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710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鱼化石教学设计.docx

鱼化石教学设计

标题:

《鱼化石》教学设计

课例撰写: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陈惠

指导教师: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富霄菱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现代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高度的凝练性与鲜明的节奏性,是一种适合学生朗读的文学体裁。

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对于现代诗歌阅读的教学建议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律。

(2)能学会知人论世的解读诗歌的方法,阐述诗歌的主旨。

(3)能通过想象或联想,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4)能找到诗歌主要意象,说出其表达意境。

(5)能找到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说出其好处。

(6)能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

(7)能说出诗歌在篇章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8)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诗歌的意蕴,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9)能掌握诗歌体裁的一般特征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10)能仿写或续写一段诗歌,初步尝试现代诗的创作。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鱼化石》是北京版14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属于一首哲理诗,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重返诗坛之后,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

《鱼化石》以隐喻的方式“借鱼被石化的悲哀”写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悲剧。

诗评家谢冕说道:

“《鱼化石》当然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义。

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不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这是个人遭际与时代风云的叠合。

所以在教学重点的处理上,把握诗人的构思,按照诗人的情感历程去捕捉“鱼的石化”与“石化的鱼”的不同意象,体会重点语句,分析重点词语,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诗情诗味。

教学的难点设置在如何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理解诗的意象,通过知人论世来解读诗歌的创作背景,阐述诗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感悟。

并通过想象或联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诗歌的意蕴,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启示。

2.学生情况分析

艾青的《鱼化石》语句平实、淳朴、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文本的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没有任何障碍,无需注释,一读就懂。

所以解读品析诗的内容,把握诗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没有较大难度。

但是诗中作者得出启示、感悟与前面描述鱼的经历是完全脱节的,学生理解难度大,教学中必须链接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经历,然后通过分析、引导来理解“以物喻人”的写法。

通过启发联想,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作品的深刻寓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诗歌,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鱼化石”意象的深刻寓义,从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方法与过程:

1、通过朗读了解诗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理解诗的内容,并把握诗歌的意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艾青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理解并把握“鱼化石”的意象及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写诗时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或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诗人艾青在《失去的岁月》里有这样的诗句:

时间是流动的液体——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要成了化石就好了,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你。

他凝望着一片带有时间印记的化石,上面有凝固的石化了的鱼骨,“那上边不是一条鱼,而是六七条,不是僵死的,而是游动的”。

就是这片鱼化石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唱出了生命的赞歌。

教师激情导入

 

预设:

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用艾青的诗歌勾连文本内容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定下文本的感情基调。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概括诗中每一章节的内容。

2.能大体梳理诗人情感变化过程吗?

3.能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来吗?

希望学生能够读出鱼一波三折的经历与诗人大起大落的情感。

 

学生小组合作,边读边讨论。

答案预设:

1.鱼的形态——变成化石的原因——被发现的经过——石化的鱼——作者的启示

2.喜悦——伤心——惊喜——沉重——坚定

3.能够大体读出变化。

惊喜时语调上扬,语气轻松活泼;伤心时语调下降,语气沉重。

通过朗读、讨论学生基本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为下一步精读文本做准备。

三、品读段落,正确理解诗意。

1.你能找出“鱼”与“鱼化石”究竟有哪些异同吗?

通过比较,希望学生明白鱼跟鱼化石最大的差异就是有完整的躯壳,而失去自由的灵魂。

2.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作者的猜测有依据吗?

希望学生明白灾难的原因是人力不可改变的,是鱼们共同的命运。

3.你能用重音读出这两者的不同吗?

(提示:

找出段落中感染力强修饰语、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提示:

第一段中的:

“十分”两次重复,有强化的意思。

第四、五段中的“而”“连”“也没有”明显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重读强化诗的表现力。

当然在朗读技巧的处理上,还可以使用停顿来强化不同。

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试一试。

4、你们能想象一下灾难降临的一刹那间鱼当时的内心感受吗?

写出来。

学生交流后,出示艾青自己的描述:

“谁说我死了我只是闭上了眼睛,正享受着漫长的黑夜等待着黎明。

可我一醒来突然发现被人偷偷地投入了地狱的底层,想翻身全身又压得太沉。

伸手黑暗摸不到希望的太平门,暗夜浓得睁不开眼睛,看不到蓝天、白云、绿草、花丛,只有水泥板透过的潮湿、冷凝。

仍感觉大地动了春情,寂静寂得耳朵变聋听不到鱼。

教师总结:

遭受灾难后的艾青,如同石化的鱼,绝望与悲观长达二十一年,对于一个处于创作高峰的诗人来说,失去创作自由,如同行走在地狱的底层永无翻身之日。

 

学生合作讨论,答案预设:

1.外形的不变:

依然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

形态的改变:

活泼——静止;跳跃、沉浮——无反应;不能动弹;失去了自由。

精神世界的改变:

精力旺盛——沉默、连叹息也没有。

栩栩如生,成语。

形容作品、画作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栩栩:

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生:

活的。

 它虽然外形不变但是却没有自由、没有生命力

2.原因: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有可能是地震。

依据:

被埋进了灰尘,地质勘探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

3.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段落中自己认为需要重读的词语,通过比较来感受不同。

4.学生小组讨论,(痛苦、挣扎、绝望、不甘……)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是本节课的主体与重点部分,教师引领学生分析重要词语句意、品读诗歌。

然后通过朗诵、诵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涵,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来体会诗人遭受人生重创时悲观绝望的心理体验。

并让学生通过联想、想像用记叙的语言进行描述当时的情境与内心感受,让学生感同身受作者当时的处境,为下文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做铺垫。

四、细读诗歌,体悟诗理

1“鱼化石”为什么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教师出示链接材料:

艾青,原名蒋海澄,1941年从事文学创作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被誉为“火把诗人”。

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

直到1976年复出后,重又执笔,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震惊诗坛,享有广泛的声誉。

教师总结:

相同的经历,不同的表现形式,艾青想表达的,用他自己的话:

“没有创作的自由就没有艺术的生命”。

2、你认为,诗里的鱼是谁?

天灾指什么?

学生回答:

鱼就是诗人的化身,天灾指的是作者经历的政治运动。

正是基于这种深入的思考,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

诗的意象和诗人的思绪相撞击,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著名作家丁玲在看了这首诗后,她说:

“这是写艾青自己嘛!

教师归纳写作意图:

诗人借“鱼”来写“人”,相同的经历,不同的表现形式。

对比鱼前后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失去行的自由、失去精神生命的悲哀。

复出重获自由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他以隐喻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心灵悲剧。

师生共同合作,学生答案预设:

1.学生对照文本,很容易找出对应点。

第一阶段(自由的创作期——活着的鱼)

第二阶段(摧残与沉寂期——遭受天灾)

第三阶段(复活与高潮期——把能力发挥干净)

2.鱼就是诗人的化身,天灾指的是作者经历的政治运动。

 

这一部分通过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强化诗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借物喻人”,由对诗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对作者的经历的理解。

让学生对于作者借“鱼”作为诗的意象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清晰明白了。

为下一步畅谈人生启示做铺垫。

五、反思自我,畅谈启示

1、我们了解鱼的经历变化,作者从中得出怎样的启示,悟出怎样的道理呢?

(1)生命离不开运动:

教师进一步明确,对于诗人而言运动指的是诗人创作的自由与精神的自由。

(2)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

在死亡没有来临之前,把能力发挥干净:

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说明要敢于斗争,要敢于抗争,哪怕是死亡。

永不言弃的斗争精神。

2、这首诗在选人课本后,最后两个分句有改动,比较一下哪个诗句更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改动后的诗句更贴合作者的意愿,语意强调的重点在“死亡没有来临”他的《虎斑贝》有这样的诗句:

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到沙滩上,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还能看出这么美的阳光。

“如果死亡之前不去抗争,那只能甘愿被埋没,永无出头之日。

想要翻身,要等待不知多少亿年?

3、再次深情地朗读读课文,读出诗人的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

4.你们又从“鱼化石”的经历中得到多少有益的人生启示呢?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学生答案预设:

1.

(1)生命离不开运动

(2)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

在死亡没有来临之前,把能力发挥干净。

然后进步分析、理解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学生自由发表自由的观点,鼓励他们多角度的理解。

3.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两段时进行朗读指导,可以采用小组读,全班读的方式增强情感气势。

4.让学生畅谈人生启示,不限定学生的思维空间。

 

这一部分是文本解读的难点部分,也是整首哲理诗的核心,即是作者的自己人生经历得出的启示、心声,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呐喊与呼声。

悲剧不能重演,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那一带人用生命为代价的启示。

学生理解整首诗的内涵之后,会不自觉地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会有所收获,同时也为老师全文的总结服务。

六、借事理,总结全文

这首诗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

正像诗人自己所说:

“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

”这就清楚地说明,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就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人的。

因而,这首诗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同时,也就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使学生的情绪再次被点燃,激发学生在学会后能够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为课后作业的延展服务。

七、诗意拓展,作业布置:

1、读完诗歌你的启示是什么?

用诗的语言表达。

2、随笔:

发挥想象力,把《鱼化石》扩写成记叙文《鱼的故事》,扩展诗的容量

学生课下独立完成。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力,拓展诗的容量。

八、板书设计

自由

艾青化

斗争

【课后反思】:

一、感谢你们伴我成长

这次的《鱼化石》教学,老师们给我很好的评价,我能体会出这是他们由衷的感叹,真情的流露,也明白他们感动于学生的激情迸射、全身心地投入和精彩的发言。

我庆幸自己在富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定下了体现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特点、认知能力的教学目标,并督促我在诗歌教学中始终把朗读作为教学的核心,所有的文本分析和鉴赏都以充分的朗读为基础展开诗歌教学。

同时还传授我逐层推进的朗读技巧、并紧紧围绕目标一一落实。

我还要感谢中心备课组的老师提出的若干问题,和一些中肯的建议让我苦思冥想了很长时间,让我有意无意地去翻阅许多艾青的诗作,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完美解释。

我要感谢备课组的全体老师,帮我修改课件,反复试讲。

正是有了他们课前的指导让我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于诗歌教学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对于“品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二、课堂的收获与不足

回想整堂课,老师们肯定了这堂课,可对照目标,我心知肚明:

这堂课虽然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目标达成的“度”上还存在着许多缺憾。

(1)虽有朗读训练,但技巧还需提升。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我根据诗歌内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

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思,不断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但朗诵还应讲究方法,我还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如初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把握其节奏及感情,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

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除了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外;更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分析、品味;让学生领略文辞特点、欣赏其艺术特色。

当然对诗歌还有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要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来把握诵读的感情,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2)虽有发挥想象和联想,但不能曲解诗人意图。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后,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

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

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

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你们能想象一下灾难降临的一刹那间鱼当时的内心感受吗?

”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这样就会曲解诗人的真实意图。

(3)虽抓住诗歌的意象,但更应注意用词的精当。

  意象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

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但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而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的语句,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

我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鱼”与“鱼化石”异同的比较上,对于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做的比较粗略,好的分析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

而我在“一词”上精当讲解不够;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不足,没有给予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的时间。

以上这些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反复琢磨,不断改进。

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语文教学上进行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