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149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1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8页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第一篇治国为政

1.莫众而迷

《韩非子·内储说上》

晏子聘①鲁,哀公问曰:

“语曰:

‘莫三人而迷②。

’今寡人与一国虑③之,鲁不免于乱,何也?

”晏子曰:

“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

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④于季氏⑤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注释】①聘:

访问。

古代诸侯派大夫访问诸侯叫聘。

②莫三人而迷:

凡事不和大家商议,就要迷惑。

古代以“三人为众”,因此“莫三人而迷”,也叫“莫众而迷”。

③虑:

商议,谋虑。

④一言:

都说一样的话。

⑤季氏:

鲁国执政的贵族季孙氏。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鲁不免于乱:

②故曰“莫三人而迷”:

③安得三哉:

④一言于季氏之私:

2.下列句中“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今寡人与一国虑之B.一人失之C.一言于季氏之私D.而或长烟一空

3.晏子和哀公对“莫众而迷”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

4.晏子认为“鲁不免于乱”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5.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

 

2.灵公好饰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曰:

“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

“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

“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

“善。

”使内勿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②公使吏禁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译文:

②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译文:

3.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

答: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3.晏子谏杀圉人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景公使圉人①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②养马者。

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③而问于公曰:

“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

”公惧然④曰:

“从寡人始。

”遂不支解。

公曰:

“以属⑤狱。

”晏子曰:

“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⑥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

”公曰:

“可。

”晏子数之曰:

“尔罪有三:

公命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死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

今以属狱。

”公喟然叹曰:

“夫子释之!

夫子释之!

勿伤⑦吾仁也。

【注释】①圉(yǔ)人:

养马的人。

②解:

这里是杀人的意思。

③止:

劝阻。

④惧然:

恐慌的样子。

⑤属:

交给。

⑥数:

列举。

⑦伤:

妨碍,损伤。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暴死:

(2)左右执刀而进:

(3)臣为君数之:

(4)然后致之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

(2)勿伤吾仁也。

3.为什么说齐景公是残暴的?

答:

4.晏子采用什么方法既救了马夫又化解了齐景公的恼怒?

5.晏子的特点是、、

6.景公听晏子说“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后,为什么害怕了而不再肢解养马人?

答:

 

7.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为什么景公反而赦免了养马人?

答:

 

4.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墨子·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相攻国者亦然:

(2)具此而已矣: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2)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4.我们学过的很多文章都是阐述治政之道的,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了施行仁政得民心。

此文也阐述了治政之道,而它强调了

 

5.社鼠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景公问于晏子曰:

“治国何患?

”晏子对曰:

“患夫社鼠①。

”公曰:

“何谓也?

”对曰:

“夫社,束木而涂②之,鼠因往托焉。

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

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③,腹而有之④。

此亦国之社鼠也。

【注释】

①社鼠:

藏身于土地庙内的老鼠。

社,社庙,俗称土地庙。

②涂:

把彩粉或油漆抹在木质建筑材料的表面上,用来装饰或防虫蛀。

③案据:

安定。

案,通“安”。

据,也是安的意思。

这里暗含包庇之意。

④腹而有之:

腹,厚也;有,友也。

指人主对近侍宠信厚爱。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社故也:

(2)熏之则恐烧其木:

(3)不诛之则乱:

(4)此亦国之社鼠也:

2.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1)景公问于晏子曰:

(2)内则蔽善恶于君上: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内则蔽善恶于君上:

(2)外则卖权重于百姓:

4.“治国何患?

”即“”,译文是:

5.这篇短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答:

6.治理国家的心腹大患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6.楚庄王问詹何

《列子·说符篇》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

“治国奈何?

”詹何对曰: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楚庄王曰:

“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

”詹何对曰:

“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

”楚王曰:

“善。

【注释】

①詹何:

古代哲学家。

②社稷:

指国家。

③身治:

自身修养好。

④末:

末节,次要的事情。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詹何对曰:

(2)故本在身: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译文: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只画一处)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者也

4.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7.景公出猎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景公①出猎,上山见虎,下泽②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今日寡人③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④所谓不祥⑤也。

”晏子对曰:

“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⑥。

夫有贤⑦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⑧,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⑨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⑩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⑪为不祥也?

【注释】

①景公:

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②泽:

聚水的洼地。

③寡人:

古代君主的自称。

④殆:

大概,恐怕。

⑤祥:

不吉利。

⑥是不与焉:

这不同于你所说的那些。

⑦贤:

贤人,有才德的人。

⑧任:

信任。

⑨乃若此:

就像这些。

乃,于是,就。

⑩如:

往,去。

⑪曷:

通“何”,为什么,怎么。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归召晏子而问之:

(2)虎之室也:

(3)夫有贤而不知:

(4)乃若此者:

2.下列句中的“所”与“殆所谓不祥也”一句中的“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有所览辄省记B.持童抵主人所

C.优劣得所D.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再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两个例子。

文章中:

(1)

(2)

课文中:

(1)

(2)

4.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

答:

 

8.高祖论三杰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帝置酒①洛阳南宫。

高祖曰:

“列侯诸将,毋②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③?

”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也;项羽不然,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④国家,抚百姓,给军饷馈⑤,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

”群臣悦服。

【注释】

①置酒:

安排酒席。

②毋:

不可以。

③所以……者何:

原因是什么,原因在哪里。

④镇:

坐镇后方,使……安定。

⑤给饷馈:

供给军饷。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2)此三人,皆人杰也:

(3)此所以为我所擒也:

(4)群臣悦服:

2.下列句中的“而”与“战胜而不与人功”中“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野芳发而幽香D.夫环而攻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译文:

(2)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译文:

4.汉高祖认为自己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答:

 

9.太宗自省

唐·吴兢《贞观政要》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①谏,欲令耳目外通,下②无怨滞。

又比③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④,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⑤,必当畏犯逆鳞⑥。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⑦。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注释】

①匡:

纠正。

②下:

百牲。

③又比:

再比如。

④怖慑:

害怕的样子。

⑤诤:

直爽地劝告。

⑥逆鳞:

倒生的鳞片。

比喻以谏触怒君主。

⑦忤:

违背,不顺从。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自内省:

(2)恒恐上不称天心:

(3)但思正人匡谏:

(4)下无怨滞:

2.翻译下列句子。

(1)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译文:

(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译文:

3.用自己的话概括太宗这番话表达出的主要观点。

答:

4.太宗这一认识,古今很多人均表达出相同的看法,请写出一句表达这一看法的格言、警句或谚语。

答:

 

10.楚子发母

西汉·刘向《列女传》

楚子发①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②归问③其母。

母问使者曰:

“士卒得无恙乎?

”对曰:

“士卒并分菽粒④而食之。

”又问:

“将军得无恙乎?

”对曰:

“将军朝夕刍豢黍粱⑤。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⑥,使人数之曰⑦:

“子不闻越王勾践⑧之伐吴耶?

客有献醇酒⑨一器者,王使人注⑩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⑪。

而士卒战自五也⑫。

异日,有献一囊糗糒⑬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14),而战自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

《诗》(15)不云乎,‘好乐无荒,良士休休⑯’,言⑰不失和⑱也。

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⑲于其上,虽有以得胜,非其术也。

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

”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注释】①子发:

战国时楚宣王的将军。

②并分菽粒:

大家分吃豆粒。

并,合起来。

菽,豆类。

③朝夕刍豢黍粱:

意思是将军早晚食必粱肉。

刍,牛羊。

豢,猪狗。

黍粱,好粮食。

黍,黄米。

粱,精美的粮食。

④不内:

不让儿子进门。

内,通“纳”。

⑤数之曰:

责备他说。

数,列举(罪状)。

⑥味不及加美:

意思是江水中并没有增加酒的美味。

⑦战自五也:

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

自,自然。

下文“战自十也”意同。

⑧糗糒:

干粮。

⑨甘不逾嗌:

美味过不了咽喉。

嗌,咽喉。

⑩休休:

喜悦的样子。

⑪言:

(诗的)本意是。

⑫不失和:

不能失了分寸。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士卒得无恙乎:

(2)子发于是谢其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人数之曰: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译文:

3.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4.你认为子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

5.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篇文章领悟到了什么。

答:

11.孙叔敖为楚令尹

西汉·刘向《说苑·敬慎》

孙叔敖①为楚令尹②,一国③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④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⑤。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⑥,使臣受吏民之垢⑦,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⑧?

”父曰:

“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⑨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⑩。

”孙叔敖再拜⑪曰:

“敬受命⑫,愿闻余教。

”父曰:

“位已高意益下⑬,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

①孙叔敖:

春秋时楚国人,二度为楚相,有贤名。

②令尹:

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③国:

指都城。

④老父:

老人,下文中“父”,即此老人。

⑤吊:

慰问,吊唁。

⑥不肖:

品行不好。

⑦受吏民之垢:

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⑧岂有说乎:

莫非有什么要说的吗?

⑨擅权:

擅弄职权。

⑩患处之:

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⑪再拜:

拜了两拜,表示礼节的隆重。

⑫敬受命:

聆听您的教训。

⑬意益下:

越发将自己看低。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2.文中加横线的“衣粗衣”中,前一个“衣”作动词,释为“穿”,后一个“衣”作名词,释为“衣服”。

请在文中找出用法与此相似的词句。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1)

(2)

(3)

4.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

答:

5.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示例:

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2.唐太宗论隋炀帝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戊子①,上②谓侍臣曰:

“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③,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魏征对曰:

“人君虽圣哲④,犹当虚己以受人⑤,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⑥,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上曰: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注释】

①戊子:

唐太宗贞观二年六月戊子这一天。

②上:

皇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奥博:

深刻广博。

④圣哲:

品格高尚,天资聪慧。

⑤虚己以受人:

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⑥骄矜自用:

骄傲自大,固执己见。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魏征对曰:

(2)场帝恃其俊才:

(3)曾不自知:

(4)吾属之师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译文:

(2)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译文:

(3)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译文:

3.魏征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

4.从短文可以看出,唐太宗和隋炀帝分别是怎样的君王?

答:

5.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发?

答:

 

13.四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列传》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①之,举②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③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④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注释】

①辟:

征召。

②举:

推荐。

③遗:

送给。

④故旧长者:

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

【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茂才(推举)B.四迁荆州刺史(迁移)

C.暮夜无知者(知道)D.后转涿郡太守(调动官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太守即遗随其往

B.当之郡无丝竹之乱耳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密愧而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C.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是指:

(2)“以此遗之”中的“此”是指: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子孙常蔬食步行。

译文:

(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故事。

答:

7.纵观全文,请你说说杨震的为官之道。

答:

 

14.鲍叔祝桓公

西汉•刘向《新序》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

桓公谓鲍叔曰:

“姑为寡人祝乎?

”鲍叔奉①酒而起曰:

“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②地,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也,使宁戚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

”桓公辟席而再拜曰:

“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

”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注释】

①奉:

两手捧着。

②出而在莒:

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鲍叔牙陪同公子小白出奔莒国。

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先于公子纠回国即位,公子小白是为齐桓公。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姑为寡人祝乎:

(2)桓公辟席而再拜曰:

(3)必不废矣:

(4)此言常思困隘之时: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鲍叔奉酒而起曰B.寡人与二大夫

得而腊之以为饵尝与人佣耕飞

3.翻译下列语句。

(1)齐之社稷,必不废矣。

译文:

(2)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译文:

4.鲍叔借祝愿之机,连用了三个“无忘”忠告齐桓公、管仲、宁戚子不要忘记过去经历的艰难苦处。

鲍叔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答:

 

15.方山子传

北宋·苏轼《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④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

①光、黄:

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朱家、郭解:

两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方山冠:

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④矍然:

吃惊的样子。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晚乃遁于光、黄间:

(2)适见焉:

(3)余告之故:

(4)环堵萧然: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比患,死于安乐》)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画两处)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译文:

(2)环堵箫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5.联系本文作者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一文,试分析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

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

 

16.寇准传

《宋史·寇准传》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

“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⑦供帐,大为具待③。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

“何以教准?

”咏徐日:

“《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

“此张公谓我矣。

【注释】

①准:

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

敬重。

③具待:

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

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闻准入相:

(2)咏适自成都罢还:

(3)准莫谕其意:

(4)谓其僚属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谓其僚属曰:

(2)准送之郊:

(3)准莫谕其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

(2)何以教准?

译文:

4.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答:

 

17.六一居士传

北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

“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

“子欲逃名②者乎?

而屡易其号。

此庄生③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

“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注释】

①颍水:

地名。

②逃名:

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③庄生:

庄子。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2)是为五一尔:

(3)是岂不为六一乎:

(4)而屡易其号:

2.翻译下列句子。

(1)六一,何谓也?

译文:

(2)子欲逃名者乎?

而屡易其号。

译文:

3.“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

答:

4.欧阳修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

答:

 

18.诸葛亮传晋·陈寿《三国志·蜀志》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注释】

①仪轨:

礼仪法度。

②约:

省减,简约。

③权制:

合乎时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