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47.46KB ,
资源ID:5567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567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谈中医治未病思想观》饶伟林.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谈中医治未病思想观》饶伟林.docx

1、浅谈中医治未病思想观饶伟林浅谈中医治未病思想 从理论中走来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

2、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金匮要略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揭示诸病当预防于早,勿等病成再治。清代新安医家程云来说:“治未病者,谓治未病之脏腑,非治未病之人也。 中医学特别强调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病,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不像西医学强调治已病,难经七十七难说:“中工治已病,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上工”又称“大医”、“良工”,是指良医。上工即“见色知病,按脉知病,问病知处”的高明医生。张隐庵说:“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所谓“参合而行之”,

3、是指脏腑阴阳、色脉气血、皮肤经脉内外相应,能参合而行之。即周详诊察,精细判断,能洞悉色脉、皮肤、异气、顺逆、生克制约的。这样认真负责的医生,治疗效果高。所谓“上工十全九”即是。所谓“治未病”,多数注释“未病”为“无病”。然则无病之人,即常人,有何治之必要。可见此“未病”与平常健康之人“无病”有别。即有患病的因素存在,或将病未病。高明的“上工”,能够预见和分析出“将病”的各方面因素,从而防其病作。故而“治未病”中“未病”二字,应理解为“病将作”,或“将病”方为确切。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愈后防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

4、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从古代名医治未病的故事中走来古有:上工攻治未病,下医治绝症之说。在当今社会,几乎绝大部分的人,只关心疾病,不关心健康,非到一病不起的时候,才想起医生.这也就是为什么扁鹊会被人记住,而他大哥早已经被人遗忘的原因. 如魏文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通医术,到底哪个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扁鹊答:长兄治病,治于病情发作之前;但一般人只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魏文王夸赞扁鹊说得对。扁鹊长兄医术最高,原因

5、就在于他能防患于未然。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上工治未病”原文治法的举例。治病在于迅速、及时。要做到“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指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就不致使病情发展到沉重或危险的境地。亦即素问四时调神论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医叫扁鹊,他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他对齐桓公说我发现君王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一防病情加重.扁鹊走后.桓公很不高兴,并说医生总爱在没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的健康身体说成是医治好好的,我不相信这一

6、套.10天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查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已到肌肉.如不治疗,还会加重.桓工不信,并深感不快.又过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看国桓公后说;您的病已到肠胃,不赶紧治疗将会恶化桓公更加反感. 再隔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桓公湖涂了,扁鹊为何不说我的病了?赶紧派人去问扁鹊。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疗;稍后他的病到肌肉里,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再后来桓公的病到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我已无能为力了。 5天后桓公全身疼痛难忍,赶紧找扁鹊治病,此时扁鹊已逃往秦国。 桓公后悔莫及,在痛苦中死去。这个

7、是个讳疾忌医的故事,同时也反映了疾病在危害人之前会有一段时间的准备过程,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潜证阶段,潜证是疾病的早期阶段,在这个时期,疾病的苗头刚冒出来,很简单就可以根除,但也是在这个潜证阶段。人的异常感觉很不明显,到医院又检查不出什么结果(即: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所以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很多中医却能通过望闻切诊断出来。又如汉代的名医淳于意就能通过察言观色来看病,他可以预先知道病人的生死,判断能否治疗,以及用什么方法治疗。有一次,淳于意摸了一下她的脉说:“竖伤了脾脏,不能太劳累,依病理看,到了春天会吐血而死。”过了一段时间,济北王看她的脸色没有变化,就认为淳于意说的不对。但到了第二年春天,

8、竖果然吐血而死。其他的名医如华陀,张仲景等也有用把脉的方法来判断潜证的例子。我们说的预防疾病,很多时候就是治这种潜证,比如说人冷了要取暖,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让他暖起来,第一是给他外来的能量,比如给他吹暖风,还有就是激发他自身的能量来取暖。其实这就体现了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的治病模式。你营养不良,西医会给你输液,中医则调理你的脾胃,脾胃好了,吃的东西能转化成气血,营养自然跟上了。这些日常保健和抗击疾病的方法,也就是教人们如何调动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激发自身的潜能。从现代名医中走来治未病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讲到: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生产力的提高是由于国民健康状态改善而

9、实现的。三分之二的疾病和过早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引起人类死亡的因素,以上是能被人所控制的。中医对防病、养生有独特的优势,古人早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后世的医家将“治未病”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未病先防”即是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对已经发病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地发展和恶化。中医之辨证论治的精髓在于动态地观察疾病的变化,十分重视标本先后缓急之治。“已病早治”是指已经发病要及时治疗。“上工治未病”要求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在“未病”时、在疾病发生前采取积极措施。中医学在长期医学实践的积累过程中,对“治未病”逐步形成了样式

10、多种、角度各异、简验便廉的干预手段。中医学除了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保健预防外,更重视通过养性来调畅情志,规律而适度运动,辨体质施膳食,辅以针灸、沐足、按摩、导引等方法内外综合调整身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的养生理论核心是“调和阴阳”,通过协调阴阳、保阳益阴,重视保养“精、气、神”,坚五脏,通经络,调气血以达养生之目的。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治疗这些疾病的医疗费用也呈高速增长态势。我们在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治水平的同时,更要将视点前移,把关注的重点

11、放在预防上面。降低发病率,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进而为国家与人民分忧,降低医疗卫生总体费用显得非常迫切与必要。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7-01-11 第07版 )刘力红论上工治未病 上工守神 ,下工守形。内经里将医生划分为两个等级,即“上工”与“下工”。“ 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医生;“下工”呢?当然就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医生了。“上工”、“下工”怎样从更内在的因素去加工区别呢?灵枢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个很具体的指标,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能够从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并从这个层面去理解疾病,

12、治疗疾病,那只能是一个“ 下工”。所以,素问四气调冲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你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那就会吃力不讨好。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就是任何一个器质性的病变都是从非器质性的阶段发展而来。在非器质性的阶段治疗是比较容易的,而一旦进入器质性的阶段,治疗就困难多了。因此,为医者不但要善于治病更要善于识病。疾病在未病的阶段,在未

13、成形的阶段,你能否发现它,截获它,使它消于无形。像扁鹊望齐侯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在皮肤就进行治疗,应该不费吹灰之力。而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宜诊病,提前20年作出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就是见微知著的功夫,这就是防微杜渐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症了你才发现它,又有多少意义呢?目前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诊断已病的阶段,就是说这个诊断技术再先进,也只是诊断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对于未病,对于尚未成形的病,现代的诊断还无能为力。但是,到了基因诊断,检查婴儿甚至胎儿的基因,就能发现将来的疾病,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是知未病了。我经常打一个比方,比如一个心梗的病人,心梗发生了,你会往哪

14、个医院送呢?是往中医院送,还是往西医院送?我看100个人会有100个人要往西医院送,也许就是张仲景再世,他也会建议你送医科大附院,而不送中医学院附院。凭着这个,搞西医的人个个挺胸抬头,搞中医的人个个垂头丧气,以为中医确实糟糕,自己入错了行。如果这样比较,那中医确实不怎么样,要甘拜下风。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治的这个病人,我治的这个冠心病,根本就不发生心梗,乃至根本就不发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发生,你是发生了以后去救治,这两个如何比较呢?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对患者个人,哪一个更有利?我想100个人里,也会有100个人是赞成我的。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比较,也许我们就会有信心。中医

15、讲究治未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的开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这门医学的出发点,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铸锥。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我给本科的同学上课,下课休息的时候,就有同学问我:我们家乡有一个朋友得甲状腺肿,老师您看开个什么方?另外一个同学接着问我:老师,我最近经常失眠,您看开个什么方?中医与西医在很多原则问题上应该说是接近的,甲状腺肿只是一个体征或症状,西医治疗一个甲状腺肿,不会马上想到割掉它,或者马上用什么消肿的药物,而要通过一些手段或方法得到一个病因诊断。是什么原因导致甲状腺肿?是缺碘呢?还是甲状腺机能亢进?还是单纯性甲状腺肿瘤或者是癌肿?这些都必须做相关的检查才

16、能确定。等到这个病因的判断明确之后,才能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有人说西医光治标,这个说法我不同意,病因治疗就是治本,只是这个“本”的层次不同而已。上面的同学告诉我一个甲状腺肿就要我开方,这就等于省略了许多的过程。中医与西医在这个总体原则上也是一样,我们说甲状腺肿或者失眠,它只是一个“证”,而中医的特色是辨证论治,通过这个“证”来辨别疾病的“因”,然后根据“因”来进行治疗。这也叫做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你现在只说一个甲状腺肿、一个失眠,辨证论治的过程没有,诊断的过程没有,怎么开方?这就是“对病欲愈,执方欲加”。很多人搞一辈子中医都是这样。听到甲亢,就开一个甲亢的方,病人又说胃痛,加两味治胃痛的,又说

17、腰痛,再加两味对付腰痛的,现在的很多中医就是这样看病。有些同学对我说,现在在医院里已经看不到中医了,心肌梗死就是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已经形成套路了。当然有的病人可能会适合于益气养阴,但这个思路不对呀。心梗是西医的病名,由冠脉阻塞所致。中医怎么认识它呢?中医不一定说它是心梗,你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怎么就只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呢?这个与“对病欲愈,执方欲加”有什么区别?这可是“下工”之所为啊。临证察机 、 使药要和“上工”层次就是“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这个“机”就是病机。临证的时候,首先要察明病机,然后再根据这个病机来处方,使方药与病机相契合,这样一个看病的路子就是“上工”的路子。“临证察

18、机,使药要和者,似迂而反捷”,这样的方法迂不迂呀?确实好像有点迂。病人来了,还要察什么机。心梗的病人一来我就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协定方,这个很快呀,还察什么机。有一个女学生,咽喉肿痛三天两头要去打青霉素。人家油炸东西,她从那儿经过,咽喉就要肿痛,就要化脓,更别说吃了。咽喉肿痛只是一个症状,不是诊断,没有理由就去用山豆根,就去用桔梗。你要获得一个诊断,你的治疗是对诊断负责,而不是对病人说的某个症状负责。炎症好像两个火,如果真的有火,那就应该清,用玄麦甘桔肯定好。火的表现是很明确的,你打开火看一看,明明显显的,看得见是红的,摸起来烫手。人身的火证也是这样,它有它的指征。而我看的这位学生,脸色青青

19、的,唇淡,舌也淡,手冰冷,脉沉细。哪有一点火热的征象?根据舌脉,根据四诊的材料,这个人根本不可能有火。可是你看看前面医生开的,全是牛黄解毒、玄麦甘桔,都在清热利咽。看过这个病人,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没有疗效。这个病人我始终都在用扶阳的方法,开始用归芪建中汤,后来用附子理中汤。现在,不但咽喉不肿痛,能吃油炸食品,体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改善。“临证察机”这个路子看起来迂回了,走了弯路,可是最后的结果却快捷得多,这正是“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直接清热利咽,或者查查药典,看哪味药治咽痛,哪味药有抗菌消炎作用,看起来似乎直接一些,快一些,可实际呢?她按照这个路子治了几年都没有治好,从中学一直到大学还在吊针

20、,还在吃牛黄解毒。而在我这里仅仅服药一个月,什么都解决了,至少基本解决了,哪一个更快呢?所以,要“临证察机”。今后对每一个病人都要临证察机,开始察不对没关系,但一定要履行这个手续,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走。开始的准确性比较小,也许只有百分之十,但慢慢地就会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三十,到了八十、九十,十愈八九了,我们就成了“上工”。 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刘力红作者小传:刘力红,男,1958年生,医学博士,教授。曾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于院内师从陈亦人、陈治恒教授修习伤寒之学;于院外随李阳波、王庆余、曾邕生等老师修习易、医学。现供职于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从现代养生观中走来治未病

21、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养生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学说体现。是研究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合理安排好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逸,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药饵调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获取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养生方法分析,养生的基本内容有心身修养、功法锻炼、药饵补养、祛病养病几个主要方面。其中防病治病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正邪斗争的结果,是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脏与腑等内外环境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阴阳平衡

22、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今中医把致病因素分为五大类: 1、 自然因素:包括天时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地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 生活因素:包括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劳逸、饮食、药邪、环境等几个方面。 3、 意外因素:主要是指外伤、一些物理因素致伤和一些化学因素致伤。 4、 病理因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5、 体质因素:是人体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存在着潜在的致病倾向因素。 由于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一种或同时多种)的影响,造成人体中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阴阳失调,因而产生各种疾病。如: 肾虚时:会出现腰膝酸软

23、、脱发、白发、健忘、耳鸣、盗汗、遗精、月经不调、骨代谢发生障碍、造骨功能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与骨折等。 脾虚时:会出现食后饱胀、腹部冷痛、腹泻便溏、消化功能下降、贫血、气短无力、易患传染性疾病等。 肝虚时: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发麻、面脸苍白、胸胁隐痛、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 心虚时:会出现心悸、气短、肢冷、浮肿、疲乏无力、心烦失眠等。 肺虚时:会出现咳嗽、咽干、痰血、盗汗、气短无力、体软等。 当今推崇的各种养生措施,如食疗养生、药疗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娱乐养生、心理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其实质就是保持或恢复人体五脏阴阳平衡。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一、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实质,就是预防人体五脏六

24、腑阴阳失调,保持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得病,所以经常进行中医养生体检和调理很有必要,一出现失调,马上调理。 二、祛除亚健康状态。由于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所以好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进行调理,则能迅速恢复健康,否则任其发展,则会向疾病方向转化,很有可能酿成大病。 三、美容养顏。特别是年轻女性,通过中医养生调理,保持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就能迅速改善呼吸、消化、代谢、微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容顏红润、皱纹少、皮肤细腻和润泽的美容效果。 四、自愈疾病。人体的所有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而产生的,有病通过中医养生调理,恢复五脏

25、六腑阴阳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疾病就能逐渐自愈,就连疑难杂症(包括癌症),也会慢慢痊愈。五、延缓衰老。中医理论讲,人的衰老是由于肾气虚(先天之本)、脾气虚(后天之本)等脏腑虚损造成的。通过中医养生调理,可以减慢肾、脾等脏腑的虚损速度,就能起延缓衰老作用,人会显得更有精神、更年轻,所以长期坚持养生调理的人不易老。“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养生调理必须要坚持,才会产生效果。中华养生与中医的正确定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中华养生与中医关系的认识上经常处于本末倒置的状况。许多提法,说成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发展了中华养生文化。正确的认识是,在中华养生理论的指导下发展了中医,中华养生是母,中医是

26、子。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张景岳等历代名医无不是养生名家,无不以深厚的养生理论成就其医学功名。伟大的中华养生文化孕育和造就了伟大的中医!从企业管理中走来治未病 管理如医,这是企业界的共识。到底怎么个医法,说起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乎尽是道理,而一旦进入到企业实践,面对诸多病症,企业管理者却往往都成了庸医,这是为什么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个典故。鹖冠子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3人,都精通医术,但谁最好呢?”扁鹊答道:“长兄第一,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又问:“可为什么你的名气最大呢?”扁鹊回答:“我大哥治病,治于病发之前,可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

27、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二哥呢,治于病情初起之时,而这给人的印象是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人们会见到我动刀针、施药石,尽是些大手术,所以人们印象深刻,以为我医术高明,因而也就名闻天下了。” 鹖冠子作为先秦道家学者,讲这个故事是为了传达道家“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第64章)的思想,但他以医论道,却也不只是简单地“借道”。事实上,我国中医传统更有以道论医的传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

28、晚乎!”我国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盖源于此,而鹖冠子借扁鹊之口所讲之“医道3境界”,对应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的中医防治体系内容,一并传承并发扬光大起来。 既然管理如医,医之道即管之理,那么,企业多庸医的根源也就不难发现了。如果用“风险”替代“病”这个词,那么以“扁鹊3论”比之于企业风险防范,扁鹊长兄长于预防,即事先防范;次兄长于纠正,即事中控制;扁鹊长于急救,即现在非常时髦的危机处理。事先的预防从根源上消除病因、避开麻烦,是上上之策;出现问题,但是在问题还没有酿成大祸前,积极进行纠正,是中策;当麻烦在身,需要依靠紧急的危机处理才能脱险,那是下下之策。很显然,3种状态,所付出

29、的成本和代价是完全不一样的。 质量管理这一局部的问题,就比较典型。有学者指出,许多企业到处都挂着“质量是企业生命”之类标语,但在现实质量管理实践中,时时可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误区。而造成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现象的根源,与“扁鹊闲而名出”出于一辙:结果控制者因为改正了管理错误,得到员工和领导的认可;而默默无闻的过程控制者却不容易引起员工和领导的重视。这最终导致了管理者乐于表面文章而不疲,却对预防式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敬而远之。 这样一来,单纯事后控制的严重危害也就形成了。首先,因为缺乏过程控制,生产下游环节无法及时向上游环节反馈整改意见,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其次,因为上游环节间缺乏详细

30、的标准,造成公司各部门间互相扯皮,影响公司凝聚力,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再次,员工的质量意识会下降,警惕性下降造成质量事故频发;第四,严重的质量事故会影响公司的信誉,甚至造成失去订单或者带来巨额索赔,给公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元事前预防5元事后投资,这是安全经济学的基本定量规律,也是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法则。企业一定要谨记: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大大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所谓曲突徙薪,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英特尔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葛洛夫有句名言:惧者生存。这是对“治未病”的另一种理解,或者说是一个注脚。 (中国质量报胡立彪:“治已病”不如“治未病”)从中医治病观中走来治未病古人云:

3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吾习医以来,就听前辈常说过:“人者,不懂阴阳,就不能学剡匠;医者,不懂阴阳,就乃为庸医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三分治疗,七分调养始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经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其内经养生之精髓。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

32、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黄帝内经素问)(注:对于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要适时回避,在思想上保持清静,保持虚无,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毫不耗散,如能这样,病又从那里来呢?所以他们精神都很安闲,欲望不多,心境安定,没有恐惧;虽然劳作,但不会让身体感到疲倦;真气平和而顺畅,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并感到满足,吃什么都觉香甜,穿什么都感到舒服,随遇而安,互相之间从不羡慕地位的高下,人人都自然朴实。 此为养身最高的境界!)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黄帝内经素问)这就是上古之人养生之道也。故中医治病不是治病,而是养病。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人之为什么得病之故也。( 黄帝内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