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0.12KB ,
资源ID:4126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126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深度教学的三个维度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深度教学的三个维度Word文档格式.docx

1、它既是一种理念性的知识,又是一 种实践性的活动;既强调活动过程中参与者的 “在场”,又强调参与者共同生成活动的结果。参 与是理念,更是行动;是过程,也是结果。新课 改强调“学生中心”,学生的参与度理应成为“深 度教学”的首要描述维度。那么,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何种向度的参与才能被称为“深度教学”呢? 沈毅和崔允洲从学生的准备、倾听、互动、自主 和达成等五个“视角”,用“问题”的形式,厘清 了衡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指标,详见 表1。由此可知,学生的参与度需要从以下三个方 面进行衡量。第一,学生参与的“深度”,主要是从学生的 参与时间和内容层面进行的描述。如针对学生个 体而言,“课前”是否有

2、组织有目的地预习了 新课?表1学生学习中参与情况知情表视角观察点举例准备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做了准备?怎样准备的(指导/独立/合作)?学优生、学困生 的准备习惯怎么样?任务完成得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倾听有多少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课?倾听多长时间?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 应)?有多少人发生这样的行为?互动有哪些互动/合作行为?有哪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 的达成?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 怎样?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 怎样?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全班)的人数、时间、对 象

3、、过程、结果怎样?互动/合作习惯怎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自主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 的参与情况怎样?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 些?各有多少人?自主学习有序吗?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达成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课中有哪些证据(观察/作业/表情/板演/演示) 证明目标的达成?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有没有发现问题?是否有相关疑惑? “课中” 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倾听教师或同学的发言?能 否积极应对教师或同学的课堂行为? “课后”是否 进行了有效的学习总结与思考?预习中的相关疑 惑是否解决?自己是否有或思考过对未解决疑惑

4、的化解方案?等等。第二,学生参与的“广度”,主要指班级授课 制下学生的参与面问题。如针对全体同学而言, “参与提问/回答问题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 结果”状况以及“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 阅读/思考)”的落实情况等。第三,学生参与的“效度”,是在对“深度” 与“广度”等显性考量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的隐性 指标,即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学生是否通过一系 列的学习行为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或取得了有意义 的进步,这也是从“质”的层面对学生的参与状 况进行的评判。总之,教师宜从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和效 度等指标综合考量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切以“学 生发展”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将学生带到“理 想的地方去”。

5、二、教学的适切度适切,即适合贴切。在深度教学实践中,要 想设计出高度适切的方案,教师必须切实关注学 情,从教师和学生视角做好相关调研工作;锁定 目标,从整体性和层次性的高度拟订可操作的计 划;妥善地收集、甄别、取舍教材,为“我”所 用;巧妙地运用相关教学策略,以促进知识的 生成。1.学情的调研赵剑峰老师指出,教师一直强调说教学要吃 透两头,一头是教材,另一头是学生,教材的分 析教师们通常都能做得得心应手,但学生的分析 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现在最缺乏、最需要的教 学知识是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师要舍得花大 量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等, 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应该满足他们什么,把新 知

6、识与已有知识之间、教与学之间潜藏的断层与 错位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而不是无视学生学习 需求的个体差异,不管你要不要,只用教师自己 的“一套”办法,去主宰“多个”活生生的生命。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 想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把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结果作为主要 的评价内容,以此来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第一,可以通过习题测试摸清学情。通过习 题测试以及测试后的分析,尤其是对于选项分布 的分析,可以探知学生学习的软肋、学生错误的 前概念、学生的知识误区和理解陷阱,便于未雨 绸缪,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并组 织教学。第二,可以通过“问题单” 了解学情。课前

7、 预习时,要求每位学生自主提出三个以上有困惑 的问题,提交个人问题单;小组讨论,形成本课 小组问题单;课代表汇总后交给任课教师;任课 教师再结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及个人的 教学经验,形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 指导下选取史料,设计问题,直接指向学生困惑 问题的解决。“学”是“教”的根据,学习者学什么、怎样 学、学得怎样,是教师设计、实施、检验教什么、 怎样教、教得怎样的主要依据,以往则过多地把 精力用在自己教的设计上,而忽略甚至淡忘了教 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应当在上课前,通过习题测 试、问题收集等各种手段,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把 学生的问题把握到位,了然于胸,以此来确定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

8、、核心重难点。据此可知,学情是教师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 起点。学情的调研需要从教师(通过习题测试摸 清学情)和学生(通过“问题单” 了解学情)两 个维度双向进行,并结合课标、考纲与教情将之 合二为一,精准定位学生的“坐标”,为即将进行 的学习活动做好准备。2.目标的设定学习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 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 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 着教与学的方向。怎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具 体目标?教师备课要研究课程标准、考纲、学情、 教材、教情等相关因素,从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视 角设计切合学情的教学目标。第一,整体性。教师要从课程、模块、单元 和课

9、的层面,整体把握具体的教学内容,按照从 上到下、从大到小的程序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性 的目标。安军老师指出:课程层面要求“列出学 科观点,分析模块间的关系”,模块层面要求“分 析模块教学内容,列出模块体现的学科观点和核 心概念”,单元层面要求“区分事实和概念,列出 单元重要概念,设计单元核心问题,思考评价方 法”,课层面要求“思考本节核心问题,围绕概念 组织教学,为单元重要概念形成做出贡献”“】。整 个备课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确定“教什么”,即对教 学目标的深入思考。教师要从课标层面关注“核 心素养”的具体要求,从模块层面理清各模块间 的关系,从单元层面理解模块内和模块间单元内 容间的联系,从单元、

10、模块、课程视角俯瞰课的 地位,设计出关照全局的教学目标。第二,层次性。教师需要考虑课型、学生认 知水平及班级内部学生个体的差异等因素,设计 有梯次的目标。如复习课与新授课、单元小结课 之间的区别是:复习课要高屋建瓶,更多地关照 课标和模块要求,新授课要以具体的课题为主, 适当关照其他层面要求,而单元小结课则居于两 者之间,是复习课与新授课的桥梁和纽带。至于 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个体差异等,则 需要具体考虑相关细节,如从学生“问题清单” 出发,进行个别性指导。另外,完整的教学目标叙写包括学生将要通 过本课学习学到什么(知识点)、怎样学习(行为 条件)、学会什么(行为动词)和学得如何(学习

11、 结果)等,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实施前进行充分 的“显性”(书面)或“隐性”(构思)的准备。 因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3.教材的处理教材是教学材料(materials)的简称,泛指有 关教学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载体,它包括教科书、 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学生用以解答书中问题 的工具书、杂志、小册子、连环画、程序材料, 用以培养某方面技能的学具或玩具、电影、灯片, 用以教简单概念和技巧的简短盒式电影、VCD、 CD、录像带、录音带、图表、照片和画片、实物 标本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微信、微 博等教学材料更是“海量”涌现,到底该如何取 舍?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仅以教科书的 处

12、理为例说明之。教科书是学校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 用的一种教学材料,教师需要牢固树立“用教材 教”的理念,用五种策略完善教学内容。第一,力口,即在恰当处添加内容。何为恰当 处?如学生疑惑处、教材留白处、教材模糊处等。第二,减,即删减掉重复的(模块间多次叙 述的内容)、不符合课程标准的(游离于课标之外 的)、不必要的(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第三,换,即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 不合适主要针对学生认知水平而言,不合理主要 指教科书内容中为保持稳定性而相对滞后的观点, 如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抗日战争时间的记述等。第四,移,即迁移知识。主要包括内迁移 (学科内不同模块间知识的迁移)和外迁移(不同 学

13、科间知识的迁移)两种。第五,创,即打破原有学科内容的次序,创 立全新的框架结构。总之,教师在处理教科书内容时,必须一切 从学情出发,始终遵循“学情第一”的原则。4,策略的运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善于根据 课堂中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处理 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以促进知识在打破 原有教学设计基础上动态地生成。这是综合考量 教师业务素养的关键环节,收放自如地组织课堂, 得心应手地推进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知识,这 样流动式的生态课堂时时刻刻都在体现着教师的 教学胜任力。怎样构建动态的生成式课堂?这时刻考验着 教师的教学智慧。如崔允潮就教学中的“问答” 提出了具体的运用策略。第

14、一,发问策略。发问需“基于教学目标设 计问题,保证高低认知水平问题的合理比例”“问 题要清晰”“措辞要精练、具体、明了”等。第二,候答策略。“教师发问之后,根据问题 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境,等候35秒钟,给学生 以思考问题、组织答案的时间” “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尽可能使候答时间保持在3秒 左右”等。第三,叫答策略。“保证每个学生尽量多且均 等的回答机会”等。第四,理答策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 应答采用各不相同的理答策略,对于学生迅速而 坚定的正确回答,首先要给予肯定,如说声“对” “不错”或重复学生的答案。但在表扬中应采取慎 重的态度,因为并非所有表扬都有利于学生 学习产“教

15、学就是对话,没有对话就无从教学”,教 师如果领会了对话的深意,掌握了对话的技巧, 并能将之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教学 的“深度”自然就彰显于深层的“对话”之中。三、评价的延伸度学业评价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 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 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 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 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教 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推动教育教学活动向纵深方 向迈进,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学业评价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她既关乎 教师的教,又关乎学生的学,是教育教学改革深 入推进的关键。只有科学有效的评价,才能真正

16、 推动课改,促进教学的深度进行。学业评价,是 科学,又是艺术。科学,要求教师在遵循教育教 学规律的前提下,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理性 思考后结合学情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中;艺术, 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敢于 创新,将学习评价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作为一线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思考评价的影响力, 谨慎地使用“评价权力”。评价会影响学生的信 心、兴趣和动机等情绪动力因素而影响学生的学 习。美国著名评价专家斯蒂金斯分析了评价在经 常成功和经常失败的学生的情绪动力上产生的不 同影响,详见表2。表2学生眼中的评价向评价对于成功的学生对于失败的学生评价结果提供了持续的成功的证据持续的失败的证

17、据学生的感受有希望、乐观无助被激励采取积极 的活动最初恐慌,然后 放弃学生的想法一切很好。我做 得很好受到伤害。我在 这里不安全我像往常一样成功我还是做不了我要更成功我被搞糊涂了。 我不喜欢这样 帮帮我学校关注我做得 好的事为什么它总关注 我做不了的事我知道下一步做 什么我不会去尝试做 什么(续表)反馈能帮助我反馈就是批评, 它伤害了我成功被公开的感 觉真好失败被公开让我 难堪学生的后续行为寻求挑战寻找易做的事寻找令人兴奋的新观点躲避新观点和新 方法兴味盎然地尝试对要做的事感到 迷茫追求创新躲避创新坚持遇到挑战就放弃冒险,有弹性退缩、逃避 尝试太危险了行动的后果自我强化挫折积极的自我实现 预言

18、消极的自我实现 预言承担责任拒绝责任可管理的压力压力很大感到成功就是一 种奖励没有成功感,没 有得到奖励好奇,投入厌倦、挫折、恐惧不断地适应缺乏适应能力很容易恢复很容易被击垮获得了未来成功 的基础没有在将来获得 成功的前提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持续性 的影响,但基于教师观察时间、范围等客观方面 的局限和评价本身的主观性,单维度的教师评价 肯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如何校正?拓展评 价的延伸度是其有效路径。第一,适当地增加评价主体。要敢于突破教 师评价的单维局面,引进学生、家长、社区和教 育主管部门等相关主体。就学生评价而言,既能 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又能更好 地贴近学情

19、,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 广泛的学生评价共同体,延伸评价的视阈,如教 师无从观察到的学生课下表现等。家长是学生家 庭生活的主要监管者,孩子在家的表现教师无从 知晓,家长的适时参与能形成家校共同体,形成 助推学生的成长的合力。社区与教育主管部门等 社会主体的参与,能有效延伸评价的维度,让评 价结果因“多维”而更趋客观。第二,适时地丰富评价形式。何琼认为:“对 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每一个模块都最少应该进行一 次开放性考试。进行这种考试时,应允许学生在 一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考试内容与形式。因为 这不仅仅涉及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特长的 平台。对那些

20、所谓的差生而言,这种方式可 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和心理压力,让他们也有机会 成为优秀者,这种考查方式的设计符合人的多元 智能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 心。”,可见,单一的评价形式会制约孩子们的健 康成长。教师要适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开放 性的活动丰富评价的形式,如参观访问撰写观后 感、采访老红军撰写口述史、收集资料撰写家史 等,甚至可以打破学科界限,组织综合性调查研 究,因为“素养”既有学科性,更具综合性,如 果教师不能及时打破“学科壁垒”而只顾自说自 话,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就很难落地生根。第三,灵活运用多元价值。霍德华加德纳 指出:“就智能的结构来说,智能不是某一种能力 或围绕某

21、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 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即言语一语言智能、 音乐一节奏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视觉一空间 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 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网可见,教师在制定评 价标准时要遵循多元价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 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能在科 学评价标准的引领下大放异彩,因为学生是鲜活 的个体,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才显得丰富多彩。总之,教师在学业评价中要在坚持客观性、 主体性、灵活性、激励性与发展性等原则的基础 上,从评价主体、形式和价值层面适度延伸其深 度与广度,将学习评价的反拨作用更加有效地发 挥出来,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郭元

22、祥指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 力,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 实要求”,这需要“提升课堂教学的发展性品质”, 因此“实施深度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基础 和方向”。具体到操作层面,教师要从三个维度 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首先,要学会从学生参与 的深度、广度和效度等指标综合衡量学生的参与 情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其次,要善于从学情 出发,设计适切的目标,恰当地处理教材,充分 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促成知识的生成,强化教学 的适切度;最后,要积极构建主体多维、形式多 样、价值多元的新型学业评价模式,合理地拓展 评价的“度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学科的眼光 观察现实世界,用学科的思维思考现实

23、世界,用 学科的语言描绘现实世界,切实具备“适应终身 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参考文献:1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 教材教法,2009 (11).2李松林.教学的四个实践着力点兼论推进课堂教 学纵深改革的实质与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1).3孙兴华,马云鹏.兼具深度广度:新加坡基础教育改 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4 (6).4滕俊.基于深度教学的职业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策略研 究口.江苏教育科研,2015 (11C).5郭子其.先学乎?少教乎?基于深度教学的辩证 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6 (3).6罗祖兵.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

24、革的方 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7 (4).7林存华,张丽娜,编著.参与教学M.福州:福建 教育出版社,2005: 12.8沈毅,崔允鄙.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4.9赵剑峰.高三复习课更应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 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为例口.历史 教学,2017 (3).10安军.围绕生物学科思想和核心概念的教学J.课 程教材教法,2017 (4).11崔允琳.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 159-160.12盛刚.略谈高中历史学科有效学习评价模式的构建 J.考试研J, 2016 (3).13 Stiggins, R. Assessment through the Students Eyes 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7 (8) ; 22-26.14何琼.高中历史必修模块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与实 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 (3).15 Linda Campell,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霍 力岩,等,译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 1.16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 教材教法,2009 (11).17喻平.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与策略 J.课程教材教法,2017 (1).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