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0KB ,
资源ID:40589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0589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攀龙.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攀龙.docx

1、高攀龙高攀龙的格物知本之学一 气、心、性、理1. 天地间浑然一气而已,张子所谓“虚空即气”是也。此是至虚至灵,有条有理的。以其至虚至灵,在人即为心;以其有条有理,在人即为性。澄之则清,便为理;淆之则浊,便为欲。(高子遗书卷四)2. 气之精灵为心,心之充塞为气,非有二也。”(高子遗书卷四)3. 吾年二十有五,闻令公李元冲(名复阳)与顾泾阳先生讲学,始志于学。以为圣人所以为圣人者,必有做处,未知其方。看大学或问,见朱子说:“入道之要莫如敬”,故专用力于肃恭收敛。持心方寸间,但觉气郁身拘,大不自在。及放下,又散漫如故,无可奈何。久之,忽思程子谓“心要在腔子里”,不知腔子何所指?果在方寸间否耶?觅註释

2、不得,忽於小学中见其解曰:“腔子犹言身子耳。”大喜。以为心不专在在方寸,浑身是心也,顿自轻松快活。过汀州,陆行至一旅舍,舍有小楼,前对山,后临涧,登楼甚乐。手持二程书,偶见明道先生曰:“百官万务,兵革百万之众,饮水曲肱,乐在其中。万变俱在人,其实无一事。”猛省曰:“原来如此,实无一事也。”一念缠绵,斩然遂绝,忽如百斤担子,顿尔落地。又如电光一闪,透体通明。遂与大化融合无际,更无天人内外之隔。至此见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区宇,方寸亦其本位,神而明之,总无方所可言也。(高子遗书卷三)4. 朱子曰“满腔子是恻隐之心”,是就人身上指出此理充塞处,最为亲切。盖天地之心,充塞於人身者,为恻隐之心;人心充塞天地

3、者,即天地之心。人身一小腔子,天地即大腔子也。(语,高子遗书卷一)5. 胡庐山以为心即理也,舍心而求诸物,遗内而徇外,舍本而逐末也。呜呼!天下岂有心外之物哉?当其寂也,心为在物之理,义之藏於无朕也;当其感也,心为处物之义,理之呈於各当也。心为在物之理,故万象森罗,心皆与物为体;心为处物之义,故一灵变化,物皆与心为用。体用一源,不可得而二也。物显乎心,心妙乎物,妙物之心无物於心,无物於心而后能妙物。彼徒知昭昭灵灵者为心,而外天下之物,是心为无矩之心;以应天下之物,师心自用而已,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理义说)6. 人心一片太虚,是广运处,此体一显即显,无渐次可待。彻此则为明心。一点至善,是真宰处

4、,此体愈穷愈微,有层级可言。彻此方为知性。或曰:“知善是现成天则,有何层级?”攀龙曰:“所谓层级,就人见处言,身到此处,见到此处,进一层又一层,见到天然停停当当处,方是天则。此即穷理之谓也。”或曰:“虚到极处,便见至善,岂虚是虚,善是善?”曰:“只看人入处何如。从穷理入者,即虚是理,虚灵知觉,便是仁义礼智;不从穷理入者,即气是虚,仁义礼智只是虚灵知觉。缘心性非一非二,只在毫芒眇忽间故也。”(复钱渐菴二,高子遗书卷八上)。7. 不患本体不明,惟患工夫不密;不患理一处不合,惟患分殊处有差。必做处十分酸涩,得处方能十分通透。(复钱渐菴一,高子遗书卷八上)。 存养此心纯熟至精微纯一之地,则即心即性,不

5、必言合;如其未也,则如朱子曰“虚灵知觉一而已矣。”(与钱启新一,高子遗书卷八上)8. 理者,心也,穷之者亦心也。但未穷之心,不可为理;未穷之理,不可为心,此处非穷参妙悟不可。悟则物物有天然之则,日用之间,物还其则,而己无与焉,如是而已。(复钱渐菴二,高子遗书卷八上)。9. 心体无有形体,无有边际,无有内外,无有出入,停停当当,直下直上,不容丝毫发人力。但昏杂时略绰唤醒,一醒即是本体昭然现前,更不待认而后合。待认而合,则与道为二,反成急迫躁扰矣。”(与子往三,高子遗书卷八上)10. 圣人之学,所以异於释氏者,只一性字。圣人言性,所以异于释氏言性者,只一理字。理者,天理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条理也。

6、(心性说,高子遗书卷三) 老氏气也,佛氏心也,圣人之学,乃所谓性学。老氏之所谓心,所谓性,则气而已。佛氏之所谓性,则心而已。非气心性有二,其习异也。性者何?天理也。外此以为气,故气为老氏之气;外此以为心,故心为佛氏之心。圣人气则养其道义之气,心则存其仁义之心,气亦性,心亦性也。(气心性说,高子遗书卷三)二 格物与知本1. 有物必有则,则者至善也。穷至事物之理,穷至於至善处也。(语,高子遗书卷一) 圣学正脉,只以穷理为先,不穷理便有破绽。(会语,高子遗书卷五) 何谓格物?曰:“程朱之言至矣。所谓穷至事物之理者,穷究到极处,即本之所在也,即至善之所在也。”(大学首章广义,高子遗书卷三)2. 穷理者

7、格物也,知本者物格也。穷理,一本而万殊;知本,万殊而一本。(高子遗书卷一)3. 先生之学,一本程朱,故以格物为要。但程朱之格物,以心主乎一身,理散在万物,存心穷理,相须并进。先生谓“才知反求诸身,是真能格物者也”。颇与杨中立所说“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为相近,是与程朱之旨异矣。(明儒学案)4. 吾辈格物,格至善也;以善为宗,不以知为宗也。故“致知在格物”一语,而儒禅判矣。(答汪仪寰二守) 5. 谈良知者,致知不在格物。故虚灵之用,多为情识,而非天则之自然,去至善远矣。(答汪仪寰二守)6. 阳明于朱子格物,若未尝涉其藩焉。其致良知,乃明明德也。然而不本于格物,遂认明德为无善无恶。故明德一

8、也,由格物而入者,其学实,其明也即心即性;不由格物而入者,其学虚,其明也是心非性。心性岂有二哉?则所从入者,有毫厘之辨也。(答方本庵)二先生(指陆象山、王阳明)学问,俱是从致知入,圣学须从格物。,致知不在格物,虚灵知觉虽妙,不察于天理之精微矣。知岂有二哉?有不致之知也。毫厘之差在此。(会语,高子遗书卷五)7. 乙巳仲夏,余游武林,寓居西湖,见彼中士人,半从异教,心窃忧之。”(异端辩),高子遗书卷三)8. 此翁一生命脉只在统合三教,其种种开合不过欲成此局。拈出一个高皇帝,是欲在时事上和合;拈出个群龙无首,则欲暗夺素王道统,而使佛氏阴篡飞龙之位。拈出敦化川流,则欲单显毗卢性诲,而使得儒家退就川流之

9、列。其他尊儒者不过局面上调停,引儒者之言不过疑似上附合。故无极太极近于虚空法界,则宗之;朝闻夕死近于生死大事,则宗之。然其所为太极,所谓道,即所谓毗卢遮那者是也。至于阳尊程朱,阳贬狂禅,而究竟则以程朱之中庸、五宗之佛性并斥,更是其苦心勤力处,欲使辟佛者更开口不得也。然举要而言,则枉却一生,劳攘到底,三教殊科耳。(答泾阳论管东溟9. 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传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吉。尝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与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三教论,明太祖集卷十)三 悟与修1. 凡了悟者皆乾也,

10、修持者皆坤也。人从迷中忽觉其非,此属乾知;一觉之后,遵道而行,此属坤能。必至用力之久,一旦豁然,如大畜之上九,畜极而通,曰“何天之衢”,乃如是乎?心境都忘,宇宙始闢,方是乾知。知之既真,故守之必力;细行克矜,小物克谨,视听言动,防如关津,镇如山岳,方是坤能。譬之于穀,乾者阳,发生耳,根苗花实皆坤也。盖乾知其始,坤成其终,无坤不成物也,故学者了悟在片时,修持在毕世。若曰“悟矣”,一切冒嫌疑,毁籓篱,曰“吾道甚大,奈何为此拘拘者?”则有生无成,苗不秀,秀不实,惜哉!(乾坤说)2.默而识之曰悟,循而体之曰修,修之则彝伦日用也,悟之则神化性命也。圣人所以下学而上达,与天地同流,如此而已矣。今之为悟者何

11、如邪?或摄心而乍见心境之开明,或专气而乍得气机之宣畅,以是为悟,遂欲举吾圣人明善诚身之教,一扫而无之。决堤防以自恣,灭是非而安心,谓可以了生死,呜呼,其不至于率禽兽食人而人相食不止矣!(近思录序) 3. 修而不悟者,徇末而迷本;悟而不澈者,认物以为则。不知欲修者正须求之本体,欲悟者正须求之工夫。无本体无工夫,无工夫无本体也。(冯少墟集序)4. 不悟之修,止是装饰;不修之悟,止是见解。二者皆圣人所谓文而已,岂躬行之谓哉!”(答萧康侯,高子遗书卷八上)5. 说者谓康斋不及白沙透悟。盖白沙于性地上穷研极究,以臻一旦豁然;康斋只是行谊洁修,心境静乐,如享现成家当者。即敬轩先生,亦不见作此样工夫。至其易

12、箦之诗谓:此心惟觉性天通,原是此样境界,不可谓其不悟。(答曹真予论辛复元书,高子遗书卷八上)四 敬与顺乎自然1. 壬子,方实信中庸之旨。此道绝非名言可形,程子名之曰“天理”,阳明名之曰“良知”,总不若“中庸”二字为尽。中者停停当当,庸者平平常常,有一毫走作,便不停当;有一毫造作,便非平常。本体如是,工夫如是,天地圣人不能究竟,况于吾人,岂有涯际?(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2. 此性无古无今,无圣无凡,天地人只是一个。惟最上根洁清无蔽,便能信人。其次全在学力,稍隔一尘,顿遥万里。(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3. 谓之性者,色色天然,非由人力,鸢飞鱼跃,谁则使之?勿忘勿助,犹为学者戒勉。若真机流行,瀰漫

13、布濩,亘古亘今,间不容息,于何而忘,于何而助?所以必有事者,如植穀然,根苗花实,虽其自然变化,而栽培灌溉,全非勉强学问。(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4.理者心也,穷之者亦心也。但未穷之心,不可谓理;未穷之理,不可谓心,此处非穷参妙悟不可。悟则物物有天然之则。日用之间,物还其则,而己无与焉,如是而已。(复刘念台二,高子遗书卷八上) 5. 人生何处有一毫不停当?何处有一毫不圆满?自家做得不停当,觉得不圆满,皆是有生以后添出来勾当,添出来念头,原初本色,何曾有此?但一直照他本色,终日钦钦,不迷失了故物,便到圣人地位,也只如此。(讲义人之生也直章)6. 中庸不是悬空说道理,是从人身上显出来的。学者要识中庸

14、,须是各各在自家身上当下认取。何者为“中”?即吾之身心是也;何者为“庸”?即吾之日用是也。身心何以为中?只洁洁净净,廓然大公便是。身心不是中;能廓然无物,即身心是中也。日用何以谓之庸?只平平常常,物来顺应便是。日用不是庸,能顺事无情即日用是庸也。到这里一丝不挂,是个极至处,上面更无去处了。故曰“中庸其至矣乎”。此是人生来天然本色。(讲义中庸之谓德章,高子遗书卷四)7. 问:“康斋与白沙透悟处孰愈?”曰:“不如白沙透彻。”“胡敬斋如何?”曰:“敬斋以敬成性者也。”“阳明、白沙学问如何?”曰:“不同。阳明与陆子静是孟子一脉。阳明才大于子静,子静心粗于孟子。自古以来圣贤成就,俱有一个脉络。濓溪、明道与颜子一脉,阳明子静与孟子一脉,横渠、伊川、朱子与曾子一脉,白沙、康节与曾点一脉。”彦文曰:“敬斋、康斋何如?曰:“与尹和靖、子夏一脉。”(会语,高子遗书卷五)8. 黄宗羲说:“东林之学,泾阳导其源,景逸始入细。”(明儒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