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8.44KB ,
资源ID:39619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9619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docx

1、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书籍信息全书名: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英文名:It Wasnt Your Fault: Freeing Yourself from the Shame Caused by Childhood Abuse with the Power of Self-Compassion作者名:美贝弗莉恩格尔译者名:魏宁前言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一个幸福美满的童年,会让你成为一个自信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但如果你曾经遭受了难以启齿的童年创伤,那你可能一生都会活在童年的阴影下。我们在童年时期遭到忽视或虐待时,通常会责怪自己。你

2、可能会怪自己因为“不听话”,惹怒了父母或其他照顾你的人,所以他们才对你大吼大叫、拳脚相加。你可能会怪自己行为或者衣着“引诱”了施虐者,所以他们才会伤害你。你会因为虐待事件被曝光,以及在遭受虐待时产生的不当行为而感到羞耻。多项研究表明,童年创伤最严重的后遗症,就是羞耻感。本书不仅告诉了我们羞耻感产生的原因,它是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的,以及怎样去抵御羞耻感。而且还告诉我们了解自己和自己行为的重要性,只有在深入了解自己之后,你才能原谅自己,最终摆脱困扰你的羞耻感。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是不是特别容易愤怒,甚至经常和别人发生肢体冲突?你是不是经常自责,下意识的讨好别人,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你是不是

3、会用食物、酒精或者香烟来虐待自己的身体,或者有其他自残行为?你是不是明知这样的行为不正确,却深陷其中,无法摆脱这些想法和行为的源头正是羞耻感,童年创伤造成的羞耻感足以压垮受害者,使他们一生都活在痛苦中。想要摆脱羞耻感,我们不仅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走出伤害,还要不断的练习自我悲悯,学会正确地认识和面对自己。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弄清羞耻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为何难以摆脱。一、了解羞耻感我们先来看看羞耻感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为何让人难以摆脱。1.1 羞耻感的产生孩子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当他们遭到家人虐待、侵犯的时候,往往没有反抗的能力,只会倍感无力和无助。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的疼爱和接纳,因为父母之爱

4、远胜于其他感情,所以孩子会为父母的行为,哪怕是虐待行为开脱,进而落入自怨自艾的陷阱。他们会认为自己肮脏丑陋、低人一等、毫无价值、不值得被爱。遭受虐待的儿童受害者之所以感到屈辱、羞耻,是因为作为人类,我们希望一切尽在掌握中,但是这个信念在受到任何一种伤害后都会土崩瓦解。当我们自认为有能力自保,却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无助和无力。这种无力感就会进一步导致屈辱感和羞耻感的产生。羞耻感是人在遭到虐待后产生的一种自然反应。虐待本身就是羞辱他人,蔑视人性。受虐者感到被虐待、被玷污,会为自己的无能为力、任人摆布感到羞耻不已。对遭受过虐待的人来说,这些感觉会深深地烙在心里。羞耻感会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5、让人觉得孤立无援,也会让我们失去自我。它是残忍暴力行为以及破坏性关系的源头,也是很多成瘾行为问题的核心。格森考夫曼在他的经典著作羞耻感:关爱的力量一书中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羞耻感是屈辱、失败、罪过、自卑和异化的产物。”1.2 羞耻感与罪恶感羞耻和罪恶带给人的感觉很相似,都会让人自我感觉不好。我们了解了羞耻感和罪恶感的区别,就能更好的分辨和摆脱羞耻感。对于如何区分羞耻感和罪恶感,格森考夫曼这样解释:“羞耻感源于无能为力,罪恶感来自道德败坏。”如果我们在坐公交车的时候,遇到了小偷在偷别人的钱包,我们因为害怕而没有告发他,事后就会产生罪恶感。感到罪恶,通常是因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或者不作为心怀愧疚;

6、而感到羞耻,则通常是因为对自己的不满。有罪之人害怕受惩罚,羞耻之人害怕被抛弃。因此,感到罪恶,就要学着允许自己犯错;而感到羞耻,就要学会坦然面对自己。羞耻感和罪恶感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当被他人发现或察觉自己的无助时,我们觉得自己好像赤身裸体,无比羞耻。但如果将责任归咎于自己,我们就觉得能掩饰自己的仓皇无措。这说明羞耻感源于暴露了自己的脆弱无助,而罪恶感则跟暴露没有关系,它来自未能达到自己内心标准的挫败感。这也是为什么遭受过虐待的受害人常常选择责怪自己,与由羞耻感带来的脆弱无助相比,罪恶感反倒让人轻松。尤其是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时候,如果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罪恶感,他人就更有可能原谅你。而羞耻感却

7、让人讳莫如深,因为羞耻感和自卑感之间也具有微妙而紧密的联系,我们甚至会因为怀有羞耻感而感到羞耻,所以我们通常会选择隐藏羞耻感。1.3 内化的羞耻感心理医生在给那么受到虐待的儿童治疗时,会涉及怎样处理和消除羞耻感?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受害者虽然知道这不是自己的过错,但仍会责怪自己,就算不断的告诉他们不要责怪自己,他们仍然会在无意识中觉得是自己的错。这是因为羞耻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受虐者的自我引咎。如果他们长期承受着由羞耻感带来的精神创伤,比如贯穿整个童年时期的性虐待,或者从年幼时期就被父母过分羞辱,比如父母会通过言语来贬低他们:“你真是累赘”,“我真希望你没出生”或者“你以后不会有什么

8、出息”。如果孩子饱受羞辱或有很多令人羞耻的经历,就会变成“受羞耻感约束”的人。受羞耻感约束的人一般不会只短暂经历一种类型的虐待,这种长期而持续性的羞辱会让孩子变得极其自卑,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从而厌恶自己。他们甚至会将这种羞耻感内化,作为决定性因素形成在自己的性格里。内化的羞耻感被认为是内在的自我感受感觉自我有缺陷,永远都不够好。内化还意味着自己就能够激发并经历羞耻感,无需再次受到虐待,甚至无需任何人际交往就能引发羞耻感。脑海中浮现的被排斥和被羞辱的回忆,就足以唤醒他们的羞耻感。内化羞耻感的人会变得沮丧、消极。有些人会试图用愤怒来抵御内心的羞耻感,他们在认为自己受到批评或攻击的时候会表现得极

9、其敏感、戒备心重、易怒易躁。有些人则会筑起一堵墙,把别人的批评都挡在外面。与羞耻感朝夕相伴的感觉,就像身上压着一块巨石。与羞耻感抗争并不能让它消失,只会像未处理的伤口一样持续恶化,甚至无法愈合。二、羞耻感的影响及治愈方法在我们对羞耻感难以摆脱的原因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羞耻感对我们带来的影响,以及克服和治愈羞耻感的方法是什么。2.1 多层面羞耻感当我们了解了羞耻感产生的原因之后,我们还需要知道,童年受虐引起的羞耻感并不是单一的,是多层面的。很多施虐者会在暴行中把自己的羞耻感投射到受害人身上,这种投射虽然是无意识的,却往往是施虐者的动机所在。比如遭受过性虐待的父亲,在施暴的时候狠狠辱骂他

10、的女儿,这是因为他把内心的羞耻感投射给了自己的女儿,或是童年总是被羞辱的母亲,也用同样的方式羞辱自己的孩子。“投射”是儿童虐待涉及羞耻感的一个层面。受虐事实的曝光也会引发羞耻感。尤其是受害者被曝光曾遭受过性虐待时,羞耻感最为强烈。遭受性虐待这件事本身就让人觉得很羞耻,而曝光之后周围人的反应,有时非但不会帮助受害者,反而会加重他内心的羞耻感。还有,任何一个受害者都会因为倾听者的负面反馈而感到羞耻。在儿童讲述完自己的遭遇后,如果对方不相信或者觉得他在撒谎,这也会增加他们的羞耻感。当受害者不得不向警察或者其他权威人物讲述自己的遭遇时,也会受到羞耻感的折磨。内心的羞耻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暴露在别人轻蔑苛

11、责的目光下,被要求反复陈述受虐遭遇的次数越多,这种暴露感就越强烈。受害者还会为自己应对受虐经历的方式感到羞耻。很多人受到虐待之后,为了摆脱羞耻感,会开始酗酒、自残或者虐待他人,这些行为本身也会引发他们的羞耻感。当我们意识到羞耻感具有多个不同层面之后,也就更能明白治疗过程需要时间、耐心和理解。2.2 羞耻感的影响无论哪种形式的虐待,都会让受害者感到羞耻,但有些受害者的羞耻感比其他人要强烈得多,受羞耻感影响的程度也比较大。这是因为羞耻感的性质和影响程度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1施虐者对受害者的重要性;2要看是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下被羞辱;3被虐待和羞辱的次数;4受害者自身处理被羞辱经历和羞耻感的能力。例如

12、,与遭受来自陌生人的虐待和羞辱相比,父母的虐待和羞辱会引起较少的羞耻感;与在私下遭到侮辱相比,在公众场合受辱会造成更深的伤害;在同龄人面前挨骂,比私下里被批评,更让孩子觉得羞耻。这些想法和行为将羞耻感的影响分为两类:重度影响和次级影响。羞耻感产生的各种重度影响,可独立存在,也可重叠交织。重度影响的表现包括:憎恨或者厌恶自己的身体,有自残或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有酗酒、吸毒、性沉迷以及对其他事物的成瘾行为;会有意无意地疏远他人,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有些受害者还会在行为上表现得与施虐者越来越相似,并且虐待他人。羞耻感的次级影响虽然不像重度影响那样会摧毁受害者的日常生活,但也会带来难以消除的痛苦,给

13、他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困扰。次级影响的表现包括:害怕顶撞和伤害他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他人的批评指责异常敏感;完美主义;对自己过于严厉,无法轻易原谅自己;习惯取悦他人;对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渴望成功和权力,试图以此操控他人。当你意识到你有类似的行为和想法时,说明羞耻感正在影响你的生活。2.3 慈悲心我们在前面提到,羞耻感的产生是因为受虐会让受害者感到无助和无力。也就是说,是无助和无力导致了羞耻感,换句话说,有了能力似乎就能摆脱羞耻感。孩子在成长的某一阶段,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刀枪不入。比如穿着披风从桌子上跳下来,或者在众人面前唱歌表演,毫不怯场。但是在遭受虐待后,这种所向披靡的感

14、觉就会立即消失。很多童年虐待的受害者都试图重拾这种无往不胜的感觉,所以他们高筑心墙,努力找回曾经掌控一切的感觉。于是我们会发现,童年受过情感虐待的孩子,长大之后会以同样的方式虐待自己的妻子和儿女;遭受父亲身体虐待的男孩,在学校会欺负其他孩子。其实他们的羞耻感并没有减弱,只是被自己的虚张声势和妄自尊大掩饰了而已。高筑心墙并不能抵挡羞耻感的侵袭,它依旧存在,只是不再外显。让自己变得强大并不能消除儿时遭受虐待带来的羞耻感,因为他们并不能真正变得强大,我们只能通过慈悲心来消除内心的羞耻感。慈悲心能够抚慰个体内心的伤痛,抵消羞耻感持续不断的消极影响。悲悯一个内心充满羞耻感的人,可以带给他莫大的安慰。哪怕

15、只是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声叹息、一次抚摸,都足以让受害人知道有人对他的痛苦感同身受。我们需要找一个有慈悲心的人,和我们一起承担痛苦。拥有慈悲心的人会关注我们,并且理解我们的痛苦。他会让我们知道他在倾听。他会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确实遭受着折磨,并且我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痛苦、悲伤、愤怒和恐惧。他会让我们知道他很关心我们,并且在乎我们曾经的痛苦和如今的挣扎。羞耻感就像毒药,必须找到解药才能药到病除。而慈悲心正是一剂良药,它可以中和羞耻感带来的孤独、屈辱和无力。2.4 打破虐待循环很多针对虐待和家庭暴力的研究都表明,遭受过童年虐待的人长大后很有可能会成为施虐者,而遭受过暴力的儿童很有可能在成年后具有暴力倾向

16、。虐童案的受害者很有可能会重复这种虐待循环,在情感、身体等方面虐待自己的孩子。想要打破虐待循环,我们就必须练习自我悲悯。悲悯是触碰和感受他人的痛苦,而自我悲悯则是触碰和感受自己的痛苦。自我悲悯就是将悲悯的对象扩展到自身的缺陷、失败和遭遇等。我们要像对待遭受痛苦折磨的所爱的人那样,认识、接纳和支持自己。通过练习自我悲悯,施虐者就会认识到自己为何会走向暴行。他会在自己的受虐经历和施虐倾向之间建立首要的联系,逐渐悲悯儿时受到虐待的自己,并试着原谅自己曾经的施虐行为,逐渐变得宽容,最终学会关爱自己,不再自我憎恨。在通过练习自我悲悯摆脱羞耻感后,施虐者会卸下心里的防备,释放自己,变得富有慈悲心,可以与他

17、人正常交往,这也使他不再陷入虐待循环。他会更加真诚地面对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施虐过往,并在内心涌起这股冲动时及时打住,开始改变自己。无论你是害怕成为施虐者,还是已经成为施虐者,悲悯自愈的练习都能够帮助你打破虐待循环,改变生活。你不会再沉湎于过去和不断遭受以往经历的折磨,而是摆脱过往的阴影,选择自己想要的未来。三、自我悲悯练习羞耻感会给受害者的生活带来难以消除的痛苦,而练习自我悲悯则可以逐渐消除羞耻感,当我们了解了自我悲悯需要一定的过程和练习之后,我们还需要知道练习自我悲悯的障碍有哪些,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3.1 自我悲悯的障碍童年受到虐待或漠视的人对自我悲悯有所抵触,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在成

18、长过程中,他们大多没有得到过他人的悲悯,而羞耻感更让他们自我感觉糟糕,自认为不值得怜悯。在学习和练习自我悲悯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障碍就是受害者把自我悲悯中的自我关爱,当作是软弱或自我放纵的表现。多数童年的受虐者相信,承认自己的痛苦和遭遇就是“自怨自艾”或者“博得他人的同情”。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向来不鼓励人们承认或者谈论自己的遭遇,并将这一行为视为软弱的表现。还有的人认为,如果悲悯自己,就会变得自私自利,不思进取。如果不进行自我批判,人就会变得懒惰。但是从长远来看,对自己苛刻并没有太多好处。没有人能一直不犯错,承认处境或任务的困难,鼓励自己,认可自己的进度和表现,远比责怪自己不够完美更有效果。还有

19、些受害者拒绝承认自己的遭遇。否认是一项强大且有效的防御机制,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让你在最艰难的时刻活下去,但另一方面,否认这一行为本身又可能伤害到你。遭受过童年虐待的人不肯承认自己遭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痛苦折磨的。他们可能文化程度有限,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儿童漠视和虐待,或者拒绝相信自己所承受的待遇实际上就是虐待。3.2 他人悲悯的障碍很多遭受过虐待的受害者除了对自我悲悯有所抵触,还拒绝接受他人的悲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或不应该得到悲悯,或者认为悲悯毫无用处。他们也许会说“虐待经历并没有给我的生活造成太多问题”或是“过去就过去了,我已经习惯了”。如果你也会说出

20、这些话,那就意味着你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否认,虐待对你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很多遭受过虐待的人,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悲悯和关爱。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他们不仅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悲悯,还会因为他人的悲悯而感到愤怒和焦躁。受害者觉得自己不值得他人悲悯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难以接受任何美好的事物,比如赞美、认可、礼物、成功和爱情。如果他内心充满了羞耻感,那么他会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事物,因此想方设法地拒绝它们。难以接受他人悲悯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人的悲悯会让自己显得很脆弱。有些受害者因为羞耻感建立了一堵情感防御墙保护自己,以免自己受到进一步的羞辱。在这堵墙里,他们不会感到脆弱。对他们来说,脆

21、弱感等同于软弱,而软弱就意味着灭亡。接受他人悲悯,就必须推倒这堵墙,让自己变得脆弱,而这会让他们觉得危机四伏。3.3 直面痛苦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遭受过某种形式的虐待,但却本能地排斥这种认知,不允许自己接受和感知自己受过伤害的事实。但是深刻地认识虐待带给我们的痛苦,对我们来说其实大有益处。因为让悲伤和愤怒冲淡内心的羞耻,是消除羞耻感的必经阶段。直面他人曾虐待过你这个事实确实让人痛苦,如果施虐者是你曾经爱戴的人,则会让你更痛苦。人类本能的想远离痛苦,这导致我们将自己与内心的真实感受隔离开来。除非我们正视并处理这些情感,否则当它们爆发时,我们就会任它摆布,或者索性将自己彻底封闭起来,变得冷漠无情。

22、其实我们不允许自己感受这些由虐待导致的情感,是因为担心自己内心不够强大,被痛苦和悲伤压垮,害怕自己变得万念俱灰,甚至陷入过去的回忆无法自拔。这些担心都可以理解,但也并非没有办法解决。我们可以在面对和躲避痛苦之间找到平衡。如果某天你觉得自己特别脆弱,那么选择在这一天面对自己的痛苦显然并不合适,但是,如果某天你觉得自己很强大、很安全,那这一天就是你面对痛苦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练习自我悲悯的同时,允许自己面对一部分的痛苦,然后休息几天,直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处理虐待经历中的其他片段和事件。很多受害者花了很多时间努力让自己坚强、继续前行,但一直没有机会处理他们内心的创伤。悲悯自己并不是弱化、否认或者隔离

23、自己的痛苦,而是指能够直面和承认自己的痛苦,这样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你就能处理自己的痛苦,并将这些痛苦和他人一起分担。3.4 正念疗法让受害者直面自己的痛苦确实非常困难,但幸运的是,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在面对痛苦时不被它压垮,这就是正念疗法。正念让我们能够平衡地接受痛苦的思维和感受。在处理痛苦和过往的虐待遭遇,以及虐待对现在生活造成的消极影响方面,正念可能是一种全新而健康的方法。正念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活在当下。人们常说,当下才是全部。除了要学习如何关注当下,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不加评判地关注当下。我们需要利用自觉意识和注意力进行观察,而且是只进行观察,不做其他事情。正念的内容就是在我们的觉知范围内观察

24、此时此地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要求我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做评判和妄断,而是坦然接受。接受是正念的另一个层面。接受是指慎重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感受、情感和想法。当选择接受时,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再试图控制或操纵自己的体验,我们敞开心扉,接受改变。正念注重个人体验,即感受、想法和情感。在生活中,有时候,正念状态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比如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赞叹落日的美景,在那一刻,你忽略了自我,融入到美景当中,体验着当下。在摆脱羞耻感的过程中,自我悲悯和正念可以同时使用。在你体验自身痛苦的时候,它们能帮助你不至于将自己推入绝境或深陷过往。在将正念和自我悲悯结合使用的过程中,你可以直面痛苦,充分感受痛苦,并学会安抚自

25、己,从而走向治愈之路。四、悲悯自愈的训练我们已经认识和处理了接受自我悲悯的诸多障碍,在痛苦的情感出现时,你知道应该直面痛苦、安抚自己,这也为理解和接纳自己打下了基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到悲悯自愈的训练中。4.1 复合型创伤遭受过多种或长期创伤的孩子会有一些独特症状。这些孩子饱受严重的行为、人际关系和身体功能问题的折磨,比如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注意力,这种现象称为复合型创伤。复合型创伤的受害者习惯用自我麻痹的方式应对问题,因而常常导致他们酗酒、吸毒、暴饮暴食或染上其他成瘾行为。遭受复合型创伤折磨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物质滥用和人格障碍。想要治愈复合型创伤,我们首先需要了

26、解两个词:“对创伤敏感”和“熟知创伤”。这两个词指的是,用帮助和悲悯的方式对受过创伤的人的行为进行感知。他们的首要目的,就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创伤在你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让你认识到,尽管你的很多做法为自己和他人不耻,但实际上是自身做出的应对和调节。比如喝酒和一些药物滥用,通常是因为受害者想要应对难以忍受的高度焦虑。很多类似的行为问题都是对创伤的适应性反应,而不是病态表现。认识到这一点,是改变现状的一大步。当你发现问题所在,并能为自己的遭遇悲悯自己时,就会有能力和动力解决问题,并对自己的进步充满希望。4.2 行为和经历童年时期遭遇过情感、身体以及性虐待的人,不仅要跟内心强大的情感作斗争,还要应对紊

27、乱的人际关系。然而很多受害者,会用借酒消愁和药物麻醉的方式来缓解创伤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认识到自己想要控制的情感,和药物以及自己的行为存在联系,这对你来说大有益处。在自己的行为和创伤经历之间建立起联系,能让你更具有慈悲心,对自己的行为不再那么焦躁、挑剔和愤怒。比如暴饮暴食、强迫自己进食这些问题行为,都是为了应对空虚感、孤独感、沮丧、焦虑以及其他痛苦。而自残和酗酒,则是为了应对极其严重的受虐经历。认清自己沉迷药物的客观背景,也能让你变得更加理解自己。过往的受虐经历让很多受害者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绝望,他们不认为自己能够好好的活下去。而类似于可卡因的药物,能暂时使他们心情良好,帮助他们更好的活下去。这些

28、行为和药物依赖都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应对机制,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不再过度批评自己,也会更有动力去发现和练习更多有效的应对方法。4.3 练习自我理解自我理解是悲悯自愈的五大要素之首,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只有自我理解,你才能让自己卸下羞耻感这个重担,不再因为虐待经历继续责怪自己,也不再对自己那么苛刻。自我理解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让你停止周而复始的自我批判,把注意力放在理解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上。不要再为自己的错误和失职责怪自己,你要开始相信自己的作为和不作为都是有原因的,这种想法很重要。如果你想摆脱羞耻感,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当你开始批评自己时,请这样提醒自己,“鉴于我在儿童时期的遭

29、遇,我有这个症状或者我表现出这个行为是情有可原的。”或者,只是平静地,富有慈悲心地对自己说:“我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还要提醒自己,那些让你感到羞耻的行为,对你而言,其实是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生存技能。这些行为根深蒂固,并不是因为你蠢笨、邪恶。恰恰相反,对你来说,这些行为在应对难以忍受的焦虑、恐惧、痛苦和羞耻感时,是明智、有效的方法。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内心就会渐渐理解自己。不管你以前或现在犯了什么错,不管你以前是深陷苦海继续受害,还是成了施虐的那一方,通过练习自我理解,你就能认识到,你现在的行为和儿时的成长环境有关。以慈悲心看待自己的遭遇,你就能更好理解自己,从而摆脱过往,走向更好的未来。4

30、.4 自我宽恕莫德皮特曾经说过,“真正的坦白是坦诚地所作所为,从而获得灵魂的洗涤。”如果说慈悲心是消除羞耻感的解药,那么自我宽恕则是治愈羞耻感的良药。自我悲悯能够中和羞耻感,消除它所释放的毒素。自我宽恕则能够舒缓身体、意识和心灵。让人远离羞耻感带来的痛苦,促进整个治疗过程。自我宽恕的第一步是,你要原谅遭受过虐待的自己,不让自己深陷其中。自我宽恕始于受虐,也终于受虐。不要再为虐待经历责怪自己,不管当时的情境如何,都不是你的错。当一个孩子面对虐待时,当然会束手无策。儿童性虐待的受害者通常会为虐待本身深感羞耻,内心的羞耻感使他们固守自己的问题和痛苦,让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惩罚。很多受害者不断地责怪自

31、己,因为他们认为是自己默许了性虐待的发生。但是你要明白,你不该为因性虐待做的所谓选择而负责任,因为你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你要记住,当时的你只是一个孩子。只有当你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不受胁迫、贿赂、恐吓、威胁时,你才有选择的自由。当时你只是一个孩子,你根本没有能力做出这样的选择。所以,你要原谅自己曾被性虐待。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无辜的,没有促使虐待发生,也没有选择被虐待,但你可能还是会因为虐待的其他层面责怪自己,比如虐待发生后,你不断地回到施虐者身边。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你回想一下虐待发生时的情况。你是不是因为孤独或施虐者给了你很多关注,你才回到他身边的?或者施虐者是不是给了你糖吃或者允许你玩游戏?如果是的话,请记住,那个时候的你还小,心智还不成熟,无法做出明智的决定和正确的选择,而且你并不知道虐待会给自己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所以,你要原谅自己回到施虐者身边。自我宽恕对消除羞耻感的意义在于,它比你所做的其他任何努力都有效。它消除的羞耻感越多,你就越能看清自己。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