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75.31KB ,
资源ID:4819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819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

1、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参考资料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陈凤伟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杨敬芝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景立新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一、案例分析 引发思考 提出问题(一)案例简述 案例一:5+8=?5+7=?为什么1-6年级学生都会出现同样的错误“12”和“13”?而且这种错误带有固定的循环性。学生的解释是:没算就直接写出来了!580+300算成58+3=61,仅仅是疏忽了数末尾的“0”吗?案例二:12名幼儿园大班的儿童,都能拿对“5块橡皮”,但有6人没有拿对指定的“第5块橡皮”,拿对的6人中,只有1人能说清楚“第五块”和“5块”是不一样的。还是这12名儿童面对“散放”的1

2、6颗珠子,要求“看着数”,结果4人正确,8人数错了。改变要求为“动手点数”时,结果10人正确,2人数错。案例三:计算8+4,12名儿童中2名“数手指”算,5名“摆手指”算,还有5名能流利地说出“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二)引发思考儿童在数数和算数的起始阶段都要借助“手”作为计数器,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何帮助儿童从“数手指”、“摆手指”过渡到抽象的计数和计算呢?儿童“基数”的经验多余“序数”。怎样利用学生已有的“序数”经验,挖掘教材中存在的“序数”因素,寻找生活中的“序数”情景,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三)提出问题问题一:儿童在数数和算数的起始阶段都要借助“手”作为计数器,如

3、何帮助儿童从“数手指”、“摆手指”过渡到抽象的计数和计算呢?问题二:要提高学生从“记忆库”中输出信息的准确性,就要找到与他们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体系相一致的“路线图”,即学生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的?问题三:依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版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呈现的方式、模型的建立上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二、研究的方法和结果(一)理论研究的结果1、数学发展史的启示(1)人们认为数学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数学史上的难关都是学生学习的难关。首先研究数的发展史,从周髀一书和对甲骨文的考古中得到了上面观点的证据,即数发展的过程也是儿童认识数的必然过程。儿童“数手指”、“摆手指

4、”的计数和计算策略,恰好是遵循了自然和人的本能。如何合理、有效的引导儿童由自然、直观的手指策略,向高层次的、抽象的手指策略过渡呢?(2)“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是数发展史的基础和重大突破。这一点不仅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半坡文化中有据可考,而且中国古代对圆周率的计算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也是证据之一。所以在儿童的学习“路线图”中,要选择形象、直观、贴近他们生活的模型,帮助他们理解“十进位位值制计数法”。2数学教育理论的启示“模型”在小学“2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对“模型”与儿童数学认知发展有深入研究的,当推J.Piaget和Z.Dienes等。他们强调儿童数学推理的整体结构,提出了

5、一系列利用模型,帮助学生从“具体-抽象”的概念发展过程。(1)学习过程就是儿童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模型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工具。那么在儿童“20以内数的认识”的学习路线图中,要广泛运用各种模型,给学生创设能够操作“模型”的情境活动,活动情境的核心就应该是“模型”的选择与呈现。(2)借助豪敦对数感的描述,获得了“数数的程序”是关键的概念化思想的启发。所以“数数的程序”要纳入“2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路线图,要重视它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即作为与数有关的数学思想的发展基础。特别数感、符号感等数学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也是以“数数的程序”为基础的。(2)测试和访谈的结果访谈内容结果分类百分比数物体的个数看

6、着数:有4人数对。33%点数:10人数对。其余2人数了2次也没有数对。83%抽象数数数:12人都能从1数到20。100%拐弯数:有10人知道。83%基数、序数基数:12人数对。并都能说出表示的意义。100%序数:按要求取:12人取对“5块”,6人会取“第5块”50%意义:1人知道“5块”和“第5块”表示的意思不一样。8%位置值表示数:11人会在计数器上表示数,1人不会。91%位置值:只有1人理解。8%计算数手指:2人17%摆手指:5人41%凑十法:5人会说“凑十法”的过程。41%(3)对测试和访谈结果的分析从数物体的个数看学前儿童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概念从12名儿童“数数”的过程中发现,一类是按

7、物“点数”,一类是“群数”。表明儿童在入学前,大多数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数数,有了初步的数概念,但“群数”计数的能力还比较弱。从基数和序数看学前儿童数概念的经验积累有差异。儿童对于基数的经验积累比较丰富,不仅能数对橡皮的块数,当问到“5能表示什么”的时候,他们都用基数的意义来回答,如:5块橡皮、5个小朋友等,没有人用序数的意义来说明。看来需要在学习中提供丰富的“序数”资源,让儿童充分感知。从计算看学前儿童“数概念”的理解程度有差异。在计算20以内加减法时,7名用手指算的儿童“点数”和“摆数”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摆数”的儿童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与某个加数对应的手指图式,如“5”对应一只手的5指,“7”对

8、应一只手的5指和另一只手的2指,而不需要借助逐一点数来得出与加数对应的手指个数。在这里也不排除个别儿童是从记忆中直接提取答案的。2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归因分析对学前儿童需要了解他们知道了什么?那么对于“学后儿童”就需要了解他们知道的怎么样?为此对学后儿童进行了计算错误的归因分析。调研的对象:学校1-5年级的学生。调研的时间:一学年的期末考试结束后。调研的问题:期末考试试卷中的计算错题。调研的方式:选择试卷中出现的错例,与出现错误的学生本人逐一访谈。调研的结果如下:错例学生的阐述错误归因一年级:68-30=32把30中的0看成10,10减68个位上的8,68中十位上的6再去减30十位上的3,最后就得

9、32了。机械使用“破十法”,没有理解减法的意义。一年级:55+7=6335764943把5+7算成13了,应该得12。计算357时,个位5712,想成了5713,与5813混了。凭记忆和感觉直接来提取答案。记忆的偏差集中在7加几、6加几、8加几,特别是5+8和5+7尤为易错。二年级:380+290=5703+2=5,8+9=17,0+0=0,所以380+290=570。受不进位加法可以从十位算起的影响,从百位开始计算了。说明“数感”“位值制”的感悟需要继续培养。三年级:4.3-1.7=3.6十分位13-7=6,个位直接4-1了,就得3.6。“十分位”上不够减向个位借1,但是“个位”上没退位。说

10、明学生对“十进位为位值制”的理解和运用还比较模糊。三年级:估算4072=280407=280学生把72看成整数70,计算时提取的是407=280。五年级:85.7+4.03-929=89.73-9.29=80.45口算末位13-9想成5了。学生提取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记忆出现错误。(1)找到了凭借记忆提取计算信息频繁出错的原因。学生在考试时,注意力与平时比较要集中,态度也要认真。但从以上错题可以看到,与“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相关的错误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特别是“5+8”和“5+7”以及相应的减法最为集中。皮亚杰的数学认识论曾指出:任何学习和任何记忆必须以某些早先存在的结构为基础形成。所以“学后儿

11、童”对“计算的提取”错误必然与他们先前的学习结构有关,可以把原因定位在“20以内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中。(2)找到了退位减法比进位加法更易出错的原因之一。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20以内退位减法上,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前面谈到实验版教材将“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分在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其主要目的是降低计算教学给新入学儿童带来的压力和难度。从数学本身的联系上看,加法与减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加算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由于学习退位减法与进位加法相隔的时间长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提取记忆,然后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学习,这样的结构不清晰不牢固。也是造成存储信息模糊,增大提取错误率的

12、原因之一。(3)明确了十进位位值制计数法是儿童计数和计算的基础。从“错例”中可以看到,学生单纯用“算法”来解决计算,常常出现“错位加、错位减”,“不进位,忘退位”等错误。究其原因应该是对十进位位值制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不到位。所以,在“2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路线图中,要让儿童逐步理解十进位位值制计数系统是以“十”为基础的,同时理解计数单位。要重视数的组成,让儿童看到较大的数是通过合并较小的数而产生的,让儿童依靠数的“十进制”的基础结构,自己构造新的数。三、对“20以内数的认识”路线图的描绘通过上述研究,对“2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路线图进行了如下的描绘。(一)基本理念:儿童掌握“数概念”以具体形象

13、概括为主要形式,逐步对“数概念”进行一些抽象概括,但不能脱离生活领域的基础。(二)结构及说明 第一部分: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单元:1-5的认识,第二单元:6-10的认识,第三单元:10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部分:11-20的认识(第四单元:11-20各数认识和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第五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三)突出的数学思想:对应思想、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比较思想、位值制、计数单位、统计思想、同化思想等等。(四)主要的数学模型:生活中的实物(实景)、图片、主题图、对应关系图、珠子图、点子图、学习用具(小棒、计数器、数位桶、尺子等等),手指计算器。(五)对路线图的几点说明1为什

14、么先“认数”再学“组成”和计算?华东师大的孔企平教授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理论及其应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中指出,先学“数的组成”,不仅可以突出序数和数序的概念,而且是一种同化的过程,即把数的组成延伸下去就是加减法。2为什么分为1-5和6-9两个阶段来认识数?一是考虑儿童已有的经验,二是先学1-5,用概念形成的方法初步形成数概念,再用同化的方法来学习6-9,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为什么要单独学习10?学生认数达到10,即开始接触十进位位制计数法,所以要突出“10的认识”,即是“位置制”认识的开始,也是认识两位数和多位数的基础,更是加减法运算的基础。4为什么突出序数的认识?序数对学生来说比基数要困难,

15、放在1-5的后面,以基数的含义为基础,在丰富的现实背景和实际操作活动中,把学生的活动经验提升为“序数”概念。儿童能够清楚地区分第几和几个,也就有了“数感”的最初意识。5为什么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放在一起? 在学习进位加法的时候先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情境图、集合图、操作学具等),过渡到从形象中进行抽象的方法(数位桶),最后到达进位加法的本质抽象(计算过程的图解)。儿童带着这样的经历来学习退位减法,会把已有的经验消化后再释放出来,即用同化的方法进行学习,有助于突破退位减法的难点,掌握“进位加”与“退位减”的互逆关系,深化对算理的理解。四、本研究的应用-教学建议与教学片段设计(一)教学建议1

16、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加强实践操作活动,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2遵循数学概念的结构体系,加强十进位位值制计数法的教学,为数概念的形成和算理的理解打下基础。3遵循儿童获得概念的一般规律,加强加减法计算的理解,由形成向同化发展。(二)教学活动设计举例:计数和计算手指操1片段一:手指计数第一阶段:认数左右手十个手指,可以从1计到10。第二阶段:表示数右手伸直食指表示1,再伸直中指两根手指就表示2,再伸直无名指三根手指表示3,继续伸直小指四根手指表示4。把伸直的四根手指收回,伸直大拇指表示5。拇指和食指一起表示6,依次加上中指、无名指、小指表示7、8、9。左手表示十位的数,方式和右手一样。这样,用两

17、只手可以表示出1-99。2片段二:手指计算第一阶段:10以内加减法。采用第一段手指计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加减法。第二阶段:20以内加减法。采用第二阶段手指表示数的方法,计算20以内加减法。如计算9+3,左手伸出5根手指表示9,右手伸出相应的三根手指表示3,看着手指想:3分成1和2,9和1凑十,还有2,就是12。又如计算14-8,先按第二阶段手指表示数的方法表示出14,然后收回右手的4,把左手食指表示的1个10换成双手表示的“10个1”,再去掉4,就是剩下的6。结束语“20以内数的认识”只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点,期望通过对这一点的研究获得启示,推广到更广的范围内继续探索。综上所述,既然是儿

18、童“2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路线图,就应该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实施和验证。由此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研究、探索、寻找,没有最适合只有更适合,期待获得不断的发展。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4.郑毓信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第3、4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5.山峰怎么教10以内加减法选自湖南教育1995年7月6.胡重光十进位制法记数特征选自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报2000年2月7.交10内

19、数的认识要注意什么选自湖南教育1994年7月8.潘天骥十进位值制记数法首创于中国选自九江师专学报1995年6月9.刘德武、郑卫红数是数出来的选自北京教育2004年7-8期10.袁中学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选自江西教育2002年15-16期11刘颂儿童早期教育及计算策略发展教育研究选自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3月12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选自专家论坛2007年6月13池丽萍、辛子强儿童数学知识的建构选自中华女子学报2006年4月14晏倩、熊哲宏国外人类“先天数字模块”的研究与展望选自心理发展研究2006年4月15官鸣论认识构架从康得到皮亚杰选自学术问题研究2006年2月16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7张建兴皮亚杰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选自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7月18张慧萍试论皮亚杰的数学认识论和儿童的数学学习选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6月19.代婷新课程下两版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材的比较研究选自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9月20蒋书庆“超以象外数从安出”从中国古代彩陶花纹看数的起源选自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9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