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3768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docx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

《历史与社会》最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人文性。

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

综合性。

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基本理念

1.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

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

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3.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

本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

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4.坚持唯物史观,揭示发展规律。

本课程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使学生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认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

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以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主题,整合“历史”与“地理”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这是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依据这一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内容目标分设三个主题。

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

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

主题二: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以人类社会的变迁为框架,认识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

主题三:

发展的选择。

以进入20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展道路的选择为框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为主线。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本课程综合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事实,了解中国与世界人文地理的概况。

2.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了解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曲折历程。

5.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材料、地理和社会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

3.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

4.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评估人们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逐步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逐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4.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人文特色。

5.享受历史与社会相关问题探究的乐趣,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采取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

其中,“内容目标”表达规定性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提示与建议”表达指导性要求,为实现内容目标提供内容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行为主体是教师。

 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

本主题分四个专题。

专题一,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专题三,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四,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

 

1-1  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1-1-1

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要点提示:

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地球是人类的栖居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陆地和海洋。

活动建议:

指导学生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或制作七大洲、四大洋拼图;以“地球是人类家园”为题,讨论陆地和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1-1-2

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要点提示:

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世界一些著名地形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世界著名的河流和湖泊。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人们的生活,会形成不同的生活特色。

活动建议:

向学生出示有关资料,表明不同自然条件下人类生活的差异;结合自己到异地旅游、探亲等体会,交流对不同地区地形、气候的感受。

1-1-3

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事例。

要点提示:

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三大人种的特征及主要聚居地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区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与该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

活动建议:

设计不同的区域文化场景,如非洲黑人的丛林击鼓舞蹈场景、北极因纽特人的生活场景等,并将其制作成展板,讨论这些区域人文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1-1-4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

要点提示: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人类历史的演进,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

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

活动建议:

指导学生制作年代尺。

表明年代的刻度和长度,可根据不同标准,如社会形态、生产工具、文明程度等。

1-1-5

概述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主要区域文明及影响范围,认识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要点提示:

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黄河与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爱琴海地区、中美洲等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

活动建议:

借助历史地图,圈划出各大洲的文明发祥地;着眼民族和宗教文化的分布,观察几个文明区域的变迁;提供当代世界各地的生活图景,展示区域文明的传统文化,如民居建筑、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

1-1-6 

知道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意义,感悟记录历史、认识社会的时空条件。

要点提示:

人们记录历史、认识社会,要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

活动建议:

以“回溯历史、展望世界”为题组织讨论。

引导学生感悟: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生活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离开时空条件,就无从说明过去的经历、把握现实的利益、规划未来的发展,无法扩展生活的视野、品味生活的情趣、感悟生活的意义。

 

1-2  生活在不同区域里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1-2-1 

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要点提示:

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社会生活,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社会生活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地域特点有密切关系。

活动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包括:

本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基本数据,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生活的评估,以及人地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2-2 

比较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要点提示:

聚落的基本形态,乡村和城市的景观特征、生活内容。

聚落景观和生活内容的差异,显著地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自然因素,也源于人文因素。

活动建议:

组织学生收集各种聚落的景观图,制作成展板,标明聚落称谓。

借助展板,解释聚落景观的成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城市和乡村的一般差别。

1-2-3

观察不同区域之间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汇等方面的联系,认识区域联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要点提示:

区域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包括人员流动、物资与文化交流、信息扩散等。

区域差异是形成区域联系的缘由;在现代社会,区域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区域联系。

活动建议:

结合本地生活的实例,以“因地制宜与互通有无”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区域联系给生活带来的好处。

1-2-4

概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要点提示:

中国的位置、领土的四至点和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邻国的名称和位置。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优越的区位和广袤的疆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动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相对位置。

1-2-5

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

要点提示:

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势地形、土壤植被、主要气候类型、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数量与分布、乡村与城市、少数民族分布、交通运输状况等。

我国是一个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国度。

活动建议:

组织学生以“我的祖国”为题,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我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风貌。

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要点提示:

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特点,既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区域人文特色,又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活动建议:

选择国内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典型区域,用图片、文字、绘画等方式进行比较。

如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陆;或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

1-2-7

综述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

要点提示:

国家和地区的含义,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名称和位置。

各国的面积、人口、政治制度和发展水平有差异,但作为主权国家,它们的国际地位是平等的。

活动建议:

利用读图训练、拼图游戏等方式,熟悉我国周边国家的名称和位置,熟悉一些主要国家所在的大洲。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要点提示:

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活动建议:

可选择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从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进行比较,展示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的多样性。

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每人提供一幅照片、一件礼物、一个故事”的活动,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1-3  生活在岁月变迁中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1-3-1

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与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要点提示:

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活动建议:

引导学生就几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音乐欣赏、消费方式等,与长辈进行交流,比较各自的看法有哪些不同,从生活的变化中寻找代际差异的原因。

1-3-2

观察自己所在学校、社区或家乡的变化,评析这种变化的快慢和好坏。

要点提示:

生活的变化表现在方方面面,这些变化无论是否令人满意,都是历史发展的过程。

活动建议:

以“正在发生的历史”为题,指导学生通过罗列事实或剖析个案,评析本地近年发生的变化,如环境、物产、居民、交通等,感受这种变化的意义。

1-3-3

知道居住地特有的习俗或文物,考察它们的历史,探讨它们存在的价值。

要点提示:

习俗作为历史传统的重要表现,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我们感受生活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活动建议:

指导学生查找有关社区(或家乡)的历史资料,或考察文化遗址、名胜古迹,了解本地习俗的渊源,知道它们形成的年代。

组织学生模仿推介活动,对本地文化艺术和文物的历史价值,发表见解。

1-3-4

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了解这些规则或制度的演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要点提示:

规则、制度作为公共生活的基本保障,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产物。

它们的废立和沿革,都折射着社会历史的变化。

活动建议;组织学生调查某项规则的演变,如食品安全、消防、交通、物业、垃圾处理、人员流动、土地使用,以及社区公约或村规等,考察它们当初存在的原因、如今变化的理由。

1-3-5

归纳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感受现代传媒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要点提示:

文化传播的手段包括口述、邮件、书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文化传播的方式包括日常交往、商贸旅游、人口迁徙、文化教育等。

活动建议:

选择热点问题组织讨论。

包括:

说明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描述现代传媒的特点;通过新旧变化的对比,感受大众传媒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1-4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要点提示:

各种类型的地图,包括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图、电子地图等。

使用地图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

活动建议: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在实践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地图,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选择最佳路线。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要点提示:

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活动建议:

用政治地图描述某大洲、某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用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描述某地的地形、地势和河流的特点;用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或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某地的气候特点;用人口增长折线图或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某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分布特点;等等。

1-4-3

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

要点提示:

公元、纪年、年代、时代、朝代、国号。

使用特定的词汇,是表述、说明和辨识历史事件的要求,也是形成历史时序概念的要求。

活动建议:

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专门解释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代。

用公元纪年的方法,计算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年代;用干支纪年和民国纪年的方法,计算近代中国的年代。

1-4-4

区分历史叙述和文学作品的差别,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及其功用。

要点提示:

历史典籍、考古技术、口述历史、文献档案。

认识历史现象、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必须依据可靠的证据,获取、辨识真实的历史信息。

活动建议:

推荐历史文献与文学名著,组织学生讨论它们的异同。

如比较《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大唐西域记》与《西游记》的描述,讨论它们在反映历史文化信息方面不同的作用和价值。

1-4-5

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解释它们各自的意义和功用,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论述问题。

要点提示:

文献档案、新闻报道、调查访谈。

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进行事实判断应力求依据第一手资料,也可有选择地借助第二手资料。

活动建议:

通过有关现实事件的报道或历史事件的解释,帮助学生识别哪些信息来自第一手资料,哪些信息来自第二手资料。

在此基础上,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方面,指导学生感悟使用这两种资料的不同意义。

1-4-6

归纳获取生活信息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评估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

要点提示:

各种传媒、各类交流活动、专题调查研究。

获取生活信息,应广泛利用多种媒体,更要依赖亲历亲为的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建议:

选择本地热点问题或公共政策,要求学生分组拟定社会调查的提纲。

包括:

为了什么目的、具备什么条件、按照什么步骤、采用什么方法、完成什么任务,并共同对其可操作性进行评估。

 

主题二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本主题分四个专题。

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的渊源;专题二,集中了解秦统一后古代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专题三,有侧重地了解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凸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世界整体化趋势;专题四,综合前三个专题的内容,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2-1  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2-1-1

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状况,说明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

要点提示:

新石器时代的西亚。

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渔猎到畜牧农耕,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

活动建议:

用早期人类生活想象图和古人类分布略图,划分旧、新石器时代,显示制陶业的进步和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呈现原始社会的生活图景。

引导学生讨论:

定居对人类生活的好处,农耕技术进步对定居的作用。

2-1-2

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要点提示:

北京人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炎帝和黄帝。

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活动建议:

提供相应文化遗存的资料,帮助学生制作展板,排列其年代顺序,标明其活动区域,描绘其地域特点;讲华夏先祖功德的故事;以“中华文明探源”为题,组织学生讨论。

2-1-3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要点提示: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拼音文字、法老和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青铜器。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同时,进入了阶级社会。

活动建议:

组织专题讨论,如文字的发明对文明传承的意义;国家与原始社会组织的区别。

2-1-4

比较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的地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要点提示:

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等人类文明发祥地的环境因素,对文明的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活动建议:

结合1-1-5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圈划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区域,标明其年代;指导学生从当时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成就中找出环境影响的印记。

2-1-5

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古代希腊罗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要点提示:

克里斯提尼与雅典民主、屋大维与罗马帝国、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与科技。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人类重要的历史遗产,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活动建议:

指导学生收集图文资料,展示地中海区域文明的特色;帮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成就。

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

要点提示:

夏商两朝的年代、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争鸣、老子与孔子。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活动建议:

制作图表,帮助学生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运用地图,指导学生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及其变化,练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对中华文明发展的作用。

2-1-7

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年代与地区,分述它们历史上的兴盛时期和影响范围。

要点提示:

释迦牟尼与佛教、耶稣与基督教、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在世界古代历史的进程中,宗教的作用不可忽视,宗教文化对历史和现实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活动建议:

提供三大宗教传播示意图,对照当今世界主要宗教的区域分布,帮助学生了解宗教文化的广泛影响。

以不同宗教建筑的特色为例,引导学生体味宗教文化的多样性。

2-1-8

描述欧亚古代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几个区域文明,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知道古代不同文明各自发展、相互碰撞和交融的概况。

要点提示:

法兰克王国、中世纪城市、阿拉伯帝国、大化改新、蒙古帝国。

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不平衡。

总的说来,亚洲和欧洲的发展程度较高,亚欧区域文明的演进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

活动建议:

指导学生利用板报建立“历史学习园地”,如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示意图;举办故事会,讲述相关历史故事;撰写小论文,表达对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交往方式的看法。

 

2-2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要点提示:

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王朝的称谓、时间和顺序。

活动建议:

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设计自秦汉到明清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年表、朝代时序表,使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线索的识记更加清晰。

通过著名历史文化遗产的介绍,帮助学生感知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把握中国历史从未间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要点提示: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末大起义、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隋的统一与覆灭、贞观之治、安史之乱、王安石变法、忽必烈建立元朝、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清朝前期的兴盛、郑成功收复台湾。

从过程和结果上看,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时空背景上看,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

活动建议:

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材内容,开展阅读讨论会,撰写历史小论文;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帝王,填写其历史作用。

2-2-3

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要点提示:

秦汉、隋唐、元明清时期的帝国疆域,魏晋南北朝与宋辽金夏时期各分立政权的疆域。

中国古代有过地方割据、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活动建议:

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工具,对照今日中国的版图,展现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变。

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要点提示:

修建长城、汉朝与匈奴、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茶马贸易、松赞干布与文成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