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4.85KB ,
资源ID:43671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3671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科教育的核心是思维.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科教育的核心是思维.docx

1、文科教育的核心是思维文科教育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教育的明珠是多元思维 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一:文科教育的核心是思维教育西方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考”(critical thanking)能力。西方的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也特别注意关注学生的这种思考能力,仅仅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不会被录取。因为只有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学生,才有可能将来毕业后做出更大的成就,才能成为母校的荣耀,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入学。(相反的是:中国的大学好像根本不介意自己毕业生的品质和评价)。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也包括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批判性思考”是什么。从文革教育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只具有很简单的一元

2、思维模式(还不是精致的一元思维),他们理解的所谓“批判”就是对立,就是“批倒批臭”,温和一点的人,也只会说些类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的空话。连中国的领导阶层,也是一元思维的,因为他们是从“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这样的毛式思维中培养出来的干部,是在不断要求“站稳立场”“坚持原则”的成长过程中选拔出来的领导。所以我们的国家整体上就是一元思维模式的主流,而且我们很喜欢并很自觉地不断捍卫一元思维价值体系。这种思维的特征是:对于一个超出自己原有认知的事物,态度很明朗:赞成;要么反对!但是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都没有太多的理由和思考,当然,他们自己会说出一些理由来

3、,但往往不是真正的理由,只是逃避思考的借口。一元思维的群体,最容易被人利用,他们甚至会很乐意被某些狂徒利用来反对自己,让自己遭受最大的损害。所以它是愚民政治和专制政体最喜欢的状态,也最缺乏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些国家如欧美等国,意识到这种高级思维力的价值,为了增强国家整体的竞争力,用各种手段极力培养提高国民的思维能力,跳出一元化,迈向二元思维甚至多元思维。在教育中,他们特别强调的批判性思考,就是多元模式的培养方法。我们教育体系中知识记忆型,应试考试的标准答案等,就是典型的一元思维模式。批评性思考就是多元思维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西方的发明,中国古代的思维教育模式,比西

4、方简单的“批评性思考”更细致,更具有操作性。有人批判中国的教育,就说中国教育的这种死记硬背,来自于老祖宗。这是胡说八道,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在教二元和多元的思维模式,是我们这些不成器的子孙没学到。中国古人认为:学习应该有五个步骤: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也是老北大老清华的教授们很推崇,让学生们照办的五个做学问的标准。很多人知道这五个词汇,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更不知道后面还有我个人认为最重要,但基本上被人忽略的一句话,就是“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中国的学生们,是没有资格叫做“学”生的,根本没有“学”啊。老师也没有资格叫做老师,因为没有教“学”。这里,我就用这五个词

5、来举例说明多元思维方式的学习原则。一:博学。如果把博学理解为是什么都学,什么都“拿来主义”就很糟糕,等于把自己当知识垃圾桶。有些“国学家”把自己打扮成万事通先生,号称“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以为这就是博学或者好学,居然有很多人符合,我觉得是笑话;真要按这个标准来评判,世界上目前为止,还没有机会产生一个真正的“儒者”。荀子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我经常提醒学生们:“学儒家的东西一定要留心,不小心就变成了虚伪,目的为欺人,其实是自欺”。儒家本来很好的东西,被一些所谓的“大师”们毁坏得不成样子。我理解的博学不是什么都学,更不是什么都接受,否则后面的四条等于白说。而是不要限制自

6、己的知识领域,不要强调“专业对口”,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和探索,即使对与自己完全相反的观点,也有兴趣去了解和探索。这一条放在这“五项学习原则”的第一位大有深意,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来说,的确需要有博大的胸襟来接纳无穷的世界和无穷的可能性。这也是获得多元思维方式必不可少的起点。用西方的教育语言来说,这就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灵”,教育和提高因此而变得可能。中国教育体系的一元思维模式,加上从苏联引进的严格详尽的“专业划分”学科教育方式,过早地封闭了学生们的思维境界,把学生们变成了知识面极为狭小的单线条的人。基本上,这种学生已经失去了进一步教育和提高的可能性。有很多人的思维和知识境界,大

7、学毕业后基本上就不再有什么变化,一直到老。我的父母就是无数“中国-苏联式教育成果”中的一个案例,他们还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思维,生活都极为缺乏弹性,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的变化,其实活得很可怜,但是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们。关键的原因是他们不再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知识和思维吸收的门已经关闭了。我在武大讲人生12讲的时候,教学内容只是“常识级”的,但由于超出了学生们过于狭窄的“知识范围”,所以一方面受到学生们过于热烈的拥护,每堂课都有大批人不得不坐在过道上和讲台边听讲。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生反对我,批评我“观点过激”,但又说不出什么实在内容,只是心理上对自己心中“传统想法”捍卫的本能反应。其实这些学生们上小学起

8、就一直忙于对付高考,有多少时间用来思考过真正的“人生问题”?很多东西不懂挺正常的。但他们却自认为自己是“懂得且正确的”,竭力排斥不同的观点。也有些大一时候的“坚决反对”者,会在大三和大四的时候突然“转变观念”,成为我热情的拥护者。无论强烈的拥护还是反对,其实都是“一元思维”的表现,表面上完全相反的两种立场,根子是一样的。在西方的多元思维教育体系下出来的学生,就不容易出现这种极端的反应。二:审问。国内有一些勤奋学习的“好学生”,对于新的知识,对于“名家”“权威”“大师”等抱有极大的热情,只要是“好东西”,他们什么都想学,都要学,还喜欢到处拜师。其中也有一些我的“粉丝”们,很热心地追踪我每次讲课的

9、信息。他们可能做到了第一条“博学”的要求,开放了自己的心灵,愿意接受新的思考,但是如果只是盲目地接受,其实学不到东西。这就是有些学生“号称”跟我学了很多年,但我根本不能认为他们真学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我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我到底在讲什么。我认为这些学生纯粹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我每年都要劝一些学生不要继续来听我的课程。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爱提问,就算少数几个爱“提问”的,其实不是真提问,只是好表现自己而已。是借提问的机会乱问一气,不着边际,更呈现其思维的混乱无序。因此,他们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学生,如果他们不会“审问”的话。审的含义,是对学习对象认真地研究和理解。如果只是简单的接受,

10、甚至把学习的内容背下来,并不是真正的学习,也学不到真正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很多学生缺乏审的能力,对于要学习的对象不会去“细细把玩”。请大家回想一下我讲的电影课,很多学生说原来也看过这些电影,怎么就没有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内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怎么就传达了这么多的细节和含义?问题是:这些细节并不是我创编出来的,它们本来就在那里,大家都没有注意到;我只是提醒大家观察得细一点而已。而且我上电影课不需要备课,直接讲就可以了,一部电影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足够我讲任意时数的一堂课。其他很多学习资料也是这样的,如我讲“心学”的四个字,讲了四个小时,这就是“审学”的功夫。可以说,“审”就是考验学习者细致的观察

11、力。所以才会说“审视”这个词汇,也就是仔细认真地观察。如果缺乏审的功夫,下一关的“问”就别谈,只能是乱问;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加思考地乱问一气,他们的特征就是缺乏审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在生活上我们会发现他们往往活在自己的概念世界里,跟周围无法融合,也无法与人进行良好平等的交流。但是,光会审的人,不能必然带来会“问”的结果。问是比“审”更高的思维层次。因为“审”就是要“舍己从人”,进入对象的思维模式中去思考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弄清除对象。可是“问”就是在已经深入理解对象之后又跳出来,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角度,甚至是以更高的思维层次来提出问题。而且不只提出一个问题,而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提

12、出问题的目的也不是故意刁难对象,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对象,也是让自己的思维能力达到更高境界的必由方式。这与国内大学辩论赛的方式不一样,那只是表演,不是学术。三:慎思认真地了解对象,弄清楚学习对象的表达后,还要能够跳出对方的思维,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有老师可以问当然最好。不过,古人说的审问,不是要问老师,更重要的是要问自己!可以说,在学习中绝大多数的问,都是要自己来回答的,这个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精密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就是“慎思”:为了更好地开启思维空间,提出问题的时候完全可以海阔天空,大胆怀疑。实际上如果能够从越多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就越有可能把对象研究得更深

13、入,越能够真正理解和学习。但是提出问题可以大胆,回答问题就必须小心了。必须在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和推理中谨慎小心,并且逻辑严格地推导,从而发现并改进自己的思维盲区,这就是慎思。胡适博士倡导的,据说是从国外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学来的治学方针:“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当年极为有名,其实并未逃出古人的治学原则。中国的学生在慎思上面的教育是严重不足的,不仅不足,而且是不遗余力地破坏这种思维,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鼓励胡说八道的。我们的文科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会鼓励学生把任何他们想到的似是而非的东西都搬到试卷上。老师会告诉他们,就算是不懂也要答,写得多就会给老师一个好印象,显得他是懂得这题的,会得到一个基本分的

14、。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作文开始的,老师就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说乱写,把很多自己根本不了解的词汇,没有认真思考过的句子都写到纸上,这种所谓的教育模式,当然就是“辛辛苦苦地残害人才”。四:明辨经过上面的三个层次的功夫,现在应该到了得出自己的结论的时候了,而且,这个结论必须是清楚明白的,而不是糊里糊涂的,这就是明辨。国内教育出来的学生是很喜欢拿结论的。他们要么不经过上面的三个阶段,就糊里糊涂地把别人的结论接收过去,当作自己的。由于没有经过真正的思考,所以也没有真正的接受,也就是没有理解。同样地,他们也善于不经过上面的三个思维阶段,就不假思索地反对别人的结论。其实为什么反对,也不清楚。他们反对的方式极其简

15、单粗糙,令人遗憾。他们喜欢“辩”但缺乏“明”,也就是喜欢作判断,下结论,断语,但是缺乏相关的思维智慧。自然,他们做的结论的可靠性非常值得怀疑。可叹的是:刚才说的这套学问模式,不是为了当学术大师才用得着的,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我们完全知道人的一生将作出无数的决定,这些选择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方向。固然不会动脑子也没关系,周围的人都会非常乐意“帮你”出主意,比如说广告商等等。可以想象:如果缺乏真正思考的大脑,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多少烦恼和困难。可以说这种人的一生就是为别人活的,因为他依靠活在别人的思维和概念和判断来生活。这是不是一件极为可悲的事情呢?:笃行古人们经过一系列的思考过程后,终于得出了最后的

16、思维结果。但是他们还不满足,要把这种精心思考过的思维成果,实实在在地用在生活实践中,这就是笃行。用马哲的话来说,就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这样五个环节一节不少,古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请各位学生们深思: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是否有资格称自己是“真正的学生”?如果不是,至少我们知道努力的方向了。二:思维教育的明珠是多元思维。多元思维方式就像一把宝剑,可以把人心中纠缠不清的结一挥而去,让自己活得清明自在,遇到问题时也能拿出来很简洁有效的解决方法。给他人的感觉是看问题很透彻,就像是“智多星”一样,人们想不清楚,没有主意的时候,人们往往很愿意去请教他。不过,这么好的东西,人们很少知道它存在,可以学到手,以

17、及愿意去学。他们会把拥有这种思维的人说成是“天生聪明”,“高人一等”,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拥有。其实,思维是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然,不是我们现在这种教育,而是真正的教育。思维模式是看不见的东西,但我们可以通过人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事物的方式,来观察到思维模式的存在和作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人们如何来看待“美丑”来判断他们的思维模式处于何种维度。第一种:一元思维模式:这是人们普遍拥有的思维模式,没有受过真正人文教育的人,以及理工科的“工具理性”,受过不良好教育的人,都拥有这种思维模式。这也是人们的习惯思维。他们认为:美就是美,丑就是丑,这两者泾渭分明,具有原则性的区别;就好像判断好人和坏人一样,一定是

18、有标准的。而且他们很喜欢找到一套标准来判断,找不到标准就自己搞一套出来。他们喜欢制定各种“客观标准”,也相信有一个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自己不知道,就在别人那里,通过模仿别人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喜欢追求“至高”“至美”“至大”的“完美境界”,会在一个方向上不断追求,直到无法继续为止。喜欢搞标准答案的我国教育界,实质上就是经典的一元思维模式体系,这个体系大量制造了我国的一元思维群体,形成了我们国家整体的一元思维局面。也给我们社会留下了巨大的隐患,总有一天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关于一元思维模式的问题,将在下面专门论述。第二种:二元思维模式:美和丑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互相可以转

19、化。就如同不存在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一样,因各自的立场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必须尊重别人拥有与自己不同的价值判断,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也不能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们改变。这种人生活,和性格都将变得比较和谐,容易理解别人一些,因此更容易成为管理者。他们也会制定标准,但是不会执著于标准,会根据情况经常改动和制定新的标准。相对于一元思维模式来说,二元思维就有了很高的灵活度。生活在一元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下的人,经常面临激烈的冲突和矛盾,而且经常遇到“极限”,而觉得自己“找不到出路”。而在二元思维模式下,就更容易调和及解决矛盾。真正的儒家是二元思维的,所以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以“仁”及“和”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特

20、别强调换位思维。不过后来的假儒家,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朱熹的“理唯一贯”的“道统”,在核心思想上已回到一元思维和价值体系上了。第三种:三维多元思维模式:世间本无美丑善恶,一切取决于人心思维和判断的角度。这就是你们在老子第二章中看到的思维理解模式。不过相信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了。能够应用自如的人,就是范蠡一级的高人了。看到这里大家会以为我捧道家,贬儒家,其实错了!固然道家的多元思维模式很好,但是对于很多连一元思维都不完善的人来说,让他们学道家思想决无可能,如果没有很好的心性,没有很好的机缘和优秀老师的耳提面命,只会越学越糊涂。作为教化所及的法门,儒家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也更符合

21、大多数民众的需要。只是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来说,如果缺乏多元思维模式,会造成很多重大的失误。值得提醒大家的是:西方国家的知识阶层,早已走过二元思维阶段,目前他们正试图掌握多元思维模式。国外兴起的中国道家热,折射的就是对于高级和精致思想的学习热诚,这种思维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愿意就可以学过去。目前他们唯一的障碍就是语言,但是这是可以翻译的。老子的一章,直接读读不懂的话,翻译和解说成几万字,他们总会懂得,所以别以为中国人就懂得中国文化。我在Discovery频道采访我的时候,他们提出来的关于道家的问题极有水平,目前为止在中国人中,没有一个对我提出过相应高度的问题,但是他们并不懂中文,

22、而是用中国的一个翻译来交流的。那个翻译自己承认,他都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厉害的东西,说以后要好好学。可惜我们国家的领导十户都不了解这些,以为外国人喜欢我们的孔子,中国特色等看得见的东西,于是大建孔子学院。其实错了。这只是旅游者关心的东西,孔子他们认为是“中国人的特色”,但是道家,他们认为真正有国际意义,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是有民族性的。而老子是思维智慧,是国际通用的。三: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案例应用说明:思维模式与受教育的程度无关,知识和文凭,不一定会带来思维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比如说,一个不识字的小市民,与一个大学的教授,都可以拥有相同的一元思维模式和相同的立场。而且大学教授的一元性特征很可能还会更

23、强一些,他会因为自己身份的重要性而更坚决地捍卫自己的错误观点,并找出一大堆的理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不识字的小市民虽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有更“权威”的人出面来说明另外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的话,他很愿意放弃自己的原有想法,接受新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他成为二元思维,而只是一元思维的另一极。比如说:教授和小市民都有“一定要解放台湾”的观点(请注意,“一定要”这种语句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一元思维模式的语言)。小市民一旦接受这种想法,不再去思考更多地问题,也不会质疑,特别是这种观点来自于“权威”就更是这样;这是大多数人的做法。教授也具有相同的观点,但是会有各种理由来说明这是“正确”的观点,所以给人的

24、感觉是教授的“水平更高”。一旦遇到具有相反观点的一元思维的人,比如说台湾人,他们之间就会发生激烈的,互不相让的争执和冲突,甚至他们不会去认真听对方到底说了什么,只管自己要说什么。就算有“修养”,没有吵,但心里面一样是“水火不容”的,互相视为敌人。如果是拥有二元思维模式的人,就会多想一下:真的是一定要吗?我喜欢统一台湾,可台湾喜欢吗?如果台湾人不喜欢,我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呢?就算是要统一,一定要通过“解放”的方式吗?一旦“解放”后,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实质收获?又会失去什么?当思考过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二元思维的人不太可能会轻易表达和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且他可以冷静地与对

25、立的双方交换意见和想法,成为一个沟通者。经常能够用二元思维的人,就有可能逐步进入到多元思维世界。用多元思维模式来看待同一个“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命题,会觉得很可笑:这显然是从逻辑上很不完善的“中间体”性质的问题。大多数人得到一个想法和结论后就不再思考,会根据这个很不可靠的观念就开始行动,最终得到的结果却不是自己想要的。而多元思维模式的人会比二元思维模式的人问更多的问题,而且全部追向事物的本质,最终她会把这个问题瓦解,让人自己发现这个问题很可能根本就是“伪命题”,也就是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口号。比如说:原命题:一定要解放台湾!我用当时“官方”的正式语言来回答。问题是:这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回答是:统一

26、全中国!问题又开始:统一全国是为了什么目的?回答1:为了全国人民的幸福和快乐。问题1:台湾是中国人吗?他们认为统一后更幸福和快乐吗?问题2:大陆的中国人,能够从台湾统一中得到什么具体的幸福感?问题3:有没有可能一场战争会带来双方幸福和快乐的同步减少?问题4:现在没有统一,全国人民就不幸福不快乐吗?问题5:如果你需要的是“统一的”快乐和幸福,但是同时也会失去“不统一”的幸福和快乐,你是否比较过这些区别?-回答2: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强大问题1:统一台湾只能“大”,怎么可能是“强”呢?会不会因此让我们更虚弱?问题2:为什么不让台湾来统一大陆?这种统一是体现谁的意志?问题3:统一的标准是什么?一定是武力

27、占领吗?问题4:如果历史上我国占领过的地区都要去“统一”,否则就认为我们国家不完整。是否我们也一定要“解放蒙古”,“解放越南?”“解放中亚各国”?问题5:如果不以元清时期的版图,而以汉唐的盛世为标准,是不是现有的很多领土我们要主动让出去?问题6:“强大”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地域广大吗?这样日本就应该是弱小的吗?-我相信这样问下去,最初提出这种观点,不得不捍卫自己立场的人,会发现自己存在大量的漏洞,会不胜烦恼,最终会发现自己的这个观点根本缺乏强有力的思维支持。但是与此同时,提问的人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立场和倾向,也没有要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他只是不断提供了新的思维角度,让你自己发现思维误区,所以你不能攻击他。这就是“无为”“无言”境界的多位思维方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