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46.78KB ,
资源ID:366620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666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数学分析课程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数学分析课程标准.docx

1、关于制定课程教学标准的通知各系(部):为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改革工作,完善教学课程体系。我校从2008 年开始逐步推进专业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在前期品牌、特色专业的专业标准制订基础上,从 10-11-1 学期开始将逐步推行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相关工作要求如下:1. 对于 2010 级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新开设课程,需要按照课程教学标准模板(见附件)制定课程教学标准。2. 在 2010 级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各系部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请各系(部)安排相关老师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教学标准。2010 级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新开设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教学标准请于 9 月底之前交教务处。注:

2、在课程教学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如有问题和建议,可向教务处反映,以期不断完善。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务处2010 年 6 月 11 日附件:1. 课程教学标准模板22010 级各专业新开设课程一览表32010 级专业核心课程一览表附件 1: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标准系(部)教育与人文科学系 教研室 数学教研室 撰写人:李树斌时间2010 年 8 月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数学分析课程代码适用专业数学教育总学时276课程性质核心课程、通识课程、拓展课程、其他学 分14课程适用专业(职业岗位与技术领域)描述;本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学习者在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前续知识与技能,及与后续课程的关系数学分析课是

3、高校数学类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基础课,对学生数学思想的 形成,后继课程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分析不仅为各学科提供各种计 算工具及方法,同时因其课程特点,贯穿高度抽象的方法、高度严密的推理、 高度系统的结构,致力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考习惯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其重要作用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其教学内容极为丰富,课程地位是连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桥梁,是进一步学习复变函数论、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概率论、实变函数、泛函分析以及数值分析等后继课程的基础。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三个学期学习和系统的数学训练,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修养,特别是分析的修养,积累从事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4、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最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根本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选择知识、吸取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的数学素质。根据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掌握的技能、知识(原理和方法),以及态度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个人学习目标、团队学习目标。学习该课程的目标:1. 使学生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上掌握数学分析中的论证方法, 获得较熟练的演算技能和初步应用的能力。课程学习目标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近代应用数学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5、 为进一步学习复变函数论、微分方程、概率论、实数函数与泛函分析 等后继课程奠定基础。3. 该课程是数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数学(四)及 MBA 数学考试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课程学习形式学习形式可以是课堂、实验室、校内或校外实训现场、社会调研或服务;自学、小组学习、网络学习、;或综合性学习形式。为保证学生顺利实施和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本课程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专门的实训教室)完成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以教学互动学习、小组学习和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注:1.对相近多专业使用本课程的,应分别予以描述。 2.对于有项目教学模块的课

6、程填写本表;对于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课程另填。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序号单元名称主要教学知识点学习目标及 能力要求学习情境学时作业预备知识1和函数实数集的性质、函数的概念、复合函数和反函数、基本(1)理解实数的有序性、稠密性与封闭型;(2)理解函数的1. 实数概述2. 函数概念83. 几种特殊类型的P35 ex12,13 P47初等函数定义以及复合函数、反函数、有界函数、周期函数、奇函数和偶函数、单调函数和初等函数的定义,熟悉函数的各 种表示方法;(3)牢记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图像。会求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会分析初等函数的复合关系。掌握几个特殊函数 的表示方法。函数4. 函数的运算5

7、. 初等函数Ex2,3,4,14 P55 Ex5,9,10数列极限的概念、性质与四则运算, 数列收敛性的判(1) 掌握数列极限的定义及相关概念;(2) 理解并能证明1. 数列极限的概念;2. 收敛数列的性质2极限别法,无穷大量的定义、性质和运算。函数极限的概念、基本性质,海涅定理;无穷小收敛数列性质、极限的唯一性、单调性、保号性及不 等式性质;(3)掌握并会应用收敛数列 的四则及运算;203. 数列极限的存在条件;4.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大)量及其阶的概念。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运算定理、夹逼定理以及单调有界定理;(4)理解函数极限P76Ex6,8,9 P92柯西收敛原理、有“ ”的定义,

8、能运Ex7,9,11,限覆盖定理用定义证明 与函数12极限有关的 某些命P106题;Ex3,5,7(5)掌握函数极限P118的基本性质;(6)掌握海涅定理,Ex3,6,8,9,11领会其实质 以及证P126明的基本思路;Ex4,5,10(7)掌握两个重要P139极限;( 8 ) 掌握无穷小Ex3,4,6,7,8(大)量及其阶的概念,并由此求出某些函数的极限。(9)理解上、下确界的含义;(10)理解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柯西收敛原理、有限覆盖定理;1)理解间断点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间断点;1. 函数极限的概掌握连续函数的定义,理解一致连(2)熟知复合函数念,单侧极限的概P152Ex2,3,4

9、,续的概念,掌握闭的连续性和 反函数念 ;8,9,103连续函数区间上连续函数的连续性;(3)掌握闭区间上2.函数极限的性质与运算,两个重要12P165的性质及零点定连续函数的 性质和极限归结原则,柯Ex2,3,4,理的应用;运用;西准则。5,10,11(4)理解一致连续的概念;(1)理解导数概念,1.导数概念,导数明确其实际 背景并的几何意义;P180Ex3,4,7,导数的概念,导数给出物理、 几何解2.求导法则与导数94导数与微的几何意义,求导法则,微分的概析,明确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公式;3.微分的定义,微16P207分念,高阶导数,高(2)掌握导数的四分的运算法则,微Ex1,2,5,阶微

10、分。则运算法则,复合函分的应用;6,9,11P219数的求导法则,会求4.高阶导数与高阶Ex2,4,5由参数方程 所给出微分。的函数的导 数及反函数的导数;(3) 理解函数在一点的微分的定义,可导与可微的一致性, 能熟练求初 等函数的微分;(4) 掌握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的定义, 会求高阶导 数与高阶微分。(1)理解中值定理及几何意义,掌握三1.洛尔中值定理、微分学中5值定理三个中值定理,泰勒公式。个中值定理 的证明方法,能应用中值定理证明某些 有关的命题;(2)掌握常用初等函数的泰勒公式,会进行近似计 算并估计误差;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柯西中值定理 、罗必达法则;102.泰勒公式,某些函数的泰

11、勒展开式,近似计算;P229 Ex2,3,67,8,9P240 Ex2,3,4,56导数的应罗比塔法则,函(1)掌握函数的升1.函数特性讨论单14P250用数的升降、凸性与极值,平面曲线的曲率。降、凸性与极值的判定方法,求解函数作图及实际应用问题;调性、极值与最值、凹凸性拐点、渐近线;Ex2,3P276 Ex2,4,5,(2)熟练应用罗比2.函数图象的讨论10,12塔法则计算极限。与描绘。(1)理解并掌握原函数与不定 积分的关系及其几何意义;(2)掌握不定积分1.原函数与不定积的线性运算法则,能分概念,基本积分P284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运算法则,不定熟练运用基 本积分表, 线性运算法Ex2积分换

12、元法和分表中的公式;则;P2947不定积分部积分法,求有理(3)熟练掌握换元2.换元积分法,分18Ex1,2,3积分法,分部积分法部积分法;P304函数与部分无理并能解决求积问题;3. 有理函数积分Ex2函数不定积分的方法。(4)掌握特殊类型法,三角函数有理P314的初等函数的积分。式积分,几种无理Ex2,3如有理函数的积分、函数的积分。三角函数有 理式的积分及某些 无理函数的积分。8定积分定积分的概念、性(1)理解定积分的1.定积分的概念,14P9质,微积分基本定理,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概念及定积 分存在的充要条件。(2) 掌握可积函数类。(3) 掌握定积分的第一中值定 理及牛顿莱布尼兹公

13、式。(4) 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和分部积分法。函数可积的必要条件 ,可积函数类;2. 定积分的性质, 积分中值定理 ;3. 微积分基本定理, 可变上限积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4. 积分法:换元积分法 分部主积分法。Ex9 P21 Ex2,3,4, 5,6,7 P31 Ex1,2,3, 6,8P45 Ex2,3,4, 5,81. 定积分的几何应(1)掌握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平面图用:平面图形的面积 ,微元法,已定积分应9用求面积,体积,弧长,曲率,压力, 功及重心。形面积、平面曲线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和侧面积、平行截面已知的立体体积;(2)物理应用-质量、功、引力、压力。知截面面积函数的立体体

14、积,旋转10体的体积平面曲线的弧长与微分, 旋转体的侧面积; 2.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功、液体P64 Ex1,2,5,6压力、重心、平均值。(1)理解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概 念及其性质,会求上、下极限;1.数项级数的收敛(2)理解敛散性概性: 无穷级数收念、级数收 敛的性敛,发散等概念,质,熟练求一些级数柯西准则,收敛级P93上、下极限及其性的和;数的基本性质;Ex3,4,7,质,数项级数及其敛散性概念,级数(3)熟练利用正项2.正项级数收敛原8,10P10810数值级数的基本性质,正项级数的收敛原理,比理:比较原理,达14Ex2,3,4,5级数的判别法,任较判别法,Cauchy、DAlembe

15、rt 判别法朗贝尔判别法,柯西判别法;8,9意项级数的判别及其极限形式,积分3.任意项级数:交P120法。判别法判别 正项级错级数与莱布尼Ex2,3,4,67,8数的敛散性;兹判别法,条件收(4 )理解 Leibniz敛, 绝对收敛定级 数 , 熟 练 利 用理。Leibniz 级数,Abel、Dirichlet 判别法判别一般级数 的敛散性。(1)理解点态收敛、一致收敛和 内闭一致收敛,函数列一致11函数级数函数项级数和函数列一致收敛的概念及其判别方法,一致收敛函数项级数和函数列的连续、可导和可积性;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和收敛域及其半径求法,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收敛的判别法;(2)掌握并应用函数项级

16、数的 Cauchy 收 敛 原 理 , Weierstrass 判 别法,Abel、Dirichlet 判别法;(3)掌握一致收敛级数 的连续性、可导性 和可积性;(4) 求幂级数收敛半径,可以利用幂级数可导和可 积性求幂级数的和;(5) 掌握函数幂级数展开的条件,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6)了解1. 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收敛与一致性收敛性 ,函数列的极限函数、函数项级数的和函数,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14敛概念,一致收敛柯西准则,优级数判别法;2. 极限函数与和函数的分析性质(连续性,可积性,可微性)。P142 Ex2,3,4,6, 7,8,9 P171 Ex2,3,4, 6,7Weier

17、strass 第一逼近定理。1.数项级数的收敛性: 无穷级数收敛,发散等概念,(1)理解广义积分概念,了解无穷限广柯西准则,收敛级义积分和数 项级数数的基本性质;P189无穷限广义积分和无界函数的广的关系,掌握比较判2.正项级数收敛原理:比较原理,达Ex2,3,4,56,712广义积分义积分概念、性别法和柯西 判别法朗贝尔判别法,柯12P201质、判别法则等。(2)理解无界函数的广义积分概念、性西判别法;Ex2,3,4质、判别法则( 3)3.任意项级数:交熟练计算广义积分。错级数与莱布尼兹判别法,条件收敛, 绝对收敛定理。平面点集理论,多(1)理解多元函数及其极限的概念;1. 多元函数的概念:

18、平面点集、平P213多元函数元函数的极限和(2)了解二元函数面点集的基本概Ex2,413及其连续性连续,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的极限概念,二重极念、平面点集的基10P223Ex2,3,5,质。限和二次极 限的关本定理、二元函数6,8系和计算;的概念 、n 维空间(3)掌握二元函数与 n 元函数;的连续性概念,有界2. 二元函数的极闭区域上连 续函数限、累次极限;的性质。3.二元函数的连续性:二元函数的连续性概念、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及初等函数连续性;(1)理解偏导数与1. 偏导数与全微全微分的概念,了解分: 偏导数的概全微分存在 的必要念 ,偏导数的几和充分条件。何意义,偏导数与P242偏导数

19、和全微分(2)掌握复合函数的偏导数的计算。连续性;全微分概念 ;连续性与可Ex2,3,4,多元函数的概念、运算、性(3)会求隐函数(包微性,偏导数与可6,8,914微分学质、求导方法和几何应用,二元函数括方程组所 确定的微性;20P251Ex2,3的泰勒公式。隐函数)的偏导数。2.复合函数的微分P259(4)理解曲线的切法:复合函数的偏线向量的定义,会求导数、复合函数的Ex2曲线的切线 和法平全微分;面方程。理解曲面的3.高阶偏导数与高法线向量的定义,会阶全微分:高阶偏求曲面的切 平面和法线的方程。(5) 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 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导数、高阶全微分;1. 二重积分的概念,存在

20、性及其性(1)掌握二重积分( 直角坐标 、极坐标)的计算方法,会质;化二重积分为累次积分 ,矩形区域上的计算,一15 重积分二重、三重积分的定义、计算及应用。作一般变量 变换计算二重积分;(2)掌握三重积分( 直角坐标 、柱坐标、球坐标)的计算方法;(3)应用重积分求一些几 何量与物理量(面积、体积、质心、矩、引力等)。般区域上的计算;二重积分的换元法, 极坐标的变14换,一般变换;2. :三重积分的概念 ,化三重积分为累次积分;三重积分的换元法,一般变换,极坐标变换;3. 重积分的应用:P289 Ex2,3,5, 6,7,8 P295 Ex2,3曲面的面积,物体的重心,16 曲线积分曲线积分

21、和曲面积分的概念。(1) 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掌握两类曲线积分 的计算公式,了解它们之间联系;(2) 理解第一类曲面积分概念,掌握计算公式(直角坐标、参数式),会求曲面面积;(3) 理解第二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掌握计算公式( 直角坐标)。1. :第一型曲线积分的概念与性质、计 算 ,2. 第二型曲线积分的概念、定义、性质、计算,3. 两类曲线积分的10联系 ,格林公式, 单连通区域,平面闭曲线的方向,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P301Ex2 P308Ex2 P317 Ex2,3,4合计注:1.学习情境描述说明实践环节的教学环境、项目或任务的目标、要求等2.学时包括单元的理论和实践学时

22、三、课程教与学的策略如授受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当堂测试,学生讲授,学生自学,案例教学,参观实习,调 研,角色游戏、活动教学、项目教学、实验、探究选择其中几项,或补充其它教学方法。1、利用数学方法论进行启发式教学。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数学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数 学思想方法,数学中的发现、发明和创新法则,如归纳法、类比法、抽象分析法、模型法、公理化方法等,我们经常将数学方法论应用于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方法2、采用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点,难点内容要反复强调,讲深、讲透,让同学们理解和接受。3、采用参与式教学,适当、适时地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或在黑板上解答,鼓励学

23、 生自己讲,培养自学能力;如某些定理的证明,让学生自己讲,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语音教学,网络教学,VCD,录相,选择其中几项,或补充其它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于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它在教学改革中的地 位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传统方式(板书为主)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需要较多逻辑推理的论证内容,一般采用板书形式,以利于教学过教学手段程中的启发与互动,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记录习惯,即使采用多媒体形式,也“写字板”作为辅助工具,使之具有渐进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又有整齐、美观的版面。对于教材中现成的内容(如定

24、义、定理的叙述)以及板书中不宜描述的内容(如某些三维图形),一般采用多媒体课件及数学绘图软件,使之更直观、清晰、易于理解。这既节省了板书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设计如学习团队组织;情境(工程背景)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设计;讨论与研究安排;学习中的合作安排;知识运用与实践的安排;知识的梳理与认识(重构);学习报告等等方面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按“问题-数学模型-问题的解决”组织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如何从个别现象发现一般规律,建立一整套面向地方性高等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说明:以上提出的策略建议

25、,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采用或着重运用其中某些建议或采取其他的策略方案。四、课程资源【推荐教材】刘玉琏等,数学分析讲义(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1998.【活页教材(讲义)】活页教材名称、编制教师、编制时间【其他参考资料】1 陈纪修,於崇华,金路.数学分析.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第 5 次印刷)2 陈传璋,金福临,朱学炎,欧阳光中.数学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2 版.3 谢惠民,恽自求,易法槐,钱定边编.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 上、下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7 月.4 吴良森等编.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8 月.5 裴礼文数学分析典型问题与方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2001 重印). 6数学分析习题精解,吴良森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7 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吉米多维奇(著),黄空晖(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8 数学分析习题集,邝荣角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仪器设备与教学技术】列举必备仪器设备名称;尽可能使用更为先进的教学媒体技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