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8 ,大小:114.66KB ,
资源ID:44114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4114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1、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一篇 治国为政1. 莫众而迷 韩非子内储说上晏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注释】聘:访问。古代诸侯派大夫访问诸侯叫聘。 莫三人而迷:凡事不和大家商议,就要迷惑。古代以“三人为众”,因此“莫三人而迷”,也叫“莫众而迷”。 虑:商议,谋虑。 一言:都说一样的话。 季氏:鲁国执政的贵族季孙氏。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鲁不免于乱:

2、故曰“莫三人而迷”: 安得三哉: 一言于季氏之私: 2.下列句中“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 )A.今寡人与一国虑之 B.一人失之 C 一言于季氏之私 D.而或长烟一空3.晏子和哀公对“莫众而迷”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答: 4.晏子认为“鲁不免于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答: 5.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答:2. 灵公好饰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

3、,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公使吏禁之: 2.翻译下列句子。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译文: 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译文: 3.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 答: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3.晏子谏杀圉人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 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 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惧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

4、“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命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死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注释】圉(y)人:养马的人。 解:这里是杀人的意思。 止:劝阻。 惧然:恐慌的样子。 属:交给。 数:列举。 伤:妨碍,损伤。【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暴死: (2)左右执刀而进: (3)臣为君数之: (4)然后致之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尧舜支

5、解人从何躯始? (2)勿伤吾仁也。 3.为什么说齐景公是残暴的? 答: 4.晏子采用什么方法既救了马夫又化解了齐景公的恼怒? 5.晏子的特点是 、 、 6.景公听晏子说“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后,为什么害怕了而不再肢解养马人? 答: 7.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为什么景公反而赦免了养马人? 答: 4.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墨子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

6、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相攻国者亦然: (2)具此而已矣: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当 察 乱 何 自 起 起 不 相 爱 臣 子 之 不 孝 君 父 所 谓 乱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2)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4.我们学过的很多文

7、章都是阐述治政之道的,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了施行仁政得民心。此文也阐述了治政之道,而它强调了 5.社鼠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注释】社鼠:藏身于土地庙内的老鼠。社,社庙,俗称土地庙。 涂:把彩粉或油漆抹在木质建筑材料的表面上,用来装饰或防虫蛀。 案据:安定。案,通“安”。据,也是安的意思。这里暗含包

8、庇之意。 腹而有之:腹,厚也;有,友也。指人主对近侍宠信厚爱。【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以社故也: (2)熏之则恐烧其木: (3)不诛之则乱: (4)此亦国之社鼠也: 2.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1)景公问于晏子曰: (2)内则蔽善恶于君上: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内则蔽善恶于君上: (2)外则卖权重于百姓: 4.“治国何患?”即“ ”,译文是: 5.这篇短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答 : 6.治理国家的心腹大患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6.楚庄王问詹何 列子说符篇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

9、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 ,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注释】詹何:古代哲学家。 社稷:指国家。 身治:自身修养好。 末:末节,次要的事情。【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詹何对曰: (2)故本在身: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译文: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只画一处)臣 未 尝 闻 身 治 而 国 乱 者 也 又 未 尝 闻 身 乱 而 国 者 也4.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7.景公出猎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景公出

10、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 ,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释】 景公: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泽:聚水的洼地。 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 殆:大概,恐怕。 祥:不吉利。 是不与焉:这不同于你所说的那些。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任:信任。 乃若此:就像这些。乃,于是,就。 如:往,去。 曷:通“何” , 为什么,怎么。【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1、。(1)归召晏子而问之: (2)虎之室也: (3)夫有贤而不知: (4)乃若此者: 2.下列句中的“所”与“殆所谓不祥也”一句中的“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有所览辄省记 B.持童抵主人所C.优劣得所 D.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3.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再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两个例子。文章中: ( 1 ) ( 2 ) 课文中:( 1 ) ( 2 ) 4.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答: 8.高祖论三杰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帝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毋敢隐联,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

12、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也;项羽不然,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军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群臣悦服。【注释】置酒:安排酒席。 毋:不可以。 所以者何:原因是什么,原因在哪里。 镇:坐镇后方,使安定。 给饷馈:供给军饷。【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2)此三人,皆人杰也:

13、 (3)此所以为我所擒也: (4)群臣悦服: 2.下列句中的“而”与“战胜而不与人功”中“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野芳发而幽香 D.夫环而攻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译文: (2)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译文:4.汉高祖认为自己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答: 9.太宗自省唐吴兢贞观政要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

14、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注释】匡:纠正。 下:百牲。 又比:再比如。 怖慑:害怕的样子。 诤:直爽地劝告。 逆鳞:倒生的鳞片。比喻以谏触怒君主。 忤:违背,不顺从。【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自内省: (2)恒恐上不称天心: (3)但思正人匡谏: (4)下无怨滞: 2.翻译下列句子。 (1)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译文: (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译文: 3.用自己的话概括太宗这番话表达出的主要观点。 答: 4.太宗这一认识,古今很多人均表达出相同的看法,请写出一句表达这一看法的格言、警句或谚语。 答

15、: 10.楚子发母西汉刘向列女传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粱。”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异日,有献一囊糗糒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14),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诗(15)不云乎,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言不失和也。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虽有以得胜,非其术也。子非吾子也

16、,无入吾门!”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注释】子发:战国时楚宣王的将军。 并分菽粒:大家分吃豆粒。并,合起来。菽,豆类。 朝夕刍豢黍粱:意思是将军早晚食必粱肉。刍,牛羊。豢,猪狗。黍粱,好粮食。黍,黄米。粱,精美的粮食。 不内:不让儿子进门。内,通“纳”。 数之曰:责备他说。数,列举(罪状)。 味不及加美:意思是江水中并没有增加酒的美味。 战自五也: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自,自然。下文“战自十也”意同。糗糒:干粮。甘不逾嗌:美味过不了咽喉。嗌,咽喉。 休休:喜悦的样子。言:(诗的)本意是。 不失和:不能失了分寸。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士卒得无恙乎: (2)子发于是谢其母:

17、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译文: 3.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答: 4.你认为子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答: 5.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篇文章领悟到了什么。 答: 11.孙叔敖为楚令尹西汉刘向说苑敬慎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

18、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注释】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二度为楚相,有贤名。 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国:指都城。 老父:老人,下文中“父”,即此老人。 吊:慰问,吊唁。 不肖:品行不好。 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岂有说乎:莫非有什么要说的吗? 擅权:擅弄职权。 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再拜:拜了两拜,表示礼节的隆重。 敬受命:聆听您的教训。 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2.文中加横线的“衣粗衣”中,前一个“衣”作动词,释为“穿”,后一个“衣”作名词,释为“衣

19、服”。请在文中找出用法与此相似的词句。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1) (2) (3) 4.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 答: 5.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2.唐太宗论隋炀帝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注释】戊子:唐太宗贞观二年六月戊子这

20、一天。 上:皇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奥博:深刻广博。 圣哲:品格高尚,天资聪慧。 虚己以受人: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骄矜自用:骄傲自大,固执己见。【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魏征对曰: (2)场帝恃其俊才: (3)曾不自知: (4)吾属之师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译文: (2)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译文: (3)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译文: 3.魏征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答: 4.从短文可以看出,唐太宗和隋炀帝分别是怎样的君王?答: 5.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发?

21、答: 13.四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列传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注释】辟:征召。 举:推荐。 遗:送给。 故旧长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茂才(推举) B.四迁荆州刺史(迁移)C.暮夜无知

22、者(知道) D.后转涿郡太守(调动官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太守即遗随其往B.当之郡 无丝竹之乱耳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D.密愧而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C.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是指: (2) “以此遗之”中的“此”是指 :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子孙常蔬食步行。 译文: (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译文: 6.

2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故事。答: 7.纵观全文,请你说说杨震的为官之道。答: 14.鲍叔祝桓公西汉刘向新序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曰:“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地,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也,使宁戚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桓公辟席而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注释】奉:两手捧着。 出而在莒:公元前 686 年,齐国内乱,鲍叔牙陪同公子小白出奔莒国。公元前 685 年,齐襄公被杀,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先于公子纠回国即位,公子小白是为齐桓公。【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姑为

24、寡人祝乎: (2)桓公辟席而再拜曰: (3)必不废矣: (4)此言常思困隘之时: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鲍叔奉酒而起曰 B. 寡人与二大夫得而腊之以为饵 尝与人佣耕飞 3.翻译下列语句。 (1)齐之社稷,必不废矣。 译文: (2)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译文: 4.鲍叔借祝愿之机,连用了三个“无忘”忠告齐桓公、管仲、宁戚子不要忘记过去经历的艰难苦处。鲍叔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答: 15.方山子传北宋苏轼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

25、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 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注释】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朱家、郭解:两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矍然:吃惊的样子。【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晚乃遁于光、黄间: (2)适见焉: (3)余告之故: (4)环堵萧然: 2.下列句中

26、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比患,死于安乐)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画两处)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译文: (2)环堵箫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文: 5.联系本文作者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一文,试分析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 16. 寇准传宋史寇准传初,张咏在成都,闻准

27、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日:“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注释】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严:敬重。 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闻准入相: (2)咏适自成都罢还: (3)准莫谕其意: (4)谓其僚属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1)谓其僚属曰: (2)准送之郊: (3)准莫谕其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8、。(1)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 (2)何以教准? 译文: 4.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答: 17.六一居士传北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 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注释】

29、 颍水:地名。 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庄生:庄子。【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2)是为五一尔: (3)是岂不为六一乎: (4)而屡易其号: 2.翻译下列句子。(1)六一,何谓也? 译文: (2)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译文: 3.“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答: 4.欧阳修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答: 18.诸葛亮传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注释】 仪轨:礼仪法度。 约:省减,简约。 权制:合乎时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