 1 坐位独立进出浴缸 2 辅助下由坐位进

14、出浴缸 六 被动转移技术 (一)人工搬运 标准式或椅式搬运法 穿臂搬运法 (二)机械搬运 1 定义 2作用及目的 3 常用升降机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4 利用升降机被动转移患者的方法 第三节 四肢瘫患者的体位转移技术一 脊髓不同平面的特点 1 C4及C4以上的损伤:被动转移技术 2 C5完全性脊髓损伤: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不能独立翻身、坐起、床到轮椅等活动 3 C6完全性脊髓损伤:生活能部分自理 4 C7T2完全性脊髓损伤: 生活基本能自理,在轮椅上能独立活动,能在床上活动和进行各种转移活动 5 T3以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上肢功能完全正常、呼吸正常,活基本能自理,能轻易完成床上翻身、床椅转移二 床

15、上翻身活动 1 C6完全性损伤患者独立从仰卧位到俯卧位的翻身动作 2 四肢瘫患者在辅助下从仰卧位到侧卧位的翻身动作三 卧位与坐位之间的转换 (一)由仰卧位坐起 1 C6完全性损伤患者独立由仰卧位坐起的方法 2 C6完全性损伤患者利用吊环由仰卧位坐起的方法 (二)由坐位躺下 C6完全性损伤患者独立由坐位躺下的方法 四 床上直腿移动 1 支撑向前方移动 2 支撑向侧方移动 五 不同平面之间移动原则 1 一人转移四肢瘫患者(床到轮椅之间的转移) 2 由轮椅到椅的辅助转移 3 辅助下由轮椅到坐厕的正面转移 4 辅助下有轮椅到浴缸的侧面转移 六 被动转移技术(本章第二节 六) 第四节 截瘫患者的体位转移

16、技术一 床上翻身 活动及直腿移动二 卧位与坐位之间的转换 独立由仰卧位坐起 独立由坐位躺下 三 不同平面之间转移动作训练 (一)床与轮椅之间的独立转移 1 从轮椅到床的侧方成角转移(从右侧转移) 2 从床到轮椅的侧方成角转移(从右侧转移) 3 从轮椅到床的侧方平行转移(左侧身体靠床) 4 从轮椅到床的正面转移 5 利用滑板由轮椅向床的侧方平行转移 6 利用滑板由轮椅向床的后方转移 7 利用上方吊环由轮椅向床的转移(左侧身体靠床) (二)轮椅与椅之间的独立转移 1 由轮椅向椅的成角转移 2 由并列的轮椅到椅的转移 3 利用滑板由轮椅到椅的侧方转移 4 由轮椅到椅的正面转移 (三)轮椅与坐厕之间的

17、转移 先决条件: 1 独立由轮椅到坐厕的侧方转移(从右侧转移) 2 独立由轮椅到坐厕的正面转移 3 独立由轮椅到坐厕的后方转移 4 辅助下由轮椅到坐厕的正面转移 (四)轮椅与浴缸之间的转移(C7及以下损伤患者可独立完成) 1 独立由轮椅到浴缸的一端转移a 2 独立由轮椅到浴缸的侧方转移(从右侧转移) 3 辅助下由轮椅到浴缸的侧面转移 (五)轮椅到地板之间的转移(T11完全损伤患者的转移) 1 独立由轮椅到地板的转移 2 独立由地板到轮椅之间的转移 四 坐轮椅上下马路台阶的训练 1 坐轮椅上下马路台阶 2 坐轮椅向后退下马路台阶 五 被动转移技术(参阅本章第二节 六) 第五节 脑瘫患儿的体位转移

18、技术 一 卧坐跪位的体位转移技术 (一)从卧位坐起 (二)从坐位站起 (三)从跪位站起 二 脑瘫患儿的抱法 (一)基本原则 1 保持良肢位 2 避免异常姿势反射 3 注意控制头部 (二)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扶抱方法 1 高张型(痉挛型)患儿的抱法 2 低张型(软瘫型)患儿的抱法 第四章 肌肉牵伸技术第一节 概述 一 定义与分类 (一)牵伸(stretching): (二)分类: 1 牵伸力量来源分 2 牵伸肌群分 3 牵伸强度分 4 牵伸力量来源和参与方式分 5 牵伸时间分 6 牵伸部位分二 软组织牵伸的解剖生理基础 (一)骨骼肌 1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2 骨骼肌的收缩方式;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向心收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