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46.78KB ,
资源ID:51376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1376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

1、历史与社会新课标历史与社会最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前 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

2、发展奠定基础。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人文性。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综合性。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

3、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二、基本理念1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3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本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

4、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4坚持唯物史观,揭示发展规律。本课程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使学生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认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三、课程设计思路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以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主题,整合“历史”与“地理”两个相

5、互关联的学科领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这是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依据这一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内容目标分设三个主题。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以人类社会的变迁为框架,认识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主题三:发展的选择。以进入20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展道路的选择为框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为主线。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本课程综合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

6、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事实,了解中国与世界人文地理的概况。2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3了解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

7、建设、改革的曲折历程。5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材料、地理和社会信息。(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2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3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4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评估人们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2逐步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逐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4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

8、欣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人文特色。5享受历史与社会相关问题探究的乐趣,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采取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其中,“内容目标”表达规定性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提示与建议”表达指导性要求,为实现内容目标提供内容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行为主体是教师。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本主题分四个专题。专题一,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专题三,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四,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11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要点提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

9、,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地球是人类的栖居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陆地和海洋。活动建议:指导学生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或制作七大洲、四大洋拼图;以“地球是人类家园”为题,讨论陆地和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11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要点提示: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世界一些著名地形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世界著名的河流和湖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人们的生活,会形成不同的生活特色。活动建议:向学生出示有关资料,表明不同自然条件下人类生活的差异;结合自己到异地旅游、探亲等体会,交流对不同地区地形、气

10、候的感受。11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事例。要点提示: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三大人种的特征及主要聚居地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区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与该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活动建议:设计不同的区域文化场景,如非洲黑人的丛林击鼓舞蹈场景、北极因纽特人的生活场景等,并将其制作成展板,讨论这些区域人文特色是如何形成的。114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要点提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人类历史的演进,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历史阶

11、段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活动建议:指导学生制作年代尺。表明年代的刻度和长度,可根据不同标准,如社会形态、生产工具、文明程度等。115概述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主要区域文明及影响范围,认识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要点提示: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黄河与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爱琴海地区、中美洲等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活动建议:借助历史地图,圈划出各大洲的文明发祥地;着眼民族和宗教文化的分布,观察几个文明区域的变迁;提供当代世界各地的生活图景,展示区域文明的传统文化,如民居建筑、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116知道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意义,感悟记

12、录历史、认识社会的时空条件。要点提示:人们记录历史、认识社会,要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活动建议:以“回溯历史、展望世界”为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感悟:古往今来,每个人都生活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离开时空条件,就无从说明过去的经历、把握现实的利益、规划未来的发展,无法扩展生活的视野、品味生活的情趣、感悟生活的意义。12生活在不同区域里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121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要点提示: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社会生活,包括经济、政治和文

13、化等方面。社会生活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地域特点有密切关系。活动建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包括:本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基本数据,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生活的评估,以及人地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122比较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要点提示:聚落的基本形态,乡村和城市的景观特征、生活内容。聚落景观和生活内容的差异,显著地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自然因素,也源于人文因素。活动建议:组织学生收集各种聚落的景观图,制作成展板,标明聚落称谓。借助展板,解释聚落景观的成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

14、城市和乡村的一般差别。123观察不同区域之间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汇等方面的联系,认识区域联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要点提示:区域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包括人员流动、物资与文化交流、信息扩散等。区域差异是形成区域联系的缘由;在现代社会,区域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区域联系。活动建议:结合本地生活的实例,以“因地制宜与互通有无”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区域联系给生活带来的好处。124概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要点提示:中国的位置、领土的四至点和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邻国的名称和位置。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优越的区位和广袤的疆域为

15、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活动建议: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相对位置。125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要点提示: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势地形、土壤植被、主要气候类型、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数量与分布、乡村与城市、少数民族分布、交通运输状况等。我国是一个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国度。活动建议:组织学生以“我的祖国”为题,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我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风貌。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要点提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

16、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特点,既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区域人文特色,又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活动建议:选择国内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典型区域,用图片、文字、绘画等方式进行比较。如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陆;或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127综述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要点提示:国家和地区的含义,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名称和位置。各国的面积、人口、政治制度和发展水平有差异,但作为主权国家,它们的国际地位是平等的。活动建议:利用读图训练、拼图游戏等方式,熟悉我国周边国家的名称和位置,熟悉一些主要国家所在的大洲。

17、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要点提示: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活动建议:可选择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从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进行比较,展示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的多样性。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每人提供一幅照片、一件礼物、一个故事”的活动,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13生活在岁月变迁中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131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与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要点提示: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18、活动建议:引导学生就几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音乐欣赏、消费方式等,与长辈进行交流,比较各自的看法有哪些不同,从生活的变化中寻找代际差异的原因。132观察自己所在学校、社区或家乡的变化,评析这种变化的快慢和好坏。要点提示:生活的变化表现在方方面面,这些变化无论是否令人满意,都是历史发展的过程。活动建议:以“正在发生的历史”为题,指导学生通过罗列事实或剖析个案,评析本地近年发生的变化,如环境、物产、居民、交通等,感受这种变化的意义。133知道居住地特有的习俗或文物,考察它们的历史,探讨它们存在的价值。要点提示:习俗作为历史传统的重要表现,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我们感受生活的历史具有重要价

19、值。活动建议:指导学生查找有关社区(或家乡)的历史资料,或考察文化遗址、名胜古迹,了解本地习俗的渊源,知道它们形成的年代。组织学生模仿推介活动,对本地文化艺术和文物的历史价值,发表见解。134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了解这些规则或制度的演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要点提示:规则、制度作为公共生活的基本保障,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产物。它们的废立和沿革,都折射着社会历史的变化。活动建议;组织学生调查某项规则的演变,如食品安全、消防、交通、物业、垃圾处理、人员流动、土地使用,以及社区公约或村规等,考察它们当初存在的原因、如今变化的理由。135归纳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感受现代传媒的发展、特

20、点和影响。要点提示:文化传播的手段包括口述、邮件、书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文化传播的方式包括日常交往、商贸旅游、人口迁徙、文化教育等。活动建议:选择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包括:说明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描述现代传媒的特点;通过新旧变化的对比,感受大众传媒对现代生活的影响。14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要点提示:各种类型的地图,包括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图、电子地图等。使用地图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活动建议: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在实践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地图,运用地图辨别

21、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选择最佳路线。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要点提示: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活动建议:用政治地图描述某大洲、某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用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描述某地的地形、地势和河流的特点;用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或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某地的气候特点;用人口增长折线图或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某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分布特点;等等。143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要点提示:公元、纪年、年代、时代、朝代、国号。使用特定的词汇,是表述、说明和辨识历史事件的要求,

22、也是形成历史时序概念的要求。活动建议: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专门解释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代。用公元纪年的方法,计算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年代;用干支纪年和民国纪年的方法,计算近代中国的年代。144区分历史叙述和文学作品的差别,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及其功用。要点提示:历史典籍、考古技术、口述历史、文献档案。认识历史现象、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必须依据可靠的证据,获取、辨识真实的历史信息。活动建议:推荐历史文献与文学名著,组织学生讨论它们的异同。如比较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大唐西域记与西游记的描述,讨论它们在反映历史文化信息方面不同的作用和价值。145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23、,解释它们各自的意义和功用,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论述问题。要点提示:文献档案、新闻报道、调查访谈。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进行事实判断应力求依据第一手资料,也可有选择地借助第二手资料。活动建议:通过有关现实事件的报道或历史事件的解释,帮助学生识别哪些信息来自第一手资料,哪些信息来自第二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方面,指导学生感悟使用这两种资料的不同意义。146归纳获取生活信息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评估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要点提示:各种传媒、各类交流活动、专题调查研究。获取生活信息,应广泛利用多种媒体,更要依赖亲历亲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建议:选择本地热点问

24、题或公共政策,要求学生分组拟定社会调查的提纲。包括:为了什么目的、具备什么条件、按照什么步骤、采用什么方法、完成什么任务,并共同对其可操作性进行评估。主题二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本主题分四个专题。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的渊源;专题二,集中了解秦统一后古代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专题三,有侧重地了解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凸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世界整体化趋势;专题四,综合前三个专题的内容,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21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211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状况,说明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要点提示:新石

25、器时代的西亚。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渔猎到畜牧农耕,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活动建议:用早期人类生活想象图和古人类分布略图,划分旧、新石器时代,显示制陶业的进步和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呈现原始社会的生活图景。引导学生讨论:定居对人类生活的好处,农耕技术进步对定居的作用。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要点提示:北京人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炎帝和黄帝。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活动建议:提供相应文化遗存的资料,帮助学生制作展板,排列其年代顺序,标明其活动区域,描绘其地域特点;讲华夏先祖功德的故事;以“中华文明探源”为题,组织

26、学生讨论。2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要点提示: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拼音文字、法老和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青铜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同时,进入了阶级社会。活动建议:组织专题讨论,如文字的发明对文明传承的意义;国家与原始社会组织的区别。214比较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的地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要点提示: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等人类文明发祥地的环境因素,对文明的多样性有重要影响。活动建议:结合115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圈划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区域,标明其年代;指导学生从当时的经济生

27、活和文化成就中找出环境影响的印记。215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古代希腊罗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它们对后世的影响。要点提示:克里斯提尼与雅典民主、屋大维与罗马帝国、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与科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人类重要的历史遗产,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活动建议:指导学生收集图文资料,展示地中海区域文明的特色;帮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成就。216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要点提示:夏商两朝的年代、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争鸣、老子与孔子。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

28、期,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活动建议:制作图表,帮助学生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运用地图,指导学生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及其变化,练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对中华文明发展的作用。217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年代与地区,分述它们历史上的兴盛时期和影响范围。要点提示:释迦牟尼与佛教、耶稣与基督教、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在世界古代历史的进程中,宗教的作用不可忽视,宗教文化对历史和现实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活动建议:提供三大宗教传播示意图,对照当今世界主要宗教的区域分布,帮助学生了解宗教文化的广泛影响。以不同宗教建筑的特色为例,引导学生体味宗教

29、文化的多样性。218描述欧亚古代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几个区域文明,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知道古代不同文明各自发展、相互碰撞和交融的概况。要点提示:法兰克王国、中世纪城市、阿拉伯帝国、大化改新、蒙古帝国。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不平衡。总的说来,亚洲和欧洲的发展程度较高,亚欧区域文明的演进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活动建议:指导学生利用板报建立“历史学习园地”,如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示意图;举办故事会,讲述相关历史故事;撰写小论文,表达对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交往方式的看法。22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要点提示

30、: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王朝的称谓、时间和顺序。活动建议: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设计自秦汉到明清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年表、朝代时序表,使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线索的识记更加清晰。通过著名历史文化遗产的介绍,帮助学生感知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把握中国历史从未间断的基本脉络。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要点提示:秦始皇统一中国、秦末大起义、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隋的统一与覆灭、贞观之治、安史之乱、王安石变法、忽必烈建立元朝、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清朝前期的兴盛、郑成功收复台湾。从过程和结果

31、上看,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时空背景上看,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活动建议: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材内容,开展阅读讨论会,撰写历史小论文;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帝王,填写其历史作用。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要点提示:秦汉、隋唐、元明清时期的帝国疆域,魏晋南北朝与宋辽金夏时期各分立政权的疆域。中国古代有过地方割据、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向心力。活动建议: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工具,对照今日中国的版图,展现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变。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要点提示:修建长城、汉朝与匈奴、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茶马贸易、松赞干布与文成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