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5892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攀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攀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攀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攀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攀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攀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攀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攀龙.docx

《高攀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攀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攀龙.docx

高攀龙

高攀龙的格物知本之学

一气、心、性、理

1.天地间浑然一气而已,张子所谓“虚空即气”是也。

此是至虚至灵,有条有理的。

以其至虚至灵,在人即为心;以其有条有理,在人即为性。

澄之则清,便为理;淆之则浊,便为欲。

(《高子遗书》卷四)

 

2.气之精灵为心,心之充塞为气,非有二也。

”(《高子遗书》卷四)

 

3.吾年二十有五,闻令公李元冲(名复阳)与顾泾阳先生讲学,始志于学。

以为圣人所以为圣人者,必有做处,未知其方。

看《大学或问》,见朱子说:

“入道之要莫如敬”,故专用力于肃恭收敛。

持心方寸间,但觉气郁身拘,大不自在。

及放下,又散漫如故,无可奈何。

久之,忽思程子谓“心要在腔子里”,不知腔子何所指?

果在方寸间否耶?

觅註释不得,忽於《小学》中见其解曰:

“腔子犹言身子耳。

”大喜。

以为心不专在在方寸,浑身是心也,顿自轻松快活。

······过汀州,陆行至一旅舍,舍有小楼,前对山,后临涧,登楼甚乐。

手持二程书,偶见明道先生曰:

“百官万务,兵革百万之众,饮水曲肱,乐在其中。

万变俱在人,其实无一事。

”猛省曰:

“原来如此,实无一事也。

”一念缠绵,斩然遂绝,忽如百斤担子,顿尔落地。

又如电光一闪,透体通明。

遂与大化融合无际,更无天人内外之隔。

至此见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区宇,方寸亦其本位,神而明之,总无方所可言也。

(《高子遗书》卷三)

 

4.朱子曰“满腔子是恻隐之心”,是就人身上指出此理充塞处,最为亲切。

盖天地之心,充塞於人身者,为恻隐之心;人心充塞天地者,即天地之心。

人身一小腔子,天地即大腔子也。

(《语》,《高子遗书》卷一)

 

5.胡庐山以为心即理也,舍心而求诸物,遗内而徇外,舍本而逐末也。

呜呼!

天下岂有心外之物哉?

当其寂也,心为在物之理,义之藏於无朕也;当其感也,心为处物之义,理之呈於各当也。

心为在物之理,故万象森罗,心皆与物为体;心为处物之义,故一灵变化,物皆与心为用。

体用一源,不可得而二也。

物显乎心,心妙乎物,妙物之心无物於心,无物於心而后能妙物。

······彼徒知昭昭灵灵者为心,而外天下之物,是心为无矩之心;以应天下之物,师心自用而已,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理义说》)

 

6.人心一片太虚,是广运处,此体一显即显,无渐次可待。

彻此则为明心。

一点至善,是真宰处,此体愈穷愈微,有层级可言。

彻此方为知性。

或曰:

“知善是现成天则,有何层级?

”攀龙曰:

“所谓层级,就人见处言,身到此处,见到此处,进一层又一层,见到天然停停当当处,方是天则。

此即穷理之谓也。

”或曰:

“虚到极处,便见至善,岂虚是虚,善是善?

”曰:

“只看人入处何如。

从穷理入者,即虚是理,虚灵知觉,便是仁义礼智;不从穷理入者,即气是虚,仁义礼智只是虚灵知觉。

缘心性非一非二,只在毫芒眇忽间故也。

”(《复钱渐菴》二,《高子遗书》卷八上)。

7.不患本体不明,惟患工夫不密;不患理一处不合,惟患分殊处有差。

必做处十分酸涩,得处方能十分通透。

(《复钱渐菴》一,《高子遗书》卷八上)。

存养此心纯熟至精微纯一之地,则即心即性,不必言合;如其未也,则如朱子曰“虚灵知觉一而已矣。

”(《与钱启新》一,《高子遗书》卷八上)

 

8.理者,心也,穷之者亦心也。

但未穷之心,不可为理;未穷之理,不可为心,此处非穷参妙悟不可。

悟则物物有天然之则,日用之间,物还其则,而己无与焉,如是而已。

(《复钱渐菴》二,《高子遗书》卷八上)。

 

9.心体无有形体,无有边际,无有内外,无有出入,停停当当,直下直上,不容丝毫发人力。

但昏杂时略绰唤醒,一醒即是本体昭然现前,更不待认而后合。

待认而合,则与道为二,反成急迫躁扰矣。

”(《与子往》三,《高子遗书》卷八上)

 

10.圣人之学,所以异於释氏者,只一性字。

圣人言性,所以异于释氏言性者,只一理字。

理者,天理也。

天理者天然自有之条理也。

(《心性说》,《高子遗书》卷三)

老氏气也,佛氏心也,圣人之学,乃所谓性学。

老氏之所谓心,所谓性,则气而已。

佛氏之所谓性,则心而已。

非气心性有二,其习异也。

性者何?

天理也。

······外此以为气,故气为老氏之气;外此以为心,故心为佛氏之心。

圣人气则养其道义之气,心则存其仁义之心,气亦性,心亦性也。

(《气心性说》,《高子遗书》卷三)

 

二格物与知本

1.有物必有则,则者至善也。

穷至事物之理,穷至於至善处也。

(《语》,《高子遗书》卷一)

圣学正脉,只以穷理为先,不穷理便有破绽。

(《会语》,《高子遗书》卷五)

何谓格物?

曰:

“程朱之言至矣。

所谓穷至事物之理者,穷究到极处,即本之所在也,即至善之所在也。

”(《大学首章广义》,《高子遗书》卷三)

 

2.穷理者格物也,知本者物格也。

穷理,一本而万殊;知本,万殊而一本。

(《高子遗书》卷一)

 

3.先生之学,一本程朱,故以格物为要。

但程朱之格物,以心主乎一身,理散在万物,存心穷理,相须并进。

先生谓“才知反求诸身,是真能格物者也”。

颇与杨中立所说“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为相近,是与程朱之旨异矣。

(《明儒学案》)

4.吾辈格物,格至善也;以善为宗,不以知为宗也。

故“致知在格物”一语,而儒禅判矣。

(《答汪仪寰二守》)

 

5.谈良知者,致知不在格物。

故虚灵之用,多为情识,而非天则之自然,去至善远矣。

(《答汪仪寰二守》)

 

6.阳明于朱子格物,若未尝涉其藩焉。

其致良知,乃明明德也。

然而不本于格物,遂认明德为无善无恶。

故明德一也,由格物而入者,其学实,其明也即心即性;不由格物而入者,其学虚,其明也是心非性。

心性岂有二哉?

则所从入者,有毫厘之辨也。

(《答方本庵》)

二先生(指陆象山、王阳明)学问,俱是从致知入,圣学须从格物。

,致知不在格物,虚灵知觉虽妙,不察于天理之精微矣。

知岂有二哉?

有不致之知也。

毫厘之差在此。

(《会语》,《高子遗书》卷五)

 

7.乙巳仲夏,余游武林,寓居西湖,见彼中士人,半从异教,心窃忧之。

”(《异端辩》),《高子遗书》卷三)

 

8.此翁一生命脉只在统合三教,其种种开合不过欲成此局。

拈出一个高皇帝,是欲在时事上和合;拈出个群龙无首,则欲暗夺素王道统,而使佛氏阴篡飞龙之位。

拈出敦化川流,则欲单显毗卢性诲,而使得儒家退就川流之列。

其他尊儒者不过局面上调停,引儒者之言不过疑似上附合。

故无极太极近于虚空法界,则宗之;朝闻夕死近于生死大事,则宗之。

然其所为太极,所谓道,即所谓毗卢遮那者是也。

至于阳尊程朱,阳贬狂禅,而究竟则以程朱之中庸、五宗之佛性并斥,更是其苦心勤力处,欲使辟佛者更开口不得也。

然举要而言,则枉却一生,劳攘到底,三教殊科耳。

(《答泾阳论管东溟》

 

9.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传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

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吉。

尝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

然与世之愚人。

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

”(《三教论》,《明太祖集》卷十)

 

三悟与修

 

1.凡了悟者皆乾也,修持者皆坤也。

人从迷中忽觉其非,此属乾知;一觉之后,遵道而行,此属坤能。

······必至用力之久,一旦豁然,如《大畜》之上九,畜极而通,曰“何天之衢”,乃如是乎?

心境都忘,宇宙始闢,方是乾知。

知之既真,故守之必力;细行克矜,小物克谨,视听言动,防如关津,镇如山岳,方是坤能。

譬之于穀,乾者阳,发生耳,根苗花实皆坤也。

盖乾知其始,坤成其终,无坤不成物也,故学者了悟在片时,修持在毕世。

若曰“悟矣”,一切冒嫌疑,毁籓篱,曰“吾道甚大,奈何为此拘拘者?

”则有生无成,苗不秀,秀不实,惜哉!

(《乾坤说》)

 

2. 默而识之曰悟,循而体之曰修,修之则彝伦日用也,悟之则神化性命也。

圣人所以下学而上达,与天地同流,如此而已矣。

······今之为悟者何如邪?

或摄心而乍见心境之开明,或专气而乍得气机之宣畅,以是为悟,遂欲举吾圣人明善诚身之教,一扫而无之。

决堤防以自恣,灭是非而安心,谓可以了生死,呜呼,其不至于率禽兽食人而人相食不止矣!

(《近思录序》)

 

3.修而不悟者,徇末而迷本;悟而不澈者,认物以为则。

不知欲修者正须求之本体,欲悟者正须求之工夫。

无本体无工夫,无工夫无本体也。

(《冯少墟集序》)

 

4.不悟之修,止是装饰;不修之悟,止是见解。

二者皆圣人所谓文而已,岂躬行之谓哉!

”(《答萧康侯》,《高子遗书》卷八上)

5.说者谓康斋不及白沙透悟。

盖白沙于性地上穷研极究,以臻一旦豁然;康斋只是行谊洁修,心境静乐,如享现成家当者。

即敬轩先生,亦不见作此样工夫。

至其易箦之诗谓:

‘此心惟觉性天通’,原是此样境界,不可谓其不悟。

(《答曹真予论辛复元书》,《高子遗书》卷八上)

 

四敬与顺乎自然

1.壬子,方实信《中庸》之旨。

此道绝非名言可形,程子名之曰“天理”,阳明名之曰“良知”,总不若“中庸”二字为尽。

中者停停当当,庸者平平常常,有一毫走作,便不停当;有一毫造作,便非平常。

本体如是,工夫如是,天地圣人不能究竟,况于吾人,岂有涯际?

(《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

 

2.此性无古无今,无圣无凡,天地人只是一个。

惟最上根洁清无蔽,便能信人。

其次全在学力,稍隔一尘,顿遥万里。

(《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

 

3.谓之性者,色色天然,非由人力,鸢飞鱼跃,谁则使之?

勿忘勿助,犹为学者戒勉。

若真机流行,瀰漫布濩,亘古亘今,间不容息,于何而忘,于何而助?

所以必有事者,如植穀然,根苗花实,虽其自然变化,而栽培灌溉,全非勉强学问。

(《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

 

4.理者心也,穷之者亦心也。

但未穷之心,不可谓理;未穷之理,不可谓心,此处非穷参妙悟不可。

悟则物物有天然之则。

日用之间,物还其则,而己无与焉,如是而已。

(《复刘念台》二,《高子遗书》卷八上)

 

5.人生何处有一毫不停当?

何处有一毫不圆满?

自家做得不停当,觉得不圆满,皆是有生以后添出来勾当,添出来念头,原初本色,何曾有此?

但一直照他本色,终日钦钦,不迷失了故物,便到圣人地位,也只如此。

(《讲义·人之生也直章》)

 

6.中庸不是悬空说道理,是从人身上显出来的。

学者要识中庸,须是各各在自家身上当下认取。

何者为“中”?

即吾之身心是也;何者为“庸”?

即吾之日用是也。

身心何以为中?

只洁洁净净,廓然大公便是。

身心不是中;能廓然无物,即身心是中也。

日用何以谓之庸?

只平平常常,物来顺应便是。

日用不是庸,能顺事无情即日用是庸也。

到这里一丝不挂,是个极至处,上面更无去处了。

故曰“中庸其至矣乎”。

此是人生来天然本色。

(《讲义·中庸之谓德章》,《高子遗书》卷四)

 

7.问:

“康斋与白沙透悟处孰愈?

”曰:

“不如白沙透彻。

”“胡敬斋如何?

”曰:

“敬斋以敬成性者也。

”“阳明、白沙学问如何?

”曰:

“不同。

阳明与陆子静是孟子一脉。

阳明才大于子静,子静心粗于孟子。

自古以来圣贤成就,俱有一个脉络。

濓溪、明道与颜子一脉,阳明子静与孟子一脉,横渠、伊川、朱子与曾子一脉,白沙、康节与曾点一脉。

”彦文曰:

“敬斋、康斋何如?

曰:

“与尹和靖、子夏一脉。

”(《会语》,《高子遗书》卷五)

 

8.黄宗羲说:

“东林之学,泾阳导其源,景逸始入细。

”(《明儒学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