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1.98MB ,
资源ID:53074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3074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江高考理综详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江高考理综详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1、【解析】综合推断结果:X、Y、Z分别是H、O、F。其原子半径为OFH,选项A错误;HF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沸点高于HCl、HBr、HI,选项B正确;CaO2和H2O反应时Ca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选项C错误;CaO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选项D错误。10以铬酸钾为原料,电化学法制备重铬酸钾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阴极式,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O2e2OHH2B在阳极室,通电后溶液逐渐由黄色变为橙色,是因为阳极区H浓度增大,使平衡22HH2O向右移动C该制备过程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2CrO44H2O2K2Cr2O74KOH2H2O2D测定阳极液中K和Cr的含

2、量,若K与C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d,则此时铬酸钾的转化率为【解析】该电解池发生的反应为电解水,阴极反应式4H2O4e4OH2H2,阳极反应式2H2O4e4H+O2,故选项A、B、C正确。选项D中铬酸钾的转化率2-d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的名称为2,6二甲基5乙基庚烷B丙氨酸和苯丙氨酸脱水,最多可生成3种二肽C化合物是苯的同系物D三硝酸甘油酯的分子式为C3H5N3O9【解析】选项A的正确命名应为2,6二甲基3乙基庚烷,选项B可以生成4种二肽,选项C中该有机物中含有3个苯环,其结构与苯不相似且组成与苯也不是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根据三硝酸甘油酯的结构不难看出选项D是正确的。12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下,将pH3的醋酸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后,溶液的pH4B为确定某酸H2A是强酸还是弱酸,可测NaHA溶液的pH。若pH7,则H2A是弱酸;若pH7,则H2A是强酸C用0.2000 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HCl与CH3COOH的混合溶液(混合液中两种酸的浓度均约为0.1 mol/L),至中性时,溶液中的酸未被完全中和D相同温度下,将足量氯化银固体分别放入相同体积的蒸馏水、0.1mol/L盐酸、0.1 mol/L氯化镁溶液、0.1mol/L硝酸银溶液中,Ag浓度:【解析】选项A中,由于稀释促进了醋酸的电离,故pH将在34之间;选项B中,如果弱酸酸式盐的电离程度大

4、于水解程度,其水溶液也会呈酸性,如NaHSO3;选项D中的硝酸银是强电解质,会完全电离,其Ag浓度是最大的,其正确的排序应该是;选项C中,如果溶液中的酸完全被中和将恰好生成氯化钠和醋酸钠,其溶液呈碱性,若此时溶液呈中性,则酸未完全被中和。13水溶液X中只可能溶有K、Mg2、Al3、SO32-、中的若干种离子。某同学对该溶有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气体甲一定是纯净物B沉淀甲是硅酸和硅酸镁的混合物CK、和一定存在于溶液X中D一定不存在于溶液X中【解析】溶液X加过量稀盐酸有气体甲生成,该气体可能是CO2、SO2或混合物,故选项A错误;溶液中应该含有、SO32-中一种或两种,根据离子的共存关

5、系可以确定溶液中不含有Mg2、Al3,根据电荷守恒关系可知阳离子K必定存在;由于不存在Mg2,选项B错误;沉淀甲的生成说明溶液X中含,无色溶液甲加过量氨水有白色沉淀甲生成,则溶液X中含有,所以选项C正确。不能确定是否存在。2614分已知:I222I。相关物质的溶度积常数见下表:物质Cu(OH)2Fe(OH)3CuClCuIKsp2.210202.610391.71071.31012(1)某酸性CuCl2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Cl3,为得到纯净的CuCl22H2O晶体,加入_调至pH4,使溶液中的Fe3转化为Fe(OH)3沉淀,此时溶液中的c(Fe3)_;过滤后,将所得滤液低温蒸发、浓缩结晶,可得

6、到CuCl22H2O晶体。(2)在空气中直接加热CuCl22H2O晶体得不到纯的无水CuCl2,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由CuCl22H2O晶体得到纯的无水CuCl2的合理方法是_。(3)某学习小组用“间接碘量法”测定含有CuCl22H2O晶体的试样(不含能与I发生反应的氧化性质杂质)的纯度,过程如下:取0.36 g试样溶于水,加入过量KI固体,充分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用0.1000 mol/L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到达滴定终点时,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20.00 mL。可选用_作滴定指示荆,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CuCl2溶液与K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该试样中CuCl22

7、H2O的质量百分数为_。【解析】(1)因为要得到纯净的CuCl22H2O晶体,所以不能加入含Cu2+以外阳离子的物质来调节溶液的pH,所以可加入CuO、Cu(OH)2、Cu2(OH)2CO3等难溶于水的碱性物质;pH=4时,c(OH-)=10-10,c(Fe3+)=KspFe(OH)3/c(OH-)3=2.6*10-9mol/L(2) ,在干燥氯化氢气流中加热脱水。(3)2Cu2+4I-=2CuI+I2,所以选择淀粉作指示剂,终点时待测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为蓝色,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得到如下关系:CuCl22H2O Na2S2O3,所以试样中CuCl22H2O的质量百分数=0.100

8、0 mol/L*0.02000L*171g/mol/0.36g=95%2715分甲烷自热重整是先进的制氢方法,包含甲烷氧化和蒸汽重整。向反应系统同时通入甲烷、氧气和水蒸气,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有:反应过程化学方程式焓变H(kJ/mol)活化能Ea甲烷氧化CH4(g)2O2(g)CO2(g)2H2O(g)802.6125.6CH4(g)O2(g)CO2(g)2H2(g)322.0172.5蒸汽重整CH4(g)H2O(g)CO(g)3H2(g)206.2240.1CH4(g)2H2O(g)CO2(g)4H2(g)165.0243.9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CO(g)H2O(g)CO2(g)H2(g)

9、的H= kJ/mol。(2)在初始阶段,甲烷蒸汽重整的反应速率 甲烷氧化的反应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对于气相反应,用某组分(B)的平衡压强(PB)代替物质的量浓度(cB)也可以平衡常数(记作KP),则反应CH4(g)H2O(g)CO(g)3H2(g)的KP ;随着温度的升高,该平衡常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4)从能量阶段分析,甲烷自热重整方法的先进之处在于 。(5)在某一给定进料比的情况下,温度、压强对H2和CO物质的量分数的影响如下图:若要达到H2物质的量分数65%、CO的物质的量分数0,所以升温则平衡常数变大。(4)由于放热的甲烷氧化产生的热量可以供给吸热的蒸

10、汽重整,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5)简单读图,条件B同时符合“H2物质的量分数10%”;作图的关键是找准零时刻起点位置,反应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以及平衡以后的终点位置,氢气不是原料气,即开始时刻氢气含量为0,由图中可以读出600,0.1Mpa条件下,平衡系统中H2物质的量分数为70%,因此不难作图如下:(6)甲烷氧化程度过高,氢气会和氧气反应。2814分实验室制备苯乙酮的化学方程式为:制备过程中还有等副反应。主要实验装置和步骤如下:(I)合成:在三颈瓶中加入20 g无水AlCl3和30 mL无水苯。为避免反应液升温过快,边搅拌边慢慢滴加6 mL乙酸酐和10 mL无水苯的混合液,控制滴加速率,使反应液

11、缓缓回流。滴加完毕后加热回流1小时。()分离与提纯:边搅拌边慢慢滴加一定量浓盐酸与冰水混合液,分离得到有机层水层用苯萃取,分液将所得有机层合并,洗涤、干燥、蒸去苯,得到苯乙酮粗产品蒸馏粗产品得到苯乙酮。(1)仪器a的名称:_;装置b的作用:_。(2)合成过程中要求无水操作,理由是_。(3)若将乙酸酐和苯的混合液一次性倒入三颈瓶,可能导致_。A反应太剧烈 B液体太多搅不动 C反应变缓慢 D副产物增多(4)分离和提纯操作的目的是_。该操作中是否可改用乙醇萃取?_(填“是”或“否”),原因是_。(5)分液漏斗使用前须_并洗净备用。萃取时,先后加入待萃取液和萃取剂,经振摇并_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

12、铁卷上静置片刻,分层。分离上下层液体时,应先_,然后打开活塞放出下层液体,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6)粗产品蒸馏提纯时,下来装置中温度计位置正确的是_,可能会导致收集到的产品中混有低沸点杂质的装置是_。(1)仪器a为干燥管,装置b用于吸收HCl等易溶于水的气体。(2)当水存在时,会有,即乙酸酐会水解。(3)由题给信息“为避免反应液升温过快”,故选A;同时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副反应,可以多选AD。(4)水中会溶有少量的苯乙酮,所以目的是将水中溶有的少量苯乙酮转移到有机层以减少苯乙酮的损失。不可以用乙醇萃取,因为乙醇与水混溶。(5)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漏,在振荡过程中须放气,在放出下层液体之前须先

13、取下上口的玻璃塞(或将玻璃塞的小孔对准凹槽)。(6)蒸馏装置中温度计的正确位置是C,即温度计水银球处于支管口处;若水银球低于该位置,即图AB,则蒸馏的温度会偏低。2915分化合物X是一种环境激素,存在如下转化关系:化合物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分子中含有两个化学环境完全相同的甲基,其苯环上的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两种。1H-NMR谱显示化合物G的所有氢原子化学环境相同。F是一种可用于制备隐形眼镜的高聚物。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A化合物A分子中含有联苯结构单元B化合物A可以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CX与NaOH溶液反应,理论上1 mol X最多消耗

14、6 mol NaOH D化合物D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2)化合物C的结构简式是_,AC的反应类型是_。(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D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_。a属于酯类 b能发生银镜反应(4)写出B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5)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解析】综合推断得到X的结构为化合物A为化合物B为化合物D为(1) CD(2) 化合物C的结构简式为,AC为取代反应(3) D的同分异构体为HCOOCH2CH=CH2、HCOOCH=CHCH3、,若考虑环状结构还有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浙江卷)试题解析整理者:河南省卢氏县第一高级中

15、学 徐建强来自人教网整体感知:整体来看这份试题保持了以往试题的特点,但在问题设计中有所创新可谓是稳中求变,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推动课改。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注重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考查,利于组织平时的教学,起到见物思理效果。选择题部分第14题图14、如图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kg的物体。细绳的一端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4.9N。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g=9.8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B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N,方向沿斜面向上C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N,方向沿斜面向

16、上D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N,方向垂直斜面向上考点定位:考查物体受力分析答案:A解析:物体受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Gx=mgsin30=4.9N,而弹簧拉力为4.9N,物块静止在斜面上受力平衡,所以摩擦力应为0。解题技巧:首先明确受力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然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15、如图所示,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有一小行星带。假设该带中的小行星只受到太阳的引力,并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第15题图A.太阳对小行星的引力相同B.各小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小于一年C.小行星带内侧小行星的向心加速度值大于小行星带外侧小行星的向心加速度值D.小行星带内各小行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值大于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值万

17、有引力与天体运动C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行星运行线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所以离太阳越远,行星线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而各小行星所受万有引力大小与其自身质量有关,所以只有C项对。熟记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一连串公式,点评:该题较2011年难度明显下降,仅考查了圆周运动特征量的相关问题,放在了单项选择题里。万有引力内容为每年的必考内容,复习备考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应用。16、用手握住较长软绳的一端连续上下抖动,形成一列简谐横波。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绳上a、b两质点均处于波锋位置。第16题图A. 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B. a、b两点开始时刻相差半个周期C. b点完成全振

18、动的次数比a点多一次D. b点完成全振动的次数比a点少一次机械振动与机械波Dab两点是波上相邻的两个波峰,其间距为一个波长,A项错误;根据波从a传到b需要一个周期的时间,B项错误;a质点比b质点提前一个周期起振,所以b比a完成的全振动少多一次,C项错误,D项正确。以上三题体现出试题着眼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核。强调解题通用方法的运用,减少了复杂计算,注重思维过程,为学生分析物理过程留出时间,这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减少教学中的低效、无效操练,减轻学生负担。17、功率为10W的发光二极管(LED灯)的亮度与功率60W的白炽灯相当。根据国家节能战略,2016年前普通白炽

19、灯应被淘汰。假设每户家庭有二只60W的白炽灯,均用10w的LED灯替代,估算出全国一年节省的电能最接近A.8108kWh B. 81010kWh C. 81011kWh D. 81013kWh电功、电功率及估算B换用LED灯后每户可节约功率为100W,如果每天用灯6小时,每年365天,全国估计为4亿户,根据,得结果与B最接近。注意事项:这类生活数据估算问题,关键是正确估算数量级。第18题图该题以节能问题为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估算。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估算问题,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识要有所了解,估算问题是近几年的常考题,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20、 18、由光滑细管组成的轨道如图所示,其中AB段是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一质量为m的小球,从距离水平地面高为H的管口D处静止释放,最后能够从A端水平抛出落到地面上。A. 小球落到地面相对于A点的水平位移值为B. 小球落到地面相对于A点的水平位移值为C. 小球能从细管A端水平抛出的条件是H2RD. 小球能从细管A端水平抛出的最小高度 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平抛运动规律BC小球从D到A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则,从A抛出到落地过程中,联立以上三式解得所以B项对;竖直平面内小球在管道中过顶的最小速度为0,根据机械能守恒知,小球要到达A点,则需要H2R即可,C项正确明确小球

21、能经过A点的临界条件:速度为零(竖直平面内的圆周圆周有支撑物模型)。该题涉及的问题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核,在复习备考中都有练习,难度较小。第19题图19、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而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是A.摩擦使笔套带电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三种起电方式及力电综合应用ABC笔套与头发摩擦发生摩擦起电,A项

22、对;笔套靠近圆环时,发生静电感应从而使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B项对;环刚被吸引向上运动,一定是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随后距离减小,静电力增大,所以整个过程中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 ,C项对。笔套碰到圆环后,由于笔套是绝缘体,电荷极少发生转移,所以圆环上仍然存在大量感应电荷, D项错。重要知识:三种起电方式: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其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该题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背景,考查电荷守恒定律相关内容,在解答这类以生活现象为背景的试题时,需要学生能够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进行求解,进一步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第20题图20、为了测量储罐中不导电液体的高度,将与储罐外面

23、壳绝缘的两块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C置于储罐中,电容器可通过开关S与线圈L或电源相连,如图所示。当开关从a拨到b时,由L与C构成的回路中产生周期的振荡电流。当罐中的液面上升时A.电容器的电容减小B.电容器的电容增大C.LC回路的振荡频率减小D.LC回路的振荡频率增大电容器根据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知道液面上升,则板间的平均电介质 增大,得C增大,B项对;LC振荡电路周期 ,当C增大时,T增大,所以频率减小,C项对。知识回顾: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因素,即熟记。该题以课堂演示实验中的现象为问题背景,引导学生重视演示实验教学环节。非选择题部分21、(10分)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操作插好了4枚大头针,如图甲所示。甲乙(1)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图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2)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_(保留3位有效数字);(3)为了观察光在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某同学做了二次实验,经正确操作插好了8枚大头针,如图乙所示。图中P1和P2是同一入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其对应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3和_(填“A”和“B”)光的折射定律,测玻璃折射率实验(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路图如下图所示(2) 以入射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