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195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docx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

参考资料

儿童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

陈凤伟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杨敬芝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景立新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一、案例分析引发思考提出问题

(一)案例简述

案例一:

5+8=?

5+7=?

为什么1-6年级学生都会出现同样的错误“12”和“13”?

而且这种错误带有固定的循环性。

学生的解释是:

没算就直接写出来了!

580+300算成58+3=61,仅仅是疏忽了数末尾的“0”吗?

案例二:

12名幼儿园大班的儿童,都能拿对“5块橡皮”,但有6人没有拿对指定的“第5块橡皮”,拿对的6人中,只有1人能说清楚“第五块”和“5块”是不一样的。

还是这12名儿童面对“散放”的16颗珠子,要求“看着数”,结果4人正确,8人数错了。

改变要求为“动手点数”时,结果10人正确,2人数错。

案例三:

计算8+4,12名儿童中2名“数手指”算,5名“摆手指”算,还有5名能流利地说出“凑十法”的计算过程。

(二)引发思考

儿童在数数和算数的起始阶段都要借助“手”作为计数器,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如何帮助儿童从“数手指”、“摆手指”过渡到抽象的计数和计算呢?

儿童“基数”的经验多余“序数”。

怎样利用学生已有的“序数”经验,挖掘教材中存在的“序数”因素,寻找生活中的“序数”情景,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提出问题

问题一:

儿童在数数和算数的起始阶段都要借助“手”作为计数器,如何帮助儿童从“数手指”、“摆手指”过渡到抽象的计数和计算呢?

问题二:

要提高学生从“记忆库”中输出信息的准确性,就要找到与他们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体系相一致的“路线图”,即学生是怎样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的?

问题三:

依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版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呈现的方式、模型的建立上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二、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一)理论研究的结果

1、数学发展史的启示

(1)人们认为数学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数学史上的难关都是学生学习的难关。

首先研究数的发展史,从《周髀》一书和对甲骨文的考古中得到了上面观点的证据,即数发展的过程也是儿童认识数的必然过程。

儿童“数手指”、“摆手指”的计数和计算策略,恰好是遵循了自然和人的本能。

如何合理、有效的引导儿童由自然、直观的手指策略,向高层次的、抽象的手指策略过渡呢?

(2)“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是数发展史的基础和重大突破。

这一点不仅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半坡文化中有据可考,而且中国古代对圆周率的计算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也是证据之一。

所以在儿童的学习“路线图”中,要选择形象、直观、贴近他们生活的模型,帮助他们理解“十进位位值制计数法”。

2.数学教育理论的启示

“模型”在小学“2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对“模型”与儿童数学认知发展有深入研究的,当推J.Piaget和Z.Dienes等。

他们强调儿童数学推理的整体结构,提出了一系列利用模型,帮助学生从“具体-抽象”的概念发展过程。

(1)学习过程就是儿童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

数学模型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工具。

那么在儿童“20以内数的认识”的学习路线图中,要广泛运用各种模型,给学生创设能够操作“模型”的情境活动,活动情境的核心就应该是“模型”的选择与呈现。

(2)借助豪敦对数感的描述,获得了“数数的程序”是关键的概念化思想的启发。

所以“数数的程序”要纳入“2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路线图,要重视它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即作为与数有关的数学思想的发展基础。

特别数感、符号感等数学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也是以“数数的程序”为基础的。

(2)测试和访谈的结果

访谈内容

结果分类

百分比

数物体的个数

看着数:

有4人数对。

33%

点数:

10人数对。

其余2人数了2次也没有数对。

83%

抽象数

数数:

12人都能从1数到20。

100%

拐弯数:

有10人知道。

83%

基数、序数

基数:

12人数对。

并都能说出表示的意义。

100%

序数:

按要求取:

12人取对“5块”,6人会取“第5块”

50%

意义:

1人知道“5块”和“第5块”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8%

位置值

表示数:

11人会在计数器上表示数,1人不会。

91%

位置值:

只有1人理解。

8%

计算

数手指:

2人

17%

摆手指:

5人

41%

凑十法:

5人会说“凑十法”的过程。

41%

(3)对测试和访谈结果的分析

①从数物体的个数看学前儿童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概念

从12名儿童“数数”的过程中发现,一类是按物“点数”,一类是“群数”。

表明儿童在入学前,大多数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数数,有了初步的数概念,但“群数”计数的能力还比较弱。

②从基数和序数看学前儿童数概念的经验积累有差异。

儿童对于基数的经验积累比较丰富,不仅能数对橡皮的块数,当问到“5能表示什么”的时候,他们都用基数的意义来回答,如:

5块橡皮、5个小朋友等,没有人用序数的意义来说明。

看来需要在学习中提供丰富的“序数”资源,让儿童充分感知。

③从计算看学前儿童“数概念”的理解程度有差异。

在计算20以内加减法时,7名用手指算的儿童“点数”和“摆数”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摆数”的儿童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与某个加数对应的手指图式,如“5”对应一只手的5指,“7”对应一只手的5指和另一只手的2指,而不需要借助逐一点数来得出与加数对应的手指个数。

在这里也不排除个别儿童是从记忆中直接提取答案的。

2.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归因分析

对学前儿童需要了解他们知道了什么?

那么对于“学后儿童”就需要了解他们知道的怎么样?

为此对学后儿童进行了计算错误的归因分析。

调研的对象:

学校1-5年级的学生。

调研的时间:

一学年的期末考试结束后。

调研的问题:

期末考试试卷中的计算错题。

调研的方式:

选择试卷中出现的错例,与出现错误的学生本人逐一访谈。

调研的结果如下:

错例

学生的阐述

错误归因

一年级:

68-30=32

 

把30中的0看成10,10减

68个位上的8,68中十位上

的6再去减30十位上的3,

最后就得32了。

机械使用“破十法”,

没有理解减法的意义。

 

一年级:

55+7=63

35+7+6=49

43

把5+7算成13了,应该得12。

计算35+7时,个位5+7=12,

想成了5+7=13,与5+8=13

混了。

凭记忆和感觉直接来

提取答案。

记忆的偏差

集中在7加几、6加几、

8加几,特别是5+8和

5+7尤为易错。

二年级:

380+290=570

3+2=5,8+9=17,0+0=0,

所以380+290=570。

受不进位加法可以从十

位算起的影响,从百位

开始计算了。

说明“数感”

“位值制”的感悟需要继

续培养。

三年级:

4.3-1.7=3.6

 

 

十分位13-7=6,个位直接

4-1了,就得3.6。

“十分位”上不够减向个

位借1,但是“个位”上

没退位。

说明学生对“十

进位为位值制”的理解和

运用还比较模糊。

三年级:

估算40×72=280

40×7=280

学生把72看成整数70,

计算时提取的是

40×7=280。

五年级:

85.7+4.03-929

=89.73-9.29

=80.45

口算末位13-9想成5了。

学生提取20以内退位

减法的记忆出现错误。

 

(1)找到了凭借记忆提取计算信息频繁出错的原因。

学生在考试时,注意力与平时比较要集中,态度也要认真。

但从以上错题可以看到,与“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相关的错误带有普遍性和共性。

特别是“5+8”和“5+7”以及相应的减法最为集中。

皮亚杰的数学认识论曾指出:

任何学习和任何记忆必须以某些早先存在的结构为基础形成。

所以“学后儿童”对“计算的提取”错误必然与他们先前的学习结构有关,可以把原因定位在“20以内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中。

(2)找到了退位减法比进位加法更易出错的原因之一。

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20以内退位减法上,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

但是前面谈到实验版教材将“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分在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

其主要目的是降低计算教学给新入学儿童带来的压力和难度。

从数学本身的联系上看,加法与减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加算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由于学习退位减法与进位加法相隔的时间长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提取记忆,然后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学习,这样的结构不清晰不牢固。

也是造成存储信息模糊,增大提取错误率的原因之一。

(3)明确了十进位位值制计数法是儿童计数和计算的基础。

从“错例”中可以看到,学生单纯用“算法”来解决计算,常常出现“错位加、错位减”,“不进位,忘退位”等错误。

究其原因应该是对十进位位值制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不到位。

所以,在“2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路线图中,要让儿童逐步理解十进位位值制计数系统是以“十”为基础的,同时理解计数单位。

要重视数的组成,让儿童看到较大的数是通过合并较小的数而产生的,让儿童依靠数的“十进制”的基础结构,自己构造新的数。

三、对“20以内数的认识”路线图的描绘

通过上述研究,对“2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路线图进行了如下的描绘。

(一)基本理念:

儿童掌握“数概念”以具体形象概括为主要形式,逐步对“数概念”进行一些抽象概括,但不能脱离生活领域的基础。

(二)结构及说明

第一部分:

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单元:

1-5的认识,第二单元:

6-10的认识,第三单元: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二部分:

11-20的认识(第四单元:

11-20各数认识和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第五单元: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三)突出的数学思想:

对应思想、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比较思想、位值制、计数单位、统计思想、同化思想等等。

(四)主要的数学模型:

生活中的实物(实景)、图片、主题图、对应关系图、珠子图、点子图、学习用具(小棒、计数器、数位桶、尺子等等),手指计算器。

(五)对路线图的几点说明

1.为什么先“认数”再学“组成”和计算?

华东师大的孔企平教授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理论及其应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中指出,先学“数的组成”,不仅可以突出序数和数序的概念,而且是一种同化的过程,即把数的组成延伸下去就是加减法。

2.为什么分为1-5和6-9两个阶段来认识数?

一是考虑儿童已有的经验,二是先学1-5,用概念形成的方法初步形成数概念,再用同化的方法来学习6-9,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为什么要单独学习10?

学生认数达到10,即开始接触十进位位制计数法,所以要突出“10的认识”,即是“位置制”认识的开始,也是认识两位数和多位数的基础,更是加减法运算的基础。

4.为什么突出序数的认识?

序数对学生来说比基数要困难,放在1-5的后面,以基数的含义为基础,在丰富的现实背景和实际操作活动中,把学生的活动经验提升为“序数”概念。

儿童能够清楚地区分第几和几个,也就有了“数感”的最初意识。

5.为什么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放在一起?

在学习进位加法的时候先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情境图、集合图、操作学具等),过渡到从形象中进行抽象的方法(数位桶),最后到达进位加法的本质抽象(计算过程的图解)。

儿童带着这样的经历来学习退位减法,会把已有的经验消化后再释放出来,即用同化的方法进行学习,有助于突破退位减法的难点,掌握“进位加”与“退位减”的互逆关系,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四、本研究的应用--教学建议与教学片段设计

(一)教学建议

1.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加强实践操作活动,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2.遵循数学概念的结构体系,加强十进位位值制计数法的教学,为数概念的形成和算理的理解打下基础。

3.遵循儿童获得概念的一般规律,加强加减法计算的理解,由形成向同化发展。

(二)教学活动设计举例:

计数和计算——手指操

1.片段一:

手指计数

第一阶段:

认数

左右手十个手指,可以从1计到10。

第二阶段:

表示数

右手伸直食指表示1,再伸直中指两根手指就表示2,再伸直无名指三根手指表示3,继续伸直小指四根手指表示4。

把伸直的四根手指收回,伸直大拇指表示5。

拇指和食指一起表示6,依次加上中指、无名指、小指表示7、8、9。

左手表示十位的数,方式和右手一样。

这样,用两只手可以表示出1-99。

2.片段二:

手指计算

第一阶段:

10以内加减法。

采用第一段手指计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加减法。

第二阶段:

20以内加减法。

采用第二阶段手指表示数的方法,计算20以内加减法。

如计算9+3,左手伸出5根手指表示9,右手伸出相应的三根手指表示3,看着手指想:

3分成1和2,9和1凑十,还有2,就是12。

又如计算14-8,先按第二阶段手指表示数的方法表示出14,然后收回右手的4,把左手食指表示的1个10换成双手表示的“10个1”,再去掉4,就是剩下的6。

结束语

“20以内数的认识”只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点,期望通过对这一点的研究获得启示,推广到更广的范围内继续探索。

综上所述,既然是儿童“2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路线图,就应该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实施和验证。

由此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研究、探索、寻找,没有最适合只有更适合,期待获得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4.郑毓信《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第3、4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5.山峰《怎么教10以内加减法》选自《湖南教育》1995年7月

6.胡重光《十进位制法记数特征》选自《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报》2000年2月

7.《交10内数的认识要注意什么》选自《湖南教育》1994年7月

8.潘天骥《十进位值制记数法首创于中国》选自《九江师专学报》1995年6月

9.刘德武、郑卫红《数是数出来的》选自《北京教育》2004年7-8期

10.袁中学《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选自《江西教育》2002年15-16期

11刘颂《儿童早期教育及计算策略发展教育研究》选自《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3月

12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选自《专家论坛》2007年6月

13池丽萍、辛子强《儿童数学知识的建构》选自《中华女子学报》2006年4月

14晏倩、熊哲宏《国外人类“先天数字模块”的研究与展望》选自《心理发展研究》2006年4月

15官鸣《论认识构架从康得到皮亚杰》选自《学术问题研究》2006年2月

16.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17.张建兴《皮亚杰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选自《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7月

18.张慧萍《试论皮亚杰的数学认识论和儿童的数学学习》选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6月

19.代婷《新课程下两版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材的比较研究》选自《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9月

20.蒋书庆《“超以象外 数从安出”—从中国古代彩陶花纹看数的起源》选自《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