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40.20KB ,
资源ID:54771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4771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

1、鱼化石教学设计标题:鱼化石教学设计课例撰写: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 陈惠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富霄菱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现代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高度的凝练性与鲜明的节奏性,是一种适合学生朗读的文学体裁。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对于现代诗歌阅读的教学建议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律。(2)能学会知人论世的解读诗歌的方法,阐述诗歌的主旨。(3)能通过想象或联想,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4)能找到诗歌主要意象,说出其表达意境。(5)能找到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说出其好处。(6)能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7)

2、能说出诗歌在篇章结构上的主要特点。(8)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诗歌的意蕴,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启示。(9)能掌握诗歌体裁的一般特征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10)能仿写或续写一段诗歌,初步尝试现代诗的创作。 【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鱼化石是北京版14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属于一首哲理诗,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重返诗坛之后,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鱼化石以隐喻的方式“借鱼被石化的悲哀”写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悲剧。诗评家谢冕说道:“鱼化石当然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义。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不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这是

3、个人遭际与时代风云的叠合。”所以在教学重点的处理上,把握诗人的构思,按照诗人的情感历程去捕捉“鱼的石化”与“石化的鱼”的不同意象,体会重点语句,分析重点词语,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诗情诗味。 教学的难点设置在如何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理解诗的意象,通过知人论世来解读诗歌的创作背景,阐述诗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感悟。并通过想象或联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诗歌的意蕴,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启示。2学生情况分析艾青的鱼化石语句平实、淳朴、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文本的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没有任何障碍,无需注释,一读就懂。所以解读品析诗的内容,把握诗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没有较

4、大难度。但是诗中作者得出启示、感悟与前面描述鱼的经历是完全脱节的,学生理解难度大,教学中必须链接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经历,然后通过分析、引导来理解“以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启发联想,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作品的深刻寓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朗读诗歌,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2、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鱼化石”意象的深刻寓义,从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方法与过程:1、通过朗读了解诗的情感。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理解诗的内容,并把握诗歌的意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艾青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1、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2、理解并把握“鱼化石”的意象

5、及深刻寓意。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写诗时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或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一、导入新课诗人艾青在失去的岁月里有这样的诗句:时间是流动的液体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要成了化石就好了,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你。他凝望着一片带有时间印记的化石,上面有凝固的石化了的鱼骨,“那上边不是一条鱼,而是六七条,不是僵死的,而是游动的”。就是这片鱼化石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唱出了生命的赞歌。教师激情导入预设:学生进入诗的意境。用艾青的诗歌勾连文本内容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定下文本的感情基调。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6、1.自由朗读诗歌,概括诗中每一章节的内容。2.能大体梳理诗人情感变化过程吗?3.能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来吗?希望学生能够读出鱼一波三折的经历与诗人大起大落的情感。学生小组合作,边读边讨论。答案预设:1.鱼的形态变成化石的原因被发现的经过石化的鱼作者的启示2.喜悦伤心惊喜沉重坚定3.能够大体读出变化。惊喜时语调上扬,语气轻松活泼;伤心时语调下降,语气沉重。通过朗读、讨论学生基本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为下一步精读文本做准备。三、品读段落,正确理解诗意。1.你能找出“鱼”与“鱼化石”究竟有哪些异同吗?通过比较,希望学生明白鱼跟鱼化石最大的差异就是有完整的躯壳,而失去自由的灵魂。2.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7、?你认为作者的猜测有依据吗?希望学生明白灾难的原因是人力不可改变的,是鱼们共同的命运。3.你能用重音读出这两者的不同吗?(提示:找出段落中感染力强修饰语、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提示:第一段中的:“十分”两次重复,有强化的意思。第四、五段中的“而”“连”“也没有”明显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重读强化诗的表现力。当然在朗读技巧的处理上,还可以使用停顿来强化不同。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试一试。4、你们能想象一下灾难降临的一刹那间鱼当时的内心感受吗?写出来。学生交流后,出示艾青自己的描述:“谁说我死了我只是闭上了眼睛,正享受着漫长的黑夜等待着黎明。可我一醒来突然发现被人偷偷地投入了地狱的底层,想翻身全身又压得太

8、沉。伸手黑暗摸不到希望的太平门,暗夜浓得睁不开眼睛,看不到蓝天、白云、绿草、花丛,只有水泥板透过的潮湿、冷凝。仍感觉大地动了春情,寂静寂得耳朵变聋听不到鱼。” 教师总结:遭受灾难后的艾青,如同石化的鱼,绝望与悲观长达二十一年,对于一个处于创作高峰的诗人来说,失去创作自由,如同行走在地狱的底层永无翻身之日。学生合作讨论,答案预设:1.外形的不变:依然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形态的改变:活泼静止;跳跃、沉浮无反应;不能动弹;失去了自由。精神世界的改变:精力旺盛沉默、连叹息也没有。栩栩如生,成语。形容作品、画作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生:活的。它虽然外形不变但是却没有自由、

9、没有生命力2.原因: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有可能是地震。依据:被埋进了灰尘,地质勘探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3.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段落中自己认为需要重读的词语,通过比较来感受不同。4学生小组讨论,(痛苦、挣扎、绝望、不甘)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本节课的主体与重点部分,教师引领学生分析重要词语句意、品读诗歌。然后通过朗诵、诵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涵,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来体会诗人遭受人生重创时悲观绝望的心理体验。 并让学生通过联想、想像用记叙的语言进行描述当时的情境与内心感受,让学生感同身受作者当时的处境,为下文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做铺垫。四、细读诗歌,体悟诗理1“鱼化石”为什么能触发诗人的创作

10、灵感? 教师出示链接材料:艾青,原名蒋海澄,1941年从事文学创作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被誉为“火把诗人”。 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直到1976年复出后,重又执笔,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震惊诗坛,享有广泛的声誉。 教师总结:相同的经历,不同的表现形式,艾青想表达的,用他自己的话:“没有创作的自由就没有艺术的生命”。2、你认为,诗里的鱼是谁?天灾指什么?学生回答:鱼就是诗人的化身,天灾指的是作者经历的政治运动。正是基于

11、这种深入的思考,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诗的意象和诗人的思绪相撞击,产生了创作的灵感。著名作家丁玲在看了这首诗后,她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 教师归纳写作意图:诗人借“鱼”来写“人”,相同的经历,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比鱼前后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失去行的自由、失去精神生命的悲哀。 复出重获自由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他以隐喻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心灵悲剧。师生共同合作,学生答案预设:1.学生对照文本,很容易找出对应点。第一阶段(自由的创作期活着的鱼)第二阶段(摧残与沉寂期遭受天灾)第三阶段( 复活与高潮期把能力发挥干净) 2. 鱼就是诗人的化身,天灾指的是作者经历的政治运动。

12、 这一部分通过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强化诗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借物喻人”,由对诗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对作者的经历的理解。让学生对于作者借“鱼”作为诗的意象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清晰明白了。为下一步畅谈人生启示做铺垫。五、反思自我,畅谈启示1、我们了解鱼的经历变化,作者从中得出怎样的启示,悟出怎样的道理呢? (1)生命离不开运动:教师进一步明确,对于诗人而言运动指的是诗人创作的自由与精神的自由。(2)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在死亡没有来临之前,把能力发挥干净: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说明要敢于斗争,要敢于抗争,哪怕是死亡。永不言弃的斗争精神。2、这首诗在选人课本后,最后两个分句

13、有改动,比较一下哪个诗句更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 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改动后的诗句更贴合作者的意愿,语意强调的重点在“死亡没有来临”他的虎斑贝有这样的诗句: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到沙滩上,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还能看出这么美的阳光。“如果死亡之前不去抗争,那只能甘愿被埋没,永无出头之日。想要翻身,要等待不知多少亿年?3、再次深情地朗读读课文, 读出诗人的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4.你们又从“鱼化石”的经历中得到多少有益的人生启示呢?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学生答案预设:1. (1)生命离不开运动(2)活着就要斗争,在斗

14、争中前进。在死亡没有来临之前,把能力发挥干净。然后进步分析、理解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2.学生自由发表自由的观点,鼓励他们多角度的理解。3.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两段时进行朗读指导,可以采用小组读,全班读的方式增强情感气势。4.让学生畅谈人生启示,不限定学生的思维空间。这一部分是文本解读的难点部分,也是整首哲理诗的核心,即是作者的自己人生经历得出的启示、心声,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呐喊与呼声。悲剧不能重演,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那一带人用生命为代价的启示。学生理解整首诗的内涵之后,会不自觉地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会有所收获,同时也为老师全文的总结服务。六、借事理,总结全文这首诗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正是

15、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正像诗人自己所说:“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这就清楚地说明,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就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人的。因而,这首诗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同时,也就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使学生的情绪再次被点燃,激发学生在学会后能够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为课后作业的延展服务。七、诗意拓展,作业布置:1、读完诗歌你的启示是什么? 用诗的语言表达。2、随笔:发挥想象力,把鱼化石扩写成记叙文鱼的故事,扩展诗的容量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学以致用,发挥想象力,拓展诗的容量。八、板书设计 鱼 自由艾青 化 斗争石 【课后反思】:一、感谢你们伴我成长这次的鱼化

16、石教学,老师们给我很好的评价,我能体会出这是他们由衷的感叹,真情的流露,也明白他们感动于学生的激情迸射、全身心地投入和精彩的发言。我庆幸自己在富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定下了体现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特点、认知能力的教学目标,并督促我在诗歌教学中始终把朗读作为教学的核心,所有的文本分析和鉴赏都以充分的朗读为基础展开诗歌教学。同时还传授我逐层推进的朗读技巧、并紧紧围绕目标一一落实。我还要感谢中心备课组的老师提出的若干问题,和一些中肯的建议让我苦思冥想了很长时间,让我有意无意地去翻阅许多艾青的诗作,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完美解释。我要感谢备课组的全体老师,帮我修改课件,反复试讲。正是有了他们课前的指导让

17、我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于诗歌教学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对于“品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二、课堂的收获与不足回想整堂课,老师们肯定了这堂课,可对照目标,我心知肚明:这堂课虽然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目标达成的“度”上还存在着许多缺憾。(1)虽有朗读训练,但技巧还需提升。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我根据诗歌内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思,不断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但朗诵还应讲究方法,我还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18、,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除了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外;更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分析、品味;让学生领略文辞特点、欣赏其艺术特色。当然对诗歌还有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要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来把握诵读的感情,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2)虽有发挥想象和联想,但不能曲解诗人意图。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

19、活中的客观世界,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后,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你们能想象一下灾难降临的一刹那间鱼当时的内心感受吗?”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也有一些学

20、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这样就会曲解诗人的真实意图。(3)虽抓住诗歌的意象,但更应注意用词的精当。 意象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但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而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的语句,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鱼”与“鱼化石”异同的比较上,对于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做的比较粗略,好的分析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而我在“一词”上精当讲解不够;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不足,没有给予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的时间。以上这些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反复琢磨,不断改进。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语文教学上进行探索。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