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7.72KB ,
资源ID:40862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0862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第一次护法运动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第一次护法运动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从孙中山的性格以及他对信仰追求的执着程度来看 ,其政治理想与行动原则一旦确立 ,似 乎很 难发生动摇与改变。那么 ,为何在第一次护法后的三年时间内,他的革命思想竟奇迹般地发生了嬗变与升华?个中动因无论怎样复杂 ,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三个 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孙 中山在逆境 中始终 坚持对中国革命出路 的探 索与追求,是促使他革命思想发生嬗 变与升华的关键 因素或主观基础。 孙中山是一位勇于面对挫折和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革命家 。早在 1912年辞去临时大总统时,他还单纯地认为,在 “数千年专制之毒深中乎人心”的中国,只有把 民主共和精神用法律确定下来 ,才能使 “帝 统为之斩绝 ,专制 为之推

2、翻 ”。ll】(P427)他幻想用纸临时约法去约束和阻止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还不懂“如果没有政权 ,无论什么法律 ,无论什么选 出的机关都等于零”圆(P98)这一政治斗争的根本法则。甚至宣称 :“民族 、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 ,即在此事”,er(P84)并在行动上脱离了政治而转 向铁路建设。他企图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从事 经 济 建 设 ,“间接 使 政 治 基 础臻 于完 固”例(p635)。他在致宋教仁 的信 中还坦言 :“民国大局 ,意 、公 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各种矛盾关系上的基本功能 ;最后 ,又以图说 的方 式详 细勾 划 了在五权宪法原则指导下构建

3、起 的国家机器 的基本模式 ;深入讲解 了直接 民权的具体标志 (县治 )及其所包含的内容 ;肯定 了直接民权在五权宪法 中的核心地位 ;分析 了四种 直接 民权应具有 的政 治功能 。111(P485498)该文所 阐发 的思想主张 ,凝结了他数十年艰辛探索的心力与心血 ,融汇 了东西方数千年政体建设之精华 ,堪称是近代 中国关于民权革命 的划时代的宣言书和动员令。这篇演说所反映出的思想高度 ,已经超越 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的范 围,触摸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时代脉搏 。 三、对实现国民革命各种主体要素的新认识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后不到三年 的时间里 ,孙中山在与俄 国十月革命和“五四”爱 国运动

4、的相互影响过程 中,通过亲身耳 闻 目睹与 冷静的思索 ,已经对 中国革命许多问题 的认识产生 了新变化 ,其中对 中国革命制约关 系最为紧密 的几种主体要素的认识变化尤为明显。 第一,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变化显着。 五四运动后 ,孙 中山对 lE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已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1919年 l2月 ,他曾对友人说 :“吾人对 Et本无多大希望 ,只求其不行劫可也 。”131(p9)稍后 ,他在国民党本部演讲时宣称 :“我们革命失败 ,全是 日本捣鬼。”(P4)而对英 、美两国,当时的认识仍比较保守。 但这种认识在事实面前很快就发生 了变化。 第一次奉直 战争前后 ,直 系军阀控制 了北京政

5、府 ,成为孙 中山在 国内的主要敌人 ,而站在他们背后的却是英国和美国。在南方 ,日益露骨地反对孙中山的新军 阀陈炯 明,也得 到英美两国的支持。这不能不激起孙中山的敌视与反感。 孙 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时 ,港英当局又阻挠群众集会庆祝和捐款支持新政府 。1921年 8月 5日,孙 中山致书咸马里夫人说 :“我们打算进军北方 ,以逐走所有的大督军与亲 日派。当然 ,和往常一样 ,英国政府正在我们前进 的道路上设置种种障碍 ,以致使我们的一切重大成就化为泡影 。”唧(P583)当孙 中山同陈炯 明的矛盾 日益尖锐时 ,他甚至对少共 国际代表达林 愤慨地表 示 :“我最好 的朋友陈炯明背叛了,他被吴

6、佩孚收买了,被香港的英国人收买了。”14(p111)孙中山是一位纯粹的爱国者 ,他所深切关怀的只有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在事实面前 ,他对各帝国主义的认识都在不断深化 。此时尽管他还没能认识到 :要拯救中国,首先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但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离这一步已仅有 咫尺 之遥 了。 第二,对知识青年的认识有 了新的飞跃。 孙中山从社会政治的大动荡中认识 了五四运动 中觉醒的广大青年学生 ,认识了五四运动“莫非新思想鼓荡陶熔之功”,而“一般爱国青年,无不 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B(P462)6月 16日,他在环球学生会讲 演结束后与当时的学生代表屈武谈话 时表示 :“中国的

7、希望 ,就寄托在你们这般青年人 的身上”。15(P60)正是基于这些认识 ,他开始努力寻求共 同语言以争取这一社会力量 。 在孙 中山的指导下 ,1919年 6月 星期评论创刊 ,民国 日报 开辟 “觉悟”副 刊 ,大型理论 刊物建设杂志也于 8月横空出世。革命党的核心人物们迅速汇聚上海,他们开始提倡个性解放 、妇女解放 、文学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改造 ,力图以最新姿态与新知识界交流思想 。1919年 1O月 ,“中华革命党”几乎是无声无息地 易名 为“中国国民党 ”,并放宽了党员标准 ,开始 “大量 吸收青年入党 ”16(P303304)。 第三,对工人运动的认识有 了质的提 高。 孙

8、中山以往对 中国的工人运动较少关心。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还没有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也因为孙 中山曾认为,在 中国应该强调劳资双方的合作。他对工人的不幸生活表示同情 ,到广州后颁布的内政方针中就提出“保护劳动”、“谋进工人生计 ”、“提倡工会 ”等 主张 ,91(P433)但他基本的想法 ,仍希望通过实行 民生 主义来避免社会革命 ,而不是鼓励社会革命。 后来 ,他对 l922年 1月至 3月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却给予了极大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先后参加这次罢工的海员众多而形成 了“中国第一次罢工高潮”。更是由于第一 ,“孙 中山奔走革命流亡海外时,曾以乡谊关系与海洋轮船上之粤籍海员发生不

9、少关 系,以救国为号召 ,鼓吹海员组织 团结 ,一117“知难行易”学说的哲学基础是唯物的 ,完全符合人类 的一般认识规律 。他还认为 :“行其所不知 ,以致其所知”;“人类之进步 ,皆发轫于不知而行者也”;“吾人之在世界 ,其知识要随事物之增加而同时进步”。意思是说 ,人的认识必须跟上客观形势 的发展 ,否则 ,就会在不断 出现 的新 事物面前“渐即于老朽颓唐 ,灵明 日固”。“古人进步 的最大理 由,是在能实行 ”,而“知”是为“行”用 ,“以行而求知 ,故知以进行 ”,道出了“行”与“知”相长的辩证关系。他指出 ,传统的“知之非难 ,行之惟难”的观点 ,是“似是 而非之说 ,实与其理相背

10、驰 ”;同时,他还批判了宋 、明以来的“知先行后”和“知行合一 ”等形而上学的理论 ,并 以“能知必能行 ,不知亦 能行 ”的主张 ,激励革 命党人去 为理 想而奋斗 ,反 对 那 些 “不 知 则 不行 ,知 之 又 不 敢 行 ”的消极无为思想 。该 书的完成 ,不仅标志了其哲学思想开始形成 ,也表明他 的一系列革命 纲领和学说 ,开始在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渐趋升华 。 其 次 ,以民 生主 义 为主 导 的 社会 革命 思 想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 孙 中山此期又写成了实业计划(即物质建设,建国方略之二)一书,这是他为未来 的中国精心编构出的以铁路 、水路 、公路 等交通运输业为

11、先导 ,轻 、重 、民用各种工业综合发展的经济建设蓝图。孙 中山始终认为 ,交通运输是近代工业产生与发展的先导,必须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他指 出:“予之计划 ,首先注重于铁路 、道路之建筑 ,运河 、木道之修建 ,商港 、市街之建设 ,盖此 皆为事业之利器 ,非现有 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 ,则虽全具发展实业质要素 ,而亦无由发展。”他在辞去临时大总统不久 ,就曾提 出在全国修筑10万公里铁路的设想。而在实业计划中,他又将这一设想具体化为六大铁路系统 ,即西南 、西北 、中央 、东南 、东北 、高原 ,从 内地到边疆 ,从江南到西北 ,四通八达 ,无远不届 。此外 ,他还提出建立北方 、东方

12、 、南方三大海港 ,疏通内河 水道 ,发展内地交通 ;兴建粮食工业 、衣服工业 、居室工业 、行动工业 、印刷工业 ;开采铁 、油 、煤 、铜 矿及创办矿机制造厂 、冶矿机厂等等。 孙 中山在书中还充分肯定了调查研究和科学一116一实验对于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他说 :“此书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 ,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而已;至其实施之细密计划 ,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 ;科学实验之审定 ,乃可从事。故此举之计划,当有种种之变更改 良,读者幸毋 以此书为一成不易之论”。11(P212213)孙中山在政治革命中,为建立真正的共和政体和维护 民权战斗不息。在经济革命中 ,他 又以严肃的科学态度 ,或亲

13、自勘查或派人调查研究 ,然后“绘制地图和表格 ,并收集资料 ,详加核对。实业计划中包括河床和港湾的深度与层次等细节 ,他无不 了若指掌 ”。这一切 ,对于孙中山这样 日理万机的民主革命领袖而言 ,实属难能可贵 。 他又在书 目的 自序中告诫国人 :“中国富源之发展 ,已成为今 日世界人类之至大问题 ,不独为中国之利害而 已。”而要发展富源 ,必须把权力掌握在 自己手中 ,“操之在我则存 ,操之在人则亡”,“欲操此发展之权,则非有此知识不可, ”明确强调 了国家独立 与发展 经济之间的相互依 赖关系。书中还指出:“欧美两洲之工业发达,早于中国百年 ,今欲于短时期追及之 ,需用其资本 ,用其机器。

14、若外国资本不可得 ,至少亦需用其专家、发明家 ,以为吾国制造机器 。”11(P212)主张在不损害中国主权的前提下,引进外资和西方的先进技术 ,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西方 ,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 的面貌。 孙中山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论着及所阐述的经济改革主张,尽 管囿于当时 的条件而无法付诸实践 ,但却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 ,提供了份极有借鉴价值的珍贵遗产。 再 次 ,五 权制 宪 学说 的 完善 ,使 孙 中山民权革命思想产生 了质的升华。 1921年 3月 20日,孙 中山为 了在广东军政府的基础上筹建正式政府 ,于广东省教育会公开发表 了以五权宪法为题的重要演说 ,旨在全面系统地阐

15、述五权制宪学说和民权理论 ,而后整理成文。文中,他历数了中外古代政治制度之特点 、近代宪政运动之源流 、三权宪法之由来 ;比较 了英美两 国三权宪法的异同及优劣 ;揭示了三权制宪原则的缺陷与流弊 ;论证 了宪法在调解 自由与专制 、法律规范与无政府主义 、个 人私欲与社会公如此 ,则真正最后之和平 ,可得而致 。”91(P14o)孙中山及其战友们都已看到 ,在这场我国亘古未有的“国民运动”中,“中国多数国民,已经感觉到非 国民 自己主张 ,自己选择 、自己努力 ,不能救 中国”。 O1他们虚心地承认 ,在人民大众所表现出来的“无可比拟”的伟大面前 ,他们 以往的斗争“徒足资以剧谈”121。显然

16、 ,他们已从这场划时代的群众爱 国运动中找到了革命力量的源泉 。 孙 中山从社会政治的大震荡中认识 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他在 1920年 1月 的一封信 中盛赞新思想“扬葩吐艳 ,各极其致 ,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 以顽劣之政府 ,犹且不敢撄其锋 。此种新文化运动 ,在我国今 日,诚思想 空前之大变动。 推原其始 ,不过 由于出版界 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 ,遂至舆论大放异彩 ,学潮弥漫全国 ,人皆激发天 良,誓死为爱 国之运动 ;倘能继长增高 ,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 ,可无疑也”。(P482)这时 ,孙中山已清醒地认识 到 ,“欲收革命 之成功 ,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为了紧握思想政治宣

17、传这一锐利的斗争武器 ,孙 中山命朱执信 、戴季陶等于 8月 1Et在上海创办了建设杂志 ,开始鼓 吹各种革命与社会改革学说。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 民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人民大众 以抵制 Et货等方式直接与 日本帝 国主义展开斗争 ,并且无情地揭露 巴黎和会上帝 国主义列强 的“强盗行为”。这一切都强烈地感染着孙中山,使他对 日本帝国主义 的态度也变得强硬起来 。1919年 6月 24Et,日本朝 日新 闻记者 问他 :“中国人何 以恨 日本之深 ?”孙中山直言不讳 :“予 向为主张 中日亲善之最力者 。但乃不图 日本武人 ,逞其帝 国主义之野 心 ,忘其维新 志士之怀抱 ,以中国为最少抵抗

18、力之 方向 ,而 向之以发展其侵略政策焉 。此中国与 日本之立 国方针 ,根本上不能相容者也 。”而“日本政府军 阀以其所 为 ,求其所欲 ,而犹望中国人之不生反动 ,举 国一致 ,以采远交 近攻 之策 ,与尔偕亡者 ,何可得也 ?”(P71,72,74)这是他第一次公开从立国方针上抨击 日本帝 国主义 ,反映出他的民族意识有了进一步提升 。 二、孙 中山哲学、经济及宪政思想的新发展对于孙 中山 1918年 回到上海后埋首书斋那段时光的心态与表现 ,学界多以“苦 闷”、“徘徊”、“焦虑 ”等概括或形容之。其实 ,这仅仅是他在总结革命屡遭失败之沉痛教训、穷诘问题之根源、思索解决之办法 、寻求成功

19、之路时 ,由于心情过于急迫而导致情绪上出现了某些波动 。事实上 ,他的这段案头苦功并非徒劳 ,不仅让他对 中国革命问题的某些认识有了长足提高,而且也使他的哲学 、经济及宪政理论得到了完善与发展 。 首先 ,从认识论的角度寻求革命失败根 源的同时他的哲学理论得到了提升。 毋庸讳言 ,孙中山早年学 中西医 ,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多有 了解 ,而哲学 与人文科学诸端则非其所长。因此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一直身体力行注重革命实践 ,即使是他所创立 的旧三民主义纲领 ,同样也是从 中国近代 国情的实际中得来,并用以指导中国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 。 直到一次护法失败前 ,孙中山甚少从事过思辨层面

20、的理论研究与创作 。此时他却刻意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 了导致革命屡屡失败的思想根源。即所谓 :在推翻专制 、创建共和之后 ,“本可从此继进 ,实行革命党所抱持之三 民主义、五权宪法,与夫革命方 略所规定之种种建设宏模 ,则必能乘时一跃而登 中国于富强之域 ,跻斯 民于安乐之天”。但“革命初成 ,党人即起异议。”“所以思想错误而懈志 ”,以为“予所 主张者 ,理想 太高 ,不适 中国之用”,“信仰不笃、奉行不力”,导致“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 ,而破坏之后 ,国事更 因之以 日非 。”这种错误的思想根源 ,主要是受“知之非艰 ,行之惟艰 ”传统观念的束缚所致 。 为了解决革命党人这种思想 障碍 ,“故

21、作学说 ,以破坏此心理之大敌。”11(P104106)1918年l2月 30日,他在上海完成了知难行易一书(即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又称孙文学说)的写作 ,首次提 出了“知难行易”的认识论学说。书 中的基本主张是 :行在先 ;能行便能知;行易知难 ;知是为 了行。还指出:“宇宙间的道理 ,都是先有 了事实 ,然后才发生言论 ,而不是先有言论 ,然后才发生事实 ,比方陆军的战术学 ,现在 已经成了系统的学问 , 是本于古人战斗的事实 ,逐渐进步而来 ”的。他认为 ,现时存在的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而人们 的主观认识是第二性的。不难看出,他的一115此时无论何人执政 ,皆不能大有设施 。盖 内力 日

22、竭 ,外患 日逼,断非一时所能解决 。若只从政治方面下手 ,必致 日弄 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 ,使民生充裕 ,国势不摇 ,而政治乃能活动 ”。41(p6)袁世凯正是利用 了其政治上的幼稚而窃夺了辛亥革命 的胜利成果 。然而 ,宋教仁被刺案发生之后 ,孙 中山即刻认清 了袁世凯的真实面 目,彻底丢掉 了幻想 ,果断地宣布“事 已至此 .只有起兵。因为袁世凯是总统 ,总统指使暗杀 .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 。所能解决者 ,只有武力”讨袁。111(P477)“二次革命 ”失败后 ,他深感国民党人意志 消沉 ,“是一盘散沙 ,乌合之众”,遂决心 “正本清源”,“摒斥官僚”,“淘汰伪

23、革命党 ”,严密党的组织 ,成立了中华革命党 ,号召党员 ,“协力同心 ,共图三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又多次发表讨袁宣言,号召国人“除恶务尽”,“保持 民国,不徒以去袁为毕事”,“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l1(PIOI_1I)3)并率先发动讨袁护国战争 ,表明要与袁世凯斗争到底 。 当第一次护法运动因遭军阀政客排挤而失败时 ,孙 中山又深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 ,转生出无数强暴之专制 ,其为毒之烈 ,较前尤甚 。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夫吾党革命之初心 ,本 以救 国救种为志 ,欲出斯 民于水火之中 ,而登衽席之上也 ,今乃反令之 陷水益深 ,陷火益热 ,与革命初衷 大相违背。 午

24、夜思维 ,不胜痛心疾首 !”1l(p104105)故在辞大元帅职通电中沉痛宣称 :“顾吾国之大患 ,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虽号称护法之省 ,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 民意之下 。”151(P471)不铲除这些军阀势力 ,什么“法律及民意”都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孙 中山在革命失败的打击中悟到的惨痛教训 。但他并没因此消沉或怯步不前 ,相反仍在奋斗与探索。 可以断言 ,如果没有如此对革命屡战屡败教训 的不断总结及其百折不挠的追求与抉择 ,也不可能有孙中山思想的嬗变与升华 。 第二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革命成功的希望、找到 了新的国际盟友。 正当孙 中山为寻找中国革命出路

25、而苦苦求索之际 ,列宁领导的俄 国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 ,给一114一了他极大的鼓舞和启迪 。孙中山从 中看到了世界潮流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力量 ,由此也看到了中国革命未来的希望。他指导下 的上海民国日报于 1918年元旦发表了“吾 人对于此近邻之大改革 ,不胜其希望也”的社论 ,并致电苏维埃政府和列宁 :“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员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 ;而且更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 ,共 同奋斗”,l5(P5OO)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俄国人 民的友好祝愿 ,也表 明中国人 民和他本人的觉醒与进步。在他看来 ,“俄国革命不仅把世界最大权威之帝 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

26、问题 ,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 ,皆因其方法 良好之故 ”;161(P135)也“因为有 了俄 国革命 ,世界人类便生出了一个大希望”,I“吾等要想革命成功 ,一定要学他”。81(p148)然而 ,由于道路悬隔,传 闻纷纭 ,使其对俄 国情况了解甚少 ,其言论和行动还不足 以表明 当时该事件对他所产生 的影响程度 。事实上 ,孙 中山对苏俄态度 的明显变化 应在 1920年秋 季 以后 。 第三,“五四”爱 国运动使孙 中山认 清了革命的敌、我、友 ,并找到 了新的革命力量。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最终迫使北京政府拒绝在 巴黎和约上签字。这场伟大爱国壮举 ,给 了正在继续探索救国道路

27、的孙中山以极大的激励。孙 中山为时代潮流 的变动而深受鼓舞 ,遂于1919年 8月毅然辞去了政务总裁一职,旋 即下定决心 :今后所持救国的根本 办法是 ,“南北新 旧国会一概不要他 ,同时把那些腐败官僚 ,跋扈武人 ,罪恶政客 ,完完全全扫干净他 。 重新创建个 国民所有的新 国家”。 191(p148)他深切地认识到 ,八年以来中华民国政治不 良到这个地步 ,就是“因为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今后“改造 中国的第一步”,只有重新开始革命 ,扫清官僚 、政客 、武人这些“地底的陈土”Uo。故此 ,孙中山结束了蛰居上海的书斋生活 ,开始更 多地关注在 中国大地勃兴的这场爱国运动。l0

28、月 18日,孙 中山在上海寰球 中国学生会发表演讲 ,指 出:“试观今次学生运动 ,不过 因被激而兴 ,而于此甚短之期间 ,收绝伦之巨果 ,可知结合者即强也。如使诸君即时以正当方法结合 , 于此举足轻重之际,来助我主张,予信北京政府从此不能更拒绝吾人也。有所谓联义社 、群益社等等组织 。”“孙 中山在南方几次军事行动 ,得到此等团体为孙中山秘密购买和运输军械。”UV(PlO)第二,这次大罢工最初虽 由经济要求所引起 ,但斗争的矛头很快便指 向了外国帝国主义 ,增加 了浓厚 的爱 国主义色彩 ,从 而引起了他的关注与同情。因此 ,大罢工开始后 ,孙中山虽在桂林准备北伐 ,但仍要廖仲恺在广州筹款予

29、以支援。对此 ,共产 国际代表马林在 1922年7月给共产国际执委会 的报告中也写道 :“在今年正月海员罢工期间 ,国民党与工人之 间的是多么紧密 ,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十分清楚 的。整个罢工都由这个政治组织 的领袖们领导 ,罢工工人参加 了党 的民族主义的示威游行 ,全部财政资助都来 自国民党。”USI(P16)这年 5月 1日,出席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 的达林亦 曾描述 :“孙 中山掌权的南方 ,和军 阀、外国帝 国主义掌握的北方之间 ,有天壤之别 。南方 的气氛完全不同。工会 、共产党 、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都是完全合法的。”141(P82)这些反过来 对孙中山的思 想变化也势必会产生较大 的影 响 。 第四 ,对 列 宁领 导 下 的 苏俄社 会 主 义 的认 识日益清晰。 正如前文所述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刚刚传到中国时,孙 中山立刻表示了热切的关注与祝贺 ,但对她的了解还很有限。直到 1920年才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主要是因为年初外国干涉军从西伯利亚撤退 ,远东共和国在赤塔成立。从而改变了苏俄同中国原来那种隔绝 的状态 ,使孙 中山对苏俄 的真实情况逐渐有 了更多的了解。1920年下 ,他开始 了与苏俄代表的接触 。同年 11月 28日,也就是孙 中山从上海 到达广州 的当天 ,中国又获悉 了苏俄 的第二 次对话 宣 言 。其 中谈 到 :“俄罗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