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2 ,大小:194.81KB ,
资源ID:44146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4146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兽医学.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兽医学.docx

1、中兽医学中兽医学绪 论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中兽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学理论、方药和动物疾病防治技术的科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三)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医学发展的成就,中兽医学的基本理论最早导源于此 。 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收载药物365种,其中特别提到“牛扁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桐叶主傅猪疮”、“柳叶主马疥疮”以及“雄黄治疥癣”等。 唐代:有了兽医

2、教育的开端,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四人,学生一百人”。李石编著司牧安骥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学古籍。 明代:元亨疗马集(右图)内容丰富,是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认为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家畜本身的整体性 认为家畜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体观念体现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生理上 认为脏腑之间,脏腑与躯体器官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病理上 认为畜体任何一部分发生疾病都和整体有密切关系,局部病变可影响整体,反之,整体状况对局部也有一定影响。诊断上 运用整体观念,通过五官

3、、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体内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等情况。“见其外即知其内”。治疗上 从整体进辨证施治。反对“头病医学,脚病医脚”。2.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 认为动物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联系。所谓的“天人合一” ,自然界是个大宇宙,畜体是小宇宙。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均可影响家畜的生理功能,如果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家畜的适应能力,就会发生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除了强调病畜本身反映的情况外,还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时、因地、因畜制宜。(二)辨证论治是中兽医认识疾病、确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辨证:是识别疾病证候的过程,即通过四诊,将获取的病情资料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证”型。论治:是根据病

4、证的性质确定治疗原则和治法。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也是辨证的目的,反过来验证辨证的正确性。辨证论治是否正确有待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检验。因此,辨证和论治是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证”与“病”、“症” 的概念及区别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如感冒、痢疾等。症:即症状,是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呕吐等。证:是对许多具体症状或症侯群进行分析,综合后形成的概念,它概括了病因、发病部位、病理变化、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治疗方向。如“

5、脾虚泄泻”证,指出病位在脾,邪正力量对比属虚,症状为泄泻,推测病因为湿,治疗亦“健脾燥湿”。证与病的区别 在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出现若干证,如肺炎是一种病,中兽医辨证可分为风热犯肺、痰热蕴肺、肺阴不足等多种证,治疗上应采用不同的治法,称为“同病异治”;同样,多种不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出现相同的证,如子宫脱、阴道脱、肛脱等均以中气下陷为主证,均可用补中益气法治疗,称为“异病同治”。由此可见,辨证论治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和“对症治疗”。 第一篇 基础理论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含义1.阴阳是代表一切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方面的抽象概念阴:沉静的、抑制的、晦暗的、

6、衰退的、寒冷的、物质的、液体的、腹、下、内、里、脏、血、寒、虚阳:活动的、兴奋的、光亮的、亢进的、发热的、机能的、气体的、背、上、外、表、腑、气、热、实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3.阴阳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 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一切事物,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的交感相错: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交合感应、互错相融的关系。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

7、阴气上升,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万物得以生长;在动物界,雌雄交媾,构成物种繁衍的基本条件。阴阳交感相错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二)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四季的寒暑为例,夏虽阳热,而夏至以后阴气却随之而生,用以制约暑热之阳;冬虽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生,以制约严寒的阴。以动物体的生理机能为例,亢奋为阳,抑制为阴,二者相互制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故素问疟论所说的“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 。 (三)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互根:阴阳的

8、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无所谓下。互用:阴阳的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如阴精通过阳气的活动而产生,而阳气又由阴精化生而来。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双方不断运动变化,此消彼长,以维持动态平衡。例如,机体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即阴消阳长;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即阳消阴长。这种消长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若相对平衡失调,就会引发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治疗应分别以温补阳

9、气和滋阴增液,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为原则。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属性互换。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例如,动物外感风寒,出现耳鼻发凉、肌肉颤抖等寒象,若失治误治,寒邪入里,郁久化热,就会出现口干、舌红、气粗等热象,阴证则转化为阳证;患热性病时,由于持续高热、耗伤津液,若治疗不力,出现体弱无力、四肢发凉等虚寒症状,则由阳证转化为阴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防治。1.说明畜体

10、组织结构 下部为阴、上部为阳;胸腹为阴、背部为阳;体内为阴、体表为阳;四肢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脏为阴、腑为阳。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2.说明畜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为阴,功能为阳。营养物质是机体功能活动的源泉,而营养物质的化生,也要靠机体的功能活动。只有阴阳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动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去平衡,就会发生疾病;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生命活动也将停止。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神乃绝”。3.说明畜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了解下面的概念:4.用于疾病的诊断(1)

11、作为八纲辨证的总纲 总纲 病位深浅 邪正消长 病性 阴证 里 虚 寒 阳证 表 实 热 (2)分析四诊材料 辨别疾病的证型证型口色 脉象 呼吸 声音 阴证 白、青、黑 沉、细、迟、涩 微弱 低微无力 阳证 红、紫、黄 浮、洪、数、滑 气粗 气粗 5.用于疾病的防治 (1)确定治则阴阳偏盛实者泻之:实寒证寒者热之;实热证热者寒之。阴阳偏衰虚者补之:虚热证滋阴清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虚寒证益阳祛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2)指导用药 药性四气 五味 功能 应用阴药 寒、凉 酸、苦、咸 收敛、沉降 阳证 阳药 温、热 辛、甘、淡 升提、发散 阴证 (3)制定预防措施:从整体观念出发,加强饲养管理,

12、增强抗病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同时调整阴阳,也是长生之道。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含义(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简称“五材”。行指运行或运动。五行指五材及其不同属性和运动方式。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构成;五种物质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哲学上用以解释自然界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医学上用其解释畜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1.相生: 即相互资生、促进。次序: 木火土金水木,依次资生,循环无端。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又称相生关系为母子关系。 2.相

13、克 即相互制约、克制。次序:木土水火金木。相克也是往复无穷的。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因此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生克制化 相生、相克是事物间的正常关系,也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下的变化与发展。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这种生克的配合称为“生克制化”。 3.母子相犯 是一种反常的相生关系。包括: (1)母病及子 顺序与相生关系相同,母行太过危及子行。(2)子病及母 顺序与相生关系相反,子行太过上犯母行。 4.相乘、相侮 是一种反常的相克关系。包括: (1

14、)相乘 指相克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限度。顺序与相克顺序相同。(2)相侮 指反向相克,反克,顺序与相克顺序相反。 5.虚损相及 任一行虚衰损及相关的另一行。如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肺气虚火虚损金;脾气虚运化不健肝阴虚土虚损木。 母子相犯、相乘相侮与虚损相及是事物间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表现,动物体一旦发生,则发生疾病。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 用五行归类和生克乘侮等关系来解释畜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根据脏腑的特点将脏腑、组织、器官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2.用生克制化关系解释脏腑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

15、系。如: 如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土生金);肾水抑制心火有余(水克火),肺气肃降使肝阳不亢(金克木)。 3.用五行归类说明畜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肝主目”。(二)说明脏脏间的病理影响 用母子相犯、相乘、相侮和虚损相及关系解释。例如,肝病传心(木传火,母病及子),脾病传心(土传火,子病犯母);肝病传脾(木乘土),脾病传肝(土侮木);脾虚传心(虚损相及)。疾病的传变都不外乎这几种情况。(三)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1)诊断:主要用于脏腑辨证。根据五脏与五脉、五色、五味在五行分类归属上的联系,来分析病情

16、,推断发病脏腑。如口色红、口味苦(人)、脉象洪可诊为心火亢盛。(2)治疗:除了对病变脏腑进行处理外,还要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调整关系,控制传变。一般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其他治疗方法还有: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等。(3)预后:根据口色判断,桃色平,白色病,红者和,黄者生,黑者危等。 第二章 脏腑 第一节 概 述1.脏腑学说的概念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脏腑学说是中兽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畜体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相互关系及其与全身组织器官之间各种联系的学说。脏腑学说古代称“藏象”。藏指内脏;象即形象、表现。“藏象”即指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

17、征象。 2.脏腑学说的内容 脏指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心包),脏为“贮藏”的意思,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腑指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腑”为暂寄的意思,共同功能是传化物,对水谷进行受纳、消化、吸收,并能排泄糟泊。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胞宫。“奇”是异,“恒”是常的意思,因其形态似腑,功能似脏,不同于一般的脏腑,故称为奇恒之腑,其中胆为六腑之一,但唯其收藏清洁之液,也归入奇恒之腑。 脏腑学说除研究上述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联系外,还研究它们与肢体组织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五官九窍(目、舌、口、鼻、耳、前后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研究脏腑机能活动的基本物质

18、气、血、津液等。 脏腑与脏器的区别中兽医学的脏腑,不同于西医的脏器,前者是指一个解剖生理、病理的概念,除了包括解剖上脏器之外,还与现代医学其他系统有联系。 第二节 脏腑的生理与病理 一、心与小肠 (一)心 1.心主血脉,外应于色指心主管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输送养料以营养全身。与现代医学观点一致。 2.心藏神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宰。日常用语很多,如“心计”、“心思”,“心慌”,“用心”,“小心”,“心甘情愿”,“心不在焉”等。实际上指大脑的功能活动。心藏神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功能障碍,则表现兴奋或抑制。藏神与主血功能是相关的, “心藏脉,脉舍神”,因为精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

19、充盈,“家畜皮毛光彩精神倍” ;心血不足,则出现活动异常或惊恐不安;心神异常也可引起心血不足或运行不畅。3.心主汗汗为津液化生,津液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血为心所主,血汗同源,故称心主汗,“汗为心之液”。心阳不足,则腠里不固而自汗;心阴不足则阴虚盗汗;反之,出汗过多可损及心血及心气,引起精神或脉色异常。4.心开窍于舌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故有“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的说法临床上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易从舌上反映出来。心血充足,舌运动自如,舌色红润;心血郁阻,则舌色青紫,心经有热,舌质红绛,口舌生疮。 (二)小肠 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分别清浊。即接受胃腐熟后传来的水谷,进

20、一步消化分成清和浊两部分,清者为水谷精液,吸收后通过脾传输身体各部;浊者为糟泊及多余水液,下注大肠和肾,经二便排出体外。小肠有病时,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外,还出现排粪、排尿的异常。 (三)心合小肠 1.经脉络属:构成阴阳、表里关系。 心 前肢少阴心经 小肠 前肢太阳小肠经 2. 生理联系 心 心气血温养小肠,促进分别清浊 小肠 小肠传化物充心血、助心气 3.病理影响 心 心经热移于小肠,引起小肠实热,尿短赤,尿涩痛 小肠 小肠热上熏于心,引起口舌糜烂 二、肺与大肠 (一)肺 1.肺主气,司呼吸一指主呼吸之气,进行气体交换;二是指主宗气,将来源于脾的水谷之精气与吸入自然之清气在肺中化生为宗气,通过

21、心、肺、血液循环输布至五脏六腑,以至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肺主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各脏腑功能正常,精力充沛;肺气不足,则呼吸功能失调,出现体倦乏力、气短、自汗。2.肺主宣降,通调水道宣:宣发。肺主宣发:指气血津液通过肺的宣发而输布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降:即清肃下降。肺主肃降:一是指肺居上焦,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失肃降、气不得降,则出现喘咳等肺气上逆的病变;二是指通过肺气肃降来通调水道,使上焦的水液下输膀胱,若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则会发生痰饮、小便不利、尿少、水肿等水液输布障碍的病变。所以中医治疗尿不利除用利水药(车前草、茯苓等) 外,还用宣肺药桔梗,称为“提壶揭盖”

22、。宣发和肃降都参加水液的代谢,二者相辅相成,只有二者功能正常,才可使气道通畅,呼吸均匀;促进水液代谢及气体交换。否则,引起病变。 3.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一身之表,包括皮肤、汗孔、被毛等组织,简称皮毛。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指肺有调节气门(汗孔)开合和营养皮毛的作用。这种功能主要通过宣降作用。肺气充足,气血津液布散正常,皮毛温暖润泽;反之,肺气虚弱,营养布散失常,皮毛枯焦;外邪入侵,常由皮毛犯肺、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气不宣的证候。4.肺开窍于鼻鼻是呼吸气出入的通道,所以称“鼻为肺窍”。外邪犯肺也常由口鼻而入。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有赖于肺气的作用。肺气平和,鼻窍通利,呼吸正常,嗅觉灵敏;

23、若外邪袭肺,肺气不宣,则鼻塞流涕,呼吸不畅,嗅觉不灵。(二)大肠 生理功能是传送糟泊,燥化和排泄粪便。有病则引起燥化和传导失常。燥化不及,出现腹泻,燥化太过,引起便秘。 (三) 肺合大肠 1.经脉络属:构成阴阳、表里关系。2. 生理联系 3.病理影响 三、脾与胃 (一)脾 1.脾主运化 运,指运输;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精微: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水谷,进一步消化吸收,并将营养物质转输到心、肺、通过经脉输布全身。 (2)运化水湿:将代谢后的水液在肺的协同下,转输到肾,由膀胱排出体外。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病理情况下称为脾失健运。脾运化水谷,以满足畜体的

24、营养需要和气血的化生,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的作用,其功能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所谓“脾气主升”;如脾气不升,甚至反作,称为“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则引起久泄、脱肛或内脏垂脱诸证。 2.脾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不致溢于经脉之外,全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脾气充盛血行脉内;脾气虚衰血溢脉外各种出血证,以慢性出血为主(稀血性出血)。3.脾主肌肉四肢 全身肌肉的生长发育和四肢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脾运化水谷精液的营养。脾气健运肌肉营养良好肌肉丰满,收缩力强;脾失健运肌肉营养不良肌肉消瘦,收缩无力。 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开窍于口:

25、指在水谷受纳与运化方面,口与脾的功能是统一协调的。脾气健旺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脾失健运食欲减损口淡乏味。其华在唇:指脾运化功能的盛衰可从口唇反映出来。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口唇红润光泽;脾气不健营养不佳口唇淡白无光;脾经有热口唇红肿甚破溃生疮。 (二)胃 主要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容纳于胃,故称胃为“水谷之海”。胃内水谷,经胃的腐熟消磨,下传于小肠,其精微通过脾的运化,以供养周身,所以又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消化功能,又常概括称为“胃气”。临床上,不论何种疾病,均注意“保胃气”,也把胃气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方面,“有胃气则昌,无胃气则亡”。胃气的功能特点是以降为顺,若胃

26、失和降,则食欲减退,腹胀呕吐、呃逆。 (三)脾合胃 1.经脉络属 :2.生理联系:脾阴脏主运化主升喜燥恶湿胃阳腑主受纳主降喜润恶燥二者阴阳相合,升降相应,燥湿相济,共同维持对水谷的消化吸收及精气输布。 3.病理影响:脾为湿困,运化不健,脾气不升胃乏受纳和降失常纳呆,呕吐,肚腹饱胀;饮食不节,食积胃脘,浊气不降脾升清运化失职嗳腐吐酸,腹胀泄泻。 四、肝与胆 (一)肝 1.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安静时,一部分血液贮藏于肝脏;活动时,肝脏排出贮藏的血液,以供机体需要,故有“动则血运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之说。肝藏血正常活动时肝供血充足各器官功能正常家畜不易疲劳 2.肝主疏泄

27、指肝具有疏通、开泄的功能。肝主疏泄主要关系到畜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变化,是对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气机调畅,升降正常,表现为某些内脏正常的生理活动;气机不调,升降失常,则表现为某些内脏的病理活动。疏泄功能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1)精神活动:肝主疏泄,对气机的调畅有重要作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密切相关。肝气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平和,精神正常;肝气疏泄失常气机不调气滞血瘀,精神异常抑郁、胸胁疼痛(肝气郁结),兴奋、易怒(肝气亢奋) (2)消化方面 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影响胆汁分泌 。(3)水液代谢:通利三焦,疏通水道 肝失疏泄瘀血阻滞,经脉不利水液不行水肿、腹水。 3.肝主筋,

28、其华在爪 筋膜是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肝主筋,指全身筋膜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阴充足筋得滋养筋膜强健柔和运动有力,灵活自如; 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能影响到爪(甲、蹄)的荣枯变化。肝血、阴充足爪甲得养爪甲坚韧光泽; 肝血、阴不足爪甲失养爪甲薄、软、变形、硬脆,易裂断。 4.肝开窍于目 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其中主要是肝脏,因为肝主藏血,肝的经络又上联于目系。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往往可反映于目,目的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肝之阴血滋养。肝血不足视觉模糊不清,夜盲;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肝风内动目斜上吊。(二)胆 主要功能为贮藏和排泄胆汁,助脾胃消化。 (三)肝合胆 1.经脉络

29、属:2.生理联系 胆汁:来源于肝,贮于胆;消化:肝主排泄,胆排胆汁共助消化;精神活动: 肝主谋略,胆主决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3.病理影响肝失疏泄胆汁泌、排失常消化紊乱、黄疸、皮肤骚痒。五、肾与膀胱 (一)肾 1.肾藏精,主发育、生殖:肾藏之精是构成畜体的基本物质,也是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也称生殖之精,与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有关;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两者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联系,先天之精有赖后天之精滋养才能不断补充,后天之精需要先天之精的气化才能不断产生。肾精又称肾阴,对各脏腑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为畜体阴液的根本,所以又称元阴、真阴。 肾精能转化为肾气。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生殖和生长发育能力。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突出反映了肾气在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方面的作用。肾精与生殖有关,故临床上出现的阳萎、滑精、早泄、不孕等都与肾有直接关系。若肾藏精功能失常,则生长发育、生殖能力受到影响。如某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