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0.03KB ,
资源ID:4236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236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Word格式.docx

1、 4.“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注释】女:通“汝”,你。 居:坐。 愚:受人愚弄。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贼:害。 绞:说话尖刻,刺痛人心。“仲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受人愚弄;爱玩弄小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而无基础;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

2、弊病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5.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如斯而已乎?“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注释】以: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目的。可译为“来”或“以便”。下面几个“以”用法同此。 斯:代词。指代“修已以敬”。而已:罢了,够了。 安人:使他人安乐。安:使动用法。病:缺点。 【大意】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君子。“修养自己而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子路问:“像这样就够了吗?“进一步修养自己,使亲人朋辈安乐。”子路又问:“更进一步修养自己,来使天下老百姓都得到安乐。而修养自己来

3、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尧舜恐怕也没有完全做到呢!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注释】行:社会实践。 【大意】孔子用四项内容教授学生:文献,实践,忠诚、信实。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注释】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逾,越过;矩,规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能站得住脚;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大自然运行

4、规律;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乐:乐于学。【大意】孔子说:“颜回真是贤良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苦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真是贤良啊!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注释】躬自厚:重责自己即严于律己。【大意】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避免怨恨了。 10.颜渊问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5、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注释】克己:克制自己,指修己。复:回复;复礼:回复到礼制道上。 天下归仁: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归:归顺,这里作“赞许”讲。 目:具体的条目,纲目。 回:颜回。古人自称用名。不敏:不聪敏,迟钝,笨。 事:从事,实行,照着做。这,这些,代词。 【大意】颜渊问仁德。“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制的轨道上,这就是仁。一旦能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细目。“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

6、合礼的事不做。“我虽然不够聪明,请允许我照您这些话去做吧。11.司马牛问君子。“君子不忧不惧。“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注释】省:反省,自我检查。 疚:内疚、惭愧。 【大意】司马牛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1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注释】重:庄重。威:威严。 固:牢固。忠信:忠诚,讲信用。主忠信:以忠诚信实为根本。 友:意动用法,是“以为友”。 过:作动词,犯过失。惮:害怕。“君子不庄

7、重就没有威严,所学则不牢固。要以忠信为根本。不要与那些在品德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过错,不要怕改正。 1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执政者自身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仿效着去干;执政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的。14.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注释】何有:有什么(困难)呢,“何难之有”的省略。“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行为,那么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连自身都不能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1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以前我对别人,听他怎么说就信他

8、怎么做;现在我对别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从宰予身上让我有了这种改变。1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18.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抑:只是。 云尔:如此。“如果要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但为此而不满足地追求,并不知疲倦地教诲他人,就可以说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无法学到的啊。 19.子

9、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愤: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 悱: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角。“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知道一个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个角,也不再教他了。 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智力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智力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了。 2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

10、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时: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愠:(yun)恼怒,怨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学过了又定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

11、,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2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又不断吸取新知识,这样的人就能做老师了。 2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则:那么。殆:危险。“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不明事理;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陷于虚妄而危害身心。 2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以: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去”或“用以”。“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哩。二、学习提示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时代一些人的言行的书。论,通“伦”,含有“条理”、“顺序”的意思,也就是论纂、编辑之意。语,即

12、言语,言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篇与章原来没有标题,后人各取首章开头的几个字充当标题。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在诸经中,论语得到的评价极高,对后世影响的时间最长久、地域最广远。东汉经学家赵岐称“论语者,五经之錧辖,六艺之喉衿也。”清末满族学者唐晏称论语“群经之锁钥,百代之权衡”。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

13、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论语子路中“子适卫,冉有仆。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教之。”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先富后教”的观点表明,须先发展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要受经济的制

14、约。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律,而要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规矩,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收到德治的效果。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尽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作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

15、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

16、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亲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注解不一:或解为: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或解为学成之后有空闲时间就去做官。但总之“学而优则仕是和从政联系在一起的。孔子不满

17、于当时宗法继承制所造就的无学而官的现象,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

18、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重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4.主张“有教无类”,扩

19、大了教育对象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论语述而),意思是: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其中大多数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孔子“有教无类

20、”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

21、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道德贵在自觉,孔子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孔子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孔子教育学

22、生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督的作用。他的学生曾参从老师的教育中悟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善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志。他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要求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以此限制对私利的追求,达到“仁”这一最高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存在不犯错的圣人,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孔子要求

23、“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并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孔子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

24、事教育活动,即使在他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典范。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确,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

25、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孔子关心学生品

26、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不溺爱、不袒护,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呀。“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意思是: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

27、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孔子相信学生的潜能,认为学生可以超过教师,鼓励学生。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更爱真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观点。在论语中,经常出现师生平等研讨问题的场景,有时候,师生之间还相互争论,甚至学生严厉地批评老师,而孔子也能接受学生的批评,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平等的师生观。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

28、语为政)。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徐干中论活学)。(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